Cell子刊詳解SARS-CoV-2刺突蛋白中的多精氨酸切割位點是感染人類...

2020-11-28 生物谷

2020年4月26日訊/

生物谷

BIOON/---人們認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以前稱為2019-nCoV)是在2019年末從一種特徵不明顯的動物宿主傳播到人類。隨後,SARS-CoV-2傳播的震中是中國湖北省武漢市,超過65000例病例發生在該地區。然而,目前已經在110多個國家發現了感染病例,美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目前正在大規模爆發疫情。了解SARS-CoV-2的哪些特徵是它感染人體細胞所必需的,應當能夠提供對病毒傳播性和發病機制的新見解,並可能揭示出進行幹預的靶標。

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S)被整合到病毒包膜中,促進病毒進入靶細胞。為此,S蛋白的表面單元S1與細胞受體結合,而它的跨膜單元S2促進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膜融合依賴於宿主細胞蛋白酶在S1/S2和S2′位點對S蛋白進行切割(圖1A),從而導致S蛋白激活。S蛋白切割可以發生在受感染細胞的構成性分泌途徑中,也可以發生在病毒進入靶細胞的過程中,對病毒感染性至關重要。因此,負責這種切割的酶構成了抗病毒幹預的潛在靶點。

之前的研究已顯示揭示可激活多種冠狀病毒的細胞絲氨酸蛋白酶TMPRSS2的活性也是SARS-CoV-2強勁感染人肺細胞所必需的。

然而,可以想像,其他細胞蛋白酶的活性也是必要的。因此,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刺突蛋白(MERS-S)通過兩個步驟激活:在受感染細胞中,MERS-S在S1/S2位點首先被弗林蛋白酶(furin)切割,這是隨後在病毒進入肺細胞過程中,MERS-S在S2'位點上遭受TMPRSS2介導的切割所需的(圖1A)。一種組織蛋白酶B/L(cathepsin B/L)依賴性的輔助激活途徑在許多TMPRSS2陰性細胞系中發揮作用,但在肺部的病毒靶細胞中似乎不存在,這是因為TMPRSS2依賴性的S蛋白激活對於MERS-CoV和SARS-CoV在感染宿主中的強健傳播和發病是必不可少的。

SARS-CoV-2中的S1/S2位點形成了一個暴露的環(圖1B),這種暴露環攜帶著多個精氨酸殘基(multibasic),這多個精氨酸殘基在SARS-CoV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r-CoV)中沒有發現,但在人類冠狀病毒OC43、HKU1和MERS-CoV中存在(圖1C)。然而,這個多精氨酸切割位點對SARS-CoV-2感染人細胞的貢獻是未知的。

圖1.圖片來自Molecular Cell, 2020, doi:10.1016/j.molcel.2020.04.02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哥廷根大學和德國靈長類動物中心-萊布尼茲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針對這一點進行了探究。相關研究結果以論文手稿的形式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multibasic cleavage site in the spike protein of SARS-CoV-2 is essential for infection of human lung cells」。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弗林蛋白酶在S1/S2位點上切割S蛋白,而且這種切割對於S蛋白介導的細胞-細胞融合和人肺細胞進入至關重要。此外,優化S1/S2位點可增加細胞-細胞融合,但不增加病毒-細胞融合,這表明相應的病毒變體可能表現出增加的細胞-細胞傳播和潛在的毒力改變。這些研究結果表明S1/S2多精氨酸切割位點的獲得對於SARS-CoV-2感染人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並確定了弗林蛋白酶作為治療幹預的潛在靶點。

這些研究人員揭示了SARS-CoV-2和MERS-CoV的蛋白酶解激活之間的共同點。這兩種病毒都依賴於弗林蛋白酶介導的S蛋白在S1/S2位點上的事先切割,以便S蛋白隨後在不能強勁表達組織蛋白酶L的肺細胞中被TMPRSS2激活。因此,針對弗林蛋白酶和TMPRSS2的抑制劑可能被認為是COVID-19的治療選擇,而且近期人們已經描述了一種TMPRSS2抑制劑可阻斷SARS-CoV-2感染。關於弗林蛋白酶抑制,必須考慮到與TMPRSS2不同的是,弗林蛋白酶是正常發育所需的。因此,對這種酶的長期阻斷可能與意想不到的毒性作用有關。相比之下,短暫的治療可能會有很好的耐受性,並且仍然具有治療作用。

對於甲型

禽流感

病毒來說,病毒血凝素蛋白中的多精氨酸切割位點是這種病毒的核心毒力因子。因此,具有單精氨酸切割位點的病毒可被TMPRSS2或相關蛋白酶激活,其表達譜局限於上呼吸消化道。因此,病毒的複製僅限於這些器官,不會導致嚴重的疾病。相反之下,具有多精氨酸切割位點的病毒可被廣泛表達的前蛋白轉化酶(包括弗林蛋白酶)激活,因此可以進行全身性傳播並導致大規模疾病。在冠狀病毒感染的背景下,S蛋白的可切割性已被確定為人畜共患病的一個決定因素。因此,SARS-CoV-2 S蛋白(SARS-2-S)中存在一個高度可切割的S1/S2位點可能並不意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蝙蝠和穿山甲中發現的所有SARS-CoV-2相關冠狀病毒都含有一個單精氨酸切割位點。因此,確定SARS-CoV-2如何獲得這個多精氨酸基序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近期的一項研究提出重組事件可能是原因之一。

總之,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多精氨酸S1/S2切割位點是SARS-2-S驅動的TMPRSS2陽性肺細胞進入是必不可少的。把這些研究拓展到原代人類呼吸道上皮細胞和真正的SARS-CoV-2將是非常有趣的,這需要一種反向遺傳學系統,而這項新的研究尚不具備這樣的反向

遺傳

學系統。(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Markus Hoffmann et al. A multibasic cleavage site in the spike protein of SARS-CoV-2 is essential for infection of human lung cells. Molecular Cell, 2020, doi:10.1016/j.molcel.2020.04.022.

相關焦點

  • Cell:重磅!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的David Veesler博士及其團隊之前描述了從SARS-CoV或MERS-CoV感染者的罕見記憶B細胞中分離出強效的與SARS-CoV或MERS-CoV的S蛋白結合在一起的人類中和抗體,這就為競爭性抑制結構域B附著到宿主受體上的機制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信息(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8.12.028)。
  • Cell:從結構上揭示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的人類抗體特徵
    在這種肺炎的早期階段,嚴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出現了,一些患者迅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急性呼吸衰竭和其他的嚴重併發症。2020年1月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從患者的咽拭子樣本中鑑定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最初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2019-nCoV。
  • Science:從結構上分析候選新冠疫苗NVAX-CoV2373中的全長刺突蛋白
    與SARS-CoV同屬β冠狀病毒(β-CoV)屬的SARS-CoV-2在2019年底出現,傳播迅速,到2020年9月全球感染人數超過2800萬。由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為大流行病。作為應對措施,幾種SARS-CoV-2候選疫苗正在開發,並在臨床試驗的不同階段進行測試。
  • 機器學習模型發現由於刺突蛋白突變 6種新冠病毒亞型中有5種更具傳染性
    該模型由數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的首席研究員Guowei Wei教授開發,分析了來自2萬多份病毒基因組樣本的SARS-CoV-2基因分型。研究人員分析了刺突蛋白(一種主要負責促進感染的蛋白質)的突變,發現目前已知的六種病毒亞型中有五種更具傳染性。與任何病毒一樣,許多突變最終都是良性的,對感染患者幾乎沒有風險。有些突變甚至會降低傳染性。
  • 我國科學家又發表一篇Cell論文!詳細剖析SARS-CoV-2刺突蛋白突變對...
    作為COVID-19的病原體,SARS-CoV-2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可進展為嚴重的急性呼吸症候群,甚至多器官衰竭。SARS-CoV-2是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其基因組編碼4種結構蛋白:刺突蛋白(S)、小蛋白(E)、基質蛋白(M)和核衣殼蛋白(N)。S蛋白是一種I型融合蛋白,在病毒顆粒表面形成三聚體。它由S1和S2兩個亞基組成:S1負責受體結合,S2負責膜融合。
  • 最新Nature論文揭示SARS-CoV-2病毒-人類蛋白相互作用圖譜,並鑑定...
    2020年5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由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合作,在受感染的人細胞中克隆並表達了29種SARS-CoV-2蛋白中的26種,隨後他們鑑定出與每種病毒相互作用的數百種人類蛋白。這些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對於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人體中的產生至關重要。
  • SARS-CoV-2表面凸起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研究團隊揭示SARS-CoV-2刺突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他們發現,SARS-CoV-2 S糖蛋白在S1 / S2亞基之間的邊界處具有furin蛋白酶切割位點,該位點在生物發生過程中被加工,並將這種病毒與SARS-CoV和
  • Science:我國科學家發現人中和抗體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的N端...
    2020年6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COVID-19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爆發已成為對人類健康的嚴重威脅。COVID-19是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這種病毒是一種正鏈包膜RNA病毒,可引起人類咳嗽、頭痛、呼吸困難、肌痛、發熱和嚴重肺炎等症狀。
  • Cell: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RBD結構域的中和位點和免疫顯性位點
    SARS-CoV-2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S-CoV同屬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SARS-CoV-2有一個大小為30kb的正義、單鏈RNA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白(N)和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
  • 首次看清,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類大腦!今日《自然》子刊展示高清圖像
    今日,《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科研人員通過屍檢發現,新冠病毒有可能從鼻子進入大腦,順沿著神經細胞傳播。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也首次獲得了完整的新冠病毒顆粒在鼻咽內部的電子顯微鏡圖像。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1期)
    3.Cell:從結構上詳細闡明單結構域駱駝抗體可強效中和包括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在內的β冠狀病毒doi:10.1016/j.cell.2020.04.031冠狀病毒表面有刺突糖蛋白(S),它是一種大型I類融合蛋白。S蛋白形成了一個三聚體複合物,在功能上可分為兩個不同的由一個蛋白酶切割位點分隔開的亞基,即S1和S2。
  • 除了ACE2,另一種蛋白受體也可能是...
    現在,來自兩份不同論文的新研究表明,為了有效地感染人類細胞,新冠病毒還能夠利用一種叫做神經纖毛蛋白(Neuropilin-1,簡稱NRP1)的受體,使其與S蛋白相結合促進感染——這種受體在包括呼吸道、血管和神經元在內的許多人體組織中都非常豐富。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2.Science詳解: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常見的刺突蛋白突變D614G讓新冠病毒高效複製,更快傳播,但同時也可能讓它對疫苗更加敏感doi:10.1126/science.abe8499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冠狀病毒SARS-CoV-2發生的一種稱為D614G的突變使得這種病毒能夠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傳播,但是這種發生在刺突蛋白
  • ...大學在Cell期刊上發文,從基因組學角度揭示SARS-CoV-2的起源和...
    確實,初步比較顯示SARS-CoV-2在核苷酸水平上與SARS-CoV的相似度約為79%。當然,在不同基因上的相似性模式差異很大:SARS-CoV和SARS-CoV-2在刺突蛋白(S)基因上僅顯示約72%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其中S蛋白是一種與宿主細胞受體相互作用的關鍵表面糖蛋白。
  • Cell新論文詳解SARS-CoV-2新突變
    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小組詳細分析了SARS-CoV-2 Spike蛋白N439K中胺基酸變化的影響和分子機制。
  • SARS-CoV-2抗體的共同表位和復發特徵
    血漿IgGs在多個方面存在差異,例如對RBD表位的靶向、對α-冠狀病毒和β-冠狀病毒的識別,以及在IgGs或Fabs結合/中和病毒過程中的親和力效應強弱等等。利用電子顯微鏡,我們探究了多克隆血漿Fabs的特異性,顯示了其對SARS-CoV-2刺突上S1A結構域和RBD表位的識別。此外,中和性單克隆Fab-刺突複合物的3.4Å冷凍電鏡結構顯示出一個阻礙ACE2受體結合的表位。
  • Cell:好狡猾!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進入人體呼吸組織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Jose Ordovas-Montanes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的Alex K. Shalek博士的領導下,研究人員指出了這種病毒可能感染的細胞類型。出乎意料的是,他們還發現人體對病毒感染的主要防禦措施之一可能實際上幫助這種病毒感染這些細胞。
  • 再創佳績,義翹神州再次高效率成功表達N501Y突變體重組蛋白
    ACE2受體結合的部位,而刺突蛋白Q493、Q498和N501位點突變會提高病毒與人體細胞表面ACE2受體的親和力,增強新冠病毒的傳染力。 在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有6個關鍵的受體接觸殘基,而N501正是其中之一。在小鼠模型中,通過實驗已經證實N501Y能夠增強病毒與人和小鼠ACE的結合親和力。 近日也有報導南非出現新的病毒突變體,同樣發現存在N501Y突變。
  • 為什麼新型冠狀病毒這麼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新型冠狀病毒成為了全球的眾矢之的,原因無它,因為它的傳播渠道簡直防不勝防,輕易就能「攻破」人類的身體防線,致使感染!為什麼新型冠狀病毒這麼容易感染人類細胞呢?最新研究為我們揭曉了答案!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冠狀病毒用來附著在人類細胞上的蛋白質有一個緊湊的「脊」,這使得它比類似病毒更牢固地附著在人類細胞上,使它能夠更好地感染和更快地傳播。科學家稱這個脊為突刺」蛋白,而冠狀病毒就是通過這種「突刺」蛋白質與人類細胞結合,最關鍵的是它的「突刺蛋白」比類似病毒更容易與細胞結合。
  • SARS-COV-2 is following the evolutionary rule book to perfection
    有幾個變異是存在刺突蛋白的基因裡,而新冠病毒正是通過刺突來附著到它們的獵物上的。其中有三種突變尤其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One, n501y, affects the 501st link in spike’s amino-acid 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