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積極參與人工智慧關鍵領域研究

2020-07-10 新華社
中國學者積極參與人工智慧關鍵領域研究

2020年3月16日,工作人員通過語音向一款智能電梯控制系統發出上下行指令,目前該產品已在北京市海澱醫院投入使用。語音控制等產品的出現得益於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的進展。新華社記者任超 攝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李宓)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頂級國際會議國際計算語言學年會(ACL2020)近日線上開幕。清華大學開發的科技大數據發掘與服務平臺Aminer通過對大會論文的統計分析顯示,中國學者愈發積極地參與自然語言處理這一人工智慧關鍵領域的研究。

自然語言處理讓計算機理解並生成語言。人們熟悉的智能語音助手、自動拼寫訂正、機器翻譯等人工智慧應用都離不開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支持。近年來,隨著大量文本數據的獲取及機器學習的發展,自然語言處理成為人工智慧研究的關鍵熱門領域,涉及語言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研究。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本屆大會改為線上進行。大會於線上開幕式當日發布了主題報告,此外還分主題進行多場網絡學術研討會,供世界各地的自然語言處理研究學者分享交流各自領域最新前沿。

中國學者積極參與人工智慧關鍵領域研究

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第十八屆中國計算語言學大會吸引了1千餘位參會者,中國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群體日益壯大。受訪者供圖

來自全世界57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提交了3429篇自然語言處理學術論文,最終779篇論文被大會收錄。Aminer對大會論文的統計分析顯示,機器學習、對話及交互技術、機器翻譯、信息提取和自然語言處理應用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五個研究方向。

今年,從論文提交情況看,64%的論文來自中國和美國,其中中國研究人員提交論文1170篇,投稿量第一,205篇論文被大會收錄,內容涉及自然語言處理在司法系統的應用、如何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促進專家和大眾的交流、機器閱讀理解等多項研究內容。

清華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副教授劉知遠表示,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重塑了人機互動模式,是人工智慧研究的關鍵領域。他表示,中國有可觀的市場需求和教育人才儲備,在自然語言處理研究和應用領域具有巨大潛力,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原創性思想和研究。

相關焦點

  • 出門問問獲人工智慧領域最高榮譽「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
    「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代表人工智慧領域的最高榮譽象徵。該獎項歷屆評委由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與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擔任,獎項評審以高淘汰率確保獲獎項目的高質量,其行業影響力和公信力均首屈一指。
  • 專訪政治學者高奇琦:如何「馴服」人工智慧(下)
    此外,以特斯拉為代表的企業在應用領域,如無人駕駛上佔據領先地位。中國的優勢是市場大,數據量大(數據是最大資產),人才可以快速轉化(雖然人工智慧專業的人才儲備較少,但計算機等專業的人才可以快速轉化)。此外,中國政府的重視還賦予了產業發展的政策優勢。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進步明顯,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但劣勢也比較明顯。
  • 中國成為全球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研究主要貢獻者之一
    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的核心,是利用人工智慧等前沿科學技術賦能醫療健康,構建最優化的大健康生態體系,提供優質、高效、經濟的新型醫療服務,為解決醫療供需矛盾、推動醫學發展提供有效手段。《報告》基於已發表的科學出版物和已註冊的臨床試驗數據,回顧分析健康醫療人工智慧領域最近五年(2015-2019)全球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的規模、結構和發展趨勢。
  • 發布 |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積極推動AI國際合作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形成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以「緊扣發展形勢、結合規劃實施、反映區域特色、突出年度重點」為總體定位,對過去一年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總體情況進行了系統回顧
  • 學者呼籲:人工智慧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需要透明度和可複製性
    然而,由於缺乏詳細的算法代碼,部分學者認為這篇文章的科學性有待考究。這兩篇文章中,雙方就各自的觀點交換了意見,Benjamin Haibe-Kains等人針對Scott Mayer McKinney等人面對的問題,明確了阻礙人工智慧研究透明度和可複製性的障礙,並為這些障礙提供了解決方案,希望這些方案能夠對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更廣泛的領域產生一定影響
  • 曾獲計算機視覺最高獎項,人工智慧學者朱松純加入北京大學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芥末堆訊,9月24日,北京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工作會議召開,會上宣布,世界頂級的人工智慧研究學者在認知科學領域,如視覺常識推理、場景理解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自2010年以來,朱松純兩次擔任美國視覺、認知科學、AI領域跨學科合作項目MURI負責人。會上,朱松純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介紹了對人工智慧學科規劃與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設想。朱松純表示,自己與北大、清華的相關學者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有很多朋友和合作夥伴。近一段時間來,自己又深入考察了解了北大、清華等高校的情況。
  • 全球人工智慧高被引學者排名公布 曠視孫劍、張祥雨榜上有名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Acemap團隊開發了一個基於度量的全球研究機構排名系統——AceRankings。根據在CCF推薦會議期刊發表論文被引用量,中國機構所屬的人工智慧領域學者有兩名被引次數過萬,其中一位是曠視研究院Base Model組負責人張祥雨,被引14748次。
  • 百度大腦攬獲4項中國專利政府最高獎 人工智慧領域數量第一
    近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授獎名單,百度憑藉知識圖譜專利獲評銀獎,深度問答、晶片、無人車相關3件專利獲評優秀獎,共計4項大獎,位列人工智慧領域專利獲獎數量第一。此外,百度還以AI力量參與對抗新冠疫情的技術落地案例,榮登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官方雜誌《WIPO Magazine》。
  • 西電焦李成教授榮獲2020年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
    在學術研究取得突破的同時,焦李成也為學生們傾盡心血,他常勉勵學生「人工智慧領域沒有陝西標準或中國標準,我們要追求的是國際標準。」「我們要有做點事的決心,相信自己,要做基礎性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焦李成高瞻遠矚,積極推動團隊建設及人工智慧專業和學科建設,培養人工智慧青年教師,打造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高地。
  • 活動回顧:跨越時空的研討互動,共探人工智慧的未來
    重新思考人工智慧和關鍵數據基礎架構中的全球相互依賴性」,與會學者集中於對「數字主權」展開討論。在中美貿易衝突和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技術相互依賴性出現了問題,對各種關鍵技術的質疑也不斷。會上,中外專家就中國與歐洲數字主權、人工智慧的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 報告顯示:中國成為全球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研究主要貢獻者之一
    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的核心,是利用人工智慧等前沿科學技術賦能醫療健康,構建最優化的大健康生態體系,提供優質、高效、經濟的新型醫療服務,為解決醫療供需矛盾、推動醫學發展提供有效手段。《報告》基於已發表的科學出版物和已註冊的臨床試驗數據,回顧分析健康醫療人工智慧領域最近五年(2015-2019)全球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的規模、結構和發展趨勢。
  • 這些姐姐們正在人工智慧領域「乘風破浪」
    答案是未知的:清華大學AMiner團隊2020年1月發布的「AI 2000人工智慧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旨在未來10年內遴選出2000名頂級學者。而目前的學者名單中,男性佔了1654位,女性179位。榜單指出,人工智慧領域裡存在男女比例失衡問題——人工智慧是人類社會的一面鏡子。
  • 首屆中國未來人類學家與領軍學者對談會即將舉辦
    來源:中國網2019年12月7日,由法國跨文化交流協會、南京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以明文化聯合主辦的「『對話未來對話世界』首屆中國未來人類學家與領軍學者對談會」將在北京劇院召開,屆時將有十餘位海內外知名學者、150餘位各界與會者、30餘家主要媒體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 探索人工智慧社會治理的中國方案
    一方面,我們應積極倡導建立負責任的研發和創新價值體系,在人工智慧的研發創新階段以及後續技術全生命周期,加強對科技創新過程中倫理問題的關注和控制,避免人工智慧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要從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加強人工智慧的社會影響機理、規律與趨勢研究,完善和強化人工智慧發展的社會政策體系。
  • AI領域頂尖學者沈向洋:要走出一條培養中國研究型人才的道路
    人工智慧向前走,應該往哪裡走?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世界AI領域頂尖學者、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沈向洋回答了上述問題。 「必須認真對待認知模型自然語音處理帶來的機會!」
  • 2019 AI Index 年度報告:人工智慧領域發展重心解讀
    作為一個用於追蹤 AI 動態和進展的非營利性項目,其報告通常從研發、技術、性能等多個指標出發,對上一年度中 AI 領域的發展進行統計。筆者在了解之後,結合其他各項報告的數據,對AI領域的變化進行了一個歸納與猜想。一、AI 研究的發展方向逐漸由學術轉向實踐近年來,人工智慧早已成為國家研究機構和企業關注的焦點。
  • 一隻龍蝦引發的盛宴:CVPR 亞洲人工智慧學者聚會 IJCV Asia Night...
    可惜的是,儘管 CV 研究經歷了多年爆炸式增長,華人學者也已佔據半壁江山,作為 CV 領域的頂級期刊,IJCV 卻從來未有華人擔任主編。現在,這個情況終於發生了改變——雷鋒網了解到,國內 AI 學者中極具聲望的湯曉鷗教授,已當選為 IJCV 歷史上的首位華人主編——至此,頂級 CV 學術期刊的最高評審桌上,終於有了來自中國的聲音。
  • 2020年11月丨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月報速遞
    本次會議以「智能製造前沿與應用」為主題,得到國內智能製造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廣泛參與和積極響應。來自北京、上海等多地的80多個單位共30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會上發布了1本藍皮書、4本白皮書,集中展示了我國人工智慧的發展成果,給出了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和研判。參與編寫的專家現場解讀,以第一視角闡釋行業關切的熱點與難點。
  • AI視覺領域泰鬥級學者回國
    圖片來源:知乎 經微信公眾號「機器之心」證實,朱松純教授已於近日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回國,受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邀請,籌建新型科研機構(民辦非贏利)——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
  • 數字經濟發布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籤約金額超300億; 兩位華人學者...
    當天,共有8個上海人工智慧產業投資基金項目、36個人工智慧產業項目分別籤約,包括百度飛槳賦能中心、華為「鯤鵬+昇騰」創新中心、中智行車路協同應用等重大項目,籤約項目投資總額超過300億元。現場還發布了「上海市第三批人工智慧應用場景需求」,聚焦AI+製造、AI+交通樞紐、AI+商圈等7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