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史:18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上)

2020-12-06 阿蘭歷史說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5世紀的歐洲史。從15世紀中葉到19世紀後半期的奴隸貿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手段。奴隸貿易最早是由葡萄牙人開創的。15世紀末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奠定了販賣黑奴的基礎」。隨著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經營的種植園和採礦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廉價的勞動力,於是便從非洲輸入奴隸。從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下半葉,奴隸貿易發展到最猖獗的程度。17世紀中葉以後的150年間,奴隸貿易已經成為非洲與歐洲、美洲之間唯一的貿易活動。在販奴活動的方式方面,除了存在「三角貿易」外,英法等國相繼成立貿易公司,壟斷對非洲的奴隸貿易。18世紀時,奴隸貿易成為世界最大的商業貿易之一。

這時候,英國的世界殖民霸權最終確立了,黑奴貿易主要控制在英國手中。由於非洲黑人和美洲黑人奴隸堅持英勇不屈的鬥爭,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奴隸貿易逐漸趨向衰落。然而帝國主義列強在19世紀末又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企圖把非洲變成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甚至是資本輸出的場所。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在柏林召開英、法、德、比、葡、意、美、西、俄等15個國家共同參加的會議,是為了解決各國爭奪剛果的矛盾和其他問題,史稱柏林會議。會議通過了《總議定書》,決定了剛果河河口的歸屬,並用三個「自由」保證了列強在剛果河流域的經濟利益,這是瓜分非洲的一次分贓會議。

會議後,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計劃,對非洲進行瘋狂的瓜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幾乎侵佔了整個非洲。法國侵佔了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幾內亞、馬裡、馬達加斯加等;英國侵佔了埃及、蘇丹、奈及利亞及中南非的許多地區;德國侵佔了坦噶尼喀和西南非洲等;義大利侵佔了利比亞及索馬利亞一部分;另外,西班牙也在西非、北非佔領了一些地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瓜分非洲高潮結束時,除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保持獨立外,其他非洲國家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蘇裡曼去世後,奧斯曼的餘威維持了近百年,17世紀中葉國勢轉衰。17世紀下半期,它與奧地利、波蘭多次進行戰爭,1699年戰敗,籤訂了割讓大片領土的條約。

同時,由於從17世紀起,荷蘭、英國侵入亞洲,又因為世界貿易轉入公海,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大部分對外貿易,地中海幾乎變成了一汪死水。18世紀,奧斯曼帝國繼續衰落。1730年和1731年首都兩次爆發起義,表明了帝國統治的內部危機。1768~1774年及1786~1791年帝國在兩次對俄戰爭中失敗後,完全退入防禦地位。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弱,俄、奧、英、法等列強都對「土耳其遺產」垂涎三尺,由此產生了所謂「東方問題」。土耳其首先引起了強鄰俄國的覬覦。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通過一系列戰爭,俄國奪取了亞速夫、克裡木、庫班、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黑海北岸地區等,以致土耳其的疆域日蹙,國力日弱。

法國、英國和幾乎所有歐洲列強都在18世紀強迫土耳其籤訂了「特權條約」。這些條約規定了治外法權、特惠通商條件,成為歐洲列強對奧斯曼帝國境內各族人民進行殖民奴役的一種方式。面對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的局面,奧斯曼帝國統治階級內部的有識之士,力圖實行改革。從18世紀起,經過塞利姆三世、馬哈茂德二世和麥吉德蘇丹等一個多世紀的改革,土耳其衝破了頑固的宗教壁壘,削弱了神權政治體制,然而改革最終還是失敗了,並沒有使帝國避免被奴役的命運。改革的失敗表明奧斯曼帝國已病入膏肓,單靠它自身的力量再也無法恢復生機。它已成為歐洲列強任意宰割的「近東病夫」。

19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而且,帝國大片領土已被列強侵佔,如法國佔據了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英國奪去了埃及。先前的主要侵略者是英、法、俄,此時又增加了德國。1903年,德國獲得了修築從柏林經伊斯坦堡到巴格達的「三B鐵路」的權利,列強在經濟上已牢牢地控制了帝國各要害部門。為了反對落後的專制統治及抵禦帝國主義的奴役,從19世紀後期起,各族人民掀起了頻繁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歐洲勢力東進印度始自15世紀末。1498年達·伽馬的商船沿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航線到達印度馬拉巴海岸的卡裡庫特。1510年,阿爾布奎克全部佔領果阿,建立了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

隨後荷蘭在柯欽等地也建立了據點。英國官商合營的東印度公司於1600年成立後,擊敗了葡萄牙和荷蘭的海上軍事優勢,在蘇拉特、孟買、馬德拉斯、加爾各答等地站住腳跟。1757年,大盜克萊武利用孟加拉的內訌,在普拉西戰役中取勝,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奠定了基礎。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地位,是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完成的。1746~1749年、1751~1752年、1756~1761年,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印度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戰爭,結果法國勢力被排擠出印度。在印度,英國進行了4次侵略邁索爾的戰爭、3次侵略馬拉特的戰爭,佔領了南部和中部印度。1849年吞併旁遮普,完成了對印度的全部佔領,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嗯~,360度各種姿勢來求贊求關注!! 動動您發財滴小手,舉手之勞感謝各位看官們!! 祝各位看官們生意發發發,學業事業成成成,身體康康康!!! 感謝大家的支持!!小編在這裡感謝各位看官們了! 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各位看官們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評論(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雷同純屬巧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西方資本主義是如何奴役世界的?
    從本質上講,資本主義文明是吸血鬼、海盜和掠奪者的世界。它的目標是徵服、掠奪和奴役其他世界。大多數情況下,被西方掠食者入侵的部落、民族、國家和文明都迅速退化或死亡。西方的海洋文明一直將其殖民地、海外省份視為消費的外部對象,並源源不斷向西方國家輸送利潤,最終完成資本積累。而殖民地則被破壞並被吸乾。
  • 世界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17世紀成為海洋霸主,如今仍是發達國家
    從世界歷史發展歷程來看,除了個別國家或地區,大部分國家都是先後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而封建社會是個分水嶺,有些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有些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現在當今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是資本主義社會。
  • 世界上有四個國家,從原始社會直接到資本主義社會,全是發達國家
    不過歷史總有例外的,世界上還是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社會制度沒有按規律進行,用現在的網絡用語就是沒有按套路出牌,從原始社會直接就跳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這樣的國家在世界上有四個。 這四個國家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更重要的是這四個國家到了今天全是發達國家。
  • 英國曾侵略大半個地球,卻沒國家記恨他們,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不僅如此,十八世紀以來,英國始終都是世界上的第一大殖民帝國。所以,相對而言,當初那個年代的英國,是實實在在的實現了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的國家。儘管最終其強大地位被美國所取代,但是,有關英國的歷史記載,還是寫得非常清楚的。只不過,對於英國歷史的發展,人們始終都是褒貶不一,其中,英國當年所採取的侵略行為,也的確是成為了時代的詬病。那麼,英國曾侵略大半個地球,卻沒國家記恨他們,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 茶葉與資本主義:中國早期茶葉貿易中的全球資本主義悖論
    資本主義經濟並不排斥其他傳統和原始的經濟形式。只要是對資本積累有利,資本主義並不反對利用奴隸制和種種傳統的人身控制形式,來提高生產率。知識界往往更關注西歐的資本密集型產業,而忽略了亞洲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如何參與了18世紀的資本原始積累。後者對於理解資本的擴張和殖民史,是十分重要的。
  • 中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文藝復興思想也應運而生
    中世紀的歐洲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一個黑暗的時期,那時正是基督教主導下的歐洲社會,不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呈現出了基督教的鮮明特點。這種社會各方面的單一發展和單一特徵,使得整個西歐世界在中世紀時期展現出了文化枯竭的發展趨勢。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罪惡的資本主義真的那麼「罪惡」嗎
    #每日國際視野#思修老師在課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因素,如果真的要找關鍵性的條件,那可能就是宗教,即基督教新教,對此,馬克斯·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我也是藉此契機,接觸到了這本書,並馬上被它嚴密的邏輯和新奇的觀點所吸引。
  • 全球最不怕侵略的國家,有三道保險,有一道拿下要100個師
    導語:全球最不怕侵略的國家,有三道保險,有一道拿下要100個師理論上來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絕對安全的,因為當你遇到一個全方位都碾壓自己的敵人時,只能利用震懾他的武器來保全自己,如此才能不會受到侵略和欺負,像核武器就是一個例子,有核武器跟沒有核武器完全是兩個國家
  • 沙威筆記|資本主義的發展動力學
    這裡的問題是,重商主義學說的提出者是一些從事海外貿易的人,他們根據自己口袋中有多少「憑證」來衡量自己的生意是否成功,但個人與國家並非一個尺度上的單位,衡量個人富裕的標準不能直接用於指導國家,除非這個標準能獨立於國家的幹預。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解密與批判性研究
    這個問題亦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沒有意識到的,需要我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提出資本主義研究的中國話語範式。 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開始,對於資本主義的研究就成為其理論的核心內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批判的目的就是科學地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內在矛盾和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構建共產主義。
  • 文明史視野中的古天文學史研究
    但事實證明,如果僅僅從知識發展史的角度,把天文學史的研究目標放在對歷史上天文學知識「科學性」的挖掘與論證上,那就會使這一領域的工作產生很大局限性,難以產生更大的知識效應。其實,與一般科學門類一樣,天文學也是人類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文明史上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從文明史角度探討天文學歷史就顯得十分必要。天文學史是文明史研究的重要領域,其原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 資本主義退回「拼爹時代」?《21世紀資本論》今秋出中文版
    列寧稱帝國主義為「資本主義的最後的階段」,也有許多人將帝國主義理解為擴張主義、侵略主義等。但柄谷行人則對帝國主義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基於沃勒斯坦的理論,自由主義是霸權國家存續的階段,而帝國主義則是隨著霸權國家的衰退,多數國家為了爭奪下一個新霸權的寶座而進行鬥爭的階段。」他還提到,「在現代世界體系中,這樣的霸權國家只有三個,即荷蘭、英國、美國。
  • 人類文明史上10大最致命的自然災害,5次發生在中國
    史前的自然災害已經無從考證,不過,文明史以來的嚴重自然災害,我們能夠從文獻資料和考古證據等多方面對其進行研究。以下是人類文明史以來10大最致命的自然災害,其中有5次發生在中國。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海洋和氣象實驗室颶風研究部的數據,波拉颶風的最高時速高達205kph,颶風導致30-50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60億美元。
  • 法國是歐洲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1.國土地理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位於歐洲大陸西部,西臨大西洋的比斯開灣,西北隔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東北比鄰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東與瑞士相依,東南與義大利相連,南瀕地中海,西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接壤,是溝通北歐、南歐、西歐、中歐之間的重要紐帶。法國總體上是一個低地國家,三分之二的地區低於海拔250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 絕對主義國家與現代性:源自歐洲的現代國家,如何成為一種世界潮流?
    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更多從結果而非原因來解釋國家之間的制度差異,更多從現代官僚制和憲政主義這種理性化進程來考察,較少考察理性化進程是如何遭遇傳統世襲制和專制的非理性化抵制的,故無法解釋不同國家在各種地緣軍事壓力下的結果,無法理解18世紀後期歐洲版圖上呈現出的不同的現代國家類型。因此,在作者看來,一個利維坦國家的基本形態,應該取決於政權體制的結構形式和國家機構的組織方式兩個因素的不同組合。
  • 網絡社會學 |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在14、15世紀的佛羅倫斯,追求財富的態度仍然不被主流倫理認可,至多可以被容忍;然而,在18世紀的賓夕法尼亞,追求財富的態度已經被認為是道德行為的本質。因而,在第三章,韋伯又從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定義回到了針對宗教改革的討論,通過將路德宗、加爾文宗的教義與天主教教義進行比較,研究路德的天職觀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影響,以及加爾文主義在路德天職觀基礎上的發展。
  • 歐洲文明史:盧梭與康德
    盧梭雖然是個18世紀法語意義上的哲人,是從人的情感來推斷人類範圍以外的事實這派思想體系的創始者,還是那種與傳統君主專制相反的偽民主獨裁的政治哲學的發明人,卻不是現在所說的「哲學家」那種人。盧梭(1712~1778)生於日內瓦,受的是正統加爾文派信徒的教育。
  •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馬克思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天才巨人,他的最大貢獻就是和他的戰友恩格斯一道,創立了以唯物史觀為哲學基礎,以剩餘價值學說為經濟學依據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而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走向自由解放開闢了一條光明大道。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全部精髓,則濃縮於《共產黨宣言》之中。在《共產黨宣言》的指引下,社會主義運動從歐洲擴展到全世界,尤其是二戰以後,則出現「萬馬迴旋,眾山欲東」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