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與碳納米管間存在內在自旋—機械耦合

2020-11-24 科學網

 

在高精度磁感應探測、量子計算機等方面,電子自旋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科學家從理論上研究了將電子自旋和碳納米管量子點耦合在一起的可能性,結果顯示,碳納米管機械振動會極大影響它所捕獲電子的自旋狀態,而碳納米管本身也會受到電子自旋的影響。研究人員指出,發現這種內在的強自旋—機械耦合對研究磁性與物質納米傳感器、量子計算及其他納米應用設備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研究人員從理論上讓自旋軌道和碳納米管量子點耦合在一起。在論文中,他們設想把一段碳納米管懸置在一個溝槽上,讓納米管發揮聲子腔的功能。而後通過一種類似於天線的形式從外部接近共振器來促發共振,將電荷和碳納米管耦合在一起,碳納米管由於固有的硬度而按照自身頻率振動起來。通過檢測其振幅,就能檢測出代表耦合的理想自旋態。

 

該校物理系教授蓋多·博卡德解釋說,即使接近絕對零度(-273.15攝氏度),溫度也會對系統行為造成影響。此外,系統退相干還受聲子放射(一種量子化的聲波放射)的影響,使自旋鬆弛。在原子—光量子系統中,自旋鬆弛就像是自發放出一個光子,但原子自發放射可以用光腔來抑制,光腔具有強耦合機制,能讓光子在消失之前,在足夠長的光腔中被吸收、放射許多次。

 

「這就是納米機械共振的概念。」博卡德解釋說,「在我們的研究中,碳納米管作為聲子腔能產生與此類似的效應。如果共振器模型與自旋反轉所需的塞曼能量相共振,量子信息就會在自旋和聲子之間來迴轉移;如果不共振,自旋量子比特的壽命就會得到延長。而後者也是量子信息處理器所要研究的。」

 

該研究的重要影響還在於它能提高納米管在傳感應用方面的性能。博卡德說,磁感應是以電子自旋對外部磁場的敏感度為基礎的。當電子自旋和機械共振器(比如振動碳納米管,通過對電子的限定而攜帶一個電荷)耦合時,可以用電學方法讀取這一信號。反之,當一個小物體放在共振器上時,其共振頻率會發生變化,頻率變化又會影響自旋,可以通過一種自旋感應電傳檢測設備讀取。物質感應探測就是利用了這種頻率變化。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正在考慮下一步把該研究用於量子信息處理過程,讓自旋發揮量子比特作用。「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它能適用於多大的物體,讓該物體保持在量子疊加狀態。我們知道,電子和單個原子有量子性質,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宏觀物體卻沒有。問題是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應用量子法則。」博卡德說,「我們的研究是在單個電子自旋和一個較大物體的機械運動之間生成量子糾纏,這一結果有望在自旋讀取研究、新的量子相干、自旋—自旋耦合機制等方面打開新的大門。」(來源:科技日報 常麗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最新成果:碳納米管振動與微波成功耦合,邁向納米量子交換機時代
    雷根斯堡大學物理學家將一種大分子碳納米管的振動,耦合到微波腔中,創造了一種新穎高度小型化的光學機械系統。安德烈亞斯·K·胡特爾博士團隊通過使用電荷的量子化,即電荷由單電子攜帶,作為一種強大的放大機制,實現了這一點,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
  • 最新成果:碳納米管振動與微波成功耦合,邁向納米量子交換機時代
    雷根斯堡大學物理學家將一種大分子碳納米管的振動,耦合到微波腔中,創造了一種新穎高度小型化的光學機械系統。安德烈亞斯·K·胡特爾博士團隊通過使用電荷的量子化,即電荷由單電子攜帶,作為一種強大的放大機制,實現了這一點,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它們代表了將完全不同的量子技術結合在一個設備中的重要一步(例如電子自旋量子比特和超導量子比特)。
  • 納米線/碳納米管及電子器件測試方案
    作為納米材料的一種,納米線具備泰克應用文章《納米材料綜測試綜述》中概述的納米材料全部特性,在電子、光電子和納電子機械中它同時還可以作為合成物中的添加物、量子器械中的連線、場發射器和生物分子納米感應器等。碳納米管,又名巴基管,碳的同素異形體,是一種典型的納米纖碳納米館的分類,如下圖所示。
  • Rev.綜述:自旋電子學材料第一性原理設計
    這是為了得到同時具有室溫磁序和較大自旋極化的通用方案。在AAFMS中,不同過渡金屬離子的引入產生磁矩,又通過反鐵磁耦合而抵消。強的反鐵磁超交換相互作用導致了較高的磁序溫度。同時,不同過渡金屬間磁軌道能量的不匹配使得VB和CB中形成了高度自旋極化態。AAFMS的作用就在於通過調節晶體場分裂、自旋交換分裂和磁軌道能量位置間的相互作用得到諸如HSC、SGS和BMS等材料。
  • 碳納米管與金屬納米導線成功連接
    美國羅斯塞拉(Rensselaer)工學院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一種能將碳納米管和金屬導線相連接的新工藝,並用它研製出結合了碳納米管和金屬納米導線最佳特性的納米導線。
  • 碳納米管耦合了光和物質 有望實現有機半導體雷射源
    通過他們對光電子納米材料上的研究,海德堡大學和聖·安德魯斯大學(蘇格蘭)的科學家首次成功地在半導體碳納米管上證明了光與物質的強相互作用。這種強烈的光與物質之間的耦合是實現新光源的重要一步,例如基於有機半導體的電泵浦雷射器。除了其他一些應用之外,他們在電信應用中也很重要。
  • 關於碳納米管鍍鎳的相關研究現狀
    正是由於碳納米管的優異性能,自1991年碳納米管問世以來,對碳納米管的研究已成科研熱點。最近,科研工作者把科研熱點集中在了碳納米管複合材料上,以期提高碳納米管的機械和電化學性能。特別是,碳納米管/金屬複合材料展現出的獨特性質提供了一種新型碳納米管複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具體而言,金屬塗覆碳納米管就是在維持碳納米管內在性能的前提下,增加碳納米管的表面活化點,來改善碳納米管與樹脂間的薄弱界面鍵合。
  • 中國科學家在納米機電系統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實驗室固態量子晶片組郭國平研究組與清華大學姜開利研究組等合作並成功實現了兩個串聯碳納米管諧振器的強耦合、碳納米管諧振器中兩個模式的強耦合,並利用這種耦合實現了聲子的相干操控。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納米快報》和《納米尺度》上。
  • 碳納米管存在獨特「遙感焦耳熱效應」
    焦耳效應已廣為人知,給一根金屬線通電時,其中的自由電子會在原子之間來回反射,使原子振動而發熱。研究人員想看看給碳納米管通電時的焦耳效應。他們利用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約翰卡明斯實驗室開發的電子熱顯微鏡技術,繪製出納米電設備產生熱量的位置,觀察碳納米管的通電效果,看熱量是怎樣沿著碳納米管傳播到金屬接頭上去的。結果卻發現,熱量直接跳到碳納米管下面的氮化矽底片上,將底片加熱了。
  • 碳納米管產業深度研究:優秀的新型導電材料
    氣相沉積法(CVD)是主要生產工藝,催化劑製備是核心難點 工業化生產常用化學氣相沉積法製備碳納米管。目前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主要包含化學氣相沉積法、雷射蒸發法、石墨電弧法、水熱法。但由於後三者都存在成本高、工業化生產困難的缺點,碳納米管生產企業更多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
  • 從電子產品到智能皮膚,比頭髮還細1000倍的碳納米管終於可以大顯身...
    從九十年代初被發現以來,碳納米管被譽為納米技術應用的「神奇材料」。這些微小的圓柱形結構只具有幾納米的直徑,比頭髮還細1000倍,但是單個碳納米管比鋼更堅硬,比銅導電性更強,並且比鋁還輕。然而,很多次試驗證明用碳納米管來構建宏觀材料十分困難。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新機遇
    碳基半導體展現的優異性能,為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二)碳基半導體基礎材料碳基半導體材料中最受關注的是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碳納米管是由呈六邊形排列的碳原子構成的管狀晶體,具有許多優於矽材料的力學、電學和化學性能,是最有希望完成矽基替代的碳基材料。
  • 碳納米管產業深度研究:優秀的新型導電材料
    目前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主要 包含化學氣相沉積法、雷射蒸發法、石墨電弧法、水熱法。但由於後三者都存在 成本高、工業化生產困難的缺點,碳納米管生產企業更多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因此,如 何控制實現催化劑保持原有的滿足碳納米管生長的狀態,這無疑增加了催化劑 製備的難度。從實驗室製備到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還需要解決多層次工程科學耦合和關聯的 問題,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
  • 完全電子化的二維自旋電晶體:有望取代傳統電子器件
    它是創造低功耗電子器件的一種頗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自旋電子器件具有體積小、速度快、功耗小等優勢。在後摩爾時代,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成為基於電荷與電流的傳統半導體器件的替代品。基於磁振子的自旋電晶體(圖片來源:L.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14000個碳納米管電晶體,造出16...
    在這個過程中,碳納米管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它自然地以半導體形式存在,具有出色的電性能,並且非常小。但此前,大多研究人員都發現——製造晶片時,要將納米管這種「挑剔」的材料放到「正確」的位置,操作簡直太難了!不過,最近來自MIT的研究人員和ADI公司的科學家聯手創造了奇蹟——他們成功打造出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它包含了14000多個碳納米管(CNT)電晶體。
  • 至柔至性之柔性電池:科研進展和機遇|聚合物|碳納米管|電化學|材料...
    碳材料  眾所周知,常用的集流體是鋁(Al)和銅(Cu)等金屬箔,通常與電極材料的附著力較弱。因此,金屬集流體在電池中的應用,在反覆的機械變形過程中,存在容量損耗、能量密度低、速率性能差等問題。碳材料,如碳納米管(cnt)、石墨烯和碳納米纖維(CNFs),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高導電性和優異的機械性能。
  • 碳納米管海綿體的應用
    碳納米管海綿體是由相互交錯的碳納米管組成的三維結構,在複合材料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具有釐米量級尺寸的碳納米管海綿體已經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成功製備並且研究了碳納米管海綿體的機械壓縮性能。
  • 【復材資訊】碳納米管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由於其特殊的管狀石墨結構和獨特的彈道電子傳導效應,碳納米管在室溫下的電導率可高達 103s/cm/(MK),導熱係數可達 5800 W/(MK),MWCNTs (多壁碳納米管)的導熱係數可達 3000 W/(MK)。同時,三維碳納米管陣列的定向生長具有優良的力學性能。
  • 碳納米管可控制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碳納米管制備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1)更高純度的碳納米管的結構控制製備尚未實現;2)碳納米管精細結構控制和宏量製備還未結合;3)碳納米管材料還沒有統一的使用標準。02.碳納米管的結構分類在幾何結構方面,不同碳納米管在缺陷數目和種類、管壁數、直徑以及手性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如圖1a所示。同時,碳納米管獨特的幾何結構又決定了其電子結構的不同,根據電子結構差異,可以將單壁碳納米管劃分為金屬型(包括準金屬型)和半導體型。
  • 首創碳納米管抗疲勞性測試系統,登上《Science》
    碳納米管同樣也有天然產出的碳晶特性,使納米碳管成為人們認知的碳原子材料,由於碳納米管中碳原子採取SP2雜化,相比SP3雜化,SP2雜化中S軌道成分比較大,使碳納米管具有高模量和高強度。對於具有理想結構的單層壁的碳納米管,其抗拉強度約800 GPa。碳納米管的結構雖然與高分子材料的結構相似,但其結構卻比高分子材料穩定得多。碳納米管是目前可製備出的具有最高比強度的材料。若將以其他工程材料為基體與碳納米管制成複合材料, 可使複合材料表現出良好的強度、彈性、抗疲勞性及各向同性,給複合材料的性能帶來極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