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疾病,心裡總會百感交集,難免有陌生、恐懼和彷徨……
處在無聲世界的他,除了對病痛的恐懼,還擔心問診時交流不暢。
幾張寫在處方箋上的對話,消除了他們的疑慮,也融化了一對無措的殘障夫妻。
春節臨近,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溫醫一院」)疼痛科主任林海記掛著一對特殊的夫妻,「不知道,他的病恢復得怎樣?」
幾張處方箋暖化人心
記錄了一個暖心的問診
「做什麼工作的?」
「開車。」
「是不是很長時間?」
「早上——下午。」
這是醫生問診時最平常的對話,卻特意寫在了醫院的處方箋上。
來看病的是一對殘障夫妻,丈夫小陳腰痛了一個多月,妻子擔心地守在一旁。
看過核磁共振的檢查單,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林海斷定,這是腰椎間盤突出。
林海(右邊)正在手術
按照以往,林海用幾句簡單、形象的比喻就能讓患者了解病情,可是看他們著急地用手比劃,林海還是無法明白,他順手拿過了處方箋和筆。
「腰椎鍵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林海寫道,椎間盤就像輪胎,椎間盤突出,就是輪胎破了,需要補起來。
為了讓小陳更好地理解,林海又在紙上畫起了椎間盤和神經,「演示」神經被壓迫、壓破引起疼痛的過程。
然後,又在電腦上對著核磁共振的片子比劃手術方案:針從這裡進去,會在這裡打針,將「輪胎」補起來。
「要做微創手術,對你這個效果不錯你回去商量一下。「
但是剛邁出診室,小陳和妻子又再次折返,詢問醫生能不能不住院?
「他想直接打『針』,不想住院,最怕。」
「需要住院多長時間?」
「大概一周。『針』打了也要休養的,半年後才完全恢復。」
微創手術需要住院一周,休養幾個月,小陳對手術十分顧慮,準備回家好好考慮再決定。
住院需要多久?要多少錢?如果不住院,可以嗎?回家保守治療,需要注意什麼?
這對手足無措的夫妻好幾次走出診室,商量好之後再進來寫給林海。
進進出出四五次後,小陳終於問清了所有疑慮,而此時,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十分鐘,五張巴掌大的處方箋,正反面都寫得滿滿。
臨走時,夫妻倆高興地向林海豎起了大拇指,林海明白,這是他們心底最真誠的感謝。
紙短情長
這封問診記錄由三個人寫成
「從醫24年,這是第一次無聲的診療。」時間過去了三周,林海還記掛著這一對夫妻。
往日也見過殘障患者,但是一般會有朋友或者親屬陪同,由周圍人做「翻譯」,而這一次,是完全無聲的交流。
這份問診單上,有3個人的筆跡,小陳和妻子的互動,也被醫生看在眼裡。
「看得出來,他們非常恩愛,要問問題的時候,小陳總是看向妻子,妻子也非常緊張他的病情。」林海說,這對夫妻舉手投足間的溫情也很打動人。
小陳開網約車謀生,今年33歲,來自江蘇,來溫州已經很多年,並在這裡認識了自己的妻子。
臨近過年,小陳過得怎麼樣,身體還好嗎?
「我的腰已經好多了呢,主要是用植物精油塗抹和做牽引。」昨天,記者聯繫到了小陳,他說,感謝那位耐心的醫生,目前自己已經好了很多。
忙碌時醫生的日常,一般門診要看七八十位患者,林海為什麼會花很多時間給這對夫妻?
「生活實苦,所以也希望力所能及給他們多一些耐心和溫暖。」林海告訴記者,當天小陳來就診時是下午5點多,怕耽擱別人時間,小夫妻特意等到最後一個才來就診,自己也應該體諒他們。
工作中的林海(右)
紙短情長,這些發生在醫院的小事,也溫暖了這個寒冬。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汪子芳
責任編輯:張琳(EN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