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杭瑩 通訊員 盧慶雷 吳謙 陳芃辰
圖/受訪者提供
11月21日,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落下帷幕,大賽成為了高校展示雙創教育成果、青年築夢逐夢的國際舞臺。經過多個環節的激烈角逐,廣東參賽團隊共斬獲21金、20銀及6個萌芽賽道創新潛力獎,金獎數位居全國第一,刷新了歷史最好成績。
頒獎典禮上「大隱科技」項目成員與老師合影留念,右三為王浩
大賽是如何達到「以賽促學,激發青年創造力」目標的?廣東大學生如何掀起青春風暴?獲獎團隊背後有哪些創新「密碼」、創業故事?羊城晚報記者為此專訪了獲高教主賽道最佳創意獎的華南理工大學「大隱科技——四維隱身吸波蜂窩開創者」項目負責人王浩,獲「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公益組金獎的廣州大學「畢業後公益基金」項目負責人劉楠鑫,以及獲2020年度創新創業英才獎的華南農業大學畢業生林子森。
「大隱科技」:為軍事武器穿上「隱身衣」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我的『吳鉤』就是蜂窩隱身材料。」華南理工大學製漿與造紙工程專業博士生、大隱科技項目負責人王浩告訴記者,他和自己的學科跨界融合團隊已經在紙基隱身吸波蜂窩領域「走了很久、走了很遠」,願意為該事業奮鬥終生。因此,入圍決賽後,還在國外的他毅然放棄留學,歷經半個多月輾轉回國。隨後三個月裡,他推遲了自己的畢業計劃,專心備戰賽事。
「大隱科技」項目成員備戰比賽
據悉,「四維隱身吸波蜂窩」目前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四維蜂窩」就是在用紙張搭建三維蜂窩結構的同時,在紙張上加入可控電磁器件,使得蜂窩具備超寬頻、自適應、免維護的性能優勢。「通俗來說,就好比我們先拿一張紙印刷特定的電磁周期結構,然後再將紙折出一個蜂窩狀的模型。」
四維蜂窩項目示意圖
據王浩介紹,基於這樣的設計,四維蜂窩對低頻雷達波具有很好的吸收效果,從而實現隱身。「作戰過程中,要想不被對方雷達波探測到,就需要一種材料來吸收對方雷達發射出的電磁波,讓飛機能『隱身』。」當對方的電磁波照射到飛機上時被蜂窩吸收掉,反射回去的電磁波就會減少,將加大敵方雷達的探測難度。
作為一個集合了造紙、電磁、材料三大學科的項目,學科交叉是其創新「密碼」。相比單學科研究而言,交叉學科的四維設計提高了吸波蜂窩的低頻吸波性能,兼具電磁性能智能可調的性質。但學科交叉也是一大難點,「三個學科的基礎知識體系都不一樣,團隊在技術攻關、實操過程中要磨合的地方就比較多」。
「華工一直都是企業家和工程師的搖籃,創新、創造、創業是我們華工人的基因。」王浩告訴記者,下一步團隊將成立電磁材料虛擬研究所,依託華工提供的「產、學、研」大平臺,各學科可以實現資源共享、融合共識。本次大賽也讓他收穫滿滿,王浩表示,「『網際網路+』就是要通過融合實現創新、發現價值。我們將努力做好產品,提升我國武器裝備戰鬥力,守護國家安全!」
「畢業後公益基金」:一個留守兒童的公益反哺
2016年成立至今,廣州大學「畢業後公益基金」項目累計聯合了75位知名藝人、365家知名企業、1000餘家明星粉絲團、40萬志願者、110萬愛心人士,撬動1億公益價值,有效助力35萬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該項目也幫助廣大首次斬獲「網際網路+」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公益組金獎。
「我自己也做過10多年留守兒童。」項目負責人劉楠鑫告訴記者,自己多年來留守農村,四年級時曾翻牆進校長辦公室「偷」到人生第一本課外書,這些讓他充滿對留守兒童的共情。他在大二萌生了創業念頭,「我要做公益,去看看留守兒童」。
劉楠鑫在省賽決賽現場照片
據了解,項目聚焦鄉村留守兒童教育資源匱乏和留守孤獨困境兩大難題,開創「中國留守兒童精準關愛體系」解決方案。團隊獨創了「1個基金、1個家園、2大幫扶、2大抓手」的1122模式,一端依託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設立的畢業後公益基金接收公益資金,一端則以「畢業後兒童之家」的線下關愛家園為載體,把線下實地陪伴、線上雲端關愛作為兩大抓手,輸出了素養教育、心智教育、大學生雲陪伴等六大核心產品服務。
劉楠鑫在貴州幫扶時和留守兒童的合影
此外,團隊成立了「千圖計劃」品牌活動,以去中心化運營模式引領全國千支公益團隊凝聚家鄉力量,進行規模化服務輸出;團隊內部還創新了「一會三團」的組織架構,保證組織高效運轉;結合粉絲經濟,劉楠鑫提出「向善追星」旗幟,並生成了「美好應援」品牌活動。這些創新亮點,使項目最終脫穎而出。
「參賽是打磨團隊和堅定自身的過程。通過這次的高規格賽事,我們也得到了更多關注和社會支持。」劉楠鑫表示,未來三年,「畢業後」預計籌集超5億資金以幫助200萬留守兒童,並進一步深化1122模式和線上雲平臺,用新技術賦能公益。「希望三年後,全國每4個留守兒童中就有1個能得到『畢業後』的關愛。」
伍雅琛獲得高教主賽道初創組銀獎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參賽選手還利用創業經驗「反哺」教育。廣州大學獲得高教主賽道初創組銀獎的伍雅琛憑藉亮眼表現,在賽後被南京大學邀請到學校講授了直播電商新媒體課程。她提到,未來將參與到廣州大學的直播電商研究和人才培養等工作中來。
「時諦智能」:以數位化規模應用解決鞋履行業痛點
「雙創比賽讓團隊的前進方向變得愈發清晰!」華南農業大學計算機專業2019屆本科畢業生、時諦智能項目創始人林子森告訴記者,其從事鞋包產業的「家族基因」讓他深刻了解行業瓶頸和痛點。在美國矽谷交換學習回國後,他依靠在重工業領域的數位化製造研究和設計軟體開發積累的經驗,組織團隊開始了「鞋履行業數位化」的創業歷程。
林子森(右二)獲2020年度創新創業英才獎
「目前市場上的鞋履開發和生產很難做到對各個環節精準把控。」林子森介紹說,每一款新品從設計到樣品轉化,都需要經歷鞋底及鞋面的設計、制楦、鞋底開模、開板製造等多個步驟,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企業開發效率低下,周期高、成本高、跟不上流行趨勢等問題,是鞋履企業的「致命傷」。「我們用三年時間深入行業,釐清了技術需求,並且不斷在打磨產品。」
據了解,團隊打造了Ideation「設計-生產-銷售」協同平臺。利用該平臺,可以通過時諦自主研發的材料掃描idemera,讓海量素材在雲端實現3D可視化虛擬展示,在設計研發中隨時隨地在線查看、分享和調用;設計師可以零門檻實現鞋履的在線設計和協同修改;其虛擬商城、線上訂貨會功能模塊,則能幫助企業高效完成產品訂貨採購,助力產品銷售。從而讓鞋履企業實現數位化規模應用,帶動全鏈條數位化升級。
林子森
據介紹,Ideation平臺現在已經獲得紅杉資本、CMC資本、順為資本、線性資本的過億投資,也收穫了安踏等合作夥伴的認可。林子森認為,今年新冠疫情的暴發導致線下交易受阻,使得線上化、數位化的迫切性增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時尚產業的數位化進程。下一步,團隊將快速推進Ideation進入國際市場,助力行業實現數位化變革。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陳婉允
審籤|魏禮園
實習生|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