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太陽系邊際,中國有自己的構想

2020-12-04 求是網

  各國的太陽物理探測器組成的艦隊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單獨的天文臺——太陽物理學系統天文臺(HSO)。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近日打破了歷史記錄,成為迄今距離太陽最近的探測器。

  如果說帕克在與太陽親密接觸方面刷新了歷史,太空探測的另一前沿熱點恰恰是遠離太陽——太陽系邊際探測。在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專家們提出了中國進行太陽系邊際探測的構想。

  中國的探測分兩步走

  所謂太陽系邊際,是指太陽風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形成的邊界區域,距離太陽80—150 AU(1AU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1.5億公裡)。

  「太陽系邊際一直是國際空間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國際上僅美國實施了旅行者行星際探測計劃等少數幾次探測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員吳偉仁說,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和科學認知的不斷提升,太陽系邊際逐漸成為國際空間科學研究的前沿熱點。

  吳偉仁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中國的「兩步走」太陽系邊際探測構想:近期目標是2049年實現對100AU以遠的太陽系邊際探測,開展日球層大尺度三維空間特性及外太陽系典型天體探測、太陽風邊際及鄰近恆星際空間物質特性探測;遠期目標是突破1000AU,抵太陽引力透鏡焦點區域開展太陽引力透鏡效應觀測和廣義相對論驗證。

  圍繞近期目標,吳偉仁設想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日球層鼻尖方向的探測,探測器沿黃道面附近、飛行指向天域為銀河系中央方位,揭示太陽風和星際風的相互作用、異常宇宙線的產生機制;二是日球層尾部方向的探測,探測器沿黃道面附近、飛行指向天域為背離銀河系中央的方位,在飛抵太陽系邊際的途中擇機開展冰巨星、半人馬族小天體等多目標探測;三是日球層極區方向的探測,探測器垂直黃道面、飛行指向天域為太陽極區方位,實現太陽高緯的就位探測及恆星際物質特性探測,開展宇宙線在日球層的全日球循環機理、日球層的外部宇宙物質作用機理等研究。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赤介紹,在向太陽進軍方面,NASA今年成功發射帕克太陽探測器,最近將距離太陽8.5倍太陽半徑,中國要想在短期內實現追趕和超越並不現實。

  「在向太陽系邊際進軍方面,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專門的就位探測計劃得以實施。儘管美國擁有較多經驗,但現階段各個國家、地區和組織還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王赤說。

  有助理解太陽系起源

  人類的探測活動,每向太空深入一步,都會極大地刷新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探索太陽系邊際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

  「迄今為止,人類有5個探測器處於最終將離開太陽系的軌道:『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以及探索冥王星的『新視野』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研究員孟林智介紹。

  以美國NASA在40多年前發射的「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為例。澳門科技大學、臺灣國立中央大學研究員葉永烜介紹,這兩個探測器已飛越各個外行星,如今已穿過太陽系邊際進入恆星際空間。它們途中所得的科學成果和發現,刷新了我們對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它們衛星系統的認識,也成為現今下一波的深空探測工作的基礎。

  「自空間時代以來,大量太空飛行器進入空間軌道,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認知。」王赤認為,儘管如此,國際上對於太陽系的探測存在非常嚴重的「內外失衡」的現象,對於太陽系邊際乃至更遠的星際空間還缺乏有效的探測手段。一些重大科學謎團也長期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

  在王赤看來,一個專門的太陽系邊際探測計劃蘊含著巨大的科學價值。

  首先,可以對太陽系的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半人馬小行星、柯伊伯帶天體、彗星等天體進行順訪探測,對於了解人類家園、構建四維太陽系演化知識體系至關重要。

  此外,通過對黃道雲和柯伊伯帶塵雲、黃道光和河外背景光、日球層結構、鄰近星際介質特性及其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等離子體、磁場、中性成分、宇宙線等的探測,也將有助於理解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

  對航天技術提出新考驗

  「太陽系邊際探測任務不僅可以填補空間物理、空間天文和行星科學等方面的研究空白,還具有顯著的技術發展牽引作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黃江川認為。

  黃江川介紹,其中包括先進指標載荷技術、超遠距離行星際測控通信、超長壽命空間產品保證以及微納功能設計與實現等技術。另外,還將推動核電推進、太陽帆推進、電帆推進、定向能推進等前沿技術和相應任務概念的探索性研究,為人類共同期待的未來星際探測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對極遠、極暗、極寒的太陽系邊際進行探測,也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從地球穿越太陽系邊際,一般需要約30年時間。探測器將飛越小行星帶、木星等氣態大行星系,跨越柯伊伯帶。」黃江川說。

  孟林智認為,開展太陽系邊際探測具有多方面的鮮明特點,例如探測目標多、任務複雜、距離跨度大、環境多變,自主性、可靠性要求高,壽命長、動力需求大、功能高度集成等。

  這些特點將對航天技術提出全新考驗,深空測控系統就是其中之一。這種系統是深空探測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對深空探測器各工作階段的測量、導航和控制等工作。

  「隨著深空探測距離成千上萬倍的增大和探測目標的不斷增多,信號衰減、傳輸時延、動態範圍、任務規劃等因素對深空測控系統的功能和性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採用新技術、探索新方法成為未來深空測控系統發展的必然需求。」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贊說。

  專家認為,太陽系邊際探測的開展依賴於航天技術的進步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相對於月球、火星、木星等系內天體探測,太陽系邊際探測將面臨距離更遙遠、飛行時間更長、數據傳輸速率更低、深空環境更複雜等一系列難題。

相關焦點

  •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未來載人火星探測構想分3步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作主旨報告9月18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在作主旨報告時提到了未來載人火星探測的構想,「我們設想未來載人火星探測分成3步」。第一步是機器人探測,包括火星採樣返回、火星基地選址考察、原位資源利用系統建設。第二步是初期探測,包括載人環火軌道探測、載人火星著陸探測、火星基地建設。第三步是航班化探測,包括大規模地火運輸艦隊、大規模開發與利用、地火經濟圈全面形成。
  •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未來載人火星探測構想分3步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作主旨報告9月18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在作主旨報告時提到了未來載人火星探測的構想,「我們設想未來載人火星探測分成3步」。第一步是機器人探測,包括火星採樣返回、火星基地選址考察、原位資源利用系統建設。
  • 中科院報告:中國需適時開展太陽系主要天體探測
    以「航空航天和海洋技術」為主題的《2019高技術發展報告》提出,中國在取得探月工程的突出成果基礎上,需要適時開展對太陽系主要天體的探測,加快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2019科學發展報告》已出版發行。科學出版社供圖該報告指出,月球與深空探測是21世紀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和熱點,關係到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資源,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引擎。
  • 宇宙有邊際嗎?有邊際的話那邊際之外又是什麼?
    你是否以前上物理課時想過:宇宙有盡頭嗎?宇宙之外是什麼? 在20世紀以前,人們認為太陽系幾乎就是一切,不相信太陽系以外還存在其他星球。
  • 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字揭曉!網友:好聽又霸氣!
    2020年4月24日,我們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據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並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不僅是月球、火星、木星,中國要探測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歐陽自遠詳細披露了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測計劃:首先是探月大計劃——包括探測車在月球背面降落、取樣、返回,以及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然後,2020年實現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2021年初到達火星;再之後的十年,要飛到地外小行星、探測木星;2030年以後,要飛的更遠——探測整個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 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委會學術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王棒攝) 11月12日-13日,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委員會第17屆學術年會在深圳召開。來自全國60多家從事深空探測及相關研究工作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200餘位代表參會。 「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著陸,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先後斬獲4項重量級國際大獎;今年7月23日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開啟了自主深空探測的新起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致辭中表示。
  • 中國火星探測進入倒計時:下一步會對土星、木星展開探測
    隨著火星探測窗口期的臨近,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計劃也將馬上開展。按照目前公開的消息,目前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火箭將會在七八月間擇機發射。發射升空後,天問一號會在宇宙中飛行4-6個月的時間,進入火星軌道後開展探索任務。
  • 俄羅斯計劃探測火衛一
    俄羅斯航天局在一份聲明中說:「『火衛一—步兵』探測器定於2009年10月發射,整個探測計劃將耗時3年。」  按照構想,探測器將飛過火星抵達火衛一併降落到其表面提取土壤樣本,然後探測器中一個類似於貨艙的裝置將攜帶土壤樣本飛離火衛一返回地球。
  • 「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 外星文明探測開新篇
    但「1號」中途「變卦」,因為在探測完木星和土星後,發現土星的衛星——土衛六可能有生命,就改道探測土衛六,因路線改變,此後就沒有繼續探測天王星和海王星,而這樣的使命改由「2號」完成。  漫漫未來,「旅行者1號」去向何方  在探測完土衛六後,由於沒有星球需要觀測,所以「旅行者1號」關掉了大部分儀器以省電,只保留探測星際空間磁場等設備。
  • 「旅行者1號」開外星探測新篇 中國仍有差距
    這張光碟有12英寸厚,鍍金表面,內藏留聲機針。光碟上錄有115幅照片,包括中國的八達嶺長城、華人的家宴,55種人類語言中包括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得語等非常冷僻的語言,以及四種中國的方言,普通話、閩南語、粵語和吳語。問候語為:「行星地球的孩子(向你們)問好」。
  • 深空探測將有「大動作」!中國航天再啟星辰大海夢
    深空探測將有「大動作」!中國航天再啟星辰大海夢 原標題:   唐朝詩人李白曾舉杯邀月,發出「嫦娥孤棲與誰鄰」的「天問」。1200多年後,中國航天人給出自己的答案。
  • 物理學家提出恆星引擎新構想,100 萬年內讓太陽系移動50 光年
    不斷運行的太陽系未來終將走到超新星(supernova)爆炸這種劇烈環境,天文學家雖能在百萬年前預測到此狀況,但人類要如何耗費巨大的能量來移動整個太陽系?伊利諾州立大學(Illinois State Normal University)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恆星引擎(Steller Engine)構想,理論上這種裝置能將整個太陽系在100 萬年內移動50 光年。戴森球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於能源的需求量也大幅上升。
  • 誘惑無限——月球未解之謎與未來構想(組圖)
    誘惑無限——未解之謎與未來構想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星球,月球常被比作地球的第八大洲。我們關於它的種種美好設想幾乎和圍繞在它身上的未解之謎一樣多。重返月球將成為人類尋找答案和實現夢想的全新旅程。
  •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的構想與中國夢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的構想為中國夢提供了未來願景  馬克思最顯著的貢獻在於超越時代地提出了共產主義的偉大構想,在其看來,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它同歷史上以往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著本質的不同,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講的:「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 中國進入行星探測時代 火星探測「跨越式發展」
    歐陽自遠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圓滿成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激動萬分。「這是中國航天史上歷史性的一天,也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它標誌著中國航天進入行星探測時代。我們幾代航天人的夢想總算實現了。」歐陽自遠是最早提出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家之一。
  • 螞蟻和宇宙飛船比賽,螞蟻爬到太陽與飛船飛到宇宙邊際哪個更快?
    太陽系和宇宙說起來都是宏觀事物,但在廣袤宇宙面前,太陽系就啥都不是了,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做一個微觀事物。原子算微觀事物吧?如果太陽系是一個原子,宇宙就是一個直徑約為4.65米的大球。原子有多大?直徑約10^-10m,也就是百億分之一米;太陽系有多大?如果按照太陽引力影響範圍的奧爾特雲計算,半徑約1光年;宇宙有多大?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人民網-人民日報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人類進入太空時代,此後空間探測活動不斷拓展。1958年8月17日,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月球探測器先驅者0號,邁出人類深空探測第一步。通過深空探測,人類極大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取得大量科學探測成果,加深對地球、太陽系和宇宙的認識,促進對生命起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