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提出恆星引擎新構想,100 萬年內讓太陽系移動50 光年

2021-01-15 泛泛科學

不斷運行的太陽系未來終將走到超新星(supernova)爆炸這種劇烈環境,天文學家雖能在百萬年前預測到此狀況,但人類要如何耗費巨大的能量來移動整個太陽系?伊利諾州立大學(Illinois State Normal University)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恆星引擎(Steller Engine)構想,理論上這種裝置能將整個太陽系在100 萬年內移動50 光年。

戴森球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於能源的需求量也大幅上升。對此,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認為,未來人類的能源需求將需要藉助能從恆星中獲取大量能量的裝置,因而提出了戴森球(Dyson Sphere)的概念。這種恆星引擎是一種包圍母恆星的巨大球狀結構,可以獲取恆星大部分或全部的能量輸出。

什卡多夫推進器

在恆星引擎中,較為簡易的是俄國科學家萊昂尼德·什卡多夫(Leonid Shkadov)提出的什卡多夫推進器(Shkadov Thruster)。其概念是使用大量的鏡子形成弧形的裝置包圍一側的太陽,藉由反射光子產生的動量來推動引擎,並以其與太陽產生的平衡重力場拖動整個太陽系。但為避免引擎反射的大量光子對運行在周圍的行星產生破壞,該裝置必須架設在太陽的北極點上,因此在移動方向的控制上較為受限。

卡普蘭推進器

為解決什卡多夫推進器在方向控制上的問題,伊利諾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馬修·卡普蘭(Matthew Caplen)設計出卡普蘭推進器(Caplan Thruster)。這種裝置透過收集太陽風的氫(hydrogen)與氦(helium)作為核融合的燃料,放射出兩束能量——一種能量用來推進太陽,另一種能量則用來保持推進器與太陽的距離。前者是由核融合產生的具放射性氧構成,後者則是氫。

但僅靠太陽風產生的氫與氦,不足以推動太陽帶動整個太陽系,必須藉助戴森球來集中太陽光子至靠近推進器的區域,使其加熱至更高的溫度來產生大量的原料提供核融合反應。這種設計不只能控制移動的方向,理論上也能在100 萬年內推動太陽系前進50 光年,比什卡多夫推進器的230 萬年移動100 光年還要快速。因此用於推動太陽系逃離銀河系中危險區域上,有較大的幫助。不過這些恆星引擎的推進器仍停留在科幻小說的階段,人類文明要發展至建立如此龐大的機器,在科技上仍有許多要突破的地方。

參考資料:

Nield, D. (nd). Physicist Proposes Radical New 'Stellar Engine' That Could Move Our Entire Solar System. ScienceAlertCaplan, ME (2019). Stellar engines: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maximizing acceleration. Acta Astronautica , 165 , 96–104. doi: 10.1016/j.actaastro.2019.08.027

相關焦點

  • 流浪太陽系!科學家提出「恆星發動機」概念 推動太陽飛出銀河系
    (圖片來源:Kurzgesagt視頻截圖)2019年熱播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 雙黑洞吞噬恆星 100光年內都可聽到慘叫
    雙黑洞吞噬恆星 100光年內都可聽到慘叫時間:2020-11-30 00:0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雙黑洞吞噬恆星 100光年內都可聽到慘叫 據安徽日報報導 記者11月28日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近日,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它飛行了100萬年,以50倍子彈速度離開太陽系,它的家鄉在哪裡?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它已經在銀河系各大星系遊蕩了數百萬年,而且它在流浪的時候經過多次加速,因此實它在離開太陽系時的速度可能已經超過了每秒50公裡,是子彈的50多倍。這個速度可比人類的最快飛行器快多了,它從進入太陽繫到離開太陽系,只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真實讓人們看到了什麼才是速度,如果人類的飛行器有這速度,早已可以離開太陽系去系外星系探索。
  • 物理學家戴森去世:曾提出「戴森球」構想,享年96歲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美籍英裔數學物理學家、數學家,曾提出「戴森球」構想的弗裡曼·戴森,於當地時間2月28日,不幸於新澤西去世,享年96歲。 據《紐約時報》報導,戴森的女兒米婭,當天確認了他的死訊。他的兒子喬治表示,父親上月25日,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內餐廳摔倒,隨後被送往醫院救治,但最終醫治無效,享年96歲。
  • 8萬年前,兩顆恆星曾經闖入太陽系,距離地球不足1光年
    根據科學家的觀測,半人馬座α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這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其中半人馬座α星C是三者中最近的一個,距離我們僅4.24光年,因此又被稱作比鄰星。 實際上,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比鄰星所代表的就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它更像是一個代號。那麼,這個比鄰星的名號,可並不穩定。
  • 孤獨恆星CX330距離最近天體上千光年 其誕生只有100萬年
    孤獨恆星CX330距離最近天體上千光年 其誕生只有100萬年時間:2016-07-29 15:5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孤獨恆星CX330距離最近天體上千光年 其誕生只有100萬年 7月29日消息,據每日郵報報導,在銀河系遙遠的地方,有一顆堪稱最孤獨的恆星寶寶,
  • 2萬光年外的一顆恆星,能容納100億個太陽,還有比它更大的嗎?
    45億倍太陽體積的盾牌座uy,如果和太陽互換位置,那麼土星軌道內的太陽系天體,都將被盾牌座uy吞噬。 目前已知體積最大的恆星為「史蒂文森2-18」,它的直徑為30億千米,體積大到能裝下100億顆太陽,如果把它和太陽互換位置,那麼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帶,木星,土星,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太陽系成員,都將被恆星吞噬。
  • 為什麼太陽系附近恆星數量會激增7倍?
    已知近恆星遭遇數字激增,對我們恆星鄰域的一項新分析顯示,附近恆星的數量是以前已知的7倍。天文學家正在尋找恆星撞擊並奔跑的恆星,這些恆星會擦拭我們的太陽系,可能向內投向彗星冰雹,並用致命的碎片給我們的星球灑水。
  • 這顆意外的恆星穿過了我們的太陽系
    這是一個七萬年前穿過我們太陽系的流氓恆星的故事。如果你喜歡這個文章,那麼讓我知道,我也會開始製作最新的科學新聞文章。70萬年前,一個外星人穿過我們的太陽系。但不是一個坐在飛碟裡的小綠人,一個燃燒著氣體的大球。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真正的流星,比我們現在的近鄰近鄰近五倍半人馬座。
  • 一顆紅矮星正在靠近太陽系,留給人類的時間,最多還有150萬年
    一顆紅矮星正在靠近太陽系,留給人類的時間,最多還有150萬年!我們的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它的壽命大概在100億年左右,因此圍繞在太陽附近的行星,最多也只有100年的能量來源。2013年12月19日,ESA的蓋亞衛星發射升空。
  • 新紀錄!太陽的100億倍,這顆恆星就是宇宙中最大的了嗎?
    45億倍太陽體積的盾牌座uy,如果和太陽互換位置,那麼土星軌道內的太陽系天體,都將被盾牌座uy吞噬。但可惜的是,正如當年大犬座vy的體積記錄,被盾牌座uy打破一樣,盾牌座uy「體積最大恆星」的寶座,也已經保不住了。
  • 100億光年!《星際穿越》的蟲洞通往多遠的宇宙?
    因此,人類只能放眼太陽系外。銀河系中估計有上千億顆恆星,幾乎每顆恆星周圍都有行星,而像地球這樣主要由巖石和金屬構成的巖質行星多達上百億。就在4.2光年之外,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它的宜居帶中運行著一顆質量略大於地球的巖質行星——比鄰星b。
  • 科學家提出太陽系誕生新理論:或源自巨大恆星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月23日報導,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全面的理論,稱太陽系在一個早已死亡的巨大恆星周圍由星風吹成的圓罩中形成。這篇論文發表在12月22日出版的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季刊上,它探究了一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宇宙之謎:太陽系中為何有兩種元素的豐度不同於銀河系中其他星系。主流看法是,太陽系幾十億年前形成於超新星附近。
  • 平均每10萬年,就有一顆恆星闖入太陽系,擾亂太陽系天體
    根據科學家的觀測,半人馬座α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這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其中半人馬座α星C是三者中最近的一個,距離我們僅4.24光年,因此又被稱作比鄰星。它的引力還是不可小覷的,大量奧爾特雲的天體可能會因此受到引力的波動,然後闖入內層太陽系。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就有可能撞上地球,造成生物大滅絕事件。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太陽系內目前還有一些小天體的詭異運行規律,可能就是肖爾茨星所留下的後遺症。科學家們還推測,海王星軌道上一些由冰和巖石組成的小天體,也有可能在肖爾茨星的引力作用下脫離原來的軌道,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 只有天體之間保持著距離才能確保太陽系遠離在銀河系穿梭的天體
    位於宇宙空間裡的一切物質都在無時無刻地運動著,在銀河系中就有數十億顆恆星圍繞著銀河中心的黑洞作軌道周期運行,在太陽系裡像太陽一樣的一些恆星,運行的方式都是非常有規有律的,太陽距離銀河中心的距離約為3萬光年,圍繞銀河中心完成一次公轉所花費的時間約是2.3億年,然而在銀河系中還是有一些天體運行的軌道並不是井井有條的
  • 140萬年後,太陽系可能會迎來第二顆「太陽」,地球有危險嗎?
    在40多年前,科學家期望著旅行者號飛船有一天能夠走出太陽系,可是以目前對太陽系新的範圍標準,旅行者號要走出太陽系,至少需要數萬年的時間。可能在人類的眼裡,太陽係數光年的直徑範圍是非常廣闊了,認為太陽系非常大。可是當我們通過天文望遠鏡能夠觀測到太陽系外更廣闊的星空之後,我們才明白,太陽系渺小如塵埃。我們就拿銀河系來說,太陽系只是銀河系邊緣一個旋臂之上的恆星系之一。
  • 99億光年外,一個黑洞噴發的氣體,在100萬光年外形成了4顆恆星
    不過,最新的一項研究卻發現了一個出乎意料的事實:99億光年外,一個星系中心的黑洞噴發的氣體,在距離黑洞100萬光年之外的宇宙空間,形成了4顆巨大的恆星!Gilli)主持的,該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其他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了一個黑洞,該黑洞噴發的物質導致在100萬光年外的多個星系中形成了4顆新的恆星。
  • 9.9級曲速引擎,飛出太陽系只需2.87小時,但科學家仍然感到失望
    科學家告訴我們,太陽系的半徑大約為1光年(以奧特星云為界),對於這個數據,我們可能會覺得太陽系似乎並算不大,但如果仔細算一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要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1光年的距離根本就不算什麼,比如說我們銀河系的直徑至少就有10萬光年,也就是說,即使我們乘坐光速飛船,要橫跨銀河系也至少要花上10萬年的時間。
  • 9.9級曲速引擎,飛出太陽系只需2.87小時,但科學家仍然感到失望
    科學家告訴我們,太陽系的半徑大約為1光年(以奧特星云為界),對於這個數據,我們可能會覺得太陽系似乎並算不大,但如果仔細算一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要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1光年的距離根本就不算什麼,比如說我們銀河系的直徑至少就有10萬光年,也就是說,即使我們乘坐光速飛船,要橫跨銀河系也至少要花上10萬年的時間。
  • 人類目前飛行100光年需要多長時間?還在太陽系範圍內嗎?
    光年是距離單位,指得是真空中光飛行一儒略年得到的距離。一儒略年為:365.25天,光速可以看作30萬公裡每秒。所以一光年大約等於9.46萬億公裡,100光年大約是946萬億公裡。旅行者一號是目前人類飛行最遠的探測器,已經飛行了42年,現在距離我們大約220億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