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哪裡可以預約?」
「為什麼總預約不上?」
「約不上怎麼辦?」
近期不管是在地鐵裡、公司裡、還是手機群裡,都聽到大家討論這個話題。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冬天,每個人都比以往更害怕聽到發燒、肺炎、心肌炎、支氣管炎、高熱驚厥等等可能和新冠病毒掛鈎的令人脊背發涼的詞彙。
但是你知道嗎?冬天,除了易發生身體流行性感冒之外,還是「心理流感」(冬季抑鬱症:季節性情感障礙)的高發季節。
冬日養生
謹防季節性「心理流感」
天氣寒冷,我們常發現自己的情緒就像患「流感」一樣——整天做什麼事都覺得「沒意思」、打不起精神,還常感到壓力很大、不想動,睡覺時間不短但質量差、多夢,醒後仍感覺十分疲憊,去醫院檢查身體指標卻大多正常。
其實這就是冬季抑鬱的症狀,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常被稱為「心理流感」、季節性情感障礙(SAD)。
「冬季萬木蕭瑟、天氣寒冷乾燥,容易使人的新陳代謝等生理機能處於減緩狀態,出現生物節律緩慢、動力下降,所以有些人就像要冬眠的動物一樣無精打採、容易疲倦,嚴重者可垂頭喪氣、沉默寡言、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心悸、失眠等,從而導致抑鬱症。
一旦春回大地,這些人的症狀會逐漸消退,情緒、精力恢復正常,這種季節性情感變化被稱為"季節性抑鬱症",也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每個人都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一時期處於這種心理狀態中。
冬季抑鬱症(季節性情感障礙)有三個標誌性症狀:心慌、無所事事、坐立不安。可表現為人變得倦怠、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疲勞感加重、思維遲緩,有時還自責內疚,而生活習慣上也會有所變化,比如飲食失控、進而導致心情煩躁、自信心減弱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有研究表明,該病與冬季太陽光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密切相關。
進入冬季,夏秋的晝夜節律被改變,人體生物鐘不能適應晝短夜長、日照時間短的變化,導致生物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體內皮質類固醇分泌增高,而被稱為「情緒穩定劑」的腦內神經細胞突觸間隙中一種介質——五羥色胺與皮質類固醇分泌成反比,五羥色胺濃度下降是導致抑鬱症發生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它在冬季最常見,在春季趨向於消退。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的說法,該病影響了美國大約5%的人(因為美國有大量高緯度地區,光照不足,氣溫寒冷)。季節性抑鬱的症狀可能持續一年的40%左右。
其實,這類人群並不如想像的少,入冬後女性和性格內向敏感、老年體弱、生活節奏過快、長期在室內工作者,遭遇失業、離婚、親人離去等負面事件者,以及既往罹患偏重抑鬱症或雙相抑鬱症患者、具有雙相人格(抑鬱同興奮交替出現但基本能完成工作保持正常生活)者,更易患冬季抑鬱症。
所以,冬季養生,情志調節不可忽視。
冬季養生
如何調節情志?
冬季抑鬱症又稱季節性情緒紊亂症,「季節性情緒失調症」(SAD),是指因天氣的變化而產生的一種憂鬱症效應。常見於30歲左右的已婚女性和老年男性,尤以性格內向型居多。若能及時得到恰當治療,冬季抑鬱症是可以治癒的。
在冬季要積極主動地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可以採取以下五種方法加以調適:
1.延長光照時間
冬季白天不要掛窗簾,讓陽光照射室內;室內要加大燈光照明度。冬季光照時間短,是情緒抑鬱的重要原因。研究發現,當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它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分泌。
2.加強戶外鍛鍊
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地方多做日光浴、健步走、慢跑、太極拳、球類等戶外活動,能使大腦左右半球交替產生興奮和抑制,神經系統得到全面鍛鍊,從而很好地恢復體力和腦力,對防治冬季抑鬱症有良好效果。此外,登高遠眺、飽覽自然美景可增加人心曠神怡之感。
3.注意營養平衡
冬季可適當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果蔬及富含維生素B1、B2的豆類、乳類、肉等,若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缺乏,可影響大腦的功能和情緒。也可酌情增加一些綠茶、咖啡、巧克力等富含苯乙胺和咖啡因的飲食,以起到興奮神經系統、改善心境的作用。
4.學會心理調節
《黃帝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冬天也是如此,神需藏於內,保持精神安靜,不要暴露在外。也就是說冬季精神調養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狂悲狂喜狂怒。多聽輕鬆愉快的音樂、看健康向上的書籍,多與知己談心聊天、參加振作精神的集體活動,從服飾到家中、辦公室的環境,在冬季有意識地變換或增加一些鮮豔、溫暖的顏色,幫助自己儘量開朗、自信。
5.合理調節睡眠
睡眠對一個人的健康影響很大,休息不好可直接對人的消化功能、神經系統、體力恢復等產生影響,合理調節睡眠也有利於身心情志的調養。由於自然界因素的影響,人類也與自然生態一樣,冬季晝短夜長,人的睡眠時間相應增多,冬天的睡眠講究早睡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