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東:做點不一樣的事(潛心科研 砥礪創新)

2020-09-21 石泉檢察

本報記者 喻思南

  圖為許曉東在實驗室工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供圖

  人物小傳

  許曉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英國雷丁大學病毒學博士,主要研究杆狀病毒的分子生物學。他歷經10年持續探索,帶領團隊在病毒中首次發現了朊病毒,證實了「朊病毒廣泛存在」的假說。

  

  許曉東是幸運的。他是個想做點創新工作的普通人,在不經意間遇到了屬於自己的研究課題,歷經10年長跑,他以一篇論文短暫來到聚光燈下。回顧這段旅程,他承認這像一場冒險、一次與命運的拼搏。回到出發的原點後,他又開始在未知中重新探索。困惑與享受相互交織,他相信,走向純粹的科學世界本就是這樣。

  他們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論文,被認為是證明朊病毒廣泛存在這一「拼圖」的最後一塊

  聽到朋友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在網上火了,劉夏燕的第一反應是覺得不可能。

  2019年1月的一天,「世界首例病毒中的朊病毒」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話題的主角是許曉東,劉夏燕很熟悉。10年前,她與丈夫鬱飛回國來到西農生命科學學院。比他們稍早一些,許曉東與妻子陳紅英從英國來到西農。

  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近40年來,科學家陸續在真菌和細菌中發現了它,但病毒中是否有朊病毒,一直不為人知。2019年1月,許曉東課題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論文,被認為是證明朊病毒廣泛存在這一「拼圖」的最後一塊。

  劉夏燕為許曉東高興。她知道許曉東一直在默默研究大問題。消息出來後,同行四處打聽許曉東是誰?在西農生命科學學院,不少人對他的了解僅僅是「做杆狀病毒的」。

  那時,許曉東已年過半百,只是一位副教授,回國多年沒發幾篇文章,無論從哪方面看,他都是一個有些平淡的人。

  論文被《自然通訊》接受後,2018年底,許曉東在QQ空間寫了一篇日記。透過日記,人們看到一位在冷門領域堅持做原創研究的學者。6萬多人瀏覽、370人轉發了這篇日記。

  一年半後,記者見到了許曉東。他與陳紅英共用一間不大的辦公室,身材不高卻很勻稱,穿著老款的黑色襯衣,說話有東北腔,樸實無華。問起那篇日記,他突然非常不好意思:「我習慣在QQ空間記錄實驗進展,也就學生看看。當時情緒所至,寫了幾句,根本沒想到這麼多人關注。」

  上了熱搜,讓許曉東猝不及防。媒體聯繫採訪,他起初接受了幾次,後來能推辭的,他都委婉謝絕。

  「為什麼不想大家討論自己?」「我就是一個普通人。」許曉東緩緩地說。

  困擾多年的心結解開,他覺得實驗得出的每一個數據,每一張圖都極為好看

  許曉東曾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文新門下讀碩士。他曾告訴導師,自己想做點不一樣的東西。得到老師的鼓勵,他信心滿滿,想用當時剛興起的DNA測序方法,做根瘤菌分類。

  但研究生3年他過得異常痛苦,於是放棄了讀博資格,轉做行政。在中科院微生物所5年,他連升兩級,從普通職員到科研管理處副處長,再到綜合處處長。那時他30歲出頭,做研究的念頭時時在心裡翻湧。

  2000年底,陳紅英到英國雷丁大學做研究,他跟著走出國門,一邊學習一邊打工,在大賣場掃地,在汽配廠開工具機。有時在人來人往中,在機器的嘈雜聲中,他出出神,想想頭一晚閱讀的文獻。

  一年後,他在雷丁大學找了個技術員的崗位。兩年後,考上了博士。在科研這座圍城中進進出出,這次回來,他說:「自己心靜了許多。」

  更大的冒險是科研選擇。讀博期間,在一次實驗中,他意外發現一個名為LEF—10的杆狀病毒蛋白信號異常。直覺告訴他,這背後有特別的含義。他查閱相關書籍、文獻,沒有找到任何記錄。從英國到中國,他幾乎逢人就問有沒有見過這種現象,別人越說「沒見過」「不知道」,他越興奮:「我或許逮住了個新問題。」

  沒人願意合作,這不難理解。投入不小,收益卻看不到,這對科研,甚至對人生都無異於一場不對等的冒險。

  鑑定朊病毒要用到一套酵母系統。朊病毒研究頂級專家、美國學者蘭德爾·哈爾夫曼勸告他:「酵母系統很棘手,你們做不出來。」

  美國專家的判斷並非沒有根據:全球做這套酵母系統的人源自同一個實驗室,有手把手的「傳承」。在紙面的操作流程外,還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明明每一步都準確無誤,就是沒有結果。

  很長時間,他茶飯不思,不吭聲在實驗室來回踱步。他本想速戰速決,萬萬沒想到,單是穿過酵母這道壁壘,就用了4年。

  2017年9月的一個下午,許曉東團隊完成了最後一項重要實驗,至此困擾他們多年的心結解開了——異常就是病毒中朊病毒在「作怪」。他覺得實驗得出的每一個數據,每一張圖都極為好看,科研生涯中,他的成就感從未如此飽滿。那個下午,他與陳紅英、學生南昊,憧憬著未來,聊科學、侃人生,不覺夜色已深。

  短暫走到聚光燈下後,許曉東回到原點,就像10年前一樣

  在那篇QQ空間日記結尾,他認認真真感謝了每一位給予過他幫助的人,寫道:「我們終究是幸運的,終於看見了今天的朝霞。」

  「如果沒做出來,你會怎麼辦?」

  「會等待機會,但我或許走不到終點。」許曉東的回答坦誠而平靜。

  到西農不久,鬱飛擔任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幾年後成為院長。由於長期考核殿後,不時有一些質疑許曉東的聲音。閒聊時,鬱飛常與人說起,許曉東夫婦家的車,節假日、周末都停在單位樓下,兩個人常常泡在實驗室,不像是在混日子。

  他的信心還來自許曉東教課的良好口碑。他帶的研究生課「高級生化」,總是在掌聲中結束。本科上過他「分子生物學」的學生,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讀研究生,回來都感謝在他課上基礎打得牢。

  短暫走到聚光燈下後,許曉東回到原點,大部分時間,他沒有頭緒,就像10年前一樣,他要不停思考、看文獻。

  他說,科研自身應該有一個世界,不應摻雜其他的東西。

  中科院微生物所黨委委員程萍與許曉東同齡。闊別近20年,程萍佩服這位老同事的勇氣:如果沒有冒這個泡,學術界有幾個人會記住他?甚至沒人記得他也在這上面用力過。

  早在他轉做行政時,身邊很多人都判斷,許曉東不可能重新回到學術道路上來。論文發表後,有人問:「西農的許曉東,是中科院微生物所那位嗎?」

  2018年夏天,許曉東到北京看望陳文新。陳老師已經90多歲了,師徒20多年沒見,他們聊了3個多小時,從工作到生活,她詢問許曉東過往的點點滴滴。當天,天氣悶熱,陳文新凝神聆聽,當許曉東說起最新的研究時,這位昔日的恩師突然問道:「我記得,你不是說科研很苦嗎,怎麼最後又愛上了?」說完,她先笑了。

  「你是陳老師喜歡的學生嗎?」

  「看到老師笑的時候,我相信老師會這麼想的。」說著,他嘴角也露出一絲微笑。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1日 19 版)

相關焦點

  • 許曉東:做點不一樣的事
    他是個想做點創新工作的普通人,在不經意間遇到了屬於自己的研究課題,歷經10年長跑,他以一篇論文短暫來到聚光燈下。回顧這段旅程,他承認這像一場冒險、一次與命運的拼搏。回到出發的原點後,他又開始在未知中重新探索。困惑與享受相互交織,他相信,走向純粹的科學世界本就是這樣。
  • 歷經10年,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病毒中的朊病毒許曉東:做點不...
    原標題:歷經10年,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病毒中的朊病毒許曉東:做點不一樣的事(潛心科研 砥礪創新)圖為許曉東在實驗室工作。  他是個想做點創新工作的普通人,在不經意間遇到了屬於自己的研究課題,歷經10年長跑,他以一篇論文短暫來到聚光燈下。回顧這段旅程,他承認這像一場冒險、一次與命運的拼搏。回到出發的原點後,他又開始在未知中重新探索。困惑與享受相互交織,他相信,走向純粹的科學世界本就是這樣。
  • 許曉東,走向未知的十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供圖許曉東是幸運的。他想做點不一樣事,半生無名,近乎被人遺忘,卻在科研生涯的末段,不經意中遇到了屬於自己的問題,並在10年長跑後,以一篇論文短暫來到聚光燈下。回顧這段面向未知的旅程,他承認這像一場冒險、一次命運的賭博,自己不值得學習,值得思考應是,如何讓熱愛科研的人有尊嚴地工作。
  • 潛心科研、奉獻志願,譜寫人大學子動人樂章
    >潛心科研「研發支出」的「費用化」亦可創造價值中文A類核心期刊發表與錄用論文2篇、國際B類期刊發表論文1篇、中文C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篇、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各4篇……攻讀碩士的僅僅兩年間,趙越的科研發表成果已經達到博士畢業要求。
  • 許曉東:《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雖然這個工作已然結束,但濃縮膠那個事一直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為什麼呢?這就要扯遠一點了。當年讀研的時候做的很不順利,碩士畢業後堅決去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技處,從事科研管理工作。那份工作很清閒,閒來無事就學網絡和Linux,再無聊的時候就讀各類項目的申請書什麼的。因為我已經跳出了具體的研究領域,所以我更能從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審視這些課題。
  • 生活疲憊時,做點不一樣的事
    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情緒很低落,覺得幹什麼事都沒有興趣。直到突然有一天我們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放假了、遠方來了個朋友等等,我們的情緒一下子就興奮起來了,暫時忘掉了之前的低落情緒。為什麼我們會產生厭倦情緒,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要從我們的大腦說起,大腦中會產生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它的主要作用是為我們提供動力。
  • 乘風破浪賀周年,砥礪前行續篇章!國際創新協同區在路上(下)
    砥礪奮進再前行!共同譜寫新篇章!)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首批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和開工,其中,籤約項目23個,總投資超過110億元。)觀摩活動在滬舉行由中國安裝協會主辦,上海市安裝行業協會承辦的2019全國機電安裝工程現場觀摩會暨上海市機電安裝工程(雙創)觀摩活動在滬舉行。
  • 崔勇:紮根教學的引路人,潛心科研的孺子牛
    ■做科研不能急於求成,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成功。                                         如何平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師所面臨的難題,崔勇經過十數載的奮鬥,已然為科研與教學這對命題做出了完美的詮釋。他自歸國從教以來,長期紮根在教學與科研一線,上下求索、朝夕不倦。
  • 打破外國科研壟斷,中國科學家發現藏在病毒中朊病毒
    「你們肯定做不出來。」  當得知大洋彼岸的中國,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團隊要嘗試鑑定朊病毒,美國酵母朊病毒鑑定的頂級專家蘭德爾·哈爾夫曼(Randal Halfmann)這樣評價。  通常來講,前期處理蛋白用到的試劑(SDS和巰基乙醇)會拆開所有聚合的蛋白,濃縮膠中是不會再留有蛋白的。所以,大家一般都會直接把它切下來丟掉,只檢測分離膠的部分。  而彼時,剛到英國第一次接觸這個操作的許曉東,對這套流程顯然尚不熟悉,誤打誤撞將濃縮膠也一併做了檢測。
  • 在新時代,做科技創新的尖兵
    成績源於科研興趣與祖國需求的結合新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邵明安說,他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周光召說過的一句話記憶猶新:「周院長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對科學家而言,將自己的科研與祖國的需求結合起來,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嗎!
  • 他說科研工作像跑五公裡一樣
    為了弄懂近代電磁場的相關專業知識,他跑到授課老師的辦公室虛心請教;為了掌握一塊晶片的應用技巧,他甘願做師弟的「學生」;為了追趕學科研究前沿,他積累了近2萬字的文獻閱讀筆記;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他堅持天天有計劃、周周有小結、月月有總結,成為了和時間賽跑的人。
  • 學習黃大年,學習他心無旁騖、潛心鑽研的學術品格
    在黃大年身上,人們感受到一個知識分子心無旁騖、潛心鑽研的學術品格。他以出世的態度為人處世,不計得失、坦坦蕩蕩;以入世的態度做事履職,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其所思所行,如同一股清流,讓學術變得單純,讓人生更加純粹。黃大年對個人名譽頭銜毫不在意,對國家利益卻看得很重。他掌握著數以億計的項目經費,從來不搞「拉關係」「請託說情」那一套。他不僅自己以身作則,還耐心教導學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 益陽醫專「科研狂人」黃伏連:潛心科研 碩果纍纍
    文/王紅雲 1月11日,對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黃伏連博士來說,是個不平常的日子——兩篇科研論文相繼被國際、國內知名期刊收錄。上午,國際核心期刊(SCI)《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接收了她的科研論文《Brd4 participates in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the extinction of remote auditory fear memory》,影響因子2.768;下午,北大核心期刊《神經解剖學雜誌》接收了她的科研論文《JQ-1損傷小鼠遙遠線索性恐懼消退過程中前扣帶回皮質區結構可塑性
  • 華高萊斯:德國的基礎科研體系(上篇)
    洪堡認為,教育除了是「全面的」之外,還必須是「純粹的」,即大學教育不以眼前的暫時利益為目標,而應把追求真理當作最終目的,大學教師的科研方向是其教學的中心。一個在科研方面卓有成效的優秀學者,才會是最好的教師。教師只有實行「教研合一」的教學方式,才能培養出為科學的提高和傳播而獻身的精神。
  • 立德樹人好老師 | 江海洋:教書育人未敢忘,創新科研為民生
    江海洋老師自2002年進校以來,主要從事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主講了本科生課程《獸醫藥理學》、《飼料添加劑》和研究生課程《獸醫藥物動力學》;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85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22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7項;參編著(譯)作3部;參與制修訂國家(或行業)檢測方法標準35項,其中21項已發布;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各
  • 潛心鍛鑄「國之重器」 記巖土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
    這件大事,就是建設浙江省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CHIEF)。建成後,這一裝置能夠利用超重力的「時空壓縮」效應,模擬大自然在漫長時光中發生的巨變。  CHIEF項目由浙大牽頭,選址杭州未來科技城,陳雲敏任項目首席科學家。目前,項目已進入具體設計階段,各環節的合作夥伴都是相關領域的國際領軍者。
  • 2020「科技大年」 砥礪前行矢志創新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國的「科技大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從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到疫苗附條件上市,科技抗疫彰顯中國速度;嫦娥五號登上月球、「奮鬥者」號載人深潛,中國科學家演繹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這一年,我們親歷了太多、見證了太多。何以化解險阻?唯有科技創新。
  • 鄭州師範學院「植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創新團隊」
    在鄭州師範學院裡,活躍著這樣一支科研創新團隊,他們推進科研創新,潛心教書育人,積極服務社會,他們就是「植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創新團隊」。該團隊主要通過研究經濟植物的植物學特性、栽培、繁殖、收穫和加工等,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開展經濟植物的邊緣材料或者廢棄材料進行加工利用研究,以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相關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