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高萊斯:德國的基礎科研體系(上篇)

2020-09-04 華高萊斯

作者丨簡菁 城市諮詢事業部

簡介丨香港中文大學社會政策專業碩士。對會議會展產業、氣候康養產業、現代網紅農業、城市文博區等領域有深入研究。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將近佔總人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這些成就都和德國的基礎科研體系是分不開的。

在我們以往分享的德國相關研究中,總會觸及到德國龐大而複雜的各種研究機構,如馬克思普朗克協會、弗勞恩霍夫協會、德國研究基金會等等,而這些機構似乎從來都不會缺乏研究經費。在強有力的經費支持下,德國的科學界結出了累累碩果。本文將要探究的就是這背後的秘密——究竟是怎樣的一套科研體系,支撐起了德國傑出的科學成就

德國現代科學結構的理念來源

1)普魯士教育家威廉•馮•洪堡——德國現代科研體系的奠基者

兩個世紀前,普魯士教育家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了「德國現代科學結構的基礎」的理念。他率先提出的諸多觀點,到目前為止,在全世界各地仍然具有深刻的影響力。

威廉·馮·洪堡(1767年-1835年)出生於德國波茲坦,是著名教育改革者、語言學者及外交官。1810年,他以普魯士文化和教育司司長的身份創立了柏林大學,並提出了「教研合一」的主張,實施教育改革,被稱為「德國現代大學之父」。

洪堡對於大學的功能進行了新的定義,他極其重視科學研究在大學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教研合一」的主張。傳統大學的功能是「教」,即傳授知識。洪堡認為,教育除了是「全面的」之外,還必須是「純粹的」,即大學教育不以眼前的暫時利益為目標,而應把追求真理當作最終目的,大學教師的科研方向是其教學的中心。一個在科研方面卓有成效的優秀學者,才會是最好的教師。教師只有實行「教研合一」的教學方式,才能培養出為科學的提高和傳播而獻身的精神。

洪堡說:「大學只能在自由的條件之下進行其中活動。」在他看來,威脅這種自由的因素來自兩方面。首先,國家是侵害大學學術活動的主要因素,「國家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國家想把整個科學機構變成它自己的機構」。他認為,國家應該尊重科學活動的特性,將自己對大學不得已的幹預降至最低,國家在科學中永無權威可言。其次,大學內部的不正當競爭也會抑制學術自由,「一些人接受了某種思想,繼而動輒壓制其他不同思想」。洪堡運用對大學教授的聘用權,保證大學教授的多樣性,藉此防止大學中的門戶觀念或者行會風氣。「在大學中,爭論和爭辯是有益而必要的,教師之間因為觀點的衝突會有意無意地改變其視野。」

2)洪堡理念如DNA般刻入到了德國的科研體系之中

隨著柏林大學的建立,一種以洪堡理念為代表的新的大學觀形成了,這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因為注重研究,並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柏林大學只用了不到半個世紀就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並對許多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柏林大學的建立還對後來德國的統一和崛起影響至深。普魯士政府把教育改革當作國家崛起的一種手段,而柏林大學的建立和發展,則成為德意志民族崛起的基礎。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德國開始了自己的強國之路。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柏林大學成為世界大學教育的楷模。它的辦學模式逐漸得到了推廣,各種研討班和實驗室紛紛建立,柏林成為了德意志地區乃至整個歐洲的學術和科研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全世界42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中,有14名德國人,而這些德國人全都是大學教師,其中8人來自柏林大學。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柏林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增加至25位,其中包括:愛因斯坦,《羅馬史》作者特奧多爾·蒙森、生物化學創始人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等。

柏林高級研究院秘書長索斯藤•威廉米(Thorsten Wilhelmy)說:「洪堡體系就像人體的DNA一樣,即使在艱難時代,政治家也不想削減基礎研究,這就是其中的原因。」這些理念經歷過劇烈的政治動蕩。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使科學走入歧途,使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1949年,德國被重建為兩個國家,兩國在相互對抗的政治制度下,重新積累各自的科學實力。西德宣稱:「藝術與科學、研究和教學應該是自由的。」為了確保中央集權和濫用權力的情況永遠不會再度發生,西德創建了一個高度聯邦化的國家,文化、科學和教育的責任由各州來承擔,這種特徵註定對大學的發展產生正負雙面影響。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實施集中研究策略,研究受到嚴格的控制。隨著東德經濟的逐漸衰敗,其政治制度也變得越來越蒼白無力。

德國基礎科研體系的目標

德國研究體系按照機構劃分,整個體系的決策權都分散到各個機構之中。但在德國聯邦政府內部還存在一個主管部門——聯邦教育研究部(BMBF),負責研究政策的制定和研究資助。該主管部門制定研究政策的目標是:在國家層次上,為德國研究領域確定重要的發展方向。其制定的政策核心是要實現六大目標:

① 增加教育和研究的資金投入——這有利於復興並鞏固德國企業的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② 發展研究體系——減少機構之間的隔離,提高靈活性,創造一個更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更明確的研究重點。

③ 增加項目資助——給研究帶來更強的靈活性、競爭性和更高的質量。

④ 增加公共資助的研究中心、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三者之間的合作活動——促進創新,形成更明確、更有效的競爭環境。

⑤ 加強國際化——吸引更多的外國學生和研究人員來德國尋求發展機會,提高國外的經驗。

⑥ 形成一個科學話題——認識到公共支持對公共研究機構的重要性,隨著研究活動成本的不斷上升,公共支持可以保證公共資金的持續性。

除了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的這些框架性目標之外,各個聯邦和州政府機構也都提出了它們自己的發展目標和重點發展方向。

德國基礎科研體系概述


無論問及哪位德國研究人員「為什麼德國的科學基地正在繁榮發展?」,他們一定會提到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他們會說,這位世界上最強大的女人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本——東德物理學家。

全球10年金融動蕩期間,默克爾政府的年度科研預算以典型的德國方式獲得了穩定的、可預測的增長,激發了大學之間的競爭,促進了公共資助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在默克爾的監督下,德國在可再生能源和氣候研究領域保持了世界領先地位,在保證對基礎研究大力支持的情況下,政府對其他領域的影響也在加大。

德國慕尼黑馬普學會稅法和公共財政研究所所長、德國主要資助大學研究的機構——德國科學基金會(DFG)的副會長沃爾夫岡•施恩(Wolfgang Schön)說:「德國是成功的,其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科學預算或某種『默克爾效應』,像默克爾一樣,德國有著深厚的科學根基。」

德國的科學體系十分獨特,它是一個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負責的聯邦體系,同時在高等教育和公共研究機構內部進行機構劃分。各個研究領域的公共資助來源於下面三種渠道:聯邦政府(如項目資助)、州政府(如對高等教育機構和州下屬研發機構的資助),按雙方統一協議進行的聯邦與州政府的聯合資助(如國家重點公共研究機構和機構資助、大學的項目資助、研究基礎設施資助)。在這樣一個科學體系中,給錢的是誰?收錢的又是誰?

1)「給錢的」是誰?

在德國科研體系中,扮演「給錢」角色的機構,實際也是德國科學研究政策的制定者們,他們決定了德國科學研究方向——指哪兒打哪兒。聯邦政府扮演著「金主爸爸」的角色,給錢就好;各州政府更像一個需要照顧好各個科研主體經費問題的「老媽」,高等教育部門、各科研機構、創新企業都在伸手向她要錢。

各個科研主體該領多少錢,領了錢該做什麼科學研究,則是教育計劃聯邦和聯邦聯合委員會、德國科學諮詢審議會兩個「管家」的責任。而基金會成為了一個小金庫,用少量的資金,來更加靈活的支持科研的開展。

聯邦政府

聯邦研究政策由聯邦的教育與研究部長負責制定。隨著柏林再度成為統一後的德國首都,研究體系的政治和管理部門就更自然地互相分離。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聯邦部門仍設在波恩,多數研究機構的總部也在波恩。聯邦教育與研究部是負責聯邦政府對高等教育和公共研究機構直接撥款的關鍵部門,同時也承擔聯邦政府對兩個部門的相關政策制定,由它經手的聯邦研發預算幾乎佔到了總預算的三分之二。

州政府

在德國憲法體系內,聯邦各州政府負有支持研發的主要責任。因此,他們不僅在自己管轄範圍內資助和推動研究活動,還和其他州政府和聯邦政府進行合作。州級研發資助主要針對高等教育部門,其中包括大學教育與研究的年度撥款,以及對德意志研究聯合會的捐贈。

此外,州政府還資助國家級研究機構(馬普學會、弗勞恩霍夫協會、赫爾姆霍爾茨研究中心、萊布尼茨學會)研究、技術和創新資助項目下的商業企業。一些州政府還向他們自己的機構提供重要的資助。

聯邦和州政府的聯合機構

德國國家科研政策協調和建議由兩個組織負責,它們在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聯合支持下成立。

教育計劃聯邦和聯邦州聯合委員會(Bund-Laender-Kommission fur Bildungsplanung und Forschungsfoerderung, BLK),BLK作為一個討論平臺,聯邦和州政府部長以及行政人員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協調研究政策和計劃,並為研究體系的各聯合資助部門,就相關責任和安排事宜達成一致,其中包括規則的制定。相同任務也存在於對聯邦和州政府的政策和計劃的協調上。


✦德國科學諮詢審議會(Wissenschaftsrat,WR),又名科學委員會(Science Council),成立於1957年,是一個獨立的政策顧問機構,成員由聯邦總統親自任命。這一機構被授權向聯邦和州政府提供高等教育和研究政策的所有相關事宜的諮詢。

它是一個單獨的關鍵性顧問機構,通過它可以綜合不同利益代表的觀點。它的成員以任務不同而分成科學人員和管理人員兩個部分(分別是來自具有獨立地位的科學團體的代表和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所任命的代表),每一方的工作都涉及到對方的成員。由於沒有資助任務,科學委員會因此而避免了利益衝突問題。

基金會

私人非營利部門所提供的的德國研發資金不足2%,其中大部分都來自私人基金會。雖然所佔比例很小,但這些資助對基礎研究人員來說卻很重要,因為它們沒有公共資助那麼多的相關限定。

德國科學基金會聯合會(Stifterverband fur die Deutsche Wissenschaft)是一家慈善機構,它在全國範圍內積極促進科學、人文、研究和教育的發展,包括:捐贈學術獎學金、資助大學、資助企業以及公共研究機構之間的新型研究合作項目等。該基金會成立於1920年,它專門管理私人基金(包括企業和個人捐贈),並且管理了為數眾多的基金。

參考文獻

1.《洪堡,重塑大學的定義》http://www.hqrw.com.cn/2016/0112/44476.shtml

2.《看默克爾如何促進德國機構做科研!》http://mp.163.com/v2/article/detail/D48GD1IH0511B355.html

3.《公共研究的治理——走向更好的實踐》https://www.hrk.de/mitglieder/mitgliedshochschulen/fachhochschulen/

4.《追求大學科研卓越——德國「卓越計劃」的實施效果與未來發展》

華高萊斯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權必究。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影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相關焦點

  • 華高萊斯:航天科技民用化——接地氣的航天科技(上篇)
    )772所研發的「北鬥定位項圈」,曾被用來研究藏羚羊的遷徙。2007年,中國在對藏羚羊科考的過程中使用過外國的衛星導航系統,但是提供的數據不夠充分,無法滿足科研需求。2013年,基於北鬥晶片的北鬥定位項圈被應用於藏羚羊研究,信息傳輸實現1天4-10次,遷徙期間每天發回10次信息,非遷徙時每天發回4次信息,信息內容包括藏羚羊所處的時間和地點。動物學家由此得知藏羚羊遷徙的時間起始點、精確路徑以及藏羚羊的大體活動範圍。
  • 華高萊斯:「生物海岸」聖地牙哥——精準醫療之都(上篇)
    ——Mark Stevenson,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執行副總裁&生命科學部總裁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數據顯示,2016-2018年期間我國消費基因檢測用戶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
  • 康婷:以科研破局構建創新產品體系
    康婷大健康戰略是在集團領導之下,以大健康產業為發展方向,以智能化軟體網絡系統統籌管理為方法,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重點學科特色明顯,多中心協同發展的三級綜合現代化醫院,以健康管理中心、醫學美容中心、腫瘤治療中心、婦產(母嬰照護)中心、生物治療中心、康復醫學中心為重點發展的醫學中心,擁有國內高端醫療技術、管理團隊和先進的醫療設備。
  • 常用的PCCS色彩體系與奧斯特瓦德色彩體系
    它是由德國的科學家、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創建的,所以也是以他的名字進行命名的。這個色立體所呈現出的是復圓錐體的形態,它也是以色軸為中心軸、並向四周發散的。上篇文章中小編曾提到過,孟塞爾色彩體系中含有5個原色和5個間色,但是奧氏色立體中使用了24個色相。當把這24色相的同色相三角色立體按照色環的順序組織成一個圓錐體時,就構成了奧氏色立體。
  • 德國製造背後的工業體系介紹
    德國製造背後的工業體系介紹 今日頭條 發表於 2020-05-13 17:49:02   工業體系及其產品質量生態構建,是一個國家製造的氣場。強弱之分,只需看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的布局,高下立見。
  • 談★氫ᨐ論★氦(上篇)
    談-氫ᨐ論-氦(上篇)(清風讀書筆記於2020年8月27)1.氫原子:氫原子(H),是由一個質子(p)和一個電子(e)組成。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電子繞核近光速旋轉成電子云。原子內99.9999%都是虛空,但我們用手觸摸物體沒有虛空感,那是因為虛空本質是一個電磁場。
  • 康婷:以科研破局構建創新產品體系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康婷大健康戰略是在集團領導之下,以大健康產業為發展方向,以智能化軟體網絡系統統籌管理為方法,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重點學科特色明顯,多中心協同發展的三級綜合現代化醫院,以健康管理中心、醫學美容中心、腫瘤治療中心、婦產(母嬰照護)中心、生物治療中心、康復醫學中心為重點發展的醫學中心,擁有國內高端醫療技術、管理團隊和先進的醫療設備。
  • 《「π指數」—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正式...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上)
    納米科學與技術主要包括:納米體系物理學、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學、納米力學等,而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研究是整個納米科技的基礎。納米技術已逐步成為交叉性、引領性和支撐性的前沿研究領域,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發展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華高萊斯:航天科技民用化——接地氣的航天科技(下篇)
    NASA的火星探測器用的是motion planning(運動規劃)的算法中D* Lite算法的優化變種。最早研究無人車「運動規劃和決策」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特倫,在2007年加入Google擔任副總裁,並創建了Google X(谷歌研究院),領導無人車項目。無人車領域的探索進入了谷歌時代。
  • 聲學材料的一個世紀(上篇)
    聲波由聲源(Source)產生,經由介質(Medium),由接收器(Receiver)接收。這裡的聲源和接收器都可以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包括麥克風在內的一切機器或者不同於傳播介質的另一種物質。傳播途徑即傳播介質可以由固體、液體或者氣體中一個或多個構成。
  • 周傳忠:德國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啟示—新聞—科學網
    產學研合作 德國工業基礎雄厚,既擁有奔馳、寶馬、大眾、西門子、博世、巴斯夫等諸多世界著名大企業,也有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SMEs,德國定義為年營業收入低於5000萬歐元、員工低於500人)。為此,德國聯邦政府2000年提出「知識造就市場」計劃,幫助中小企業獲得科研成果,調動科研機構實現其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2002年,修訂了《僱員發明法》(The Employee Invention Act),規定科研機構擁有職務發明所有權,從法律上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保障。
  • 國外基礎科研資助和管理法律制度比較研究
    這些機構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德意志研究聯合會(Deutsche Forschungs Gemeinschaft,DFG)、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ARC)、日本學術振興會(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JSPS),加拿大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理事會
  • 徐鑫:金庸武功的科研屬性(轉載)
    徐鑫:金庸武功的科研屬性(轉載)2020-9-1 11:43 |個人分類:科普|系統分類:科普集錦文/徐鑫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76720-1248800.html
  • 航空科研「百年老店」——德國航空航天中心全景掃描
    共有8400餘名員工(國籍涵蓋90餘個國家,科研人員約5000人),在德國的27個地區設有50個研究所和33個大型實驗中心,並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法國巴黎、美國華盛頓和日本東京設有四個國際辦公室。 作為德國最大非高校類科研機構協會-赫爾姆霍茲(Helmholtz)的主要成員和非盈利性科研機構,DLR科研板塊近一半的運營經費來自於德國政府(民用方面主要由德國經濟事務與能源部以5年計劃方式下撥,國防安全研究由聯邦國防部以年度討論方式直接資助
  • 華為和德國電信合作的 服務歐洲頂尖科研機構
    近期,一個科學界的"螺旋星雲"誕生,以雲服務的形式向外輸出基礎設施資源,為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為首的10家世界頂尖級的科研機構提供科研支撐。另外,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資訊網站的發布者--蒂姆·伯納斯·李(TimBerners-Lee),當時就就職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伯納斯此舉,就此為人類打開了精彩無限的網際網路時代大門。  隨著IT時代的發展和創新技術的演進,為了滿足自身科研需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IT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做了很大投入。
  • 科研系列文章(一)科學研究應該有追求卓越的心態
    科學研究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實踐活動,必須要與人類發展的核心價值和目標相一致,與人類長期形成的倫理文明相和諧,因而科研工作應該受到一些基本倫理原則的約束和指導。科學研究的基本倫理原則是指科研活動中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倫理原則,主要包括尊重與無害原則、客觀性與公益性原則。
  • 智慧能源基礎之電氣之路——架空線路力學計算上篇
    智慧能源基礎之電氣之路——架空線路力學計算上篇智慧能源的基礎是指能源的產生、傳輸、變配、應用等各個環節的技術知識,架空線路的力學計算是線路設計的重點內容,科學合理的線路設計可以有效防止導線被拉力受損,以及下垂嚴重等問題。
  • 以體系建設促進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活力
    筆者結合從事高職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通過深入調研,梳理制約高職院校科研體系建設的共性問題和難點,並對高職院校推進科研體系建設提出了對策和思路。 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科研是中心工作,是教學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  破解「SCI崇拜」對新時期科技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哪些重要意義?破除「SCI至上」之後,如何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高校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