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墨:溫水煮青蛙|百家故事

2021-01-12 人物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文|謝夢遙

喜劇舞臺傳統而言,是外向型人格者統治的世界——也許不是真的但至少看起來如此,那裡站的大多數是不害羞、放得開、能量充沛的人。脫口秀(stand-up comedy,即單口喜劇)的獨特之處在於,為那些原本可能的少數派——內向型人格者打開了新的機會。周奇墨就是個內向的人。

在綜藝節目《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的選手內投環節中,周奇墨排行第一,這意味著他得到了行業的普遍認可。但誰是周奇墨?這大概是很多人剛看這個節目時的疑問。

作為北京單立人喜劇籤約演員,早在2017年,周奇墨就拿下中國脫口秀喜劇節與愛奇藝脫口秀大賽的雙料冠軍。他的職業發展似乎就像是他的性格一樣,沉穩、平緩。當越來越多的脫口秀演員通過線上綜藝進入大眾視野,他主要在線下小劇場與開放麥積累著口碑。直到這一次登上節目。

某種程度上,《脫口秀大會》需要這樣一個OG人設,就像歐陽靖之於說唱綜藝。他必須深耕這個藝術已久,他必須帶著高期待的光環,他也必須成為一個原有卡司之外的挑戰者。對於周奇墨來說,名次、觀眾評價甚至內容表達的選擇,都不是他能掌控的,我能保證的是我怎麼演。

周奇墨舞台風格屬於慢熱,但在他娓娓道來的講述裡,常常有一些犀利、刁鑽的思索。他是最早在中國脫口秀圈子裡講起長故事的人,他把那些看似毫無喜劇色彩的沉重經歷——小學時遭受校園霸凌、住出租屋煤氣中毒事件、北漂獨居的內心孤獨,都融進了脫口秀裡。他的段子冒犯性很低,但他懂得如何用技巧表達嘲諷,他曾在線下講過假設自己死後上天堂歷經的重重手續,實際指向官僚主義。

他有著極高的自我追求。他經常有一些梗把我們逗得不行了,他說這個打算不講了。我們說你瘋了吧,他就說,這個梗感覺就是為了好笑而寫的梗,他不是要真的表達個啥觀點。單立人喜劇演員劉暘(教主)告訴《人物》,這個底層的邏輯會決定我們的創作的不同吧。

以下為周奇墨自述。

周奇墨在《脫口秀大會》 圖源脫口秀大會微博

1

原來的世界感覺是黑白的。我早早自殺也是有可能的,太沒勁了,活著為什麼,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兒。抑鬱、苦悶。那時候真的需要有一些東西把我從生活中解救出來。這個問題現在解決了。

講脫口秀是一個巨大的轉折,我的人生從此有了色彩。

我從小就慢慢變成一個敏感、內向的人。幼兒園、小學和初中三個階段都有轉學或者中途換城市的經歷,總要見新人,新的朋友,之前的朋友有的時候就斷掉了。轉學經常面對一群陌生的人,慢慢就放不開了,會收斂。

這個性格會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怎麼會這樣,有些東西你是渴望、羨慕的,但是你得不到,就會勸自己,我不是那樣的人。比如從小很羨慕別人過生日能來一大幫朋友,自己過生日就沒有小朋友來。朋友少,或者說大家在一起聚的時候你搭不上話,慢慢地就習慣了。

大三、大四期間吧,我的內向已經有一點病態。我有一陣就哭,想起一些什麼事,給家裡打電話。我宿舍一個哥們平時跟我關係很好,他說咱倆去哪個公園逛一逛。我說我不想去,其實我心裡特別想離開那個小房間,外面春光明媚,但我不知道為啥,我就不想出這個屋子,說我可能不想去外面散心,感覺如果你承認了,就是否定了自己。

後來我在一個英語培訓機構當老師。我在工作裡也非常內向。只有跟學生聊天的時候能放鬆下來,平時整個人緊繃繃的。

當時以教小班為主,基本上看氣氛沉重了就現場調侃一下,有的學生不願意開玩笑,我也不開玩笑,一板一眼給他們講。後來造成我的兩撥學生底下認識,那個說,我特別喜歡上周奇墨的課。兩個人就會對我的評價出現巨大的反差。啊,你說的是那個周奇墨嗎,上課多沒勁啊。

每天講課,感覺自己是個工具一樣,我是一輩子講課嗎,我以後能幹啥啊,你不知道以後要幹啥。

我覺得我的生活被我的內向給箍住了,那個東西(脫口秀)是我的唯一的出口。我有什麼想講的我就往外講,這個口子慢慢在變大。脫口秀挺適合內向的人。我感覺有些話是想說的,有些狀態是想達到的,那你在生活中沒有辦法,打不開,所以就選擇一個舞臺表演的形式,沒有人幹擾你,沒有人打斷你。

那種外放很安全,跟你平時社交用的能量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沒有具體目標的社交。我不針對某個具體的人聊天,我不用他給我一來一回地對話,我就是讓他可以順著我的思路來,被我的段子所影響。演完,我和觀眾一拍即散。你回你的家,我回我的家,那個時候是很釋放的。平時社交不一樣,我們要先想話題,我還得察言觀色。

我挺喜歡跟演員在一起待著,因為大家都挺單純,聊的事也不社會,瞎侃,瞎聊,開玩笑都懂,笑點一致。我比較被動,很少主動叫別人出來聚一聚,我總有一種順其自然的心理。對於生活也是,對於交友也是。

周奇墨和演員在線下聊天會 圖源單立人微博

2

我2015年接觸脫口秀,那時候開放麥沒有現在這麼多,一周一兩次吧,基本報都能上,一年後決定全職來做。

我這個人還是精神世界比較純粹一點,就覺得我如果不做全職,我對不起我自己,我怕死了的時候特後悔。我也是心比較大那種人,船到橋頭自然直,先把自己逼到絕境。家裡人不這麼想,一些演員也不這麼想,一定是給自己找到後路了,明年怎麼辦,我沒有收入啊,我還有房租啊。那些我都不考慮,我只要比如說下兩個月還能活下去,我就儘量去做。

做全職以後,我比以前快樂了,我不用再憂慮那些所謂工作上的事兒了。整個人的心態會進入到一種相對平穩的狀態,定期會有點波動,會有點低沉。有一陣真的特別孤獨,又寫不出段子,後來一想,不如把孤獨寫成段子。

持續一段時間以後沒錢,做了點編劇的活兒。後來編劇的焦慮感勝過了對生活的焦慮感,我就寧肯我先挺挺看,沒有辦法我再去做。

全職演員如果不做編劇,掙的就是演出費。基本入不敷出。好的時候(每月)幾千塊錢,偶爾能過萬,疫情期間,那就沒有錢。當我沒有收入的時候,多花任何一筆錢我會覺得很煩心。過年回家得給我爸錢,就很心疼。

但是他也不知道,他覺得你在北京掙著錢,那你給我些錢也沒啥。這種瞞倒不太費勁,費勁的是,他比你更關心這個行業的進展,他更關心你啥時候能所謂的出頭。但你知道沒有那麼簡單,他對你會有這種無形的壓力。比如我那陣就說,最近忙啥,沒什麼,主要就是演出。過一陣打電話,最近幹啥呢,我說最近還是演出。打幾次他會覺得你的生活怎麼一點起色都沒有。每次打電話比較難的就是這一點,我怎麼能跟他說一些我生活中不一樣的地方。

有的時候,我們會有一些項目,可能還挺好,你會跟他透露一點,就是想讓他開心一點,對我的事業有點盼頭。但有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是黃了,沒了,最後反而給他造成失望,感覺你是不是在騙我。後來我就不跟他說了。

圖源脫口秀大會官微

3

最開始講純笑話,是編的一些東西,上來講我有多醜,我的臉像麻將刻出來一個九餅,大夫給我媽做CT,我媽說男孩女孩,大夫說好像是一個腔腸動物……特別爛(的梗)。

那個時候沒有任何教材,大家也不知道怎麼講。有人跟我提過,國外有一本書叫《喜劇聖經》,這本書告訴你怎麼講脫口秀,感覺那個東西就像喜劇的《九陰真經》一樣。我記得有一個演員還去書店買,結果買錯了,因為那個書國內不出版。後來我在網上找到了一個電子版的PDF,看完以後覺得原來段子是這麼講的,前提是這麼出來的,確實是豁然開朗。

我開始很認真地正兒八經地寫觀察式的段子。所謂的觀察就是這個好奇怪,那個好奇怪,電視劇這麼演很奇怪吧,地鐵裡播報很奇怪吧,廣告很奇怪吧,是這種段子。《喜劇聖經》裡面列舉了四種常用的觀察世界的態度,這是其中一種態度。那時候只是覺得這個東西好寫,比較短,讓你容易發掘出來一些荒謬的地方。

我之後經歷了一次風格轉型。那個時候石老闆(單立人喜劇創始人)在上海功夫俱樂部開專場,我來給他開場。我開場開得一般,所以覺得有一點失落。失落也不是說單純這一場演出,那一時期創作也陷入瓶頸,因為那個東西並不十分是我想說的。大家覺得這東西有意思,但是有的東西細枝末節,其實不太值得一說。所以演了以後,我、石老闆,還有一個演員叫子龍,坐著聊天。子龍說,你有沒有覺得你這個段子啊,態度都是一樣的,你那個出發點都是什麼什麼事很怪。

經他這麼一說,我躺在床上我就反思,我自始至終就是這一個角度。一語驚醒夢中人。

這個促使我重新去讀了一下《喜劇聖經》,二次讀感覺不太一樣。你既然說我的態度只有奇怪,那我就找一找剩下那三個態度的段子是什麼樣子,能不能從其他的態度裡去創作。當我再一翻,我發現最吸引我的已經不是那幾個態度了,最吸引我的是(書中)那句話,喜劇是挖掘你內心最深處的東西。你有什麼最最真實的想法,那個想法是你在平時生活中說出來,別人會覺得你不是一個正常人,你非常膽怯跟別人說出來的東西,最讓你感到痛苦、難過的一些事情。

哇,這個好好,可以寫這種東西嗎?當時我就想,對於我來說什麼是比較難以啟齒的。還是自己小時候那些經歷,父母離婚,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送到姑姑家,我爸是怎麼一年跟我見一次,我怎麼害怕跟他見面,他一來,我反而往屋裡躲,我爸多難過。

對我來說,加梗反而沒有那麼難,只要你的出發點足夠真實。因為你一說得很真實,不管是情緒也好,還是故事的出發點也好,感覺是處在非常低的位置。這個時候你只要稍微調侃一下,觀眾感受到情緒上的放鬆,他就會笑。所以笑有時候是相對的,我後來就慢慢意識到,為什麼有時候覺得越使勁,越難演。觀眾的笑是由一個落差產生的,你情緒很喪很喪,啪調侃一下,釋放,然後你再帶著他喪,再帶著他進入到那個情緒當中,再釋放,他就笑出來了。

那陣我就是想突擊去練故事型的段子。之前積累的一個半小時的觀察型段子,電腦沒有存,沒留什麼底。不喜歡的東西,就不想再見到它了呀。

最開始講爸媽啊,講家裡這些事兒,你是需要突破一點心理的障礙。我講這個東西別人會願意聽嗎?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在拿一些稍微帶點悲情色彩的事兒去投機取巧?

我第一次講,就是講我跟我爸的關係,叮光一頓講。當時是效果還算不錯,相當於給我比較大的信心吧。底下有人震驚。他們會露出那種表情,真的是在聽。他在講真事兒嗎?是假的吧,但是好像是真的。

之後慢慢寫這個方向,在表達上讓我比較舒服,素材比較多,我第一個專場《哎呀,算了》50%跟我爸有關。

圖源單立人微博

4

故事型段子的內核肯定是真的,你編很難說服自己,你不知道這個東西能不能成立。只要是真實發生過的,你絕對有信心。但是素材一定要加工,要從特定的角度去切入。

我一般都會先回想大概的情景,先把一個主要的故事衝突勾勒出來。這個事最開始是啥樣,中間啥樣,結尾啥樣。我一旦設定好情境和人物,就是順著往下想。本來就有真實的故事骨架在,再加一些細節是容易的。

我在紙上寫幾個關鍵字,這一個過程大概就這些關鍵字,但是我在腦子裡會一直過,一直想。

比如我講過一個我媽帶我去買鞋的段子。帶我買鞋是真的,她沒有耐心也是真的,所有具體的對話都已經忘了,但你只要基於人物的真實情感去寫,對話就出來了。其實在做編劇的事,我現在就是要設計這麼一個場景。我媽說了一句話,我說了一句話,我媽下一句說什麼話,能讓這個場景既真實又搞笑。可能跟接梗能力也有關係。接梗就是別人說了一個什麼事,你下一句話既要在邏輯上接上他,同時又要有點意思。

再比如小孩在酒吧學英語的段子。這是去年真實發生的一個事。當時確實是在酒吧,小孩就拿著iPad在那讀,I like summer,do you like summer too?很大聲。他父母也在旁邊,也不管他。他讀完以後,那個軟體歡呼聲也是wow這樣的。但沒有老外。

不是創作者不太會留意這個事情。我當時覺得這小孩煩,在公共場合,你拿個iPad在那學英語,還在酒吧裡,咋想的,多壞氣氛。但是我聽著聽著,潛意識裡就化身成這個老外了。我在編故事的時候,我就想有一個人去懟他,我肯定要治這個小孩,其實就是這樣的。

那一晚我把這個事記在手機。備忘錄隨時清零,有觸動的時候趕緊記一下,到工作時間了,我把這個東西存到電腦裡,再去發展它。

我比較注意文本簡潔,喜劇最要命的就是冗餘,鋪墊一長,所有的效果都沒了,一定是能刪再刪。國外有個喜劇演員,他有一套理論,今天如果寫不出來段子,我就看我的老段子。在一個段子上刪掉兩個詞,都算今天勝利。

拿到臺上講的是冰山一角,有很多事情你沒有辦法拿到臺上講,你找不好角度把它變得好笑。因為你一說,大家覺得你在說一個悲慘的事,不是在說一個好笑的事。所以我挑的都是有戲劇衝突的事,這個事能顯示出一個人的荒誕,一個情景的荒誕。

講這些傷感的故事,我內心的情緒是完全投入到段子裡面的,沒有太多悲傷。你只能抽離出來才能寫那種段子,不然你掌握不好,容易帶太多情緒。

我也嘗試過咆哮型的講法,不太成功,還沒有完全駕馭得了。這個段子一定要符合你相對長期的心理狀態。我平時的憤怒都已經內化了。我的很多段子在心理學上都屬於被動攻擊。我不是在直接批判我爸、批判我媽,我是把自己置於一個弱勢的地位,想一些讓自己尷尬的、難過的情節,讓大家去笑。但不是為了講我,我是為了大家看那個人有多好笑。我是正常人,那個人多不正常啊。真正放開自己的時候,是主動攻擊。我直接批判一些現狀,直接批判某個人,像喬治·卡林那種。

故事技巧是一點點練的。我受益最大來自路易·安德森講故事的一個小段,我後來還給大家做了工作坊分享。故事型的段子不是把故事從頭到尾講下來,是把它拆分成一個一個觀點。我後來讀到一本關於單口喜劇的書《Mastering Stand-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Becoming a Successful Comedian》,一個美國人寫的,有一章就專門寫這個故事型的段子,跟我琢磨的是一樣的,我挺開心。

圖源《脫口秀大會》截圖

5

除了段子本身和表演,我說脫口秀還會注意一點:這個事是不是發自內心想說的。

在這個行業,條條框框是慢慢感覺的,當然會直接影響到線下的表達,我為這個事情調整過好久好久,這個是我特別特別矛盾的地方,或者讓我難過的地方。經歷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痛苦,我沒有表達欲就是那時候。我不覺得有什麼可值得說的,我既然不能說,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我也不說。

但我現在和解了,這是我特別慶幸的事,否則我會非常痛苦。

我是一個對自由特別渴望的人,選擇這個形式,是覺得它能給我自由表達。我不是一個油膩的人,對事物判斷標準不是實用主義。這個事兒現在社會上行得通,那就應該這麼幹,我不是這種原則。對是對,錯是錯。我能理解現在這個事情,但不覺得大家應該把它奉作為準則。所以有這種東西在,你看不慣的事情,或者感受到的這種枷鎖、這種桎梏就越來越多。

我很早很早的時候,跟池子說過一些這方面的東西。我倆可能就是因為價值觀比較相近,走得比較近。我們能在相對安全的範圍內,在邊界待著。我不出頭,但是能讓一些人探討一些更自由的話題。但是做了以後發現,其實我們是要不斷地後撤,不斷地後撤。

後來是看了一篇公眾號文章,《形勢比人強》,吳主任寫的,你我終究不是改變歷史潮流的人,那一下我突然變得很釋懷。再加上讀了一本書叫《選擇理論》,主要意思是環境和別人是很難控制和改變的,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選擇給外界傳達信息,你總有一種選擇是比另一個選擇更好,是你暫時能做出一些改變的。

我是通過這個達成了自己跟周邊環境的和解。我突然意識到我的力量太小了,從個體出發,我沒有任何的力量,你我終究不是改變歷史潮流的人。我的表達方式就變成,我可以選擇我還可以說的東西,那個東西是我想說的。

你的前提可以是任何前提,我恨上帝,同性戀都該死,但你要給一個足夠喜劇的理由。直接講我歧視同性戀,這是個歧視的言論。除非把這個段子變好笑,讓大家認為這是一個段子。

每個演員都有追求冒犯的心。你不要自己做到平衡,你應該講的就是女朋友不好,由下一個女演員上來講她男朋友不好,讓底下觀眾知道男女都有不好。然後讓報紙,讓媒體去說,為什麼優秀脫口秀段子這麼尖酸刻薄呢,我覺得這是這個世界應該運作的樣子。

周奇墨在《一席》演講 圖源視頻截圖

6

今年3月份,我發了一個微博,說上臺五年紀念。

我的概念比較老派。按照國外的那種發展速度,五年你算入門,你可以不說自己是個新人了,但你要說自己多牛逼,有點吹牛了。我就是按照這個時間要求去看自己的。

我現在的困境是大家對我沒有認知度。我那天在山羊俱樂部演,下一個演員從北京來了,我們掌聲歡迎周奇墨,你上去就能感覺到,哎呀,徵服觀眾的那種慢。但海源一上,他真的不用再介紹自己了。我肯定不是說嫉妒人家,但是我那個時候就非常能明顯地感受到,哎呀,有點難啊,我這麼演有點難。

去年單立人為我辦了美國大學巡演。我沒有那個自大,說哥們兒要完成一場美國巡演,只不過有的時候會低出我的期待。比如我自己進到大學裡,找到教室把門打開,發現裡面一個人沒有。跟我對接的人說,周老師,我眼睛上長了一個麥粒腫,我就不去了。我就自己在那兒接客。來了一個人,我說你看演出的吧,裡面坐。一個大教室,坐了十個人可能不到,我上去開始講。還有一場演出沒有麥克,我在教室裡面幹講。我難過是淡淡的憂傷,會覺得這個演出呢,總體來說還是有點寒酸的。

我算是比較能耐得住。我想等,跟著公司一起發展。我跟石老闆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會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我社交不是很多,但對人比較敏感,接觸一次這個人,大概會有個判斷。最主要這個人很善良,一點沒有壞心思、小心腸。

如果我要是在北京無依無靠的,一個散兵遊勇,我肯定就籤笑果了。當初如果我想離開單立人去笑果應該也行。留在單立人是我的一個選擇。當時還是在北京有一幫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你也沒去,我也沒去,我們就好好做線下,我們都挺厲害的,有這種感覺。大家互相給彼此心理上的依靠吧。

但是他們(有些人)去呢,也絲毫不會有背叛的感覺,非常理解。如果你想儘快地去得到認可,得到曝光,那是你暫時唯一的出路。只不過我不著急而已。他們有一些人相對急一些,急的就先走,不急的就後走。

有人覺得我最好,我從來不會在心裡真正地認可。我從來不會被這種東西所拖累,你相信了這個東西,我是全國最好的,那你可能會不平衡。我一直認為這個東西沒有辦法評一個什麼第一、第二。

做這行你千萬別跟別人比,跟別人比,你的心態就會帶壞。這個是我以前玩賽車遊戲總結下來的。如果你盯著別的車,你就一定會撞,一定是當作這個賽道裡沒有別的車,你就著重自己的過彎怎麼過、最佳的路線(是什麼),就會不知不覺地超了前面的車。而且這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色。

我也從來不認為,假如說我的實力就是比另一個人強,那麼我得到的待遇一定要比另一個人強。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有先有後,有如意、有不如意。你先站在那兒了,我就是沒有你那麼早,對我來說無所謂,但我覺得我最後還是會站上去。那你就先站著唄,我這塊還有我要搞的事情,還有我要探索的東西。在這個行業,一般人氣不著我。這個過程中,我或多或少有一個長期的自我開導或者自我教育的過程,也不是說一天就有這個心態。

節目中也是放大我真實的樣子,大家看我在表演,是溫的,不是那種很炸的、很張揚的。所以有評論說你這種溫吞吞的表演註定火不了。

這個評價出現的第一天起,我就接受它,我覺得這是我的風格,我可能永遠不會一上來就炸,有讓大家那麼嗨的那種演出氛圍。我當然想要,作為演員都想要,但是你做不到,因為性格啊。

溫吞吞,我反而有的時候會為它感到有一點驕傲吧,這種表演也能聽進去,那也挺好的。

相關焦點

  • 溫水煮青蛙,青蛙到底會不會死?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吧!「溫水煮青蛙」來源於19世紀末美國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不是沸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的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而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緩慢加熱(每分鐘上升0.2攝氏度),結果就不一樣了。
  • 溫水煮青蛙的時候,青蛙會坐以待斃嗎?一起來看看
    提起青蛙大家一定都是非常熟悉了,而且關於這個小傢伙的故事也知道的不在少數。而另一個大家熟記於心的故事就是溫水煮青蛙了,在最初的時候,小編一直認為這個一定就是中國最傳統的故事,其實它是來源於19世紀末美國的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的水煮青蛙的一項科學實驗,主要是想看看青蛙是怎樣對付環境變化的,所以科研人員就將青蛙放到一個裝滿溫水的容器之中,青蛙因為收到突然到來的高溫刺激,就會立即的奮力的從水中跳出來,最終就成功地逃生了。
  • 用溫水煮青蛙,青蛙最後會被活生生的熱死嗎?
    我們習慣了聽別人說溫水煮青蛙會把青蛙煮熟的說法,可是這是真的嗎?有沒有人做過實驗?溫水煮青蛙的著名故事,被很多人引用過。大意是這樣的: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
  • 溫水煮青蛙的生活方式!
    「溫水煮蛙」這個故事並不會使青蛙因為對溫度的敏感度下降使得青蛙被煮死,反之,在溫度達到一定條件下,青蛙會一躍而出。這只不過是所謂的心靈雞湯,莫不要被其所誤導。「溫水煮青蛙」道出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原理,說明的是由於對漸變的適應性和習慣性,失去戒備而招災的道理。
  • 「溫水煮青蛙」「鴕鳥心態」不要侮辱青蛙跟鴕鳥的智商!
    人類自從有文字以來,一些謬誤流傳甚廣,不是侮辱了人的智商,是侮辱了青蛙跟鴕鳥的智慧,看動物不跟人類說話,就惡毒攻擊!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人強加給動物的,動物沒有如此蠢!1、溫水煮青蛙流傳甚廣的故事:"溫水煮青蛙"說是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
  • 溫水煮青蛙的警醒效應適用於家家戶戶
    把青蛙放在鍋裡的水中,蓋上鍋蓋,加溫初期鍋內很安靜,隨著水溫的逐步升高,鍋蓋會被欲逃生的青蛙撞得叮噹響,水溫繼續升高,最終鍋裡安靜了下來。溫水煮青蛙效應,其意義是說居安不思危,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溫水煮青蛙,青娃死就死在鍋蓋上了,青蛙的智商不足以判斷出鍋蓋會阻斷它的逃生之路。從另外一層意義上說,適宜的溫水讓青蛙生存的很舒服,青蛙就沒有了居安思危的警惕性。在溫水煮青蛙致其死亡的過程中,唯有青蛙在入溫水未被蓋上鍋蓋之時才有可能逃生,此時,因為溫水的適宜溫度使其感覺太舒服,因為其貪圖這舒適的享受才最終遭受了死亡的惡運。
  • 工作中如何避免被「溫水煮青蛙」?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青蛙放到一鍋熱水中,那青蛙遇到劇烈的變化,就會立即跳出來,反應很快。 但是把青蛙放到冷水中去,慢慢給水加溫,你會發現青蛙剛開始會很舒適地在水裡遊來遊去。鍋裡的水溫度在慢慢地上升,它毫不察覺,仍然感到暖洋洋的自得其樂。
  • 別傻了,青蛙才不會被溫水煮死
    關注一下,找幾個難題考考局長 ↑↑↑橫行世間幾十年,誰還沒聽過幾個動物小故事呢。剛求職的時候,你肯定聽過這樣的說法:不要當團隊裡懶惰的「沙丁魚」,要當敢闖敢拼的「鯰魚」;如果選擇了安穩的工作,就會有善意的警告:小心成為溫水裡的「青蛙」。
  • 男子實踐溫水煮青蛙,青蛙並沒有死在溫水中,而是靠笨辦法逃生
    小時候都在課文當中學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由於一開始青蛙呆在比較安逸的環境中,並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到來。隨著溫度的升高,青蛙已經失去了掙扎的能力,最後死在了溫水當中。
  • 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青蛙和女教師的結果均出乎意料
    「溫水煮青蛙」的著名故事,被很多人引用過。大意是這樣的: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發現無法忍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熱水中熱死。青蛙真的有那麼蠢嗎?
  • 婚姻,好像溫水煮青蛙
    婚姻,好像溫水煮青蛙,煮的人不以為然,被煮的人竟也慢知慢覺......女人,總是被冠上許多標籤,擔當許多的角色,結了婚的女人更是如此。去掙錢吧,會被人說成不顧家;在家帶孩子,會被人說成在家裡享清福,一事無成。又掙錢又帶孩子,又會被男人說成不把家收拾好。總之,人們對女性的要求真的都好高呀,好像怎麼做都不對一樣。
  • 愛情就像溫水煮青蛙,既享受著安逸,也努力著往上「跳」
    所以,愛情就應該是溫水,就想溫水煮青蛙。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其寓意簡單來說,就是不能太安逸的環境了,要有著危機感,不然等到危機到來時,就已經來不及了。可是,愛情就應該是溫水煮青蛙。愛情,就是安逸「一日兩人三餐四季」,這樣的生活應該是很多人想要的,愛情本就是一種平淡,一種安逸。
  • 遠離「溫水煮青蛙」是TM對人生最基本的負責
    什麼是「溫水煮青蛙」說起溫水煮青蛙大家都不陌生,在煮熱的水裡放進一隻青蛙,青蛙受到熱水刺激會很快跳出來,而倖免於難,如果,把青蛙放進正常溫度的水裡,然後慢慢加熱,青蛙不僅不會跳出來,還會隨著溫度上升慢慢的在水裡遊起來
  • 溫水煮青蛙,你中招了嗎?
    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們被溫水煮青蛙了…當下的工作、生活,讓我們失去了鬥志,忘記了自己是否還有夢想。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們像鍋裡青蛙,興奮、好奇,遊來遊去!一段時間後,我們變得慵懶,安然享受著目前的生活,渾然不覺水溫已經升高了!慢慢地,我們有些緊迫感,因為水溫已經讓我們感到不適,甚至被燙傷了。
  • 「溫水煮青蛙」的謬論,美國教授為何能欺騙所有的人!
    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欺騙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林肯溫水煮青蛙」來源於19就讓學生來做這個實驗,結果卻讓老師大跌眼鏡,一組5個人的實驗中,當每個學生把水溫增加到65℃時,無一例外,所有人的青蛙都跳了出來。「溫水煮青蛙」的說法完全是個「謊言」。
  • 「溫水煮青蛙」到底能不能成功?外國小夥現場實驗,看完漲知識了
    「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那麼青蛙真的有那麼蠢,會死在慢慢加熱的溫水裡面嗎?煮蛙效應源自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溫水煮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中時,青蛙一碰到熱水會立即奮力一躍從鍋中跳出逃生;而當科研人員又嘗試把這隻青蛙放進裝有冷水的鍋裡,青蛙如常在水中暢遊,然後慢慢將鍋裡的水加溫(每分鐘上升0.2攝氏度),這次結果就不太一樣了,青蛙反而因為水溫舒適而十分享受,直到水燙得無法忍受時,青蛙再想躍出水面卻已無能為力
  • 溫水煮青蛙,一個欺騙了十幾億人的謊言!北京一位女老師親自做實驗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北京一位女生物老師,組織全班同學做了一次這樣的實驗(我的一位朋友恰好在這個班裡):同學們兩三位一組,分配一個容器和一隻青蛙,文火加熱,使水溫緩緩升高,以符合「溫水煮青蛙」的基本條件。同學們激動而焦急地看著顯示水溫的溫度計和容器中的青蛙。當溫度緩步升到60度時,開始有青蛙跳出。
  • 及早發現跳出溫水的訊號,別再做溫水煮青蛙
    【一】溫水中的青蛙為何無法逃生?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後來,他們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慢慢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
  • 溫水煮青蛙,你現在是否就處於這樣一個環境之中?
    「溫水煮青蛙」的由來:「溫水煮青蛙」來源於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不是沸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
  • 職場兩忌諱,溫水煮青蛙,看似很努力,很現實!
    為了能幫助到更多初入職場的新人,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職場的兩個忌諱,一個是溫水煮青蛙,一個是看似很努力。這兩種都很現實,對職場生涯有很大的影響。下面就來具體說一下。溫水煮青蛙。這句話的意思想必大家都已經明白,把青蛙放在水裡慢慢加熱最終青蛙會死去,如果在熱水裡青蛙就會直接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