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世間的一切生靈皆可修煉成仙,而狐狸自然在其中。每修煉二十年,狐就會多長出一條尾巴,等到有九條尾巴的時候,就算功德圓滿了,連天上的神仙都要敬讓三分。

《山海經》中的《南山經》篇、《海外東經》篇、《大荒東經》篇有關九尾狐的記載:「青丘之國,其山有狐,九尾。」又云:「其有四足,其叫聲如嬰兒,有時也能吃人,而吃了九尾狐的肉,也可以不逢妖邪之氣。」

翻譯過來就是從基山再往東三百裡就是青丘山,山上住著九條尾巴的狐狸。它的叫聲像嬰兒在哭。它很兇猛,會吃人。但吃了它的肉,就能讓人不中山上的妖術、毒氣。
九尾狐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生物,常用來象徵祥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編纂的《山海經》,而後傳至漢字文化圈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國家。《山海經》云:「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九尾狐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九尾」,傳說世平則出為瑞也。《瑞應圖譜》中說:「王者不傾於色,則九尾狐至焉」。而《宋書·符瑞志》則說:「白狐,王者仁智則至」。《孝經》援神契說:「德至鳥獸,則狐九尾」。

相傳,禹直到三十歲時還沒有娶媳婦。有一次他經過塗山,見到一隻九尾白狐,不禁想起塗山當地流傳的一首民間歌謠,意思是:誰見了九尾白狐,誰就可以成為大王;誰娶了塗山的女兒,誰就可以家道興旺。於是,禹娶了塗山的女兒子嬌為妻。禹最終成為夏朝的國王,統治中國,而且子孫特別多。古人還傳說,當國王不貪戀美色、政治清明時,九尾狐就會出現。
遠古時代,傳說中的九尾狐是一種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經常見到九尾狐與玉兔、金蟾、三足烏等並排站在西王母的旁邊,既是西王母的跟班,又是祥瑞與子孫興旺的象徵。它「吃人」的傳說漸漸消失,成為「祥瑞」的象徵。

一是為王稱帝,國家昌盛之兆。《吳越春秋》載: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塗山看到九尾白狐,以為為王之吉兆,乃娶塗山女。故有塗山之歌唱道:「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文選·四子講德論》載:「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

二是婚姻愛情之兆。大禹遇塗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顯然同時具有婚姻吉兆的意義。《詩經·有狐》更是以孤獨、抑鬱、流浪之狐,作為婚姻與愛情失其時之人類,加以吟詠歌唱。故漢代班固《白虎通義》以狐為兆示「子孫繁息」之德獸。從而為後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類性愛魅力,埋下伏筆。
在經歷千年流變後的九尾狐不僅食人的形象越發突出,更多了魅惑的狐妓形象,不僅如此在元代時更成了奸詐的代名詞。
九尾狐死後,它一定會把頭朝向它出生地的方向,古人認為它不忘本。它的九條尾巴蓬鬆美麗,古人認為這象徵著子孫繁衍、後世昌盛。

各位看官們覺得九尾狐是祥瑞之物呢,還是個為禍人間的妖狐亦或是是個會報恩的狐仙呢?現在人們提到狐狸就立刻聯想到狐狸精,其實九尾狐不一定就是那種形象。不過,在筆者看來呀,九尾狐肯定是個懂得報恩的好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