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有屍毒多吃致癌,腫瘤醫生表示不合常理

2020-11-24 澎湃新聞

       要想活得久,就得少吃肉?近日,一篇養生文章在朋友圈裡被熱傳,讓一些無肉不歡的饕餮之徒甚是緊張。文章援引一份調查報告,稱食肉會導致各種疾病甚至癌症,而素食者罹患癌症的比例低的「令人驚訝」,「顯然可以活得較長」。

       這則報告的科學性及真實性如何?癌症研究專家和營養學家均向澎湃記者表示,食肉更容易患癌的說法沒有臨床數據的支持,其中列舉的一些理由是混淆概念,並沒有科學道理。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的指導或豐富的營養學知識,素食反而容易導致疾病。但專家同時強調,不科學的吃肉確實存在健康風險,需要在食肉的量、烹飪方式、搭配等方面有所注意。

肉有屍毒?沒科學依據且偷換概念

       早在2010年5月,新華網就在其官網上發布過題為《愛吃肉?當心恐怖「屍毒」》的新聞,這條新聞介紹了一份來自美國的調查報告,稱肉中含有屍毒、殺蟲劑等,是腎臟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結論是:「肉食有百害而無一益,愚者貪食其味而自服其毒」。近日,這篇新聞被掐頭去尾後在朋友圈裡被廣泛流傳。

       如標題所示,該新聞最吸引眼球的是關於肉中有「屍毒」的描述:「動物被宰殺時,極端的恐懼、痛苦、憤恨、掙扎,使其體內的生化作用急劇異常,從而毒化了它們的屍體,進一步毒化食肉者的身體組織」,動物被殺後,「很快,在肉類中一種名為』屍毒』的變性物質就顯現了」。

       「屍毒」聽上去很嚇人,對人體會有什麼危害?河南省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陳小兵告訴澎湃記者,西醫中根本沒有「屍毒」這個說法,他無法評論。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張曉東則直斥肉中有屍毒吃了會致癌的說法「不合常理」,她表示,人類進食肉類的歷史悠久,如果肉真的有毒,早就該被發現了。

       張曉東還強調,目前癌症研究的共識是癌症是多因素導致的,單一食物會引發癌症的說法幾乎沒有一例有可靠的科學依據。她分析稱,如果肉腐爛了,確實會有毒,但腐肉有毒並不能等同於肉有毒,這是偷換概念,那些宣傳肉有毒的人「別有用心」。

       肉腐爛後會因蛋白質水解而產生有腐臭氣味的化合物:屍胺(C

5

H

14

N

2

)。屍胺有毒,食入後會引起燒灼傷,甚至導致死亡。如果說肉真的有毒,那也是因為腐爛之後產生了屍胺,而不是在屠宰過程中動物因為恐懼、痛苦而分泌的所謂「屍毒」。

       「屍毒」說不僅在醫學理論上不存在,實際案例中也幾乎沒出現過。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普外科主任醫師李世寬就表示,他從未遇見過吃肉中毒的案例,他進一步解釋:「動物被殺死時處於應激狀態,會釋放腎上腺素入血,但正常情況下,屠宰過程是放血的,肉裡幾乎不含腎上腺素,即使吃動物的血,腎上腺素含量也相當有限,經人體吸收也極其有限,可以忽略不計。」

素食有門檻,盲目吃素反易傷身

       不吃肉、只吃素,是不是真的能活得更久更健康呢?未必。今年2月,生物醫學領域的著名學術期刊《PLOS One》刊登的一篇論文稱,吃素者的健康程度不僅並不高於其他人群,反而更低。

       在這一研究中,奧地利的研究者採取一對一走訪的方式,調查了1320名奧地利人,將其按飲食習慣分成四組:素食者、雜食者(細分為三組:大量食肉者、食肉比食素略少者、大量食素者)。

       調查結果顯示,在健康狀況自評、心血管疾病等多個指標上,素食者獲得的評價均明顯低於雜食者。此外,在被調查者中,素食者組有30.6%的人曾有過敏反應,而雜食者組均在20.3%以下;素食者組中有4.8%的人罹患癌症,而雜食者組的癌症發病率在3.3%以下;素食者組中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比率為9.4%,而雜食者組在5.8%以下。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素食者反而比雜食者更不健康。不過有15年素食經歷的常松卻認為這一結論存在爭議,因為存在樣本選擇性偏差:比如癌症患者可能會傾向於選擇食用被認為(不一定真的有效)可以抗癌、治癌作用的食物,如素食,因此素食者中癌症患者的比例會更大,然而這並不能說明素食會導致癌症:存在相關性未必說明有因果性。

       但常松同樣認為那些極端素食主義者妖魔化肉食的言論不可取,於他而言,素食,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並不意味著就比肉食更高端。他表示素食可以避免富貴病,但他也承認如果盲目素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

       營養學家、百度百科學術委員會委員湯哥也持同樣的看法,他表示只吃素確實容易導致各種疾病,並不為主流營養學界所提倡。雖然一個有豐富營養學知識的素食者確實可以通過僅吃素就獲取幾乎所有必須的營養素,但多數人並沒有掌握這些專業知識,盲目素食容易缺乏核黃素、賴氨酸、維生素B12以及鈣、鐵等微量元素,造成健康風險。湯哥特別強調,即使長期吃素,如果飲食結構不均衡,還是容易患上脂肪肝、高血脂等疾病。

安全吃肉有竅門:搭配、做法、控制量

       完全吃素與大量吃肉都是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容易導致疾病,那應該怎麼辦?「食物無好壞,搭配有優劣」,陳小兵告訴澎湃記者,合理搭配更重要。只吃素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而大量吃肉,會使營養過剩,增加肝腎負擔,導致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等。

       怎麼樣的搭配才算合理?湯哥給出的具體建議是:肉食控制在20%內,葷素搭配二八比例。對於個人來講,吃一筷子肉,再配上四筷子素菜,基本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如果是聚餐點菜,一個葷菜配兩個素菜再加一個半葷半素的菜,這樣的組合既符合營養學的要求,也會使桌面不至過於單調。

       除了搭配,烹飪手法也很重要,來源正規的肉,本身沒問題,正常烹飪之後可放心食用,但如果烤糊了、烤焦了,就不能再吃了。陳小兵解釋稱,肉烤焦後,會產生致癌物質,應該儘量避免食用。

       需要避免的不只有烤焦的肉,還有醃肉,雖然中國人食用醃肉的歷史悠久,醃肉還曾出現於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但如果烹飪方式不當,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醃肉在油炸烹飪時,其中的亞硝基化合物和二甲基亞硫胺等含量會大量增加,而這些物質被證實會增加致癌風險。因此醃肉,尤其是油炸後的醃肉,應儘量少吃。

       雖然肉食反對者們列舉肉食有害的理由相當一部分沒有科學依據,是危言聳聽,但不得不承認,至少有一個理由值得食客重視,尤其在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當下,那便是肉質本身的問題。正常的肉是安全的,但如果是注水肉、或是來歷不明的肉(比如狐狸肉、老鼠肉)、或是肉裡有瘦肉精等,這些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的肉,確實對人體有害,不能多吃。李世寬補充稱,一些動物的甲狀腺、腎上腺和淋巴結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為謹慎起見,也最好不要多吃。

相關焦點

  • 吃魚腹有致癌風險 吃魚背上的肉更安全?
    信息時報訊 (記者 蔣雋 實習生 楊雲) 環境汙染殃及池魚,吃魚究竟有多大的風險?吃魚的什麼部位更安全?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專家發現,食用部分魚類的腹部和尾部的肉會帶來致癌危害,吃魚背部的肉風險相對較低。
  • 火腿腸裡有亞硝酸鹽,吃了會致癌?
    火腿腸裡有亞硝酸鹽,吃了會致癌?蛋白質對亞硝酸鹽感恩戴德稱它為英雄亞硝酸鹽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被承認、被接納也許消滅肉毒桿菌保護蛋白質不受傷害才是它真正的使命不過肉罐頭,總有被吃掉的一天
  • 這些「毒雞爪」吃了致癌!
    但是近日,廣州警方查獲700公斤「毒雞爪」你平時喜歡吃的雞腳可能都是被「特殊處理」過!現場取證發現,該作坊並不具備合法的食品生產執照,系違規經營,衛生環境十分惡劣,生產原料多為變質偽劣產品,生產用水也是未經過消毒處理的井水,辦案民警在現場扣押了劣質雞腳700公斤以及雙氧水、氫氧化鈉、地溝油、麥芽糖等涉案物品一大批。
  • 吃多了害怕癌細胞長得快,殊不知20%腫瘤患者死因竟是…
    (原標題:吃多了害怕癌細胞長得快,殊不知20%腫瘤患者死因竟是「營養不良」!)「我每天少吃點,或者只吃素,可以餓死癌細胞」、「吃多了害怕癌細胞長得快」……在腫瘤患者的日常營養攝取中,許多患者及其家屬受「錯誤的經驗」或者「無中生有的謠言」影響,陷入各種飲食誤區。營養成分攝取不足、質量不高、比例失衡等問題接踵出現,導致患者營養不良狀況加重,不利於治療。
  • 火腿腸裡有亞硝酸鹽,吃了會致癌?別冤枉亞硝酸鹽!
    火腿腸裡有亞硝酸鹽,吃了會致癌?別冤枉亞硝酸鹽!是上班族和孩子的最愛這些加工肉裡都添加了一種防腐劑亞硝酸鹽有人信誓旦旦的說亞硝酸鹽是強致癌物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含有亞硝酸鹽的東西一口都不能吃!
  • 法「絕命毒生」硫酸溶屍
    圖:警方到受害者家搜證後離開\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據英國《衛報》報導:法國3名學生日前因合謀殺害女同學後企圖以硫酸溶屍,
  • 地球上最不合常理的4個地方,如果有機會一定要親眼見識一下!
    地球上最不合常理的4個地方,如果有機會一定要親眼見識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地球的壽命已經達到了46億年,而我們人類僅僅是存在了300萬年左右,相比而言就是小巫見大巫,所以這個世界上還有著許多不合常理的,遠遠不能用科學來解釋的現場。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地球上最不符合常理的4個地方,如國有機會一定要親眼見識一下!
  • 十大致癌食物黑名單公布 多種你意想不到的食物均上榜
    葵花子長得快,所以吸收重金屬多,多吃有患肝癌風險;口香糖中的代糖阿斯巴甜是致癌物;豬肝是解毒器官,會累積大量代謝毒物,所以不能吃……這幾天,一張「十大致癌食物黑名單」在微信、微博上頻頻被轉發,很多中老年人甚至年輕白領都對其中講述到的致癌食物心生恐懼。記者採訪滬上營養科專家和腫瘤專家,醫生們表示這份榜單不夠科學,容易對民眾產生誤導。
  • 吃折耳根致癌?專家告訴你真相
    涼拌折耳根、折耳根炒肉……金秋十月,桂花飄香,又到了吃折耳根的季節,重慶市民的餐桌上怎麼能少了它的位置。可最近,隨之而來「折耳根含有馬兜鈴酸,常吃可能致癌」的消息又在網上「沸騰」,這讓不少愛吃折耳根的市民望而卻步。事實真是如此嗎?
  • 19種常見化學品上「毒」榜
    那麼,還有哪些能夠致癌的化學物質「潛伏」在你的生活中呢?美國癌症學會和三家美國聯邦政府機構日前發布了一份致癌物的名單,包括鉛、甲醛等在內的19種常見化學品上了黑榜。日常用品    鉛毒「兇猛」藏於生活防不勝防   鉛毒「兇猛」,但我們日常生活中卻處處有鉛,防不勝防。
  • 馬兜鈴酸被指致癌冤不冤?
    有研究顯示,馬兜鈴酸不但可以導致尿毒症,還會導致腎癌、膀胱癌、尿道上皮腫瘤等一系列腫瘤。而此次與肝癌扯上關係,又讓馬兜鈴酸「罪加一等」。  馬兜鈴酸致癌不用談劑量?  不僅在朋友圈,馬兜鈴酸在醫生群裡也成了「網紅」。但多篇解讀文章將矛頭對準中醫中藥,讓不少業內專家們覺得:「炒作太過了」。
  • 查獲1億多粒毒膠囊 鉻含量超標或致癌
    浙江警方查獲1億多粒毒膠囊   近日,浙江台州天台縣公安局破獲一起生產、銷售毒膠囊案件,搗毀生產窩點1個、生產線4條和倉庫5個,現場查獲可疑空心膠囊1595箱和206袋,共計1.355億粒,涉案金額達135多萬。
  • 食用5顆櫻桃,咬破櫻桃核被毒暈?專家回應:吃這些食物才更需注意
    小小櫻桃真的有這麼大的食用風險?櫻桃肉可放心吃「關於『櫻桃有毒』的這個傳聞,其實從常理就可以判斷真假。每年大量櫻桃上市,買來吃的人也很多,但沒聽說過身邊有誰被櫻桃『毒暈』了的。」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化學中毒院前救援隊隊長、中毒科主治醫師張程表示,該院同時是廣州市化學中毒救援中心,但多年以來都沒有接診過因為吃櫻桃而「中毒」的病例,國內外學術期刊中也未見類似病例的報導。
  • 超80%的醫生誤解尼古丁,尼古丁致癌謠言亟需澄清
    結果顯示,有83%的醫生堅信尼古丁直接導致心臟病,81%的醫生認為尼古丁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80%的醫生認為尼古丁致癌。菸草的致癌物當然也不是尼古丁。數據顯示,菸草中共有亞硝胺、甲醛、多環芳烴苯(A)芘等69種致癌物,大都存在於其燃燒產生的焦油和煙霧中,其中最主要的致癌物為亞硝胺。
  • 吃得越營養腫瘤長越快?警惕3大腫瘤飲食誤區
    原標題:吃得越營養腫瘤長越快?警惕3大腫瘤飲食誤區   惡性腫瘤即癌症,眾所周知它非常可怕,是人類健康最大的殺手。有的人得了癌症後擔心吃的營養會助長腫瘤長更快;還有的腫瘤患者認為多喝湯比較好。其實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非常不科學。腫瘤患者應該如何飲食,多吃哪些食物比較好?
  • 國外資料:3類化療藥有致癌作用,化療到底是救人還是害人?
    最早的化療藥物是氮芥,它本是二戰時使用的一種毒氣,科學家偶然發現它對淋巴瘤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於是得到了氮芥類抗腫瘤藥物。 最毒的藥,治最要命的病 可以說,化療藥物對人體都可能有一定傷害,而且有些藥物原本就是毒藥,後來發現其對癌症治療有效果,比如上述的氮芥。
  • 經常吃什麼能夠排出體內的致癌垃圾?
    經常吃什麼東西竟然能夠排出體內的致癌垃圾呢?在生活中,飲食是對我們身體健康的保證,那麼,你知道吃什麼養生嗎?每個人體內都會有垃圾和毒素,吃什麼排毒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飯後吃這個大量排出體內致癌垃圾飯後吃什麼可以有效將體內的致癌垃圾排出去呢?是的,就是吃梨。有科學家調查數據表示,飯後食用梨,或是飲少許溫梨汁,積聚在人體中的一些垃圾或致癌物質,可有效被排出體外。
  • 馬上停止吃這4種肉,已被醫生列入黑名單!甲醛重金屬超多,菜市場就...
    肉作為咱們餐桌上的「常客」,不僅美味,還是人體攝入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不過,想要獲取肉類的營養,前提是你要吃上安全有保證的肉!就說下邊這3種肉,絕對是要納入「黑名單裡」,如果你看見了,別猶豫,扭頭就走!馬上停止吃這4種肉,甲醛重金屬超多「柴油魚」和「洗衣粉魚」為了讓奄奄一息的魚「起死回生」,一些黑心商販會往魚池裡添加柴油。這樣一來,水裡的空氣少了,呼吸困難的魚就會使勁遊動,看上去特別鮮活,這就是「柴油魚」。
  • 醫生,腫瘤標誌物升高,我患癌症了嗎?
    她在不停地問醫生問題,而醫生一直在重複著同樣一句話:這個說明不了什麼,不用擔心,可以做進一步檢查......原來這位女士拿到體檢報告,看到有項叫癌胚抗原的指標升高,一個「癌」字嚇壞了她,生怕自己得了癌症,恐慌中急切的詢問醫生。 這種情景在醫院時常發生。
  • 南方日報:馬兜鈴酸被指致癌冤不冤?
    有研究顯示,馬兜鈴酸不但可以導致尿毒症,還會導致腎癌、膀胱癌、尿道上皮腫瘤等一系列腫瘤。而此次與肝癌扯上關係,又讓馬兜鈴酸「罪加一等」。馬兜鈴酸致癌不用談劑量?不僅在朋友圈,馬兜鈴酸在醫生群裡也成了「網紅」。但多篇解讀文章將矛頭對準中醫中藥,讓不少業內專家們覺得:「炒作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