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活得久,就得少吃肉?近日,一篇養生文章在朋友圈裡被熱傳,讓一些無肉不歡的饕餮之徒甚是緊張。文章援引一份調查報告,稱食肉會導致各種疾病甚至癌症,而素食者罹患癌症的比例低的「令人驚訝」,「顯然可以活得較長」。
這則報告的科學性及真實性如何?癌症研究專家和營養學家均向澎湃記者表示,食肉更容易患癌的說法沒有臨床數據的支持,其中列舉的一些理由是混淆概念,並沒有科學道理。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的指導或豐富的營養學知識,素食反而容易導致疾病。但專家同時強調,不科學的吃肉確實存在健康風險,需要在食肉的量、烹飪方式、搭配等方面有所注意。
肉有屍毒?沒科學依據且偷換概念早在2010年5月,新華網就在其官網上發布過題為《愛吃肉?當心恐怖「屍毒」》的新聞,這條新聞介紹了一份來自美國的調查報告,稱肉中含有屍毒、殺蟲劑等,是腎臟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結論是:「肉食有百害而無一益,愚者貪食其味而自服其毒」。近日,這篇新聞被掐頭去尾後在朋友圈裡被廣泛流傳。
如標題所示,該新聞最吸引眼球的是關於肉中有「屍毒」的描述:「動物被宰殺時,極端的恐懼、痛苦、憤恨、掙扎,使其體內的生化作用急劇異常,從而毒化了它們的屍體,進一步毒化食肉者的身體組織」,動物被殺後,「很快,在肉類中一種名為』屍毒』的變性物質就顯現了」。
「屍毒」聽上去很嚇人,對人體會有什麼危害?河南省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陳小兵告訴澎湃記者,西醫中根本沒有「屍毒」這個說法,他無法評論。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張曉東則直斥肉中有屍毒吃了會致癌的說法「不合常理」,她表示,人類進食肉類的歷史悠久,如果肉真的有毒,早就該被發現了。
張曉東還強調,目前癌症研究的共識是癌症是多因素導致的,單一食物會引發癌症的說法幾乎沒有一例有可靠的科學依據。她分析稱,如果肉腐爛了,確實會有毒,但腐肉有毒並不能等同於肉有毒,這是偷換概念,那些宣傳肉有毒的人「別有用心」。
肉腐爛後會因蛋白質水解而產生有腐臭氣味的化合物:屍胺(C
5H
14N
2)。屍胺有毒,食入後會引起燒灼傷,甚至導致死亡。如果說肉真的有毒,那也是因為腐爛之後產生了屍胺,而不是在屠宰過程中動物因為恐懼、痛苦而分泌的所謂「屍毒」。
「屍毒」說不僅在醫學理論上不存在,實際案例中也幾乎沒出現過。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普外科主任醫師李世寬就表示,他從未遇見過吃肉中毒的案例,他進一步解釋:「動物被殺死時處於應激狀態,會釋放腎上腺素入血,但正常情況下,屠宰過程是放血的,肉裡幾乎不含腎上腺素,即使吃動物的血,腎上腺素含量也相當有限,經人體吸收也極其有限,可以忽略不計。」
素食有門檻,盲目吃素反易傷身不吃肉、只吃素,是不是真的能活得更久更健康呢?未必。今年2月,生物醫學領域的著名學術期刊《PLOS One》刊登的一篇論文稱,吃素者的健康程度不僅並不高於其他人群,反而更低。
在這一研究中,奧地利的研究者採取一對一走訪的方式,調查了1320名奧地利人,將其按飲食習慣分成四組:素食者、雜食者(細分為三組:大量食肉者、食肉比食素略少者、大量食素者)。
調查結果顯示,在健康狀況自評、心血管疾病等多個指標上,素食者獲得的評價均明顯低於雜食者。此外,在被調查者中,素食者組有30.6%的人曾有過敏反應,而雜食者組均在20.3%以下;素食者組中有4.8%的人罹患癌症,而雜食者組的癌症發病率在3.3%以下;素食者組中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比率為9.4%,而雜食者組在5.8%以下。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素食者反而比雜食者更不健康。不過有15年素食經歷的常松卻認為這一結論存在爭議,因為存在樣本選擇性偏差:比如癌症患者可能會傾向於選擇食用被認為(不一定真的有效)可以抗癌、治癌作用的食物,如素食,因此素食者中癌症患者的比例會更大,然而這並不能說明素食會導致癌症:存在相關性未必說明有因果性。
但常松同樣認為那些極端素食主義者妖魔化肉食的言論不可取,於他而言,素食,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並不意味著就比肉食更高端。他表示素食可以避免富貴病,但他也承認如果盲目素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
營養學家、百度百科學術委員會委員湯哥也持同樣的看法,他表示只吃素確實容易導致各種疾病,並不為主流營養學界所提倡。雖然一個有豐富營養學知識的素食者確實可以通過僅吃素就獲取幾乎所有必須的營養素,但多數人並沒有掌握這些專業知識,盲目素食容易缺乏核黃素、賴氨酸、維生素B12以及鈣、鐵等微量元素,造成健康風險。湯哥特別強調,即使長期吃素,如果飲食結構不均衡,還是容易患上脂肪肝、高血脂等疾病。
安全吃肉有竅門:搭配、做法、控制量完全吃素與大量吃肉都是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容易導致疾病,那應該怎麼辦?「食物無好壞,搭配有優劣」,陳小兵告訴澎湃記者,合理搭配更重要。只吃素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而大量吃肉,會使營養過剩,增加肝腎負擔,導致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等。
怎麼樣的搭配才算合理?湯哥給出的具體建議是:肉食控制在20%內,葷素搭配二八比例。對於個人來講,吃一筷子肉,再配上四筷子素菜,基本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如果是聚餐點菜,一個葷菜配兩個素菜再加一個半葷半素的菜,這樣的組合既符合營養學的要求,也會使桌面不至過於單調。
除了搭配,烹飪手法也很重要,來源正規的肉,本身沒問題,正常烹飪之後可放心食用,但如果烤糊了、烤焦了,就不能再吃了。陳小兵解釋稱,肉烤焦後,會產生致癌物質,應該儘量避免食用。
需要避免的不只有烤焦的肉,還有醃肉,雖然中國人食用醃肉的歷史悠久,醃肉還曾出現於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但如果烹飪方式不當,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醃肉在油炸烹飪時,其中的亞硝基化合物和二甲基亞硫胺等含量會大量增加,而這些物質被證實會增加致癌風險。因此醃肉,尤其是油炸後的醃肉,應儘量少吃。
雖然肉食反對者們列舉肉食有害的理由相當一部分沒有科學依據,是危言聳聽,但不得不承認,至少有一個理由值得食客重視,尤其在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當下,那便是肉質本身的問題。正常的肉是安全的,但如果是注水肉、或是來歷不明的肉(比如狐狸肉、老鼠肉)、或是肉裡有瘦肉精等,這些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的肉,確實對人體有害,不能多吃。李世寬補充稱,一些動物的甲狀腺、腎上腺和淋巴結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為謹慎起見,也最好不要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