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農村種地多年,卻不是一個合格的莊稼人

2021-01-21 愚伯的自留地

文:李東平

圖:來自網絡

記得那年,孩子還小,家裡各方面用錢,實在沒辦法,老公加入了出門打工的大軍,把家裡一攤子全部扔給我,萬般無奈之下,我也只好硬撐著。

說實在的,種地我真是外行,地裡莊稼總不如左鄰右舍的好,最主要的是草總是瘋長,打什麼樣除草劑也滅不乾淨,買農藥的老闆說我打的不均勻,我很生氣,七八十斤的噴霧器壓肩膀上不跑快行嗎?

我幾次給老公打電話,帶著哭腔說,地我真不會種,咋辦?他起初耐心勸我,莊稼活不用學,人家怎麼咱怎麼,我還是叫屈,其實當農民我真不夠格。老公鞭長莫及,就懶得搭理我了,我想想得不能荒蕪了,還是種吧!

有一年,秋後麥種播上十多天了還沒發芽。我們組的村民就拉上水管子沒黑沒白地澆地。雖然大多老弱婦女,輪到誰家也得澆,要不麥種就白瞎了。

我也沒想到輪到我家澆地,正好夜裡七八點,那時是陰曆九月上半月,天黑得很早,我和兄弟媳婦騎上電動車,黑燈瞎火地到了離村二裡地的麥田。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千米之外的養牛棚有一絲燈光。當我們依照方向判斷摸到井邊,打開手燈,心裡才踏實了一點。

弟妹比我年輕一歲,因娘家是本庄的,種地不當事,她膽子也挺大,她說,別怕,咱兩個人,不遠處也有人澆地,只要不嚇自己,應該沒事。我只好不吱聲,心想反正有她在,沒有什麼好怕的。

晚上在田間澆地有一大好處,那就是肅靜。把溝多開幾個,電閘一推,井的水邊突突地翻上來,澆唄!

多虧兄弟媳婦,幾下就豁開三個入水口,譁譁的井水從水龍頭裡噴薄而出,在喑淡星光下閃著薄稠般的光輝,似有水氣蒸騰而起,用手電一照相是霧靄一般。聽著乾涸土地,咕魯咕魯吞咽著水流,似乎聽到了沉睡在地下的麥子,被吵醒的聲音。

我和弟妹坐在堆滿坷垃的麥壟上,一邊張望著流水方向,拉著家常。這是我們妯娌倆分家後第一次合夥澆地。而且不用記掛著其它農活,大晚上的交流著。她知道我種地的技術不咋樣,又沒多大力氣,就勸我不要心急,慢慢來!

我生在農村,又不會幹農活,在當時民以食為天的年代,這是不大不小的缺憾,我也知道這樣並不好,只能一樣樣學,沒其它辦法。

一個半小時過去了,弟妹說,快到地頭了,其實她並知道下遊澆到哪兒,只能靠判斷了,天太黑了,太靜,連個人毛也沒有,離村又遠,我想這要是有壞人,光我倆也真害怕,我提議點堆火吧,多虧上面澆地的三伯,把火機留在機井屋裡。我倆就到大溝底用鐵掀劃拉些乾草和秫秸,再用電動車拉到地頭。

這時,月亮像一個紅紅的氣球一樣,掛在黑濛濛的天上,我問弟妹今天是初幾,她笑我過糊塗了,不是九月十五嗎?今陰天,不成想晚上竟然出現了月亮,老天照顧咱倆,派它和咱擱夥。

我們把拉來的柴草,堆在寬闊的地頭,確準烤不著麥地,才點住了一把柔軟的蘆葉,隨著一陣劈哩叭啦的清脆響聲,柴草堆居然著了。

此時大概夜裡快十點了,天上的月亮半明不暗地追著雲彩與火苗形成呼應,遠處牛棚裡傳來幾聲低沉吼叫,更顯四周靜寂。突然遠處土路上傳來摩託響聲,仔細聽,好像還有狗吠,弟妹和我一驚,這黑天半夜誰會來到這該死的野地裡。

還沒等人反應過來,四五輛摩託驚雷一般從麥田呼嘯而過,在月光下幾隻瘦高馬大的獵犬飛奔著從人身旁擦過,它們興奮地狂吠著,車上的人打著呼哨,大聲地吆喝著他們的獵犬,燈光呼閃,眨眼就從我們身旁消失,我們幾乎沒反應過來。

弟妹說,怪不得白天看麥地有車軲轆的印,聽別人說這是沙廠那幾個毛皮孩子夜裡帶細狗追野雞呢,晚上野雞出來尋食,摩託大燈一照幾裡地,什麼也跑不了,他們騎的摩託輪子大,咱這種麥地象跑平地,高凹下坡難不住他們!

真是虛驚一場。

夜天幹活總顯得那麼漫長,我們站在水頭旁,映著月光,看水流像一隻披著錦鱗的大魚,自在遊動著,波光閃閃猶如一地金子,我說,這種天,澆地也挺好,看著挺美的月色。

此時月亮掙脫了雲彩的懷抱,像個巨大的銀盤,我想起李白那首描寫月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入青雲端!而節氣又到霜降,正應了杜甫那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意境。此時路邊野草露凝為霜,在月色映照下一片蒼茫。

大水漫灌的土地靜靜躺在月光裡,象無垠的大床包容著赭色土地。這時三畦麥田也澆到頭,我倆連忙趕到水溝旁,再豁開下面幾畦。

借著月光,一人各拿一張鐵鍁,我截水頭,弟妹負責疏通水道。一來二去,我這兒水漫了金山,我喊,走水了!弟妹更快地加大力度,看她慌張地一掀一掀地鏟地,水還是不通,我急了,穿著水靴,趟泥上行,想與她匯合。

剛踏行兩步,身子突然失去了平衡,我連人帶鐵鍁一下陷入到急流的水溝裡,我撲騰了兩下,靴子甩掉了一隻。最後才掙扎著從涼水裡爬上新澆麥地,一路泥濘地淌出水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轉回幹松的麥田裡。

哎喲我的媽呀,渾身泥水,形象盡失。弟妹慌慌張張地跑了過來,我連忙擺手讓她不要擔心。這時我覺得很好笑,還好沒事,就是太狼狽了一些,如果是大白天的話,準讓人笑毀了。

可是麥田還是要澆的,回是回不去的,我倆重新點起野火,熱氣一蒸不覺冷了,我苦笑著說:瞧我笨樣,幹什麼不行!

弟妹也笑道,你呀,一看就不像莊稼人。

後來,土地流轉,終於結束了種地生涯。與弟妹想起那夜澆地的情景,還是忍不住大笑了一場。

我笑自己,在農村這麼多年,為什麼最終成不了一個合格的莊稼人?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說人不虧地,地不虧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在農村,種了一輩子地的人對土地都有者一種特殊的情感,我的爺爺還在世的時候,到了每年莊稼豐收的時候,看著豐收的場景也會跟我嘮叨一句「人不虧地,地不虧人」,那麼爺爺這句在農忙收穫時的嘮叨是什麼意思呢?農村的莊稼人想要收穫一季的莊稼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莊稼收成好不僅僅是風調雨順就可以了,還需要靠人來有所作為,怎麼幹呢?
  • 穿件好看點的衣服就沒有莊稼人的樣了?
    才才看著月月的晴綸衫,對她說,莊稼人要有莊稼人的樣。後來他們一起在渡船上聊天,路過的人喊月月是門門對象,才才才知道月月的衣服是門門送的,兩人吵架了。村民們都知道了這事,議論紛紛,月月爸趕回家要教訓她,月月跑上了山坡……月月披頭散髮地站在山坡上,門門遠遠看到後跑了上去,他說,月月,對不起,是我害了你,要不你跟我走吧,月月說,門門,要是你跟才才合起來,那該多好啊。月月就這麼站在山坡上,看著門門乘舟遠去。老唐來叨叨:80年代的農村愛情故事,影片名—《月月》。
  • 到農村去,我大學畢業回家種地養蚯蚓,一年賣出600噸銷售700萬元
    我叫趙坤,出生於安徽北部沱河岸邊的我,大學畢業成家後,妻子考入廣州一所學校當老師,我回到了安徽農村老家,選擇種地、養蚯蚓、養豬、餵雞,現在,一年的銷售額超過700萬元,養殖的蚯蚓能賣到10元錢每斤,一年能銷售600噸以上。轉眼之間,我已經大學畢業12年了,也有了一雙兒女,這一路走來,有苦有樂,不過我沒有後悔過。
  • 種地真的沒前途嗎?有人種100畝地一年盈利10萬,但有一個前提
    現在農村土地荒化變得十分嚴重,在一些農村甚至出現了成片的荒地,農民之所以不願意種地主要原因是種地不賺錢,稍微有體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農村的人耕作能力有限。在農村流行著「種地一年不如出去打工一個月的」的說法,聽起來覺得誇張但是現實的確如此,於是農村充斥著種地沒前途的言論,可是有些人在家裡種地收入並不比打工的人低,這又是怎樣的操作呢?
  • 農村俗語:「公牛情不發,『狗脊』請到家」,是啥意思?
    今年50多歲的李大哥是一位莊稼人,自從自己初中畢業之後就在家裡以種地為生,不但從來沒有出門打過工,而且,也沒搞過任何養殖業,因此,李大哥的日子並不富裕。李大哥養育有兩個孩子,兩個孩子分別都已經到了該娶媳婦的年齡了。但李大哥家裡的房子還沒有能力翻修,因此,李大哥非常著急。
  • 未來六年內,農村這三類人存款不低於六十萬,說錯我是火星人
    目前許多,農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原因都是說農村發展空間局限性,要麼說農村種田種地養不活人。當然說這話不是我對農村人有什麼偏見,我自己也是背景離鄉的農村人,但是在外一年最終真沒我在家的堂哥們苦到的多,凡事都有自身能力問題。
  • 農村這種色彩斑斕的花玉米並非轉基因玉米,口感和味道依舊很棒
    話說玉米可能已經成為了很多現代人生活中一個無可替代的部分了,玉米不僅僅是一種糧食作物,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以煎炒炸煮的食材,像玉米糊、炒玉米粒、爆米花、玉米餅、玉米火腿腸、玉米粥等等都是用玉米做成的美食,相信很多人都是非常喜歡吃這些美食的吧!
  • 農村城市化,城市多元化發展,10年後的農村將會是空無一人嗎?
    裁剪城市是由農村演變而來,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同樣農村的發展需要城市來推動,以往,我們農村都是以種地為生,民以食為天,農村人生來都是靠天吃飯,一年收成好,農民樂呵呵,一年收成差,農民瘦成柴,民間總是有這樣的經典話語廣為流傳,的確
  • 農村野生的泥鰍,最大能長到幾斤呢
    於是我們就把漁網打開放在出水口的地方,過了一會兒,一個超過30釐米的東西進入了漁網,我很高興能抓到一個大的魚,但魚被放在岸上後,發現這不是一條魚,而是一條超過30釐米的大泥鰍。一會聚集了很多的旁邊種地的農民,說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泥鰍,估計這種泥鰍要生長十多年才能長這麼大。
  • 莊稼人電生功能活性水研究歷程並肩負使命
    實際上這些都不是夢,也不是騙人的。從北面蒙古的大地到南面柬埔寨的大地,這片廣大的土地上花了數年做了無數的式驗得出的結果。這個面積大約有10000ha,世界的農業需要低成本,簡單的操作,並且能夠出成果,在這之上是要安全。
  • 離土離鄉後,誰來種地、地怎麼種?
    原標題:離土離鄉後,誰來種地、地怎麼種?  當億萬農民離土離鄉進城務工後,誰來種地?傳統小農戶獨木難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應運而生,他們被稱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他們不僅事關農業的命脈,也關係城裡人的飯碗。昨日,省人大常委會就此對省政府12廳局進行專題詢問。
  • 假設農民都不種地,糧食全部依賴進口,將會是什麼結果?看後大吃一驚
    假設農民都不種地,糧食全部依賴進口,將會是什麼結果?當然了,就當前農村農民的種地熱情,以及這幾年主要糧食進口所佔比例來看,不由得讓我們有些擔憂。 擔憂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放下手中的鋤頭、腳下的土地,因為近年來肥料、種子、農藥等農資產品在漲價,勞動力價格在增加,生活成本在增加,但農民辛苦種出的糧食不見得在漲價,漲漲跌跌就像過山車一樣的起伏不定。
  • 在種地的空隙裡鑽研學問
    忽然,他象想起了什麼事,連忙摘下幾片老樹葉,拿出筆來,匆匆在樹葉上寫些什麼,又小心地放進一個瓦罐裡。這人叫陶宗儀(元末明初文學家),他當初曾去應考進士,落選了,就隱居在這松江地面,一面種地,一面鑽研學問。休息的時刻,他總是抓緊時間思索、回味讀過的書中的意思。每有所得,就記下來。買不起紙,便寫在老樹葉上。有人說:「宗儀,種地空隙這點兒時間管什麼用呢?
  • 不是所有家長都合格「我多渴望一個負責尊重我的爸爸」(續上篇)
    大家好,今天這篇文章是那些不合格的父母——父親版。2018年黎巴嫩有部電影,叫《何以為家》,今年成為了五一節票房口碑雙贏得電影。電影中的小男孩(男主角)贊恩以「他們給了我生命為由」向法官狀告其親生父母。小小的年紀幾乎經歷了所有人世間的苦難。
  • 農村「偽寡婦」怪象還沒結束,「留守婦男」又現,都不用出去掙錢嗎?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村東張二狗,帶你了解更多有關的農村的人和事,如果想持續受到本欄目,請記得關注我喲!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偽寡婦"怪象還沒結束,"留守婦男"又現,都不用出去掙錢嗎?老婆娃娃熱炕頭,本是農村人最為享受的生活。
  • 今年閏四月,也是「雙春年」,有什麼農村老話嗎?什麼意思?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農民靠天吃飯的不容易,當然也更能凸顯出老一輩的莊稼人的艱難。在很多年前,農民們種植沒有現在的農業技術,沒有現在的農業設施,以及沒有任何的天氣預報。大家的種植,全憑自己多年的長久種植實踐積累。下雨、起風、霜降等等天氣,都是自己純經驗判斷。很多時候,如果自己不能及時預判,就可能遭受到很大的打擊,直接影響當年的收成。
  • 非洲人為何大多不會種地?當地人:老天爺賞飯吃,無需種地
    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的時候,都會經過各個階段,其中,農耕階段肯定是沒有辦法避免的,畢竟大家需要先吃飽才能有力氣發展,我國傳承了五千年的時間,知道今天為止,農耕都沒有停下來,農民每天的工作就是種地,就是要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照顧好!
  • 國家宣布:2020年起新增2項補貼,不種地也能拿!
    從2017年開始我國就在調整農村土地補貼問題,記得以前就算你不種地也可以領取補貼,但近兩年農村土地補貼有一些變化,在小編家鄉實施的是誰種地誰就可以領取補貼機制。
  • 重點高校農村孩子越來越少,對農村人是壞消息嗎?恰恰相反
    最近教育的問題又被不少人拿出來說了,網友說自己是清華某班的,班裡就自己一個農村生源,某重點大學的教授也說,自己帶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而關於教育最集中的問題是,家長抱怨要輔導,孩子抱怨作業多,老師抱怨不敢管,社會抱怨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