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在持續,抗疫的步伐一步都不能停止,隨著季節變化到了秋冬季節,專家提醒注意疫情反撲,更值得關注的是,天氣轉涼變冷又到了民間吃「野味」的時候,而「野味」正是傳播病毒的元兇。
「野味」是民間的說法,就是野外抓捕到的動物,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土裡鑽的,一些人抱著獵奇的心態和相信民間中流傳「野味大補」的說法。可食用野生動物不僅可能對身體有害,還涉及違法。《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於去年修訂通過,條例明確禁食所有人工繁育飼養陸生野生動物及水生野生動物。
一、野生動物為什麼不能吃?
野生動物是指在野外生存且無人為飼養的動物,在野外長期生存的動物能攜帶多種病毒,並在群體中流行。去年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就新冠病毒疫情發表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科學研究表明,近些年來世界多地出現的新發傳染病都和動物有關。一些野生動物宿主含有各種病毒,僅蝙蝠身上就宿生有1000多種病毒。很多野生動物,本身就是寄生蟲和病原體的中間宿主,如果食用不當,會把寄生蟲和病原體帶入人體。
餐桌上的野生動物一般未經過檢驗檢疫,衛生安全無保障。目前國內食用較多的野生動物例如蛙、蛇、穿山甲等普遍存在寄生蟲感染,如弓形蟲、絛蟲、旋毛蟲等。例如我國是旋毛蟲感染較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由於食用野生動物,不少地區甚至發生人體旋毛蟲流行。旋毛蟲病可引起腸胃症狀,呼吸、說話、吞咽困難、神經錯亂以致心肌炎等併發症,如果每克肌肉中含有5條幼蟲就會導致人死亡。而且,旋毛蟲囊可抵攝氏零下15度的低溫,燻烤及火鍋加工都不能殺死它。
那麼把野生動物變成人工飼養後就可以放心食用嗎?當然不能,有些動物在出生時就可能通過胎盤屏障感染了來自母體的病毒,帶回進行人工飼養後病毒仍存在動物體內,還很容易傳染給人工飼養的其他動物,甚至是飼養人。其次,不是所有動物都能適合進行人工飼養。
二、「野味」真的「大補」嗎?
事實並非如此。從現代營養學觀點看,沒有發現野生動物含有任何其它動物性食品不能取代的東西。野生動物的食物來源不明確,更有以腐肉為主要食物,不同於人工飼養的動物以安全衛生還添加了各種必須營養添加劑的精細糧為主,人工飼養的動物營養甚至可能更高。為了賣更高的價錢,不法分子會給捕獲的野生動物增重。通過注射麵粉、塗料、水泥、石灰水,甚至鎮靜劑、興奮劑和防腐劑等,增重後的動物很快死亡,其實內臟早已腐爛。對動物來說極其殘忍。對食用的人來說,這些增重「野味」非但沒有「大補」功效,還容易引發中毒。
三、遠離 「野味」,保護健康
過去,人們生活條件艱苦,生活水平較低,有的邊遠地區的人以打獵為生,吃「野味」是為了生存。而今,我們生活條件提升,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完全沒必要再吃「野味」果腹,而「獵奇」「炫耀」「野味滋補」等屬於畸形消費觀是不可取的。新冠病毒就是一口警鐘,為人為己,我們都應該停止食用野生動物。這不僅是對大自然的尊重,更是保護人類的健康安全。
來源:廣州質監院、廣州市場監管
編輯:劉璐責編:陳雲飄
【來源:韶關市場監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