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大的雪,我活這麼大從來沒見過。」坐在中國氣象局二樓寬敞開闊的會商室裡,楊貴名的聲音有些沙啞。作為中央氣象臺的首席預報員,三天前,在他主持的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央氣象臺發出了最高等級的暴雪紅色警報;此時他仍在密切關注著天氣形勢的風雲變幻。昨天傍晚,本報(註:北京晚報)記者走進這間備受關注的會商室,請這位氣象專家「破解」這場罕見雪災的成因真相。
成因
雨雪接二連三沒喘息
北京晚報:請您用淺顯的語言告訴讀者,常見的雨雪這一次為何變成災害?
楊貴名:我們所說的下雨需要兩個條件,即暖溼氣流和冷空氣的相互作用,產生降水。從1月10日到現在,這段時間的大範圍雨雪天氣過程中,產生暖溼氣流和冷空氣的形勢相對比較穩定,降水條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這就很容易導致在部分地區反覆出現雨雪天氣,從而對當地的生活造成影響。
北京晚報:和歷史上的雪災相比,此次雨雪天氣有何特點?
楊貴名:從10日到現在,連續出現三次大範圍雨雪天氣,這樣密集的程度在歷史上非常少見。另外,由於三次大範圍雨雪天氣的間隔非常短暫,導致其覆蓋的地區始終處於低溫狀態,中間沒有溫度回升的過程,因而導致影響程度加劇。
北京晚報:目前的雨雪影響程度,是否符合氣象部門當初的預期?
楊貴名:對於這種大範圍的雨雪天氣,氣象部門已經可以提前2至4天做出預報。比如19日至23日發生的第二次大範圍雨雪天氣,我們在17日就做出了比較準確的預報;而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大雪,我們提前3至4天就已進行預報,從預報的角度來講,這一次我們做得非常精彩。
當然,此次大範圍雨雪天氣與春運高峰期不謀而合,使得其影響顯現得比較突出。
縱深
氣候變暖是罪魁禍首
北京晚報:在提到這次大範圍雨雪天氣時,我們時常聽到「拉尼娜」這個詞彙,請問「拉尼娜」與此次大範圍雨雪天氣之間有何關係?
楊貴名:「拉尼娜」是與厄爾尼諾相反的氣候現象,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是「小女孩」,其特徵是赤道東太平洋附近的洋面水溫偏低,而西太平洋相對水溫偏高。處於拉尼娜情況下,熱帶洋面上的對流雨汽會比較活躍,暖氣流把充裕水汽輸送到我國,由此產生的降水增多。從目前的觀測實況來看,降水偏多跟拉尼娜現象相互對應,可以看做是一個比較吻合的解釋。
北京晚報:從去年底以來,除中國外,歐洲地區和中亞等地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雪災情況,各國出現的天氣異常現象之間是否存在聯繫?
楊貴名:極地冷渦旋是冷空氣的源地,今年的極地冷渦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位於亞洲高緯度東部地區,另一部分位於歐洲,因此歐洲當地的氣溫也非常低。這部分冷空氣南下時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斷而形成分流,沿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行進,在當地也造成了較大程度的雨雪天氣。
北京晚報:近年來頻繁聽到全球各地傳來有關雪災、颱風、暴雨等天氣災害的消息,這是不是一個全球氣候出現惡化的信號?
楊貴名:我認為近幾年出現的這些災害性天氣情況,是對氣候變化的真實反映。而從最近幾年氣象界的研究來看,各國科學家基本上都把這些災害性天氣的發生,歸結於全球氣溫偏高和增暖造成的影響,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新聞新詞
拉尼娜
拉尼娜(LaNina)在西班牙語中是「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錶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出現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
近年雪災肆虐史
2006年1月:日本石川、福井、富山、山形、秋田等日本海沿岸地區以及北海道地區連降大雪,造成2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雪災。
2006年10月:百年罕見的暴風雪突襲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地區以及美國和加拿大邊境的水牛城,為該地區歷史上當月最大一次降雪。加拿大伊利堡地區出現大面積停電,美國水牛城損失同樣慘重。
2007年1月:美國從德克薩斯州到緬因州的中部大部分地區遭遇暴風雪襲擊,造成9個州68萬戶家庭或商店斷電。
2008年1月:暴風雪天氣持續襲擊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等地,多條高速公路被迫封閉;阿富汗西部連續數日遭遇雪災,至少造成超過80人死亡;印度出現70年不遇的寒流;而伊拉克則出現百年未見的降雪。X095
解惑
「三峽影響說」無證據
北京晚報:最近在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此次大範圍雨雪天氣是由於三峽工程造成的影響,這種說法可信嗎?
楊貴名:大氣環流是覆蓋整個地球表面的運動,而不僅局限於中國三峽這一區域之上。從全球角度來看,三峽工程的面積僅是非常小的一個範圍,沒有證據能夠說明,三峽工程對於降水形成了直接影響。氣象學的觀點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資料的累積。實施三峽工程以來的時間有限,還沒有形成足夠的數據,也無法證明其對氣候變化造成了影響,因此這種說法未免太牽強了。
北京晚報:那麼為什麼這一次大範圍雨雪天氣會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區域呢?
楊貴名:這與地形特點和大氣環流有關係。從東北部貝加爾湖一帶來的冷空氣,在經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後,與經過雲南、廣西一帶的西南暖溼氣流,恰好在我國東部的長江流域一帶匯合,並且其大氣環流狀況在這一帶穩定下來,因此才形成了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大範圍雨雪天氣。這是一種巧合,而巧合是非常罕見的,這在氣象學上的定義就是「極端異常天氣事件」。
現場目擊
紅色警報是怎麼會商出來的
17時,會商室覆蓋了整面牆壁的大屏幕前座無虛席。屏幕上的畫面被整齊地分割開來:安徽、江蘇、貴州、江西……來自南方地區不同省份的圖像上,共同的特徵便是鏡頭中那一片皚皚的白雪。「為了應對雨雪天氣,從1月27日起,我們每天在這個時間增加了一次天氣會商。」中央氣象臺的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解釋說,除了首席預報員和氣象臺相關負責人,所有受到災情影響的省市氣象臺,都要通過這種特殊的形式溝通信息;而第一次暴雪紅色警報,也是在這樣的會商中發布的。
3至5分鐘,在首席預報員的主持下,各省的工作人員用最簡短的語言發布了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屏幕上的主畫面不時在渲染著各種顏色、被線條和大小標誌區分開來的地圖上迅速切換,令人目不暇接。水汽動畫、6小時雲變率、溫度0線……以往在電視天氣預報中聽不到的專業術語,外行人聽上去完全是雲山霧罩。倒是現場專家們臉上略顯凝重的神情,更能令人感受到會商室裡那種緊張而真實的嚴肅氣氛。
速溶咖啡撲鼻的香氣在房間裡瀰漫開來,沒有絲毫的浪漫可言,這完全是專家們用來提神的必備工具。「深夜1點半我才離開會商室回家,早晨6點鐘又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位老預報員感慨地說,當遇到緊急情況時,首席預報員24小時連軸值崗,早已成了慣例。
17時40分,氣象臺負責人發布的一則消息,終於令會商室裡的氣氛有了些微的緩和:湖北、浙江、雲南、廣西、江蘇等省的應急響應狀況降為3級,湖南、廣西的應急響應狀況降為2級。有人明顯地舒了一口氣。但楊貴名的心情卻並未鬆懈:「未來幾天是否還會發警報,31日開始的這次降水過程最為關鍵。如果能夠早點兒做出準確判斷,大家也就能夠早點兒採取措施,我們必須爭分奪秒。」(記者 周健森 劉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