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洛陽二月三月春,車輪馬足飄香塵。」這是宋代詩人李新的名句。馬年春節即到,百花將次第開放,而騎馬遊春是洛陽古代的風俗。洛陽的馬文化源遠流長,西周時,周穆王駕八駿西巡,開闢了洛陽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西周時,伯樂相馬於朝陽,留下了美麗的傳說;金戈鐵馬下洛陽,更有說不盡的故事。洛陽人愛馬,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詠馬詩。
1 穆王西巡駕八駿
用於騎戰駕耕之用的馬,是由野馬馴化而成的。五帝時期,馬拉車的技術已經發明,經夏、商、西周三代,華夏民族利用馬拉車形成的軍陣挫敗過無數次異族的入侵,創造了多次改朝換代的歷史。
西周時,都城洛邑(洛陽)有規模甚大的王室養馬場。
周穆王得八駿,皆桃林馬場(今洛河中上遊一帶)所產千裡寶馬,其名字是:赤驥、盜驪、白義、踰輪、山子、渠黃、驊騮(huáliú)、綠耳。穆王設天閒之廄以養之,又設內廄、外廄以養各地進貢之馬。
先秦的地理典籍《穆天子傳》,主要記述的是周穆王西巡的故事。據書中記載,周穆王率領將士,駕上由八匹駿馬拉的龍車,由造父趕車、伯夭做嚮導,從洛邑出發,到達天山南北的西王母之國。西王母是當時西域的一個女酋長。
周穆王西巡時,除自己乘坐八駿龍車外,還有一個龐大的運輸車隊,車上裝有帛、貝帶、朱帶、錦、朱丹等極其珍貴的絲綢,他將這些禮物贈給了西王母。
20世紀8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盆地西緣發現了一件保存良好的鳳鳥紋綠色絲線刺繡絹,經鑑定為中原地區的產物,時間約在公元前642年,這就為早期絲綢之路的開闢提供了實物證據。
2 伯樂選賢識騏驥
黃河之南有山,名曰太極嶺,嶺下有湖,名曰伯樂窪,為今孟津縣朝陽鎮所轄,傳說此地為伯樂隱居之地。
東周時期,諸侯爭霸,莫不興兵尚武,廣選良馬,以服戎事。而相馬大師,為諸侯所敬重。
伯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伯樂為晉國沒落貴族,精於相馬之術,見晉國大亂,渡河入洛,隱居於太極嶺中。當時,墨翟隱於黛眉山,二人交厚,常相往來。
一日,伯樂見一匹馬拉鹽車上山,其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樂大驚,知道此為名曰騏驥的千裡馬,立即將其解下,脫衣為馬披上,此馬仰首而鳴,聲達於天,如金石之聲。
伯樂買下此馬,精心飼養,一年後,此馬體形如龍,毛色閃亮,兩目如炬。伯樂將它贈給墨翟,墨翟乘此馬翻山越嶺,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樂為良馬之知音。
今孟津伯樂窪湖水已涸,湖邊有古井一口,人稱伯樂井;近處有峽谷,人稱伯樂谷;谷中有路,人稱跑馬道;有自然形成的山坳一處,人稱神馬圈。山下出土有唐代墓誌一方,上有伯樂窪之名。可見,伯樂相馬於北邙的傳說由來已久。
3 鐵馬金鞭寫春秋
洛陽為天下之中,得中原者得天下,於是「金戈鐵馬下洛陽」「鐵馬金鞭寫春秋」成為無數英雄的夢想。一部洛陽史,半部戰馬篇。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武王率戰車勁卒,大舉伐紂,八百諸侯會於孟津。伯夷、叔齊在武王的車馬前,扣馬而諫,力阻伐紂。今孟津扣馬村即為故事發生地,其村南的首陽山,為二人隱居之處,廟墓仍存。
東周末年,秦國鐵騎縱橫天下,飲馬伊川,虎視洛陽。周赧(nǎn)王不甘當亡國之君,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兵馬,出伊闕伐秦。數十萬秦軍迅速出伊,五千周兵,從將軍到馬夫,全部殉國。好一群洛陽男兒,好一曲英雄悲歌!
騎兵為東漢軍隊的主力,涼州、并州設有三十六個大型養馬場,養戰馬三十萬匹。有此國力,當北匈奴挑釁時,東漢光武帝下詔,「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風雨所及,皆為臣妾。殊俗百蠻,義無親疏,服順者褒賞,叛逆者誅罰」。漢軍才能平定交趾,經略西域,大破匈奴。
北魏孝文帝是一代雄主,在河西馬場養戰馬,由數十萬鐵騎組成了龐大軍團。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大破柔然(古代民族)後,出動大軍三十萬,誓師南伐。行至洛陽,霖雨不霽(jì),稍作休整,孝文帝戎服執鞭御馬而出,號令六軍,向南進發。群臣都跪於馬前,阻止出兵。孝文帝藉機宣布,遷都洛陽。此後北魏鐵軍飲馬長江,戡(kān)定中原。
隋唐承襲北魏軍制,組成以騎兵為主的中央禁軍和野戰兵團,憑此國力,再創盛世。五代時,洛陽有夾馬營,為中央禁軍的駐戎之地,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就出生在這裡。趙匡胤精於騎射,留有「千裡走單騎」的故事。南宋之初,嶽家軍北伐至洛寧,這裡仍留有嶽飛駐馬處等遺蹟。
4 馬騰盛世入詩篇
洛陽人愛馬,洛陽文人喜馬,在這裡留下許多詠馬詩賦。《詩經》中,關於馬的稱謂就有50多個,使用的次數就有91次。「四牡騤騤(kuí馬強壯的樣子),載是常服。」 「皎皎白駒,食我場(菜園)藿(huò植物)。」這些都是其中的經典名句。
東漢洛陽的大賦,如班固《東都賦》所謂「千乘雷起,萬騎紛紜」,張衡《東京賦》所謂「鑾聲噦噦(huì有節奏的鈴聲),和鈴公式公式(yāng)」,都是寫洛陽「車如流水,馬如遊龍」的都市風景。
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的作品,代表漢末建安年間到魏晉時期文學的最高水平,他們主要活動在都城洛陽。在他們的詩賦中,留有大量詠馬的詩篇。例如,曹植寫有《白馬篇》,曹丕寫有《飲馬長城窟行》,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都是千古名句名篇。
唐朝詩人喜歡詠馬言志,洛陽詩人李賀寫的《馬詩二十三首》,是唐代詠馬詩的代表作。而在唐代詠馬詩中,最著名的當數李白的《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此詩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春作於孟津渡口的酒肆中。詩中的丹丘生(元丹丘)、岑夫子(岑勳)皆為洛陽隱士。
杜甫《高都護驄馬行》云:「五花散作雲滿身,萬裡方看汗流血。」寫出了馬文化的精髓。「勤行當不息,敬守思彌敦。」甲午嘉年,駿馬迎春,有了這種精神,河洛兒女一定能寫出更新更美的詩篇。 □鄭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