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曼圖帶來物理革命:真空不「空」

2021-01-16 科研圈



亞里斯多德說,自然厭惡真空。不過更準確的說法也許是「自然厭惡虛空」。費曼一開始以為自己解決了真空的問題,卻發現簡潔明了的費曼圖無法代替場方法。那麼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對真空有什麼新的理解呢?


撰文 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

翻譯 金莊維

審校 寒冬


當理察·費曼晃進我的辦公室時,他看起來有些疲憊。那大約是 1982 年,在聖芭芭拉,漫長而又辛苦的一天剛剛結束:他剛做了一場報告(也是場表演秀),午餐時間被求知若渴的博士後團團包圍,其後又與資深研究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作為享有盛名的物理學家,費曼的生活總是這般緊張充實。但他仍想討論物理,於是我們在晚飯前又聊了幾小時。


我跟費曼講了講分數自旋、任意子(anyon)之類的新想法。我對此感到興奮,但他無動於衷,說道:「維爾切克,你應該研究一些真實的東西。」(任意子是真實的,但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為了打破接踵而來的尷尬沉默,我問費曼:「我還常常思考:為什麼真空沒有重量?」 這是物理學中最令人困擾的問題,現在也是。


以思維敏捷和活躍著稱的費曼沉默了。這是唯一一次我看到他惆悵的樣子。後來他夢囈般地說道:「我曾以為我解決了這個問題。解法很漂亮。」然後,他興奮地開始解釋,聲音越來越大,最後幾乎喊了出來:「我想,原因是那裡一無所有!


自然厭惡真空


為了理解這句怪誕的獨白,你須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包括真空和虛空的區別。


用現代的說法,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當你把所有能去除的東西都去掉後,你就得到了真空。如果一片空間區域沒有各種各樣已知的粒子和輻射(包括暗物質,雖然我們對它缺乏細緻了解),我們就說這片區域「成為了真空」。換言之,真空是能量最低態。


星系間的空間就近似真空。


反之,虛空是理想化的存在。它意味著虛無:沒有獨立屬性的空間區域,什麼都不發生。虛空僅僅賦予粒子位置。


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自然厭惡真空」,但我相當確信更準確的翻譯應當是「自然厭惡虛空」。牛頓似乎同意這個觀點,他寫道:


「『……一個物體可以通過真空作用在遠處的另一個物體上,而不需要其他媒介:真空傳遞它們之間的作用和力』,在我看來這種觀點太過荒謬,我相信一個有正常思考能力的人絕不會支持它。」


但在牛頓的著作《原理》中,他只關心相互施力的物體。故事上演的舞臺,空間,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空容器。在牛頓物理中,真空就是虛空。


牛頓的力學框架出色地運作了將近兩個世紀,牛頓引力方程一次次獲得成功。通過類比引力方程得到的電磁力方程一開始也很管用。但到了 19 世紀,隨著人們對電磁現象的研究逐漸加深,牛頓式電磁方程失效了。在麥克斯韋的新方程中,電磁場取代物體,成為現實的基本對象。


量子理論進一步擴大麥克斯韋的革命。根據量子理論,粒子只相當於場在泡沫中激起的氣泡。例如,光子是電磁場的激發。


費曼年輕時覺得場的觀點太不自然。他想重新使用牛頓的方法,直接考慮我們看得見的粒子。為此,他希望挑戰隱含的假設,用更簡單的方法描述自然——並且避免量子場方法中產生的一個嚴重問題。


惱人的無窮大


在量子理論中,場有很多自發行為:它們在強度和方向上有漲落。真空中電場的平均為零,但它的平方的平均不為零。這個事實至關重要,因為電場的能量密度正比於場的平方。事實上,能量密度的值是無窮大。


量子場的自發行為有幾個不同的名字:量子漲落、虛粒子或零點運動。這些表述的內涵有些微妙差別,但都指同一個現象。無論如何稱呼,這種行為與能量有關,很多能量,其實是無窮多。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用考慮那個煩人的無窮大,因為只有能量的變化是可觀測的。零點運動是量子場的內稟性質,而外部事件引起的能量變化通常是有限的,我們能夠進行計算。能量變化產生一些有趣的效應,比如實驗上觀測到的原子譜線的蘭姆位移、電中性導電板間的卡西米爾力。這些效應都是量子場論的成果,完全不存在問題。


出問題的是引力。引力對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都有響應,因此當我們考慮引力效應時,與量子場自發行為相關的無窮大能量密度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即使真空中也是如此。


原則上,各種量子場應該讓真空變得很重,但實驗告訴我們真空的引力很小。直到不久前(詳見下文),我們還認為真空的引力為零。


也許費曼從場到粒子的概念轉換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費曼圖的誕生


費曼另闢蹊徑、從頭開始。他畫了一些圖,圖中的線條表示粒子間的相互影響。首次公開發表的費曼圖出現在 1949 年的 Physical Review 中:




兩個電子交換一個光子。Olena Shmahalo/Quanta Magazine


你可以用費曼圖來理解電子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想像兩個電子在空間中運動並隨時間演化,這個過程中交換了一個光子,也就是圖中標記為「虛量子」。這是最簡單的可能性。電子之間也可能交換兩個或更多光子,這些過程也有類似的費曼圖,它們對結果的貢獻在於修正了經典的庫侖定律。畫一條自由伸展的曲線則表示電子輻射出一個光子。你可以像玩塔積木一樣把很簡單的元素組合起來描述複雜的物理過程。


費曼圖像是時空中發生的物理過程圖,不過別較真:它們顯示的並非嚴格的幾何軌跡,而是更靈活的「拓撲」結構,能夠反映量子不確定性。換言之,只要線條間連接正確,形狀可以很馬虎。


費曼發現他能將簡單的數學公式對應到每個圖,代表圖中過程發生的可能性。在一些簡單的情況下,他用費曼圖得到的結果和別人用場的方法辛辛苦苦算出來的完全一樣。


這就是費曼說「那裡一無所有」的意思。通過移除場,他就能解決場對引力的荒謬「貢獻」。他以為自己找到了描述基本相互作用的新方法,不僅比傳統方法更簡單,還更可靠。漂亮極了!


費曼圖幫我拿到諾獎


可惜第一印象往往帶有欺騙性。隨著計算更加深入,費曼發現他的方法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我們能夠畫出完全自包含的費曼圖:沒有粒子引發這個過程,也沒有粒子從中產生。這些就是所謂的「真空圖」,零點運動的費曼圖類比。你可以畫出一系列真空圖,從而重新發現「空」空間的病態臃腫。


真空圖 M. Peskin and D. Schroeder


費曼在工作中逐漸意識到(後來證明了)他的圖形方法並非場方法的真正替代,只是一種近似。費曼對此大為失望。


但費曼圖仍然是物理界的珍貴資產,因為它們通常是現實的良好近似。另外,費曼圖簡單又有趣,幫助我們通過想像研究無法看到的世界。


若不是藉助費曼圖,讓我獲得 2004 年諾貝爾獎的計算根本無法想像也難以進行,那項工作建立了產生並觀測希格斯粒子的一種方法。



希格斯粒子產生並衰變的一種方式。Olena Shmahalo/Quanta Magazine


在聖芭芭拉的那天,我用那些例子告訴費曼:他的圖對我的工作多麼重要。雖然並不對此感到意外,他還是很高興。「是啊,看到大家用它們,到處都用,感覺真棒!」他眨眨眼說道。


費曼圖與場方法


當幾張相對簡單的圖就能貢獻某個過程的絕大部分結果時,費曼圖表示最為有用。那就是物理學家稱為「弱耦合」的領域,圖中很少出現錯綜復條的線條。量子電動力學(QED)中的光子幾乎總是如此,費曼起初就想將他的圖用於這方面研究。QED 覆蓋了原子物理、化學和材料科學的絕大部分內容,能在幾條曲線中捕捉到它的本質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但這種技巧對更強的核力無能為力。描述核力的理論是量子色動力學(QCD)。QCD 中與光子類似的粒子稱為色膠子,它們之間的耦合一點也不弱。我們做 QCD 計算時通常會遇到一大堆充斥著大量膠子線的複雜費曼圖,它們對答案都有重要貢獻。把它們全都加起來不現實(也基本沒有可能)。


另一方面,隨著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我們能夠回到真正基礎的場方程,直接計算夸克場和膠子場的漲落。這個方法給出了另一種漂亮的圖:



真空中的膠子行為。Animation courtesy Derek Leinweber.


近年來,利用成排的超級計算機直接計算質子和中子的質量獲得成功。在今後的幾年,這種方法將徹底改變我們對核物理的定量理解。


暗能量難題


費曼以為他能解決的難題現在仍然困擾著我們,雖然這個問題在很多方面有所進展。


最大的改變在於人們現在能夠更加精確地測量真空的密度,發現它並不為零。這就是所謂的「暗能量」(暗能量和愛因斯坦的「宇宙學常數」本質上是一回事,只相差一個數量因子)。雖然密度極小,但暗能量在宇宙中均勻分布,大約佔宇宙總能量的 70%。


這聽起來讓人印象深刻,但對物理學家而言,問題在於為什麼真空的能量密度那麼小?一方面,由於漲落場的貢獻,它被認為是無窮大。可能的進展在於我們知道一種方法避開這個無窮大。有一類場——專業上講,這類場與玻色子有關——能量密度是正無窮大,而另一類場與費米子有關——能量密度是負無窮大。如果宇宙巧妙地平衡了玻色子和費米子,正負無窮大就能相互抵消。超對稱理論能做到這一點,當然這個理論還有其他一些引人注目的特點。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除了漲落場,真空還包含非漲落場,通常稱作「凝聚」。有一種凝聚稱為「西格馬凝聚」,它和另一種希格斯凝聚已為我們熟知,除此之外可能還有更多有待發現。我們可以對凝聚做一個熟悉的類比:想像地球上的磁場或引力場擴展到宇宙尺度(脫離地球)。這些凝聚也應當貢獻一部分能量。實際上,簡單估算得到的結果遠大於觀測到的暗能量密度。 


至於對暗能量的估算,結果也許有限,但理論上難以確定,而且一看就太大。很可能還有未知的因素可以抵消一部分對暗能量的估算。現在最流行的觀點是:暗能量密度很小是種偶然,碰巧發生在多重宇宙中我們所在的這個小角落。雖然並非先驗,但這是我們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註定了我們觀測到的結果。


恐怕那個故事不像費曼的「那裡一無所有」那般優雅。但願我們能發現更好的故事!


作者向對費曼圖和量子電動力學感興趣的讀者推薦費曼的書《 QED:光和物質的奇異性》。


原文連結: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20160705-feynman-diagrams-nature-of-empty-space/


閱讀更多





內容合作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這裡是「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服務科研人的微信號「科研圈」。我們:


· 關注科學進展與科研生態

· 推薦重要前沿研究

· 發布科研招聘

· 推送學術講座與會議預告。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真空真的是空的嗎?
    就物理理論而言,那也是一種不可企及的狀態。真空的定義隨著理論的發展而變化,量子場論中引進了粒子數算符以及生成湮滅算符等,真空的定義便「進化」為 「在任何湮滅算符作用下都得到基態」的一種量子態。也就是說,真空態的各種粒子數都已經降到最小值0。然而,根據量子物理中的不確定性原理,即使沒有粒子、沒有輻射,也仍然會存在量子漲落。或者說,沒有什麼真空,因為真空不空!
  • 紛繁多少象,都入費曼圖
    如果說物理學是用圖像來思考,用數學來表達的一門學問,那麼費曼終其一生,都是特別強調圖像思考的重要性的。費曼其人,也經歷了多彩的一生,欲了解其生平及成就,可訂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譯的《永遠的費曼》系列叢書。本文則講述了費曼在量子電動力學的圖像描述方面所做的原創性工作。 自然厭惡真空。
  • 真空不空,真空裡到底有什麼?
    (狄拉克)但首先給予真空嶄新物理內容的是如今主流物理學觀點認為:物理上的真空實際上是一片不停波動的能量之海,當能量達到波峰,能量轉化為一對對正反基本粒子,當能量達到波谷,一對對正反基本粒子又相互湮滅,轉化為能量。
  • 紛繁多少象(項),都入費曼圖
    費曼其人,也經歷了多彩的一生,欲了解其生平及成就,可訂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譯的《永遠的費曼》系列叢書。本文則講述了費曼在量子電動力學的圖像描述方面所做的原創性工作。自然厭惡真空。然而三個問題的出現使物理學家的信心遭受挫折,它們分別是:真空極化,電子自能和電子磁矩。
  • 「大神」費曼的神奇與可愛
    1959年12月,美國物理學會在加州理工學院召開了年度會議,理察·費曼在這次會議上做了一次演講。「這次演講是一座裡程碑……因為它基本上勾勒出了一個全新的科學技術領域」,在《理察·費曼傳》裡,作者如此評價。費曼在演講中對納米技術的許多預言都成為了事實,納米技術應用材料如今已如他所預測的那樣,變得超強、超輕,具有超乎想像的奇異電磁性能。
  • 真空不空,為什麼不存在絕對真空呢?
    說到真空,大部分人可能覺得,「真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連空氣都沒有那還不是什麼都沒有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真空的理解也是在不斷的變化。因為一朵帶來了「相對論」,另一朵帶來了「量子力學」。當時量子力學的基本運動方程式是薛丁格方程,它是一個無法滿足「相對論協變性」的方程,所以叫非相對論性方程。
  • 在物理的世界偶遇搞笑的費曼先生
    在看的這本書之前,我發誓我真的覺得物理學很不適合我這種人學,初期還可以,等到更深一層的時候就略顯吃力了,當然我的物理也不是很差,一般般吧,只是我更偏向文科而已,說白了就是無法體會到理科生的樂趣。它用最幽默、最簡單、最容易讓人學會的方式將最難懂的量子物理知識推送給我們,從量子力學的誕生,到今天的成為我們身邊最廣泛的應用,將最硬核的知識融入到輕鬆幽默、跌宕起伏的漫畫故事中去,讓我們從中看到了許多天才們是如何披荊斬棘,重現物理學大廈這個神秘的樂園的。而費曼先生便是眾多物理天才之一,這本《別逗了,費曼先生》便是他的自傳。
  • 費曼創造的「費曼圖」,成為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他所創造的「費曼圖」,被人們拿來和電子元件中的矽片相提並論,二者都大大提高了計算工作的速度,在效果上千百倍地延長了科技人員的壽命。諾貝爾獎獲得者漢斯·貝特曾轉述一位數學家的話:「天才有兩種:普通的天才完成偉大的工作,但是人們卻覺得那工作別人也能完成,只要下功夫就行;特殊的天才入於神化,他做的工作別人誰也不能做,而且完全無法設想。」貝特認為費曼就是這種特殊的天才。
  • 零點漲落無中生有,暗藏能量真空不空
    然而,根據量子物理中的不確定性原理,即使沒有粒子、沒有輻射,也仍然會存在量子漲落。或者說,沒有什麼真空,因為真空不空!真空不空與零點能量的概念有關聯。零點能原意指的是量子系統處於基態(絕對零度)時所擁有的能量。不過,在量子場論的語義下,零點能與真空能是一致的。
  • 理察·費曼是如何革命量子理論的,量子力學的時空方法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費曼對理論物理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包括量子力學路徑積分、量子電動力學理論的發展(包括他著名的費曼圖)、冷液氦超流態、量子計算和納米技術等方面。1965年,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之一。圖1: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
  • 關於隔音玻璃,中空/夾膠/真空/,三張圖讓你一目了然
    現在改造隔音玻璃門窗的朋友越來越多,隔音窗除了窗框是斷橋鋁以外,當然玻璃也非常重要,那麼玻璃的配置那麼多,到底是二層中空玻璃好,還是三層中空,或者是夾膠中空,複合真空、氬氣中空等,急需隔音窗的朋友一定非常迫切的想知道,到底哪種玻璃對窗戶的隔音效果更好。
  • 和思維導圖的高效學習法比肩的學習法:費曼學習法
    和思維導圖的高效學習法比肩的學習法:費曼學習法作者:朱根平,宿遷思維導圖第一人最近和各位朋友分享了一些高效學習法,比如思維導圖學習法,如果思維導圖是一種不錯的高效學習法,那麼,費曼學習法絲毫不弱於思維導圖,費曼學習法還可以用來時時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費曼學習方法
  • 迷人的人和不迷人的愛情故事:費曼的教育問題
    費曼的教育問題。顯然,費曼父親的教育造就了費曼,毀掉了費曼。費曼擅長的是「形象思維」,而不是「抽象思維」,他喜歡把任何理論的東西具體化、具象化,這給他的物理教育帶來巨大衝擊;但另一方面,他又沒有從根本上提出任何理論。
  • 《費曼的彩虹》: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如何看待成功與人生?
    費曼是物理學巨匠,是大眾眼中的現代愛因斯坦,當記者半夜打電話通知他得了諾貝爾獎時,他讓對方在合適的時間重新打過來就匆匆掛上了電話。對於成功與名譽,他總是這樣輕描淡寫。雖然費曼是公認的天才,但他卻不以為然,在本書作者因不知道研究什麼陷入困境,向他求救時,他說小時候你喜歡科學嗎?那是你所熱衷的愛好嗎?記住,它(研究)應該是一種樂趣。
  • 真空玻璃與中空玻璃的區別~~
    從原理上看真空玻璃可比喻為平板形保溫瓶,二者相同點是兩層玻璃的夾層均為氣壓低於10-1pa的真空,使氣體傳熱可忽略不計;二者內壁都鍍有低輻射膜,使輻射傳熱儘可能小。二者不同點:一是真空玻璃用於門窗必須透明或透光,不能像保溫瓶一樣鍍不透明銀膜,鍍的是不同種類的透明低輻射膜;二是從可均衡抗壓的圓筒型或球型保溫瓶變成平板,必須在兩層玻璃之間設置"支撐物"方陣來承受每平方米約10噸的大氣壓,使玻璃之間保持間隔,形成真空層。"支撐物"方陣間距根據玻璃板的厚度及力學參數設計,在20mm-40mm之間。
  • 知道搞怪的費曼,但你知道費曼圖嗎?| 量子群英傳
    他畫圖解釋QED(量子電動力學)的一個簡單實例,卻經常被打擾:玻爾以為它們違反了泡利的不相容原理(Pauli's exclusion principle),起身走近黑板,發表了有關泡利原理的長篇演講;狄拉克則反覆提出他所謂的歸一化問題,即根據費曼系統計算出的概率是否加起來等於1。總之,聽眾中似乎沒有人弄懂了這些看上去莫名其妙的線條圖。
  • 為什麼物理學家費曼說,世界上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
    純粹建立在實驗現象之上的量子力學,之所以沒人明白,因為一直缺少一個清晰的物理圖景。被視為正統的「哥本哈根解釋」,對於愛因斯坦來說,不是一條清晰簡潔的物理說明,而像是在為一個不完備的理論打補丁。2、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有一些成對物理量,它們不可能同時被精準測定,一個越確定另一個必定越不確定,此消彼長。比如動量與位置(ΔxΔp≥h/4π ),時間與能量(ΔEΔt≥h/4π)。
  • 真實的費曼,永遠的費曼|展卷
    ,他的書信集《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一些科普與高級科普的報告《物理定律的本性》和《費曼講演錄:一個平民科學家的思想》,一些真正的物理教學課《費曼講物理:入門》、《費曼講物理:相對論》和《QED:光和物質的奇妙理論》,還有一本《費曼語錄》匯總了他的各種金句。湖南科技出版社的李蓓老師知道我是費曼的粉絲,希望我談談對這套書的看法。
  • 中空玻璃與真空玻璃有啥區別?
    真空玻璃就是將兩片平板玻璃四周密封起來,中間留間隙,將間隙抽成真空並密封排氣孔。兩片玻璃內表面鍍有一層或兩層透明低輻射膜。而中空玻璃名為「中空」實際上不空,兩層玻璃中間有「氣」,大多數情況下「氣」是空氣,質量好些的是氬氣,由於肉眼看不到氣體,所以就說成「空」的。空玻璃是將兩層玻璃之間抽成「真空」,基本上可以說已無氣體,是真的空了。到底,中空玻璃與真空玻璃有什麼區別呢?
  • 真實的費曼,永遠的費曼|展卷
    ​「這套書是非專業人士了解費曼這個人和他的思想的最好的書,因為這些內容都是出自費曼本人,原汁原味;這套書也是讓有志於從事物理研究的人了解物理學到底是什麼,自己是不是合適學物理、甚至將來搞物理,因為其中一些內容是費曼在課堂上講的物理,而不僅僅是對大眾的科普,如果你理解起來不是特別困難,還有繼續的興趣,就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