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是科學和哲學研究的基本對象,是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組成部分。質量是物質的最基本的度量。
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這個經典的定義準確而清楚。
這是從物質的本質上和組成上定義的,是不依賴於任何其它物理量而獨立的最基本物理量。從化學角度上,也稱為摩爾質量。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物體的質量越大,越不容易改變其狀態,其慣性就越大。可是,慣性只是一個性質,而沒有物理量,沒有一個符號來表示它,更沒有給它一個單位,慣性定律就沒有表達式,也沒有明確稱呼"慣性質量"。
牛頓第二定律F=ma中,只是表明物體所受合外力與物體的質量和產生的加速度成正比,沒有說這個質量是"慣性質量"。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物體質量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就分為靜止質量m₀和運動質量m,相比較,後人(不知是誰)把牛頓第二定律中的質量稱為"慣性質量"。
牛頓第三定律F=G.Mm/r²中,兩個物體之間會產生萬有引力,與兩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把這稱為"引力質量",並把"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等效。
此時,科學家們完全忘記了"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這個基本的定義了。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得出結論說,物體的質量隨著速度的增大而增加,並且接近光速時變得無窮大。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出結論說,質量使時空彎曲(是使時間變快變慢,使空間扭曲不平直,或收縮或擴張),而不是產生萬有引力。
這樣物質的質量不再是獨立的物理量了,而依賴於物體的運動速度和參考系。
然而,此時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卻沒有變化,仍然是那麼多。放置物質的空間收縮或擴張了嗎?什麼的變化(時間)變慢或變快了?
請大家自己總結結論吧,我不點穿!
結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