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談論汽車時,經常說這輛車的自重是多少,最大總質量是多少,能裝載多少貨物等。它們都表示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汽車的整備質量、最大總質量、最大裝載質量有什麼區別。
汽車的整備質量是指汽車完全裝備好的質量,包括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車身、全部的電氣設備,以及其它汽車正常行駛所必須的油液及物品,比如機油、變速箱油、防凍液等都在標準位置,燃油箱不少於90%,還包括各種隨車工具、備胎以及其它備品等。但是不包括駕駛員的體重。
你也可以簡單地把汽車整備質量看作汽車空車時的質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汽車自重。整備質量是汽車重要參數之一,它可以影響汽車多方面的性能,比如動力性、經濟性、油耗等。一般來說,汽車的級別越高,汽車的整備質量越大。對於同級別的車型來說,整備質量越大,汽車的動力性和經濟性越差,油耗也越高。現在的汽車製造趨勢是輕量化、環保、節能,大量的輕質材料在汽車上應用,比如鋁、塑料等,汽車的的整備質量總體是下降的。通常來說,整備質量每減少10%,燃油消耗可降低6%~8%,二氧化碳排放量可降低8%。
有一種說法,整備質量越大的車型,安全性越好,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說法是正確的,特別是對於同級別、同等技術條件的車型來說,整備質量越大,說明汽車的用料越足,鋼板的厚度、強度越高,碰撞安全性越好。如果兩輛車正向相撞,一般都是整備質量小的車吃虧,比如緊湊級車 與中型車相撞,轎車與SUV相撞等。但是這並不表示整備質量大的車一定能在碰撞試驗中撞出好成績,因為碰撞試驗是多維度的,有很多小型車碰撞試驗成績很好,但是與碰撞試驗成績較差的中型車相撞,還是撞不過的。
與汽車整備質量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汽車幹質量,它是指汽車沒有添加任何油液(機油、變速箱油、防凍液、燃油等)以及隨車工具和備胎的重量。即用汽車的整備質量減去各種油液以及隨車工具和備胎的質量就是汽車的幹質量,也可以大致地看成汽車正常機械結構的質量。
再來說說汽車最大總質量。它是指汽車裝備齊全,並按規定裝滿乘員(包括駕駛員)、貨物時的重量。在汽車銘牌上標註的就是汽車最大總質量,國家的法律法規要求,汽車在任何時候都不允許超過這個最大總質量。汽車總質量的計算,對於不同的車型略有差別:
轎車:汽車總質量 = 整備質量 + 駕駛員及乘員質量 + 行李質量
客車:汽車總質量 = 整備質量 + 駕駛員及乘員質量 + 行李質量 + 附件質量
貨車:汽車總質量 = 整備質量 + 駕駛員及助手質量 + 行李質量。
汽車最大裝載質量是指汽車允許裝載最多貨物的質量。很顯然,它等於汽車總質量減去汽車整備質量。汽車最大裝載質量通常由國家根據車型來核定,不同的車型、汽車長度、軸數等,核定的最大裝載質量也不同。比如二軸車最大裝載質量是20噸,三軸車最大裝載質量是30噸,四軸車最大裝載質量是40噸,五軸車最大裝載質量是50噸,六軸車最大裝載質量是55噸,等等。對於客車和小轎車一般是按照座位數來計算的,要求的最低載重量是375公斤。受汽車最大裝載質量影響最大的是貨車,汽車的最大裝載質量越大,汽車的運輸效率越高,運輸成本越低。
對於貨車而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叫做汽車自重利用係數,它是指汽車最大裝載質量與汽車幹質量之比。比如一輛車自重四噸,最大裝載質量是五噸,那麼這輛車的自重利用係數就是1.25。顯然,在載重量相同的情況下,汽車幹質量越小,也就是汽車的自重越小,汽車的自重利用係數越高,汽車的運輸效率越高,運輸成本越低。現在的汽車為了提高自重利用係數,都會採取輕量化的措施。
此外,我們還經常聽說一個軸荷質量,它是指汽車每一個車軸所負擔的質量。對於轎車來說,軸荷質量是指兩個前輪以及兩個後輪承擔的質量,一般都是前輪高,後輪低,比例通常為55:45,這樣的比例會影響汽車的操控性,在高速過彎時會推頭。寶馬汽車經常宣稱自己的車身比例是50:50,就是指軸荷的質量分布,這樣的比例更均衡,汽車的操控性會更好,高速過彎時推頭現象不明顯。對於貨車來說,它們有獨立的車軸,每一軸上承擔的質量都有規定,一般是前軸承擔20~30%,後軸承擔70~80%。貨車超載路檢使用的儀器,就是測量貨車的軸荷質量,一般只要單軸質量不超載,就判定為合格,為此很多貨車司機還練就了「跳磅」的技巧,使車軸跳過儀器,避免被判超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