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述:質量與重量的概念差異,汽車必須用「質量」標註的原因。汽車技術層面的關鍵詞有:整備質量,總質量,車輛質量多個概念。這裡所謂的質量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一般理解的「車輛質量」指產品的穩定性或品質,說白了就是汽車的故障率是否高,用車是否會省心。
然而整備質量和總質量的概念卻完全不同,指的並不是總體品質而是「物體慣性量度」,可以理解為標量而不是重量。
重量計算公式:W=mgW為重量,M為質量,G為自由落地加速度。重量的單位其實是【牛頓·N】,兩者換算的標準為1kg=9.8N!也許這些內容並不是那麼好理解,怎樣直白一些的懂得兩者的差別呢?
不論準確程度:重量是為物體受重力(引力)大小的度量,曾經用秤拎著稱物體的重量,實際就是在測試該物體受到引力作用的程度,或者理解為引力對物體的拉力究竟有多大。這是在「垂直狀態」下對物體的測量,但是汽車並不是單純的垂直受力。
駕駛汽車是不是在「平移」?質量指的正是物體平移慣量的物理量,雖然也能用克、公斤、噸來度量,但是計算過程中的理解與概念並不是垂直或以其他角度受到重力影響的數值,這樣解釋應該可以明白了吧。
汽車計量單位是不可以淡出能用重量來計算的,因為在高速移動的過程中車身結構會承受各個角度作用力的影響。重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加速、巡航、減速、過彎等等過程中,車輛的輪胎懸架、金屬框架甚至內部的座椅配置都在承受各種慣性質量,為保證車輛在多種狀態下的是穩定運行——質量才是參考的基礎。
假設某一臺承載式車身(沒有獨立底盤)的轎車,其整體結構強度能承受1000kg的重量;但是在移動中受到各種角度作用力的「質量影響」,鋼材結構直接達到了抗拉強度的極限。結果自自然會是車身直接散架。
所以汽車要計算出整備質量和總質量,前者可以理解為「空車+一箱油的重量概念」,但是後者就得理解為滿載人員或貨物後,車輛強度可以承受的極限。
同理載貨汽車也要有總質量的概念,而且真實的載重量也得稱之為「額定載質量」;只有在限定的載質量範圍內裝載多少公斤或多少噸的貨物,經過計算後的【重量·N】的標準才會是汽車的真實極限。
說明:普通汽車偶爾超過額定載質量問題不大,這點從曾經大量貨車都在超載,但是車輛也能用上幾年的現象中可以得到印證。因為車企不能保證用戶是否會偶爾超載,所以必須留有一定程度的冗餘才能保證全時駕駛安全。但是這種用車方式還是會加速車身金屬疲勞,車輛的使用壽命是會受到嚴重影響的哦。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責編:天和MCN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