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實:人類與病毒纏鬥不休,藥物研發進展如何?

2021-01-07 觀察者網

導讀:近日,俄羅斯註冊全球首支新冠疫苗的消息再次攪動了人們脆弱的心靈,差不多同時,由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新冠疫苗(Ad5-nCoV疫苗)專利申請已被授予專利權,這是我國首個新冠疫苗專利。對於已被新冠肺炎纏繞多半年之久的各國來說,實在是太急需新冠疫苗了。而對於整個人類發展來說,也是一部科學戰勝病毒的歷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徐實】

病毒與宿主的進化總是相伴而生。人類基因組裡面,其實有許多祖先遭受病毒感染留下的印跡。一些來源於病毒的DNA序列被整合進了人類基因組,在人類體內代代相傳。由此可見,人類的進化史中從不缺少病毒的戲份,人類與病毒的鬥爭難免要持續下去。各種抗病毒藥物就是鬥爭中所需的武器。

首先我們要談談,在什麼情況下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其實,許多病毒雖然會引發疾病,但是並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因為這些病毒不能造成對人體的持久感染,而且症狀也不嚴重,人體自身免疫力完全可以戰勝它們。典型例子就是腮腺炎。

人如果感染了腮腺炎病毒,免疫系統幾天內就會反應過來。接下來,免疫系統會牢記病毒的特徵,促使一部分B淋巴細胞分化為漿細胞。漿細胞的職能就是大量生產能夠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的抗體——也就是中和抗體。中和抗體的產生是標誌性事件,此後人體會在一周至幾周內徹底清除病毒。

這類短期的病毒感染在醫學上叫做自限性疾病,絕大多數病人都會自行痊癒。常見的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還包括風疹、A型肝炎、腺病毒感染、鼻病毒感冒等等。臨床上對於這類自限性疾病的治療,主要是控制症狀、讓病人別太遭罪。等到免疫系統發揮作用之後,自限性疾病終究會痊癒。

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的疾病,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1- 某些病毒雖不能造成持久感染,但會在短期內引發嚴重的症狀;

2- 某些病毒能夠造成持久的慢性感染,免疫系統難以自動清除病毒。

能夠引發嚴重的症狀的病毒,最常見的莫過於流感病毒——每年入冬後直至來年春天,流感病毒都會放倒一大批人。流感病毒感染會造成高燒不退,甚至影響呼吸系統功能。許多身體原本就不好的老年人不幸感染流感之後,健康狀況雪上加霜,沒挺過去就悲劇了。例如,2009年底爆發的H1N1流感,至2010年3月中旬,共造成5900萬美國人感染,26萬5千人入院,12000人死亡【1】。這時就需要抗病毒藥物前來救急。

例如,奧司他韋(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韋(zanamivir)是常用於治療流感的抗病毒藥物。它的作用機理是抑制神經氨酸酶的活性,從而阻止流感病毒從已感染的細胞中釋放出來。如果流感病毒不能被釋放出來、感染新的細胞,也就無法實現後續擴增。打一個比較形象的比方,免疫系統抗擊流感病毒的過程,就像是兩支軍隊在交戰。金剛烷胺起到的作用就是抑制流感病毒大軍的動員能力,為免疫系統完成動員贏得更多時間。顯而易見,對於免疫系統來說,對付幾千萬個病毒,總比對付幾十億個病毒要容易得多。

COVID-19新冠病毒比流感病毒還要強悍得多。雖然多數病人也能靠自身免疫力最終戰勝病毒,但是疫情波及的多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並不樂觀,病死率多在2%以上,而且重症病人很容易造成醫療系統超負荷運轉。瑞德西韋等抗病毒藥物被立即投入臨床試驗,實屬江湖救急、事急從權的性質。

3月7日,美國紐約曼哈頓一家藥店內貼著口罩限量銷售的告示。圖自新華社。

能夠造成持久的慢性感染的病毒,整體來說更加陰險。免疫系統會自動識別並排斥進入人體的外源物質。能夠構成慢性感染的病毒,其實都會對免疫系統構成一定影響。例如,臭名昭著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採取的手段是綁架和摧毀免疫系統中的T淋巴細胞,使得免疫系統逐漸失效,被感染者由此患上了愛滋病,最後被各種入侵的病原體一齊索命。

又如B型肝炎病毒(HBV),會誘導那些特異性識別HBV的T淋巴細胞走向凋亡。這等於把免疫系統的哨兵幹掉了,使得免疫系統對橫行霸道的HBV「視而不見」、長期無法產生能夠清除病毒的中和抗體。C型肝炎病毒(HCV)同樣會使免疫系統產生耐受效應,並不積極出力清除病毒。

既然免疫系統已經無法有效地對抗造成慢性感染的病毒,那就只好請抗病毒藥物出馬打破僵局。從作用機理來看,對抗慢性病毒感染的藥物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免疫調節劑,病毒複製抑制劑,治療性疫苗。

免疫調節劑是較早應用於臨床的抗病毒藥物。嚴格來說,免疫調節劑並非針對某種病毒的特效藥物;其作用機理是增強免疫系統的活躍程度,使得免疫系統能夠更積極地識別病毒、產生對病毒的特異性免疫。例如,胸腺肽、幹擾素(IFN-α)能夠短期增強病人的免疫力,都曾被用於病毒性肝炎的治療。

然而,免疫調節劑的療效得一分為二地來看:有真實的抗病毒療效,但療效確實有限。如前所述,免疫調節劑並非直接針對病毒的特效藥,而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間接發揮作用。人體的免疫系統極度消耗能量和資源——試想一下,假如讓你連續發燒2個星期,你會不會虛弱不堪?免疫調節劑強行激活整個免疫系統,帶來的不良反應較多,例如發熱、疲乏、肌痛、頭痛等流感樣症狀,甚至輕度骨髓抑制。這些不良反應反過來限制了免疫調節劑的長期應用。例如,用幹擾素治療C型肝炎,往往因為嚴重不良反應導致半途而廢,最終治癒率不超過10%。顯然,人們需要更好的抗病毒藥物。

於是,病毒複製抑制劑登場了。這類藥物在近30年內迅速發展起來,為醫療工作者提供了許多強大的武器。在造成感染的過程中,病毒需要在人體細胞中完成複製、組裝出新的病毒釋放出去。一般來說,病毒基因組會至少包含2部分基因:

一部分負責編碼與病毒遺傳物質複製相關的蛋白質(酶)。

另一部分負責編碼構成病毒衣殼所需的結構性蛋白。

打個形象的比方,病毒好比包子,結構性蛋白如同包子皮,包裹在裡面的遺傳物質就像包子餡。病毒完成複製就好比包包子的過程,包子餡和包子皮缺一不可。反過來說,如果中斷了包子餡或者包子皮的供貨,這包子也就包不成了。病毒複製抑制劑的作用機理正在於此。

國內使用最為廣泛的治療B型肝炎的藥物恩替卡韋,就是在「包子餡」上做文章。恩替卡韋屬於核苷酸類逆轉錄酶抑制劑(NRTIs)。B肝病毒HBV複製過程中的重要一步,是以前基因組RNA為模版,由逆轉錄酶產生負鏈DNA,而前基因組則被降解消失。恩替卡韋抑制病毒的逆轉錄酶,也就中斷了病毒遺傳物質DNA「包子餡」的供貨,阻止了病毒複製。

B肝病毒HBV以DNA作為遺傳物質,而C肝病毒HCV以RNA作為遺傳物質,「包子餡」的內容有很大區別。用於治療C型肝炎的藥物索非布韋,在人體內轉化為活性形式後,能夠抑制RNA聚合酶活性,阻斷病毒RNA遺傳物質的合成,同樣是在「包子餡」上做文章。

也有些病毒複製抑制劑是在「包子皮」上做文章。例如,GLS4是廣東東陽光藥業有限公司正在研發的藥物,它可以幹擾結構性蛋白組裝為B肝病毒HBV衣殼。該藥物在IIa期臨床實驗中顯示出較好的抗病毒效價,現在正處於後續研發階段,以確定最為適用的病人群體。

與免疫調節劑相比,病毒複製抑制劑已經帶來了療效的飛躍——不僅大大減少了不良反應,而且對病毒的作用可謂立竿見影。例如,第三代治療C型肝炎的藥物伊柯魯沙(Epclusa),有效成分為索非布韋400mg+維帕他韋100mg,可以在12周的療程內治癒99%的C型肝炎病人。然而,對於某些特別頑固的病毒,病毒複製抑制劑也沒法做到「藥到病除」。例如,B肝病毒HBV會將其DNA序列整合到肝細胞的基因組內,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會以記憶T細胞作為其庇護所。病毒複製抑制劑無法根除這些「藏身有術」的頑固病毒,只能在體內對他們形成「高壓態勢」,所以病人必須終生服藥。由此可見,人們仍然需要更好的抗病毒藥物。

下一代抗病毒藥物,當屬治療性疫苗。治療性疫苗的路數是打破病毒引起的免疫耐受,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免疫調節劑是以非特異的方式激活免疫系統,而治療性疫苗則不同,它只會引導免疫系統特異性地與特定的病原體作鬥爭。打一個比較形象的比方,免疫系統就像公安系統,而治療性疫苗就像國際刑警組織,多次通報通緝犯的特徵,包括身高、相貌、口音、步態等等,督促免疫系統儘快緝拿通緝犯。免疫系統先前沒抓到通緝犯,因為找不到方向,現在知道了通緝犯的特徵,按圖索驥就方便多了。

治療性疫苗屬於最前沿的技術。許多相關藥物還在研發過程中。進展相對順利的,當屬Inovio製藥公司用於清除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治療性疫苗。HPV是女性宮頸癌的誘因,世界範圍內約有2.91億女性慢性感染者【3】。Inovio的治療性疫苗針對HPV女性慢性感染者,以消除宮頸上皮異位為臨床指標。到目前為止,臨床試驗進展順利,以進入關鍵的3期臨床試驗,檢驗在大樣本群體中的療效。與此同時,在抗病毒藥物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正在測試旨在根除B肝病毒HBV慢性感染的治療性疫苗。中國國內也有多個HBV治療性疫苗的研發項目正在推進。按照2015年的估計,世界範圍內約有2.57億人遭受HBV慢性感染。HBV治療性疫苗一旦研發成功,必然帶來極大的公共衛生效益,讓我們拭目以待。

人類文明的進步呈加速度發展。僅僅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抗病毒藥物就呈現出一代更比一代強的迅猛發展。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夠徹底徵服各種能夠造成慢性感染的病毒,用科學的力量取得全勝。

參考文獻

【1】維基百科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2009_flu_pandemic_in_the_United_States

【2】醫諾醫學:http://wap.ulabmed.com/content-134-5075-1.html

【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390310/#Sec4title

相關焦點

  • 已有疫苗遞交臨床試驗申請,國內新冠病毒藥物疫苗研發進展如何?
    這場發布會披露了國內當前新冠病毒疫苗、藥物研發的最新進展。據介紹,已有疫苗研發較快的機構向國家藥監局滾動遞交臨床試驗申請材料、並且已經開展臨床試驗方案論證、招募志願者等相關工作。這被形容為「重要進展」。有參與疫苗評審的專家向南都透露,一款以腺病毒為載體的新冠病毒疫苗已於昨日(3月16日)進行臨床前評審,「評審結果很好」。
  • 新冠肺炎藥物和疫苗進展如何?科學家來答疑了
    根據新冠肺炎應急需求,圍繞「可溯、可診、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確了臨床救治方案的優化和藥物篩選、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這五個主攻方向。 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學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來源與已知家禽家畜的關係,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的源頭。
  • 病毒如何感染人類?人類如何阻斷病毒?
    編者按:「戰疫」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較量,也是一場科研與時間的賽跑。3月16日,北京生命科學院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文輝在《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帶來了一篇「從頭開始」的通俗科普。從病毒複製的機制、侵入細胞受體的機制,抽絲剝繭,通向藥物研發的基本科學知識。  李文輝的演講全文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博士生張倩倩整理。
  • 昆明植物所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昆明植物所由陳紀軍研究員主持的天然抗糖尿病藥物TRL、抗愛滋病藥物QSL和抗SARS藥物X-61等項目在周俊院士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所取得了新的進展。路甬祥院長對昆明植物所在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表示讚許,並指示要給予支持,加快新藥研究步伐,為知識創新工程做出積極貢獻。
  • 計算機如何輔助抗病毒藥物研發
    很多人以為,藥物的研發只有在穿著白大褂的實驗室裡可以做。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硬體、專業軟體的發展,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方法已日趨成熟,其應用極大地加快了新藥研發的速度與效率,已成為現代藥物研發的常規方法之一。依賴於這樣的技術,研發人員即便足不出戶,也能為尋找治療此次病毒感染的潛在藥物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 聚焦病毒、病菌兩大類傳染病,IBT如何研髮絲狀病毒廣譜治療劑?
    Integrated BioTherapeutics(後文簡稱:IBT)便是一家圍繞病毒、病菌兩大類傳染病源展開製劑研發的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專注於研發針對新型傳染病的新型疫苗和療法,旗下有三大技術平臺「工程疫苗設計平臺」「獼猴衍生的人單克隆抗體平臺」以及「針對細菌表面的工程化抗毒素抗體(ISTAb)開發平臺」,旨在研製出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炭疽桿菌等感染治療藥物。
  • 2020年全球抗病毒藥物研發現狀及趨勢
    【編者按】:此次新冠疫情的爆發,使我們深刻意識到了抗病毒藥物研發的重要性以及我國抗病毒藥物研發的落後,因此,我們必須掌握全球抗病毒藥物研發情況,了解前沿進展,才能更好地對突發疫情進行防控。一些廣譜抗病毒藥物和針對其他病毒的藥物,如瑞德西韋和羥基氯喹等在抗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疫情中,現有抗病毒藥物的嚴重不足問題凸顯,而我國更是在抗病毒藥物研發方面遠遠落後。因此,我們必須掌握全球抗病毒藥物研發情況,了解前沿進展,找到差距,儘快布局,才能在抗病毒藥物研發領域迎頭趕上。
  • 臺灣合成治療藥物 「瑞德西韋」 !同時研發連續肺音監測儀
    已經可以合成治療的藥物「瑞德西韋」瑞德西韋是一種「老藥」,當初用於治療伊波拉病毒,同時也可以有效抑制SARS病毒和MERS病毒的複製,所以科學家們推測,瑞德西韋對於新冠肺炎的病毒或許也有抑制的作用。而國際重量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以及《自然》(Nature),都陸續公布瑞德西韋的確可以抑制武漢病毒;而研發這款救命藥的主導者,正是來自臺灣的楊臺瑩(Taiyin Yang,音譯)。梁賡義表示,當初一知道瑞德西韋可以用於治療,馬上就請院內同仁收集原料,大家一起不眠不休的研發,終於在20日清晨成功合成藥物,如果需要,可以協助廠商繼續往下發展。
  • 人類與病毒的漫長鬥爭史:從疫苗發現到抗病毒藥物的面世
    記者丨徐悅東面對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大家把很大一部分希望都寄托在了疫苗的研發上。除此之外,抗病毒藥物的研發也是抗擊疫情的希望。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這兩把人類對付病毒的武器,在歷史上是如何出現的?人類對病毒的了解,又經歷過哪些進程?新藥開發為何費時費力費錢?抗體藥物與化學藥抗病毒哪家強?
  • 新冠藥物和疫苗進展如何?科學家來答疑了
    新冠藥物和疫苗進展如何?科學家來答疑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15日15時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張新民,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介紹藥物研發和科研攻關最新進展情況。以下是我們根據發布會整理的內容要點。
  • 對付新冠病毒,新藥研發走到哪一步了
    通過匯聚世界頂尖資源、發揮中國獨特優勢,建設世界領先的新藥研發與轉化創新平臺,致力於解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大疾病挑戰,今年也對我國抗病毒藥物研發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民眾強烈期盼特效藥能夠早日問世。那麼,如何科學研發抗病毒新藥?
  • B肝全球創新藥,歐肝會點評,3種靶向病毒蛋白轉錄藥物進展迅速
    B肝全球創新藥,歐肝會點評,3種靶向病毒蛋白轉錄藥物進展迅速今年歐肝會上,公布了3種治療慢性B肝的靶向病毒蛋白轉錄藥物,並提及治療B肝合併丁肝的計劃。這些靶向B肝病毒蛋白轉錄藥物,包含多種作用機制,屬於新分子藥物。
  • 人源化小鼠模型助力新冠病毒抗體藥物研發
    人源化小鼠,是指在小鼠體內生成人類某些組織、器官、細胞等從而獲得的實驗動物模型。普通的實驗小鼠無法達到科研人員攻破腫瘤的目的,其自身攜帶的T、B、NK細胞作為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細胞,在研究腫瘤治療方面,需要將其變得重度缺陷,缺陷程度越嚴重代表模型越優秀。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藥物預防研究進展
    只有推動更多的HIV感染者及時接受有效、持續的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為預防的臨床價值。 2.暴露前預防 概況 暴露前預防是指持續存在HIV感染風險的個體在潛在的HIV暴露前和之後一段時間內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來降低感染風險。
  • 抗體藥物研發技術路線解讀:精準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小宇宙」
    在「老藥新用」的基本思路之外,單克隆抗體、幹細胞以及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等生物藥物研發也是應急攻關的熱點,並已取得進展。本報今日起刊發系列報導,解讀人類如何「鑄造」生物藥物這一武器戰勝病毒。它是一種特殊的藥物,來自人體自身,它能干預疾病發生和進程,也能激活人體的「小宇宙」對抗疾病……它就是單克隆抗體藥物。
  • 研究揭示病毒如何改變人類進化
    義大利科學家近日表示,他們找到了病毒如何改變人類進化歷程的證據。他們在139個基因中發現了400多種不同的變異,這些基因變異對人們是否容易感染病毒至關重要。  義大利米蘭「住院病人治療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52個人種的基因組,這些地區均遭遇了人類在2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出現過的病毒。  科學家早就知道,病毒影響了人類的基因組。研究已經證明,8%的基因組由所謂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組成。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責任編輯:房家梁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2018ACS美國化學會上海藥物化學會議——臨床藥物研發新進展
    2018ACS美國化學會上海藥物化學會議——臨床藥物研發新進展ACSShanghai
  • B肝藥物權威總結,新藥早知道!慢B肝治癒藥物進展總覽
    雖然目前已經有有效的疫苗預防其傳播,但由於其不能從人體內徹底清除,HBV仍是困擾人類的一個大問題。HBV慢性感染的相關疾病有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癌。後兩者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影響人數超過2.4億,是人們關注的重大健康問題。
  • 科技部部長:把疫苗研發作為重中之重 加快推進抗體藥物研發
    如何築牢國家生物安全防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將如何發力?新華社記者近日專訪了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疫情下的「戰時狀態」:全力推進科研攻關工作問:疫情暴發以來,病毒溯源、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應急科研攻關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撐。下一階段,相關科研攻關主要聚焦在哪些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