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動脈夾層極易漏診、誤診!6大診治要點必須牢記!

2021-01-18 閃電新聞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近期BMJ發表的一篇病例,一起學習!

這是一位51歲的女性,2009年2月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15%、查心電圖示左束支傳導阻滯(LBBB)、C反應蛋白升高、丙氨酸轉氨酶和天冬氨酸轉氨酶輕度升高、心肌酶正常,行冠狀動脈造影未見明顯狹窄。

在此次診斷前幾個月,患者有出現呼吸急促、疲勞、間歇性發燒的症狀,實驗室檢查示白細胞計數升高。在診斷後的3個月內,患者接受了心衰指南指導的藥物治療,然而症狀改善並不明顯,醫生決定為她進行心臟再同步治療。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通過心臟再同步治療,患者的LVEF值恢復了正常。

2010年6月,患者因胸痛、心肌酶升高和側壁導聯ST-T改變來到我們醫院就診。

經胸超聲心動圖(TTE)顯示患者的左心室前中段、遠側和心尖下運動減退,LVEF值為40%,隨後的冠狀動脈造影顯示未見明顯狹窄,但前外側壁無運動。

圖1:2010年6月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正常,未見明顯異常。

此後對患者進行了密切的隨訪,8年後(也就是2018年),患者因靜息時出現胸骨後疼痛1日在急診科就診,查體未見明顯異常,患者生命體徵平穩,心電圖顯示LBBB和肌鈣蛋白T呈上升趨勢。

TTE提示左心室前壁和室間隔下壁嚴重運動功能減退,LVEF為27%。冠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無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但左前降支(LAD)遠端不規則狹窄,動脈管腔瀰漫性閉塞約60%,心尖段可見正常管腔。

隨後為患者在冠脈內應用硝酸甘油無反應,高度提示LAD中遠端為2型自發性夾層。患者接受了血管成像,顯示右側髂外動脈、左側頸內動脈和椎動脈多灶性纖維肌肉發育不良。

圖2:冠狀動脈造影示左前降支遠端自發性2型冠狀動脈夾層(SCAD)

之後該患者接受雙重抗血小板治療,並行心臟康復治療,此後一直沒有症狀。病例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他認為反覆發生的未確診的SCAD是她心肌病和反覆心絞痛的潛在病因,原因在於這一次的「肇事血管」與九年前是相同的!

看完了病例,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這個害人的SCAD的定義、發病機制與診治流程。

一、定義

SCAD是非粥樣硬化性冠心病,是急性冠脈症候群、急性心梗及猝死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現為冠狀動脈內膜自發撕裂或冠狀動脈壁內滋養血管出血形成血管夾層,影響正常冠狀動脈血液供應,臨床可表現為不穩定型心絞痛、心梗,甚至猝死。

同其他粥樣硬化性疾病相比,SCAD有其特殊的特點——常見於女性、孕期,尤其是幾乎沒有傳統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女性。患者多有身體及情緒上的刺激因素,通常與易感性動脈病變有關,在大約70%的病例中發現患者會存在肌纖維發育不良(FMD)。SCAD作為一個有挑戰性的疾病,經常被誤診。

二、機制

有學者對其發病機制提出兩種假說,一種認為是內膜撕裂導致血液從真腔進入假腔進而形成夾層;第二種認為中膜層滋養血管破裂但不伴有內膜的撕裂,都並非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腔內血栓導致。

多項組織學研究顯示夾層常常發生於中膜的外三分之一,壁內血腫形成後常常壓迫真腔,導致冠脈供血不足和心梗。

圖3:冠狀動脈的橫截面圖,A.正常冠脈;B.冠脈壁間血腫;C.冠脈內膜撕裂

由於第一種機制導致的冠狀動脈夾層可以通過冠脈造影多體位透射觀察到較為典型的表現。但若由第二種機制導致的冠狀動脈夾層,血管造影的影像學表現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十分相似,因此若要確診只能通過血管內超聲(IVUS)或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由於管腔實際壓縮的百分比不同,從輕度到完全閉塞不等,因此單純血管造影經常導致誤診及漏診。

SCAD可發生於任何冠脈,以左前降支發病率最高(35%-46%)。研究顯示,在所有冠脈節段中,中遠段是常見發病部位。多血管SCAD發病率約為9%-23%。

三、臨床表現

SCAD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根據血管夾層影響正常血流量的程度以及心肌缺血等級,其臨床表現從心絞痛到ST段抬高型心梗、室顫,甚至猝死。

症狀可表現為劇烈胸痛,伴隨大汗、心悸、高或低血壓,無症狀患者較少見。患者表現常常與急性冠脈症候群表現相似,且伴有心肌酶的升高,左室功能異常也較為常見,但LVEF通常保留。

四、SCAD的診斷

對有急性冠脈症候群表現的患者而言,早期準確診斷SCAD極為重要。當患者為青年或女性且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較少或無時,需警惕SCAD。

當懷疑患者發生了SCAD時,應儘早行冠脈造影。但冠脈造影為二維影像,無法顯示管壁結構,此時可考慮腔內影像學手段,如IVUS或OCT。

1

冠脈造影及SCAD分型

冠脈造影是SCAD診斷的主要方法,造影主要表現為:

(1)冠狀動脈腔內可見內膜分離所形成的薄而透亮的線樣影,該線樣影平行於管腔或呈螺旋形;

(2)造影劑充盈假腔,真腔受壓變窄或無改變,假腔內造影劑排空延遲或滯留;

(3)冠狀動脈管腔內孤立的隨血流擺動的內膜撕裂片。

由於冠脈造影只能觀察到冠狀動脈縱向的二維影像,對漂浮的內膜片觀察效果不佳,無法區分管腔狹窄是因冠狀動脈夾層所造成的,還是粥樣硬化斑塊所導致的。

另外,SCAD的長度有時會超過造影所顯示的病變範圍,容易造成漏診。而且對於夾層破口的定位、真假腔的鑑別、夾層原因的判斷及夾層程度、性質、範圍的了解,均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此時就需要IVUS來判斷病變的具體長度。

SCAD冠脈造影分型如下:

1型指有多個射線可透的腔隙或管壁造影劑充盈的典型徵象(圖A);

2型為存在長度、狹窄程度不同的多發狹窄(圖B);

變異型2A型指由正常的近段和遠端所限定的瀰漫性動脈狹窄,變異型2B型是指瀰漫性狹窄延伸至動脈遠端;

3型指局灶性或管狀狹窄,通常長度<20 mm,與動脈粥樣硬化相似(圖C)。

圖4:SCAD冠脈造影分型

2

腔內影像學

對於造影診斷困難或無法診斷的病例來說,腔內影像學可作為輔助診斷手段。IVUS可以清晰顯示血管橫截面圖像,內膜片表現為一層搏動性的高回聲結構,至少有一端與真腔的高回聲內層相連,夾層破口在IVUS顯像中表現為內膜片的連續性中斷,血栓與內膜片之間可顯示出清晰的界面。

IVUS不僅可以區分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與血腫或夾層造成的狹窄,還可測量出血腫的長度和夾層的位置。

OCT使用的光波解析度高,可以清楚顯示動脈管壁結構。OCT的使用使得SCAD的診斷變得簡單,當造影不能明確診斷時,若腔內成像安全,可考慮行OCT。腔內成像技術同樣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如使夾層範圍擴大、真腔閉塞等。因此再行腔內成像之前,要先考慮其獲益與風險。

3

冠脈CTA

心臟計算機斷層成像造影(CCTA)是中低危ACS表現患者評估冠脈情況的有效工具。CCTA作為一種無創的檢查手段,且為非侵入性和不增加夾層延展風險,但由於正常的CCTA結果不能除外SCAD, CCTA一般不用作懷疑急性SCAD的一線檢查。但 CCTA 可能對SCAD患者的非侵入性隨訪有用,尤其對近端大口徑的冠狀動脈夾層患者。

五、治療

治療及預後方面,大多數專家認同當存在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持續缺血症狀、累及LM或LAD近段時,建議進行再血管化,而中遠段SCAD、管腔狹窄<50%、TIMI血流2~3級的患者推薦單純藥物治療,但由於缺乏大規模前瞻性研究,目前尚無統一意見。

1

保守治療

藥物方案尚無標準定論,基本參考冠心病藥物,需特別指出的是,因為抗凝藥有可能使壁內血腫或夾層擴張,故對於沒有系統性抗凝指徵的患者,如確診 SCAD,不建議繼續使用抗凝藥物。

短期或長期藥物治療的最終目的在於緩解症狀、改善預後和預防SCAD再發,約5%-10%選擇保守治療的患者早期再發心梗,因此對於選擇保守治療的SCAD患者來說密切監測具有重要意義。

2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

對於有明顯臨床症狀、冠狀動脈血流受影響、夾層位於血管近中段的患者,特別是SCAD導致急性心梗的患者,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早期採取PCI或CABG手段進行幹預,SCAD的預後情況優於保守治療。當血管狹窄程度lt;50%時,建議手術治療。

PCI的適用範圍包括:

(1)美國國立心肺血液病研究所(NHLBI)分型為C、D、E、F型的自髮夾層;(2)存在夾層相關的心肌缺血證據;(3)IVUS檢查提示夾層內血栓;(4)血管直徑2.5 mm及夾層長度超過15 mm。

3

CABG

對於嘗試PCI失敗的左主幹或近端夾層的患者來說,若有PCI併發症發生或保守治療難以治療缺血狀態,可考慮CABG。

參考文獻:

1.Ahmed T, Ahmed T, Lodhi SH, et al.Recurren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a patient with 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and fibromuscular dysplasia.BMJ Case Reports CP 2020;13:e235504.

2.邱旭光,曾和松,馬業新,李晟,徐昶,周強.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合併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選擇[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45(1):78-81.

3.徐福山,李豔玲,高鎖,許俊林.妊娠晚期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誌,2017,9(11):1388-1389.

4.宋亞偉,劉德敏.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5,36(1):40-43.DOI:10.3969/j.issn.1004-3934.2015.01.012.

5.董金星,楊維,趙然尊等.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的臨床特徵與診治進展[J].海南醫學,2019,30(6):799-803.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9.06.035.

6.牛含笑.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的研究進展[D].南昌大學醫學院,2017.

7.Pope JH, Aufderheide TP , Ruthazer R, et al. Missed diagnoses of acute cardiac ischemia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N Engl J Med 2000;342:1163–70.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小白

責任編輯:董小雯

相關焦點

  • 這種腫瘤全身都能長,誤診、漏診率高,很多人卻把它...
    本文原標題:《這種腫瘤全身都能長,誤診、漏診率高,很多人卻把它當成了胃腸病!》點擊右邊關注→健康時報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確診難,這種腫瘤全身都能長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起源細胞是有激素分泌功能的神經內分泌細胞,而神經內分泌細胞遍布全身各處,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發生在體內任何部位[1],其發病率從1972年到2012年發病率翻了6倍以上。「70%~75%發生在胃、腸、胰,患病的年齡跨度也非常大,從70歲以上的老人和幾歲的孩子都可能患病,症狀更是千人千面。」
  • 四肢及軀幹主要動脈損傷診治指南
    在血管損傷中,動脈損傷由於損傷部位和嚴重程度不同,傷情複雜,臨床表現各異,部分損傷診治較為棘手,診治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會導致嚴重肢體功能障礙、截肢甚至死亡等不良後果。及時診斷動脈損傷、準確評估損傷嚴重程度並給予合適的治療仍是很多臨床醫生面臨的挑戰。
  • 自發性腎動脈夾層病例報告與文獻回顧
    近年來,由於血管影像學檢查的進展和普及,SRAD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SRAD作為一罕見病,誤診、漏診的情況在臨床上時有發生,本文報告1例該類患者並結合文獻回顧,綜合闡述如下:患者男,42歲。因「右側腰腹痛3 d」入院。
  • 一文掌握: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
    腦穿支動脈病如何診治? 穿支動脈病,即發生在穿支動脈區的病變,多指穿支動脈梗死。那麼穿支動脈梗死及大動脈型梗死與腔隙性梗死有什麼區別呢,關於它的診斷和治療又有什麼新的進展?
  • 股骨頸骨折 10 大診治誤區盤點
    臨床工作中出現診治失誤並非偶然,必須從診治者自身尋找原因,科學、認真地做出處理的對策。今天我們就來以常見的股骨頸骨折為例,對臨床中的診治失誤進行分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股骨頸骨折的診斷失誤1.因合併傷掩蓋導致誤診或漏診對有明顯合併傷或低能量損傷造成的骨折,如果不仔細檢查將導致誤診或漏診。如四肢開放性骨折或嚴重多發傷,使醫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救治臨床表現明顯的合併傷方面,從而忽視了髖部的檢查。國外文獻報導漏診率達 19%-50%,國內為 22%-50%。
  • 腦動脈夾層
    吳川傑,張婧,馬青峰,宋海慶,王玉平,吉訓明.頭頸部動脈夾層診治研究進展[J].中國腦血管病雜誌,2019,16(05):269-273.Debette S, Compter A, Labeyrie MA, et al.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ra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J].Lancet Neurol, 2015, 14 (6) :640-654.
  •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雙側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發出,並且在腦橋延髓連接處匯總形成基底動脈(BA)。 BA 可以分為三段:近段、中段和遠段。基底動脈最遠端發出雙側大腦後動脈(PCA),供應枕葉、顳葉下部;通過較大的動脈分支供應顳葉內側,通過穿支動脈供應丘腦和中腦上部。BA 其他重要分支還包括小腦上動脈(SCA)、小腦前下動脈以及腦橋穿支動脈。
  • 反覆氣喘咳嗽十餘年卻一直被誤診,原來竟是這種病……
    本文將通過實戰一例難治性哮喘,分析其深層次的病因,探討進一步的診治方案,最後歸納總結。 病例資料 68 歲女性,因反覆氣喘咳嗽十餘年,加重伴發熱 1 周入院。患者咳嗽、咳中等量白痰,最高體溫 38.1 度。
  • 醫院:是漏診不是誤診
    醫院:是漏診不是誤診  生活報
  • 主動脈夾層的診斷和治療|主動脈|併發症|替換術|夾層|診斷|治療|...
    符合以下任意一項者為C型:1)原發內膜破口在弓部或其遠端,夾層逆行剝離至升主動脈或近端主動脈弓;2)弓部或其遠端有動脈瘤形成(直徑大於5.0 cm);3)頭臂動脈有夾層或動脈瘤形成;4)TEVAR術後逆撕A型/'AD;5)套筒樣內膜剝脫和廣泛壁內血腫;6)主動脈根部或升主動脈術後殘餘夾層或新髮夾層
  • 醫療糾紛:延誤診斷和治療過錯,使動脈夾層患者喪失挽救生命機會
    【關鍵詞】延誤診斷,治療過錯,醫療糾紛,動脈夾層,挽救生命,一.基本案情2019年5月21日,朱某某因劍突下疼痛、頭暈到x縣x衛生院就診,x衛生院行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過緩、左心室肥大、下側/側壁ST-T波異常
  • 這個病藏得太深了,容易和哮喘混淆,常常被漏診
    變態反應性支氣管肺麴黴病(ABPA)是變態反應性肺部疾病,在支氣管哮瑞患者中佔6%-20%。雖然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但是臨床醫生對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不能準確把握。第四屆東方呼吸病學術會議上,來自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呼吸內科金美玲教授,通過中山醫院和國內外的隊列研究,向我們詳細分享了ABPA的診斷和治療以及ABPA常見的誤診誤治情況。
  • 甲亢的非典型症狀,易誤診為其它疾病,十大症狀要引起重視
    典型的甲亢症狀有甲狀腺腫大、突眼、情緒易激動、多言好動、多食易飢、消瘦、怕熱、易出汗。然而,有20%的甲亢患者症狀不典型,易誤診為其它疾病,以致貽誤治療,必須引起重視。這種患者常易被誤診為慢性腸炎、痢疾,消化道腫瘤,神經性嘔吐。凡食慾增加與消瘦並存,腹瀉、消瘦、大便鏡檢正常,或原因不明的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特別是老年患者,應追查有無甲亢的其他表現。 3、甲亢性重症肌無力 甲亢患者中有3%-5%的人伴有重症肌無力,可在甲亢症狀出。現前後發生,也可同時發生,在治療甲亢後可以有所好轉。
  • 【易被誤診】女性產後情緒波動大,當心甲狀腺疾病在作祟!
    產後抑鬱的症狀——包括極度悲傷、精力不足、焦慮、哭泣、易怒以及睡眠或飲食模式的改變多於產後6周內發生,可在3~6個月自行恢復,但嚴重的也可持續1~2年。臨床上約10%~15%的女性會發生產後抑鬱症,特別是新手媽媽,在生育第一個孩子之後,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和焦慮等情緒波動的表現,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精神疾病,出現妄想、幻聽、疑神疑鬼、自言自語、性情驟變等症狀。
  • 腸繫膜裂孔疝誤診1例
    腸繫膜裂孔疝臨床並不少見,而美克爾憩室疝入腸繫膜裂孔疝並發腸梗阻極少見。因術前診斷困難容易導致誤診或漏診。現報導本院收治的1例腸繫膜裂孔疝誤診為美克爾憩室並腸梗阻病例。患兒,男,2歲,14 kg。因陣發性腹痛2 d,伴嘔吐咖啡樣物入院。患兒2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陣發性腹痛,以臍周明顯,後出現嘔吐,嘔吐物起初為胃內容物,後為咖啡樣黏液,於當地醫院就診2次。
  • 心電圖解析:臨床易被忽略和誤診的P波改變
    逆行性P′波位於QRS波群起始部分,類似Q波;位於QRS波群終末部分(圖1),又類似S波,應多個導聯進行對比,避免誤診或漏診。遇到標準導聯的一些波形變化時,要根據任意三個導聯各種波形的相互關係,遵循Einthoven方程式(Ⅱ=Ⅰ+Ⅲ),就不難分析波形變化,而不至於發生誤診。1.5 易被誤診的P波極性(方向)P波的極性可能被誤診。誤診的原因可能是判斷失誤,也可能是辨別不清。
  • 盲腸憩室炎易被誤診為闌尾炎
    專家指出,盲腸憩室炎極易與急性闌尾炎的症狀相混淆,務必要加以區別,以免延誤病情。67歲的劉某今年3月底因轉移性右下腹疼痛,前往哈醫大鴻森醫院普外科就診,經檢查後初步認定為急性闌尾炎而入院。入院後擬施行「腰麻下行闌尾切除術」,術中經治醫生未見患者闌尾有異常;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劉某盲腸後壁有一個6釐米×4釐米腫塊,立即請首席專家宋春芳會診。
  • 教你更安全地「吸貓吸狗」 我國首部動物致傷診治規範出臺
    9月12日,《中國動物致傷診治規範》發布,這意味著以後,動物致傷的傷口有了全國統一的治療規範了。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4000萬人被貓狗咬傷,毒蛇咬傷人數超過30萬。9月12日,我國首部動物致傷診治規範出臺,其中收錄了動物致傷診治的30項團體標準,除了常見的貓、狗,還包括胡蜂、毒隱翅蟲、SPF級實驗動物等較少見的動物咬傷。
  • 6歲男孩78斤,「餓」到去垃圾桶裡找吃的,這種病還常被誤診...
    從6個月開始,就一直被認為是腦癱並開始進行康復訓練。3歲4個月,他會走路了,可智力水平明顯比同齡人差了一大截。今年三月做了一個智力測試,智力水平只有1歲9個月左右孩子的水平。除了智力發育障礙,2歲半以後,童童的食慾突然開始增加,食慾大起來讓人可怕,只要沒有人制止,他就可以一直吃,家裡不給吃就出去要,要不到就扒垃圾桶找吃的。大到哪種程度?
  • 大慶一男子闌尾炎手術後去世 醫院:感染造成 系漏診非誤診
    醫院的解釋是不明原因感染,算是漏診,杜女士對此說法不認可。記者就此事進行了走訪。  醫院:算漏診不是誤診,對值班醫生批評處理  23日,記者來到大慶油田總醫院,在醫務科,見到了負責醫療安全的董姓負責人。針對杜女士提出的質疑,董主任說:「從駱先生的整個診治過程來看,是由腸炎引發的闌尾炎,最後變成膿毒性休克,是一種感染而來的,但這種感染的原因醫院一直沒有查到,這個算是醫院的漏診,不是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