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足動物。圖片來源:gettyimages
最近,太平洋「酸化」的問題被許多媒體報導,引發許多擔憂和討論。記者採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譚燁輝研究員,她表示,不必過分擔心海洋的「酸化」,明螺這種浮遊動物殼的溶解,並不意味著我們以後吃不到牡蠣。
海洋翼足動物的殼變成坑坑窪窪的「椰菜」
最近,據《中國科學報》報導,太平洋日益酸化的海水正在溶解一種生活在北美西部海岸的海生翼足類動物的殼。這一發現令一些研究人員震驚——它意味著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海洋生物已經受到了海水化學成分變化造成的負面影響。並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西雅圖市華盛頓大學海洋酸化中心聯合主任、海洋生物學家簡·牛頓(Jan Newton)認為:「這一發現進一步說明,海水酸化已造成了顯著影響。」報導指出,為了判斷酸化作用如何影響太平洋海洋生物,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海洋生物學家尼娜·布萊德納西克(Nina Bednarsek)和同事,在2011年的一次由華盛頓州至南加州的研究性航行中,收集了沿途13個地點的翼足類動物。回到實驗室後,他們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檢查了這些動物的脆弱外殼——通常大小只有1釐米甚至更小。正常情況下,健康的翼足類動物有光滑的外殼。但超過一半的殼都有溶解的跡象,研究人員將該發現報告在近日的《皇家學會學報》上。布萊德納西克表示,這些殼坑坑窪窪的紋理使其看起來像「花椰菜」或「砂紙」。她說:「我對這些殼的溶解程度感到震驚。這是我們之前從未預料到的——有如此大量的海洋生物受到酸化作用的影響。」該研究尚未搞清楚這種傷害是否會影響翼足類動物的數量或更廣泛的生態系統。過去的研究表明,外殼損傷會削弱無脊椎動物的抗感染能力,使其難以和捕食者抗衡,儘管蝸牛是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物種之一,「但我們並不完全了解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加雷斯·勞森(Gareth Lawson)說:「如果翼足類動物外殼的溶解速度真如作者所說的那麼快,則酸化作用對海洋生物生理學、行為、健康、數量以及食物網的影響將很難被預測,但這種影響將非常顯著。」
跟人類活動的關係沒想像的大
海洋「酸化」的問題是否真的如此嚴重?
記者採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譚燁輝研究員。她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為嚴謹客觀的解讀。「其實,對於海洋酸化的原因和危害,科學家們的觀點並不一致。美國有些研究者用海洋二氧化碳的升高,映射人類活動碳排放的危害。但其實,有天文學家和古氣候學家已經指出,太陽、地球、月亮之間引力的變化、軌道的偏移本身也會改變大氣的密度,造成海洋和地殼中二氧化碳的更多排放。這可能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跟人類活動的關聯其實很有限。」譚燁輝說,「地球的70%被海洋所覆蓋,人類活動能力能影響的範圍其實很小。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升高,人類活動造成的可能只佔到1%。深海區域隨著二氧化碳升高而帶來的酸化,海洋自身可以進行緩衝,在這方面,人類改變不了太多,也不必因此焦慮。需要注意的是,國外有些研究,是為政府政策和利益進行鼓吹的。在一些碳排放問題上,有些宣傳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口多、發展快的發展中國家來埋單。我們一旦承認,有爭議的問題就變成了事實。在這方面,不能不精明些。」
對於報導中指出的,太平洋「酸化」更嚴重的問題,譚燁輝指出:「這跟人類活動關係甚微,而是跟全球傳送帶的自然規律有關。隨著傳送帶的輸送,富含二氧化碳的深海水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域被洋流帶到表層。」
人類不能將海洋當做垃圾桶
對於酸化的海水對翼足類浮遊動物明螺的溶解問題,譚燁輝指出,明螺的殼是由鈣和矽成分結合而成的,因此,遇到「酸海」容易發生分解。「但這種浮遊生物並非『蝸牛』,體積很小,基本要在解剖鏡下才能觀察。因為殼會溶解,它對海水的PH值和二氧化碳含量比較敏感。不過,同樣是對這種生物的研究,也有文章提出過跟報導相反的結論。」譚燁輝說。「對酸化的問題,讀者完全不必過度擔憂。牡蠣殼的構造跟這種明螺類似,但酸化的程度,遠不會讓牡蠣殼也溶解。我們不用擔心以後吃不到牡蠣了。海洋酸化對人類的危害也沒那麼嚴重。如果明螺真的因為海洋的酸化而消失,我們也應當明白,對生物而言,適者生存。環境的改變造成某種生物的消失,在進化的視野下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傾盡人類的力量去延續其存在,也是自不量力的事。恐龍不也消失了嗎?」
在譚燁輝看來,深海PH值的變化多是與地球氣候變化有關。不過,靠近大陸的近海的酸度增加,在某種程度上跟有機質的輸入和富營養化有關,可以和人類的汙染行為聯繫起來。「像我國的黃海、渤海海域,有不少海洋環境專家關注有機質增加的情況,在河流入海口的有機質增加,會使海水PH值降低,出現海水的酸化,也造成海水低氧和缺氧的情況,給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譚燁輝認為,近海的汙染問題,除了酸鹼度的問題,其他類型的汙染與人類的活動關係更加密切。比如日本海域的核輻射汙染問題。
近年,影響我國近海海域環境的,其實主要是油類和重金屬的汙染問題。中山大學河口與海岸研究所劉海洋、戴志軍等人曾撰文指出:渤海、黃海的油類汙染較為嚴重。而河口、港灣的海洋生物體內重金屬超標的情況更為嚴重。汙染物的濃度,河口高於近岸,近岸高於遠岸。工業汙染物排放成為我國近海環境汙染的主要原因。雖然,在酸化問題上,我們不能都歸咎於人類行為,但值得警醒的是,我們不能將海洋作為傾倒一切汙染物的垃圾桶。
(原載於《廣州日報》 2014-05-17 B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