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太平洋日益酸化 溶解翼足動物的殼

2021-01-11 中國科學院

翼足動物。圖片來源:gettyimages

  最近,太平洋「酸化」的問題被許多媒體報導,引發許多擔憂和討論。記者採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譚燁輝研究員,她表示,不必過分擔心海洋的「酸化」,明螺這種浮遊動物殼的溶解,並不意味著我們以後吃不到牡蠣。

  海洋翼足動物的殼變成坑坑窪窪的「椰菜」

  最近,據《中國科學報》報導,太平洋日益酸化的海水正在溶解一種生活在北美西部海岸的海生翼足類動物的殼。這一發現令一些研究人員震驚——它意味著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海洋生物已經受到了海水化學成分變化造成的負面影響。並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西雅圖市華盛頓大學海洋酸化中心聯合主任、海洋生物學家簡·牛頓(Jan Newton)認為:「這一發現進一步說明,海水酸化已造成了顯著影響。」報導指出,為了判斷酸化作用如何影響太平洋海洋生物,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海洋生物學家尼娜·布萊德納西克(Nina Bednarsek)和同事,在2011年的一次由華盛頓州至南加州的研究性航行中,收集了沿途13個地點的翼足類動物。回到實驗室後,他們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檢查了這些動物的脆弱外殼——通常大小只有1釐米甚至更小。正常情況下,健康的翼足類動物有光滑的外殼。但超過一半的殼都有溶解的跡象,研究人員將該發現報告在近日的《皇家學會學報》上。布萊德納西克表示,這些殼坑坑窪窪的紋理使其看起來像「花椰菜」或「砂紙」。她說:「我對這些殼的溶解程度感到震驚。這是我們之前從未預料到的——有如此大量的海洋生物受到酸化作用的影響。」該研究尚未搞清楚這種傷害是否會影響翼足類動物的數量或更廣泛的生態系統。過去的研究表明,外殼損傷會削弱無脊椎動物的抗感染能力,使其難以和捕食者抗衡,儘管蝸牛是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物種之一,「但我們並不完全了解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加雷斯·勞森(Gareth Lawson)說:「如果翼足類動物外殼的溶解速度真如作者所說的那麼快,則酸化作用對海洋生物生理學、行為、健康、數量以及食物網的影響將很難被預測,但這種影響將非常顯著。」

  跟人類活動的關係沒想像的大

  海洋「酸化」的問題是否真的如此嚴重?

  記者採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譚燁輝研究員。她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為嚴謹客觀的解讀。「其實,對於海洋酸化的原因和危害,科學家們的觀點並不一致。美國有些研究者用海洋二氧化碳的升高,映射人類活動碳排放的危害。但其實,有天文學家和古氣候學家已經指出,太陽、地球、月亮之間引力的變化、軌道的偏移本身也會改變大氣的密度,造成海洋和地殼中二氧化碳的更多排放。這可能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跟人類活動的關聯其實很有限。」譚燁輝說,「地球的70%被海洋所覆蓋,人類活動能力能影響的範圍其實很小。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升高,人類活動造成的可能只佔到1%。深海區域隨著二氧化碳升高而帶來的酸化,海洋自身可以進行緩衝,在這方面,人類改變不了太多,也不必因此焦慮。需要注意的是,國外有些研究,是為政府政策和利益進行鼓吹的。在一些碳排放問題上,有些宣傳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口多、發展快的發展中國家來埋單。我們一旦承認,有爭議的問題就變成了事實。在這方面,不能不精明些。」

  對於報導中指出的,太平洋「酸化」更嚴重的問題,譚燁輝指出:「這跟人類活動關係甚微,而是跟全球傳送帶的自然規律有關。隨著傳送帶的輸送,富含二氧化碳的深海水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域被洋流帶到表層。」

  人類不能將海洋當做垃圾桶

  對於酸化的海水對翼足類浮遊動物明螺的溶解問題,譚燁輝指出,明螺的殼是由鈣和矽成分結合而成的,因此,遇到「酸海」容易發生分解。「但這種浮遊生物並非『蝸牛』,體積很小,基本要在解剖鏡下才能觀察。因為殼會溶解,它對海水的PH值和二氧化碳含量比較敏感。不過,同樣是對這種生物的研究,也有文章提出過跟報導相反的結論。」譚燁輝說。「對酸化的問題,讀者完全不必過度擔憂。牡蠣殼的構造跟這種明螺類似,但酸化的程度,遠不會讓牡蠣殼也溶解。我們不用擔心以後吃不到牡蠣了。海洋酸化對人類的危害也沒那麼嚴重。如果明螺真的因為海洋的酸化而消失,我們也應當明白,對生物而言,適者生存。環境的改變造成某種生物的消失,在進化的視野下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傾盡人類的力量去延續其存在,也是自不量力的事。恐龍不也消失了嗎?」

  在譚燁輝看來,深海PH值的變化多是與地球氣候變化有關。不過,靠近大陸的近海的酸度增加,在某種程度上跟有機質的輸入和富營養化有關,可以和人類的汙染行為聯繫起來。「像我國的黃海、渤海海域,有不少海洋環境專家關注有機質增加的情況,在河流入海口的有機質增加,會使海水PH值降低,出現海水的酸化,也造成海水低氧和缺氧的情況,給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譚燁輝認為,近海的汙染問題,除了酸鹼度的問題,其他類型的汙染與人類的活動關係更加密切。比如日本海域的核輻射汙染問題。

  近年,影響我國近海海域環境的,其實主要是油類和重金屬的汙染問題。中山大學河口與海岸研究所劉海洋、戴志軍等人曾撰文指出:渤海、黃海的油類汙染較為嚴重。而河口、港灣的海洋生物體內重金屬超標的情況更為嚴重。汙染物的濃度,河口高於近岸,近岸高於遠岸。工業汙染物排放成為我國近海環境汙染的主要原因。雖然,在酸化問題上,我們不能都歸咎於人類行為,但值得警醒的是,我們不能將海洋作為傾倒一切汙染物的垃圾桶。

  (原載於《廣州日報》 2014-05-17 B6版)

相關焦點

  • 海洋酸化 日益加劇的環境危機
    海洋酸化 日益加劇的環境危機   影響近海貝類養殖 破壞海洋食物鏈
  • 日本氣象廳:太平洋酸化加劇 海洋生態或遭威脅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11月27日報導,日本氣象廳發布消息稱,目前給生態系統帶來威脅的海洋酸化正在日益加劇,或將擴展到整個太平洋。而海水吸收了過度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被認為是其酸化的主要原因。報導稱,日本氣象廳與國際機構進行合作,將太平洋分為四大海域,分析了1990年以來的太平洋海水監測數據。
  • 海洋科普(1301)| 海洋酸化會帶來哪些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稱,海洋酸化導致貝類正以超過珊瑚再生能力的速度消失。但是太平洋鯡魚幼苗不僅未死亡,而且生存率比通常更高。這可能是海水中溶入的二氧化碳增加,使浮遊生物增多,太平洋鯡魚的餌料也隨之增加。另外,太平洋鯡魚喜歡在海底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地方附近產卵。也就是說,太平洋鯡魚比喜歡在水面產卵的鱈魚等魚種更適應酸性環境。
  • 日益酸化的海水正腐蝕鯊魚堅硬的「盾鱗」 海洋生物的生存引發擔憂
    日益酸化的海水正腐蝕鯊魚堅硬的「盾鱗」 海洋生物的生存引發擔憂  olivia chan • 2019-12-20 18:
  • 美國沿海水域的酸化速度加快,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研究小組轉向一種叫做有孔蟲的顯微鏡下的動物,這種動物的外殼對我們星球上的海水酸度的增長非常敏感,這些微小的貝殼建造者通過貝殼的厚度、大小和化學成分來記錄周圍的海水狀況,這使它們成為古海洋學家了解過去地質時代海洋變化的重要工具。它們也是一個更全球性問題的關鍵信號:溫室氣體。當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時,它們變得更酸(pH值更低)。
  • 廣州日報- 年輕小夥 另類創業
    林梓浩本身是廣州某大型商場熱帶雨林的一名飼養員。   2020年8月,廣州某大型商場熱帶雨林飼養員林梓浩和他的兩位同事董家雄、冼國威的一樁心事終於落定——他們在天河區石牌村出租屋裡置辦的甲蟲工作室有了雛形。
  • 海洋酸化,浮出水面的危機
    海水酸化在地球南北兩極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與之連通的各大洋及近岸海域所面臨的形勢同樣不容樂觀,海洋酸化帶來的影響已經打破地理邊界呈交互疊加和時空蔓延之勢。研究表明,隨著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量的增加,海洋酸化最終會引起海洋系統內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影響到大多數海洋生物的生理、生長、繁殖、代謝與生存。「這將給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極大挑戰。」
  • 快來看看民國時期世界上的那些動物_廣州日報大洋網
    駝豹、獅、豹貓、白臂猿、狒狒、猩猩……一套50種民國時期世界動物煙畫近日在廣州被發現,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21日)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見到這套民國動物彩色煙畫。   民國煙畫研究者、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員陳乃瑜介紹,這套煙畫上的動物是當時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動物,由於受到氣候變遷,環境改變,生物進化等諸多原因影響,如今部分動物已銷聲匿跡。
  • 海洋酸化程度千萬年罕見!這些影響超出你的想像……
    陳立奇說,「研究表明,在pH值較低的海水中,貝類、甲殼類和棘皮動物等鈣質生物會長得越來越小、外殼越來越厚,其作為餌料的價值也隨之下降,這必將對貝類養殖業造成打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國,海水酸化將不可避免地對全球及區域貝類產量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急需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從生物、物理化學及古海洋領域等不同層面揭示海洋酸化效應,掌控我國近海水體酸化的趨勢。
  • 廣州動物「土著」有哪些?來這裡認識一下吧
    生活在廣州的中國本土動物有哪些?它們又有什麼習性呢?那廣州動物園「本土動物嘉年華」系列科普教育與宣傳活動絕對就不能錯過了!為響應第29屆野生動物保護月「保護本土物種,建設生態中國」主題,10月30日至11月24日,廣州動物園組織開展「本土動物嘉年華」系列科普教育與宣傳活動。
  • 科學家預警:海洋酸化惡化,或威脅整個食物鏈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新的研究表明,由於地球最大的碳匯——海洋吸收了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CO2),北冰洋海水的酸化將比預期的更加惡劣!科學家警告稱,CO2增加導致寒冷的北極水域海水酸度增加,這可能導致諸如貽貝(學名:Mytilus edulis)和「海蝴蝶」(翼足螺)等底層甲殼類海洋動物的腐爛,最終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崩潰。
  • 環境 | 北冰洋為啥成為全球海洋酸化的「領頭羊」?
    從1999年的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開始,中國科學家就開展了北冰洋酸化和碳循環研究,集成了20年的觀測數據,發現北冰洋酸化水體面積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長,預計到本世紀中葉酸化水將充滿深達250米的整個北冰洋水體
  • 清代中國人對海洋動物毛皮的迷戀撬動北太平洋的全球化
    一、跨太平洋海洋動物毛皮貿易的初興海洋動物毛皮貿易是近代北美毛皮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國際分銷體系的一個分支形態,特指18世紀80年代至19世紀上半葉北美太平洋海岸(廣義上的西北海岸,北起阿拉斯加,南到加利福尼亞)與中國(廣州)之間的動物毛皮跨域運銷活動。
  • 海洋酸化研究,未來之路
    隨著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海洋酸化問題將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影響漁業?
  • 廣州日報導歉
    近日,廣州日報在一條新聞中介紹,「炮彈果」受到一定外力衝擊時就會發生爆炸,威力類似一個小型手榴彈。知名科普博主@博物雜誌 介紹,其實根本就「爆不了」,並反問,這是看了什麼沙雕科普? 今日(10日)下午,廣州日報發布道歉聲明稱,炮彈果的介紹有誤,向廣大讀者和粉絲致歉。 9日,廣州日報報導,廣東珠海拱北海關查獲一個形似椰子的球狀果實,外表呈茶褐色,淨重3.8千克。
  • 進出境切勿攜帶鸚鵡螺殼
    近期,旅客攜帶鸚鵡螺殼進出境的案件快速上升。據北京海關日前發布的消息,今年1-10月,該海關從旅檢渠道及快件渠道共查獲鸚鵡螺殼案件21起,共25件。  鸚鵡螺是一種極其珍貴的觀賞貝類,因貝殼表面的赤橙色火焰狀斑紋酷似鸚鵡而得名。鸚鵡螺不僅有美麗的外表,更有珍貴的價值。
  • 海洋酸化帶來的生物影響有多嚴重?
    金斯敦大學微生物學家Jonkers和同事們表示,在1872年探險初期採集的樣品中,對現代氣候變化的認識非常寶貴:海洋酸性日益變薄。科學家多年來已經知道,海洋酸化(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溶解於海水時p H值下降)對大多數海洋生物都帶來了壞消息。酸性水域會消耗蟹以及珊瑚等生物的骨骼,從而使它們更難建立這種結構。科學家迄今尚未能夠研究開闊海洋酸化的長期影響。
  • 美國發布《海洋、沿海及大湖區酸化研究計劃2020-2029》
    研究目標3.2:在局部到區域空間尺度上表徵未來的海洋酸化發展軌跡。研究目標3.3:建立一個分布式的社區級沿海海洋酸化監測網絡。研究目標3.4:表徵關鍵資源物種對海洋酸化和其他壓力源的敏感性和適應潛力。研究目標3.5:檢查重要的低營養水平「瓶頸」物種對海洋酸化的敏感性。研究目標3.6:識別海洋酸化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
  • 美國發布《海洋、沿海及大湖區酸化研究計劃2020—2029》
    新計劃從美國國家層面和區域層面對美國海洋酸化的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規劃。2009年,美國政府籤署《聯邦海洋酸化研究與監測法案》(FOARAM)。依據該法案,2010年,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出臺《海洋和大湖地區酸化研究計劃》(Ocean and Great Lakes Acidification Research Plan),以確定海洋酸化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評估海洋酸化對區域和全國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的影響,確定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策略和技術。
  • 海洋酸化的原因及危害
    2、氣候變暖 通過減少生物源含硫化合物的產生的方式,海洋酸化具有潛在可能導致氣候變暖加劇。《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稱,海水pH值的降低導致了二甲基硫化物濃度的下降。 海洋生物排放是大氣硫元素的最大天然來源——大氣中的硫元素能夠增強大氣對輻射的反射率,從而降低地球表面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