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這邊獨好」。行情運行到今天,大部分人都「相信」這一次的牛市是結構牛了。2020年二季度,創業板指、中小板指、科創50分別錄得30.25%、23.24%和40.61%的漲幅,而根據萬得行業指數的數據,銀行、保險、房地產的漲幅僅為2.03%、4.66%和6.28%。
巨大的收益回報差距,難怪近期網上有拿著銀保地股票(銀行股、保險股、地產股)的投資者哀嘆「別人家的牛市都快結束了,我們這兒還沒有開始」,雖是股民的玩笑話,但箇中滋味恐怕是一言難盡。
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看二季度的股價走勢,中小創、科創板的業績應該是大幅優於銀行股,事實的確如此嗎?
二季度靚眼成績單後,7月產業資本密集減持
2017年5月2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相關實施細則。自2017年6月(減持新規實施)以來,滬深兩市月均淨減持額141億元,而2020年7月這一數據飆漲到727億元。該月,從板塊看產業資本主板減持額為258.8億元,中小板淨減持額240.3,創業板淨減持額227.7億元,按淨增減持額/解禁市值比例看,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比例分別為-7.87%、-47.09%、-29.39%。可見,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在減持意願上遠高於主板公司。
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大舉減持的背後,是上半年整體呈現出強勁的業績表現。截至7月23日,1578家A股上市公司中報預告披露完畢。從已披露中報業績預告來看,創業板是唯一預喜率遠高於預憂率的板塊,預喜率為56.3%,而作為對比,主板的預喜率僅為26.8%。在中報業績預憂中,主板和中小板企業佔比數量分別為54.8%和56.8%,而中小板為36.7%。
(圖片來源:國海證券研究所)
以中報業績預告淨利潤上下限的均值作為參考,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累計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2.9%、24.6%和59.5%,單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22%、59.9%和94.3%。從二季度業績回暖的力度看,創業板明顯優於中小板優於主板。
(圖片來源:國海證券研究所)
靚眼的業績,疊加整個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使得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在今年成為更受追捧的投資標的。在7月的全市場普漲氛圍中,這些公司湧入的大量買盤持續推升了股價,讓產業資本帳面上積累了可觀的浮盈,這也無怪乎他們紛紛動起了減持的心思。
40位高管人均百萬元增持,「野百合」有春天嗎
從日線圖看,本輪A股銀行股的行情在7月6日板塊接近整體漲停時達到高潮,隨後便跌跌不休。截至8月4日收盤,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多隻銀行股甚至跌破了本輪行情啟動前的股價低位。
銀行股的「慘烈」不僅體現在今年的股價表現上,從PE、PB等指標看,銀行股亦是慘不忍睹。截至8月4日收盤,國有工農中建郵儲交通六大行市淨率無一超過0.8,其他的股份制銀行除招商銀行市淨率在1.52以外,大多數的市淨率在0.5~0.6區間。
一般而言,資本市場給予大幅折價都是經營狀況堪憂的公司,甚至面臨退市、破產風險的企業。然而,觀察六大國有行的2019年年報,可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的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0.52%、4.79%、8.94%、7.09%、9.32%、6.06%,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89%、4.59%、4.06%、4.74%、4.96%、16.48%,稅前分紅率悉數超過4%。年報顯示,2019年A股36家上市銀行實現的淨利潤合計,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淨利潤的40.9%。
穩定的賺錢能力,持續的高分紅,匹配的卻是高度折價的估值,銀行股的落寞在這個牛市顯得格外刺眼。不過,從市場角度,銀行股股價的低迷也在意料之中。截至2020年7月21日晚18點,2768隻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以及靈活配置型基金中2568隻已披露2020二季報。季報顯示,基金的配置偏好再次大幅偏向成長。上證50成分股市值佔比環比下降1.7%至18.5%,中證100成分股市值佔比環比下降4.3%至33.2%,基金重倉股中創業板指成分股市值佔比環比上升2.3%至17.6%,創歷史新高,遠高於13年以來均值11.4%;中證500成分股市值佔比環比上升1.4%至15.5%。
(圖片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
(圖片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
具體到行業,相比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行業佔比,銀行股低配比例達到6.1個百分點,而作為對比,7月漲幅較好的醫藥生物、白酒和電子分別超配9.1、6.1和5.5個百分點。
作為本輪行情最大的買盤,基金抱團成長和消費的策略,為中小板、創業板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增量資金,而銀行股由於缺少資金關注,出現「一日遊」的行情也不足為奇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外人不看好,但是商業銀行的高管們卻用實際行動支持了自己公司的股票。截至2020年8月3日18點,今年以來,共有8家上市銀行的40位董監高(或其親屬)通過二級市場增持了自家上市公司銀行股權,合計增持334.75萬股,共計斥資約5429.346萬元,人均投入135.73萬元。其中,興業銀行的董監高出手最為闊綽,11位董監高累計增持支出為2741.89萬元。
太陽底下無新事,鐘擺總歸要回擺
一方面是產業資本大舉減持,一方面是公司高管競相增持;一方面是機構資金抱團取暖,一方面是投資人叫苦不迭。同樣一個市場,兩邊的投資人心情卻迥然不同。
當然,一個基本的事實是,不管這一波行情是什麼牛,科技牛也好、貨幣牛也好,最後股價的表現終究還是要回到公司基本面上。關於鐘擺理論,《投資最重要的事》的作者霍華德·馬克思有一個經典的論述:一旦鐘擺回擺,罕有在中點停留,一般都會過頭。但是鐘擺究竟會到何種程度、何時再次回擺,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無人知曉。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是,鐘擺總歸是要回擺的。
中小板、創業板一路向北站上牛頭,銀行股「孔雀東南飛」。
不過,太陽底下無新事。現在已然衰朽者,將來可能重放異彩;現在備受青睞者,將來可能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