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資本做空潮

2021-01-14 東方財富網

摘要

上證綜指勇攀高峰之際,做空力量來襲,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產業資本的減持。數據顯示,5月以來,國內產業資本減持金額高達2000億元,其中5月單月減持金額就多達1500億元,環比暴漲近一倍,並創下今年以來月度減持新高

  上證綜指勇攀高峰之際,做空力量來襲,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產業資本的減持。數據顯示,5月以來,國內產業資本減持金額高達2000億元,其中5月單月減持金額就多達1500億元,環比暴漲近一倍,並創下今年以來月度減持新高

  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減持家數明顯多於主板,在5月份以來發布減持公告的863家公司中,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多達520家,佔比六成

  減持的絕對量在迅速增加,相對量也呈攀升之勢——很多公司股東在進行高比例減持,甚至進行超比例的違規減持。5月以來,因上市公司大股東或高管違規減持,深交所已對22家上市公司發出監管函。這超過深交所當期發出監管函總數的1/4

  作為上市公司「內幕知情人」,高管層的減持尤為引人關注。5月以來,兩市多達1403名高管進行了減持,其合計減持24億股,由此套現569億元

  產業資本減持,部分源於管理層在公司股價飛天之際對未來業績的悲觀預期——在5月以來被集中減持的863家上市公司中,在去年或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出現下滑的公司有516家,約佔總數的六成

  《投資者報》記者楊秀紅

  5月以來的A股市場,做空力量屢佔上風。在猶如洪水猛獸般的做空力量中,產業資本的減持佔據重要一席。

  根據《投資者報》記者統計,5月以來國內產業資本減持金額高達2000億元,其中5月單月減持額就多達1500億元,環比暴漲近一倍,並創下今年以來月度減持新高。

  產業資本減持大潮襲來,與新一輪牛市行情不無關係。

  隨著去年7月以來A股市場牛抬頭,A股市場迎來了一波波瀾壯闊的大牛市。上證綜指從斯時的2000點附近起步,如今已經攀上5100點高峰。與此同時,大多數上市公司股價翻番甚至上漲數倍,有很多股票連創歷史新高,尤其是一些創業板和中小板股票。

  在此情形下,大量產業資本開始兌現,一些上市公司股東及高管甚至不惜違規高比例減持。5月以來,因上市公司或高管違規減持,深交所已經對22家上市公司發出監管函,這些公司多是創業板和中小板公司,如東誠藥業 、金力泰等。

  此外,還有部分公司進行了超高比例的減持,如重慶鋼鐵 、迪馬股份等,其減持股份佔流通股本的比例超過20%。

  尤其令市場擔憂的是,上市公司高管們也開始大規模減持。而這一群體一向被看成最了解公司經營狀況的「內幕知情人」。他們的減持引發市場對公司前景的擔憂。其中,金科股份的實際控制人黃紅雲夫婦在短期內套現逾30億元,成為近期套現金額最高的上市公司高管。

  除了股價大漲,這些產業資本的減持是否與業績相關?事實證明,這確實與公司業績不佳相關。根據《投資者報》記者統計,在今年5月以來遭遇重要股東減持的上市公司中,有六成公司的業績在去年或今年一季度業績出現下滑。其中,金科股份、智慧農業 、利君股份等公司業績則出現連續下滑的情形。對於這些業績下滑且高管大額套現的公司,投資者應高度警覺。

  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表示,產業資本在高位減持並不鮮見,產業資本的考慮是將資金從高估值股票中抽離,繼續投資估值低的公司或進行再創業;而反過來看,被減持的板塊個股此時估值多半已偏高。

  2000億產業資本出逃

  6月10日,上證綜指盤中再度刷新本輪牛市新高,摸高至5164點。部分投資者已開始感覺到「高處不勝寒」。

  事實上,在大多數投資者恐高之前,已有一大批產業資本開始迅速逃離。其加速逃離之勢,在5月已初現苗頭。

  《投資者報》記者根據統計,5月份累計有723家上市公司發布重要股東減持公告,這些公司累計被減持102億股、套現1545億元,環比4月800億元的套現金額大增93%。就全年來看,5月套現金額也高居各月之首。

  進入6月,產業資本減持的步伐並未停止。截至6月10日,在短短8個交易日內,兩市重要股東合計減持34億股,套現568億元。按照這一趨勢,6月整體減持金額可能達到1700億元,再創今年以來的新高。

  綜合上述統計可知,5月1日~6月10日,兩市重要股東合計減持136億股,套現2112億元。

  與此相比,兩市的增持行為則少得可憐。根據統計,5月以來兩市重要股東增持9.6億股,累計增持金額為180億元。若將增持金額和減持金額相抵,則兩市5月以來淨減持金額接近2000億元。

  從被減持公司所屬的板塊來看,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減持家數明顯多於主板。根據《投資者報》記者統計,在5月份以來發布減持公告的863家公司中,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多達520家,佔六成。從行業來看,被減持公司則主要來自於計算機、電氣設備、醫藥生物 、電子等今年漲幅較高的行業。

  對此,廣證恒生證券認為,近期股東減持或與股東對當前不斷飛躍的估值的認可在逐漸下降有關。

  從減持金額來看,由個人控股的民營企業成為此輪減持的主力 。在863家被減持的公司中,有528家的實際控制人為個人,其合計減持金額高達972億元。此外,地方國資委也成為減持的一大主力,117家被地方國資委控股的上市公司遭到減持,總減持金額達420億元。還有89家央企被減持235億元。其中,中央匯金公司於5月26日分別減持了工商銀行 3億股A股和建設銀行 2.8億股A股,分別套現16億元和19億元。該舉動曾被市場解讀為重大利空。不過也有券商認為,匯金減持與銀行混改有關,即通過大宗交易 、定向轉讓的形式,將國有持股轉讓給作為戰略投資者引入的民間資本。

  從行業來看,被減持金額最高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銀行、機械設備、有色金屬、鋼鐵、房地產等傳統行業中,這些行業的被減持金額均在百億元以上。

  從個股上看,被減持金額超過10億元的公司約有50家。其中,被減持金額最高的是興業銀行 。該行第二大股東恒生銀行在5月13日通過上交所大宗交易系統以17.68元/股減持9.51億股,佔總股本的4.99%,由此套現177億元,創下5月單家公司減持市值第一。

  除了興業銀行,5月以來被減持金額居前的還有紫金礦業 、洋河股份 、酒鋼宏興 、金科股份、智慧農業等,其減持規模在30億元~45億元之間。

  對於股東減持的影響,機構看法不一。從一個長期的統計來看,如果減持規模一直遠大於增持,這表明大量的無成本或者很低成本的籌碼在二級市場上賣出,套取大量資金。

  東方證券則認為,越來越多的大股東減持計劃與投資併購相伴而行,短期大股東減持和員工持股計劃有可能成為牛市中股價的催化劑,中長期則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高比例違規減持頻現

  產業資本減持的絕對量在迅速增加,相對量也呈攀升之勢——很多公司股東在進行高比例減持,甚至還有一些股東為了在高位儘快套現,不惜進行超比例的違規減持。

  從減持的利害關係來看,那些被重要股東進行高比例減持的上市公司,給投資者帶來的潛臺詞是:「這家公司很危險。」

  《投資者報》記者根據統計發現,今年5月以來,上市公司股東減持數量佔流通股比例在10%以上的上市公司多達36家,減持數量佔總股本比例超過5%的公司有63家。

  其中,4家公司的被減持數量佔流通股本的20%以上,包括重慶鋼鐵、金力泰、迪馬股份和渤海活塞 ,其減持比例分別為34%、23.6%、22.1%和20.5%。

  根據重慶鋼鐵發布的減持公告,自2015年4月以來,公司控股股東重鋼集團累計減持公司A股股票7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5.8%),成交金額30.5億元,成交均價4.36元/股。

  結合公司此前發布的減持公告,重鋼集團的減持主要集中在5月份。如在5月15日~20日、5月25日~26日兩個時間段內,其分別減持2.2億股。在上述兩個時間段內,重慶鋼鐵股價表現尚可,分別下跌2.33%和上漲15.6%。

  對於減持原因,重鋼集團稱,這是根據國有股東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的相關規定實施的減持。

  從上述進行高比例減持的公司來看,主要為創業板和中小板公司。在63家減持比例超過總股本5%的公司中,有35家為中小創公司,佔比55%。這可能與這兩大板塊今年以來大幅上漲、很多公司估值嚴重泡沫化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公司為了在高位套現,不惜進行違規減持,多家公司甚至收到了交易所的監管函。根據《投資者報》記者統計,5月以來,因上市公司大股東或高管違規減持,深交所已對22家上市公司發出監管函。這超過深交所當期發出監管函總數的1/4,由此可見違規減持的泛濫程度。

  這些因違規減持收到交易所監管函的公司,大部分是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如東誠藥業、科泰電源 、金力泰、衛寧軟體 、松芝股份等。而這些公司的涉事事由大多為:「重要股東減持股份比例達5%時未及時履行披露和告知義務,違規繼續減持。」

  按照證監會 《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2014年修訂)》第十三條的相關規定,「在累計減持公司股份達到本公司總股本的5%時,應當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3日內編制權益變動報告書,履行相關信息披露義務,且在報告期限內作出報告、公告後2日內,不得再行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

  前述公司的股東減持比例大多超過了5%的紅線,但在此之前卻並未公告。

  創業板公司金力泰的實際控制人吳國政的減持就是典型的樣本。金力泰5月18日公告顯示,吳國政於今年5月14日~15日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60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30%。截至公告披露日,吳國政已累計減持180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6.88%。這顯然已超越了5%的監管紅線。

  業內人士認為,對於違規減持行為,目前仍沒有相應的法律作為處罰支撐。違規成本低,致使違規減持的行為愈演愈烈。

  千名高管套現569億

  在洶湧的減持大潮中,有一個群體非常特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這一群體就是上市高管及其親屬。

  作為上市公司的重要管理層,高管們被認為是上市公司的「內幕知情人」,他們往往比外人更了解所屬上市公司的核心價值,因此其減持行為更容易被市場解讀為利空。

  伴隨著諸多上市公司股價屢創歷史新高,上市公司高管拋棄自家股票的行為也越來越多。

  《投資者報》根據統計發現,5月以來,兩市多達1403名高管進行了減持,其合計減持24億股,由此套現569億元。此前,高管月度減持最高峰出現在2014年9月,共減持181億元。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企業的高層或大股東對自家企業的價值判斷往往是外部人士無法比擬的,他們是真的套現離場,還是只是在高位出逃、低位再增持回來,往往都很值得回味。

  其中,高管及其親屬減持金額過億的有121家,減持金額超過10億元的有7家,後者主要涉及的上市公司高管為:金科股份董事會主席黃紅雲、樂視網董事長賈躍亭 、隆基股份的董事李春安、中環股份的監事盛克發、雲南銅業的監事張正斌、沃爾核材的董事長周和平、信立泰的董事長葉澄海等。

  高管的大額套現與股價的暴漲不無關係。《投資者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高管減持過億的121家公司中,有100家今年的股價翻倍,如先鋒新材 、新國都 、樂視網、中環股份、隆基股份、利君股份、沃爾核材等。可見,大額套現的高管主要來自於股價飛漲的公司。

  在上述高管中,5月以來套現金額最多的當屬金科股份的實際控制人黃紅雲、陶虹遐夫婦。金科股份是一家房地產公司。資料顯示,黃紅云為金科股份的董事會主席。在2015年福布斯華人富豪排行榜中,黃紅雲以淨資產17億美元排名第184位。

  根據金科股份公告,今年5月6日~5月12日,黃紅雲、陶虹遐夫婦以大宗交易的方式累計減持公司股份3.87億股,佔公司總股本9.35%。通過此番減持,二人約套現30億元。儘管主要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但其大額減持依然對二級市場股價產生較大影響。該公司股價在今年4月10日創下11.51元的歷史新高。而在二人減持期間,其股價在5月7日幾近跌停。

  此外,公司其他高管及其親屬也進行了減持,包括陳紅、宗書聲、李曉燕、聶銘、羅利成、蔣思海等。

  近六成公司短期業績下滑

  控股股東和高管們為何上演減持潮?公告中給出的原因可謂多種多樣,主要包括籌劃混改;緩解公司資金壓力,增加流動性;優化上市公司股東結構等等。

  但有一點重要的原因,上市公司的減持公告中卻沒有點出來,那就是上市公司的業績。

  事實上,這輪產業資本減持背後,有一部分源自於管理層在公司股價飛天之際對其未來業績的悲觀預期。

  根據《投資者報》記者統計,在5月以來被集中減持的863家上市公司中,在去年或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出現下滑的公司有516家,約佔總數的六成。其中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連續下滑的公司多達206家。

  在這些減持的公司中,去年淨利潤下滑較嚴重的公司包括國投新集 、百花村 、東方鉭業 、八一鋼鐵 、魯豐環保等。

  而在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連續下滑的200多家上市公司中,被減持金額較高的公司有金科股份、智慧農業、利君股份、青松建化 、國投新集、國電南瑞 、三一重工 、徐工機械 、滬電股份和威創股份 .

  前文已經提及,今年5月,金科股份被其實際控制人黃紅雲夫婦減持逾30億元。與之相對應的是,這家地產公司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淨利潤連續下滑,同比分別下滑7.7%和42%。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遭遇大股東減持的利君股份,其淨利潤也在持續下滑,且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可能繼續大幅下降。

  利君股份發布的年中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約為5312萬元~1.06億元,同比下降40%~70%。近期,這家中小板公司的股價屢創新高,截至6月11日,其收盤價為63.05元,市盈率(TTM)為118倍。

(責任編輯:DF155)

相關焦點

  • 做空機制對資本市場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股指期貨做空機制上。從交易情況看,確實在相關品種上出現了劇烈波動。怎麼來看這個問題呢?這次市場巨幅震蕩僅僅是引入做空機制而導致的嗎?做空機制對資本市場深化發展又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需要辨析、探討。   文眼  近日滬深股市出現異常波動。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股指期貨做空機制上。
  • 華興證券:2021年將有更多中概股回歸,做空機構並非是必勝一方
    作者:李栓 2020年,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全球資本市場迎來了極其瘋狂的一年,中概股也在時代的大潮裡跌宕起伏。熔斷潮、瑞幸暴雷、新能源汽車股群星閃耀、做空機構一次次發起猛烈攻勢等等一幕幕也還歷歷在目。
  • 殺人鯨資本做空澳優失手 成功反擊背後仍需反思
    殺人鯨資本做空澳優,這個操作模式再傳統不過,經過澳優的反擊,化解於無形。今天第二份報告出爐,股價沒有太大的影響,整體平穩,說明市場對澳優此前的澄清內容的認可,以及對澳優業績的信任。『』因此澳優也很有底氣的在19日下午對外表示,公司不需要針對第二份沽空報告做太多的澄清,公道自在人心。
  • 做空機構捲土重來:千億醫藥巨頭財務遭質疑
    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場經歷了一場做空風暴,渾水等公司頻繁出手,包括輝山乳業、中國宏橋、瑞聲科技等在內,遭到猛烈狙擊。做空炮火震撼香江,但大多集中在內資民企,罕有國企背景的上市公司遭到做空。但是,國慶節前,有國企背景的醫藥流通巨頭——國藥控股最近卻遭到了做空機構GMT的質疑。
  • 高瓴資本重倉的百濟神州闖A股,6年虧損124億,曾遭機構做空
    百濟神州在美股市場和港股市場表現較好,被資金追捧的原因是明星投資機構高瓴資本持股以及公司手握重磅自研產品。然而,百濟神州也被外界爭議,主要是公司業績持續虧損,6年間累計虧損約124.6億元。業績虧損背後又與高研發投入有關。值得關注的是,去年9月,百濟神州曾遭做空機構狙擊。
  • 艾克曼:執拗的康寶萊做空者
    沒有永遠的贏家,是全球 對 衝 基 金 難 以 打 破 的 魔咒,想當年風光無限的長期管理資本公司被俄羅斯金融風 暴 吞 噬 , 再 到 近 一 年 來「沽空之王」保爾森被國際金 價 崩 盤 折 騰 得 狼 狽 不堪……灰頭土臉者有之,身無分文者亦有之。與他們相比,威廉·艾克曼還算幸運。
  • 邏輯矛盾、數據可疑,這屆做空機構不太行
    圖片來源@unsplash文丨資本偵探,作者丨李婷婷在舉座皆驚的瑞幸造假事件爆發之後,「做空」這一資本操作手段再次被輿論所熱議,做空機構們「華爾街之狼」的形象令人膽寒。但細究之下卻發現,近期沸沸揚揚的中概股做空潮中,做空機構除了成功狙擊了瑞幸之外,並沒有再做出什麼值得誇耀的業績:跟誰學連續五次做空失敗,對愛奇藝的做空雷聲大雨點小。連續的多份做空報告,不僅沒有實際殺傷力,甚至還被不少業界專業人士批評為邏輯混亂、錯漏百出。那麼,這些做空報告中究竟有何不專業之處?
  • 跌得快漲得也快 蔚來小鵬理想們怕不怕做空?
    「兩年前還叫人家「小甜甜」,現在就喊「牛夫人」了」近期來自做空機構香櫞資本的一空報告,給一眾新造車群英狂飆的股價來了一腳急剎車。在11月13日上午,中概新能源電動汽車股仍延續了過去一段時間的強勁勢頭,在早盤集體大漲。
  • 飛鶴再發公告曬148億元存款 逐條反駁「殺人鯨」做空指控
    7月8日,被稱為「殺人鯨」的Blue Orca發布的做空報告顯示,中國飛鶴在2017至2019年的複合年增長率高達54%,但其誇大了嬰兒奶粉的收入,嚴重誇大盈利能力,並將飛鶴的故事比作此前爆雷的瑞幸咖啡。隨後中國飛鶴在兩天內連發兩條公告進否認指控。收入及資本支出是最大疑點在做空報告中,殺人鯨首先對飛鶴的關聯方物流公司提出質疑。
  • 惡意做空是什麼意思? 有色金屬或涉「惡意」做空
    惡意做空是什麼意思?惡意做空是不同於正常做空行為,惡意做空則完全背離了完善市場的初衷,通過虛假交易、自買自賣、操縱市場,最終引起金融市場的混亂。證券做空機制是國外發達國家證券市場的一種交易制度,做空機制的益處在於,它可以提高市場彈性和流動性,平衡供求需求,促進市場價格的穩定,還能夠對衝金融風險。
  • 新華社英文評論:惡意做空中國將面臨巨大損失,甚至法律嚴懲
    文章警告稱,企圖惡意做空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將面臨巨大損失。 文章稱,一個聰明、眼光長遠的投資者應當抓住中國經濟轉型的機會,通過投資中國的未來,收穫中國改革和新經濟的果實,實現雙贏。 但對於惡意做空者,他們「應當考慮中國政府正在不斷完善市場監管和法律體系。
  • 多維資本:產業投資的分類和實踐
    Capital)或者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專注於未上市企業的股權投資,並參與到被投資企業的運行管理,以其所投資企業發育成熟後通過各種退出方式實現資本增值。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成熟,除政府外,越來越多非行政機構和民間資本加入,國內出現了大量股權投資基金,根據目標企業所處階段不同,可以將產業基金分為種子期或早期基金、成長期基金、重組基金等,從廣義上講,上述類型的股權投資基金都屬於產業投資基金的範疇。
  • 機構二次發布做空報告 跟誰學3天大漲超20%做空機構夢斷?
    來源:新浪證券機構二次發布做空報告,跟誰學三天大漲超20%,做空機構夢斷?2020年4月30日夜間,香櫞發布針對跟誰學的第二份做空報告。跟誰學則通過官微發布聲明表示,第一,兩份做空報告都忽略了旗下佔K12營收高達69.34%的核心產品高途課堂;第二,錄音無據可查;第三,跟誰學與報告中提到的北京優聯環球,沒有任何關聯關係。
  • 被做空12次,大牛股股價創新高后下跌30%,市值蒸發超400...
    周五,做空機構香櫞資本宣布建立了跟誰學的空頭倉位,稱跟誰學進行了「證券欺詐」,跟誰學股價隨即跳水,股價自最高點一度下跌30%,收盤跌18.82%,公司股價一日蒸發59億美元,也就是411億元人民幣。跟誰學遭遇12輪做空周五美股早盤,做空機構香櫞資本時隔3個月後,再次宣布做空在美上市中概股跟誰學,並在社交媒體上連發3條做空跟誰學的信息
  • 引導海洋產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
    引導海洋產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  2020-10-17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未來我國將引導海洋產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
  • 6月產業資本淨增持逾40億元 兜底增持平均虧近3%
    由此,6月以來產業資本淨增持了4.53億股,參考增持金額為40.36億元,是5月整月10.96億元的淨增持規模的3倍有餘。  從市場分布來看,上證主板共有51股獲得增持,增持參考市值為41.96億元;17隻股票獲得減持,減持參考市值為14.63億元;整體淨增持27.33億元。
  • 產業長期向好 資本回歸理性
    區塊鏈產業長期向好 區塊鏈產業長期向好,行業認知回歸理性。白皮書指出,隨著國家對區塊鏈技術發展的規劃指引,我國區塊鏈明確了以聯盟鏈為基礎,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優化公共服務為目標的發展思路,產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清晰。現階段廣大從業者對區塊鏈的信心持續向好,普遍認可區塊鏈的長期戰略性價值。
  • 一份無關財務舞弊的做空報告:Dropbox就像正在融化的冰塊
    然而,知名做空機構Spruce Point(簡稱「SP」)卻持不一樣的觀點。恰好,風雲君認為這也是將融資租賃相關財會基礎知識應用在現實分析當中的範例,值得各位讀者溫習。話不多說,我們這就對著這樣一份無關財務舞弊的做空報告,開擼。
  • 資本市場多空攻防新樣本:飛鶴PK殺人鯨,高增長是「原罪」?丨公司匯
    來源:投資時報面對做空,飛鶴認為,優秀的業績表現是對做空行為最好的反擊,而Blue Orca Capital認為,強勁的數據增長恰是其虛構業績的表現《投資時報》研究員 蘇慧資本市場之戰,不見硝煙卻兇險異常。
  • 「2018亞洲產業與資本峰會」圓滿閉幕,專家熱議中國實體產業與金融...
    12月21日,由中國商業報導領導者21世紀經濟報導主辦的「2018亞洲產業與資本峰會」在深圳隆重召開,主題為「聚力啟新·穩中求進」,峰會現場嘉賓的分享和討論,精彩紛呈,乾貨滿滿。、星河金融、雲從科技、土巴兔等企業和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相聚一堂,立足亞太資本市場,放眼全球經濟環境,共同探討產業和資本之間新型互動關係以及湧現出的重大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