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走溫州呀到瑞安,北走杭州呀到上海。走過舟山呀到石浦,海門外迴轉到台州府……」家住金清鎮日升村的陳吉友是路橋道情第五代傳人之一,今年76歲的他從事道情表演有近60個年頭。
道情作為漢族曲藝的一脈,源於唐朝,在清朝同各地民間音樂結合。南至浙江、江西,北至黃河兩岸,道情藝術在全國多個省、市,都形成了極具地方色彩的表演形式。
路橋道情的表演方式為兩人對唱,演唱時,一人左臂懷抱道情筒,右手三指在道情筒下端皮膜處叩擊鼓面,邊唱邊擊;一人右手持簡板,上下兩片相擊,打板節奏隨演唱故事情節而波瀾起伏,抑揚頓挫。道情唱腔只是上、下句無限反覆,為渲染藝術效果,道情藝人在演唱過程中,以上、下句對仗型為基礎,通過一定的變化,衍變出起承轉合。
道情的曲目大多根據民間傳說、歷史小說、歷史演義故事改編,既有《唱魚名》《唱花名》《唱歷史》等七八分鐘的散曲,也有《雙玉鐲》《王金滿大鬧台州》《施義逃走》《乾隆皇帝遊江南》等長達兩三小時的中長篇劇目。其中長篇劇目一般不固定唱詞,僅設定劇情大綱,表演者在演出過程中有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可根據劇情需要適當穿插旁白,以烘託氣氛和效果,諷中見趣,富於劇情、別具鄉情、貼近世情。
舊時,道情藝人多數是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從事體力勞動,為了謀生而走村串戶表演。儘管當時道情藝人的社會地位並不算高,家中也沒有其他人接觸過曲藝行業,但對戲曲藝術的喜愛還是驅使著年少的陳吉友找到隔壁坦頭沈村的道情藝人沈傳崇,成為他門下第8位,也是最年輕的徒弟。憑藉清亮的嗓音條件、優秀的記憶力和現場即興發揮能力,陳吉友在師兄弟中迅速脫穎而出。19歲時,學習道情還不到1年的陳吉友便開始在當地表演。
「當年經常會有幾戶街坊鄰居湊上2元演出費,請我去上門表演。在空地擺上2把椅子開唱,很快就有幾十個人圍過來聽。」在交通不便,廣播電視、電影等娛樂方式還未普及的年代,陳吉友和搭檔梁友富的腳步踏遍周邊村落,為一戶戶家庭帶去生動詼諧的道情表演。有時,街坊鄰居看完表演覺得意猶未盡,還會現場湊齊演出費,約這對搭檔明日繼續上門表演。
而在農村家庭陸續擁有收音機、電視機之後,陳吉友表演道情的機會少了很多,只有在老年人辦壽宴,以及祠堂組織祭祖、修譜等活動時,他才有機會出場。
近年來,路橋區文化部門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致力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開展非遺展演、非遺進文化禮堂等「三進」活動,陳吉友登臺表演的機會又多了起來,不僅能在各類傳統節慶晚會、大型傳統文化展演活動上表演道情,還被邀請至學校組織的道情培訓課上傳授技藝。陳吉友身邊的搭檔,也從師兄梁友富,變成了梁友富的兒子、自己的得意傳人梁智。
路橋道情於2006年被列入台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因表演形式、基本唱腔與台州道情相同,故可統稱為「台州道情」。2009年,台州道情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11月,陳吉友獲首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稱號。2017年6月,陳吉友被公布為台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談到道情曲藝的傳承,陳吉友仍有些許擔憂,目前路橋道情的記錄僅有手抄本唱詞,因為有很長一段時間表演機會不多,長篇劇目的內容他也有一部分已經遺忘。「希望能遇到既了解傳統曲藝又懂現代音樂的人,把路橋道情用音樂記譜的方式更好地傳承下去。」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