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以來,路橋的商貿經濟不斷發展,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催生和帶動了酒樓、茶肆等文化場所的興盛,也為「路橋評書」的發展注入生機。
每逢周五13時30分,路橋區圖書館南官人文大講堂內總是座無虛席。隨著臺上醒木一聲響,臺下便頓時鴉雀無聲,隨醒木敲擊聲拉開帷幕的,是自2007年來每周不間斷的路橋評書專場。這個舞臺的主角也13年如一日,正是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路橋評書」的代表性傳承人蔡嘯。
2007年,為了豐富市民文化生活,路橋區文化部門找到了剛退休不久的路南街道文化站老站長蔡嘯,邀請他在南官人文大講堂開設評書專場。作為資深評書藝人,蔡嘯有許多聽他說書幾十年的「忠實粉絲」,南官人文大講堂的蔡嘯評書專場一經開設,便場場座無虛席,反響良好。
2008年4月,椒江區圖書館也向蔡嘯遞上了邀請函。從此,每周四清晨,蔡嘯都會風雨無阻地早起趕公交車,跨越37站的距離,來到椒江區圖書館楓山書院表演評書。在椒江,蔡嘯同樣大受歡迎,為了回饋觀眾們的熱情,蔡嘯評書專場每年春節期間都要再加演3場。
蔡嘯說路橋評書時所選的書目,以四大名著、《說唐全傳》等傳統章回體小說為主。一位資深聽眾用「從東周列國說到太平天國」來評價蔡嘯的評書。雖說經典作品魅力十足,但蔡嘯的眼光並不局限,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信手拈來,現代小說、民間故事和自己的原創書目經過他的「加工」,同樣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孩童時代,蔡嘯的親戚中有一位遠房叔公是評書藝人。當其他孩子還熱衷於在街頭巷尾追逐嬉鬧時,蔡嘯最愛的是在課餘時間,去叔公說書的地方聽書。儘管評書裡的好多字詞蔡嘯還不知道怎麼寫,但那時的他,就已經能憑藉優秀的記憶力記住絕大部分內容了。晚上聽完書回到家,一開始父母還擔心蔡嘯是跑出去瞎玩了,就讓他說說今晚評書的內容,誰知蔡嘯一口氣就說了一大段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連諸葛亮寫給周瑜的文言文書信都背得有模有樣,父親頓時對他刮目相看。自此之後,蔡嘯就利用課餘時間到處聽人說書,邊聽邊記邊琢磨其中的門道,回家之後還找來對應的原著,細細揣摩作者的原意。
當時,蔡嘯的父親在商店上班,收入不高,而家中算上蔡嘯共有7個孩子,家庭經濟壓力很大。11歲時的暑假,父親讓蔡嘯去嬸嬸家借住一段時間。每天晚飯後,嬸嬸家附近的街坊鄉親們會聚在一起納涼。聽說蔡嘯是個「小說書先生」,鄉親們就讓蔡嘯坐在一張八仙桌上,給大家說書。雖然這個「說書先生」是個還在上小學的孩子,可鄉親們依然聽得十分入迷。
在知青下鄉的10年,在路南街道文化站工作的歲月,路橋評書在蔡嘯生命中的每一頁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無論面對的聽眾是席地而坐的知青、太陽底下幹活的工友,還是來看文化展演的街坊、電視機前的觀眾,蔡嘯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表演熱情傾注到評書中。在幾十年的文藝生涯中,他獲獎無數,還擔任過浙江省曲藝家協會理事、台州曲藝家協會主席。
蔡嘯說評書時用的都是路橋方言,他對方言的保護工作也格外注重。除路橋評書外,蔡嘯同時也是台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台州老話」的代表性傳承人。他曾受邀參加台州電視臺《午間評書》欄目及《百曉講老話》欄目,歷時一年半講播《台州老話》故事380多個,並整理出版書籍《台州老話》,收錄「老話」367條,內容包括台州本地的諺語、口頭禪、歇後語、格言、俗語等。
今年因為受疫情影響,蔡嘯每周的評書專場暫時擱淺了。在蔡嘯看來,退休後的這13年評書專場是他對「忠實粉絲」們的感恩回饋。演出結束後,時常會有「忠實粉絲」送來書法作品和錦旗表達對蔡嘯的讚賞喜愛之情,寫的內容大多是聽眾自己用文言文創作的詩句,別具一番文學趣味。而這些聽眾中,有許多都是從年輕時聽評書直至現在,臺上的說書人和臺下的聽者都已是白髮蒼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