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筆記中的「吃野味鬧出人命案」

2020-12-01 騰訊網

為了戰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全國人民都在眾志成城,共同努力。這其中,疾控專家們一直致力於病毒的溯源工作,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雖然最終的「破案」和「抓捕真兇」還有待時日,但絕大多數專家認為,這種帶來巨大災難的病毒是那些在華南海鮮市場嗜吃野味的人們「惹禍上身」的。

喜歡吃野味,是我國飲食文化史上「源遠流長」的一種糟粕。造成此種怪癖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人迷信吃了野生動物有滋陰壯陽的奇效,有的人認為野生動物的肉質比家畜更加鮮美可口,有的人用吃野生動物來炫富和顯示自己的高貴……毋庸置疑,在我國古代的很多食譜和筆記中都記載著大量野味的烹飪方法,但與此同時,關於吃了野味猝發重病的記錄也是不絕於書。

一、果子狸「鮮味難得」

翻開古書數一數,幾乎沒有任何一種野生動物能逃過中國人的餐桌。按照《清稗類鈔》所記,除了熊掌猴腦象鼻駝峰之外,「如田鼠、蛇、蜈蚣、蛤、蚧、蟬、蝗、龍蝨」等也不罕見,而且吃法多樣。比如蛇,「其幹之為脯者,以為下酒物,則切為圓片;其以蛇與貓同食也,謂之曰龍虎菜;以蛇與雞同食也,謂之曰龍鳳菜」;再比如蔗蟲,「形似蠶蛹而小,味極甘美,居人每炙以佐酒」;再比如蜈蚣,「自其尾一吸而遺其蛻」;再比如龍蝨,「若設盛席,輒供小碟一二十,必以此品居上,碟中鋪以白糖」;再比如螻蛄,「身形如蝦,兩螯如蟹,大可盈寸,搗之成膏,猶如廣東、寧波人食蝦醬一樣」;再比如蠍子,「去其首尾,嚼之若有餘味」……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

清代學者破額山人在筆記《夜航船》中記載粵人土宜,「蛇最貴,鼠次之,蜈蚣、土筍又次之,犬豕牛羊不貴」。那些蛇都產自深山之中,獵戶們要提前找到其洞穴,在附近遍插削尖的竹片,「蛇將出穴,先有大風,腥聞數裡,蛇戶伺之,須臾砉然直出,觸著竹尖,遍身劃碎,血流遍地,更蟠縱數裡,力疲僕倒,為人所獲,其肉香美肥脆,在豹胎猩唇之上」。當地的地方官上任,「蛇戶獻蛇重一百二十斤者為上味」,以為慣例。

《夜航船 鬼董》

之所以對野味有這樣令人不解的迷戀,主要原因還是一些古人有著「野生必美味」的錯誤認識。明代大文學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的一段話很代表這種思維,他說:「野味之遜於家味者,以其不能盡肥;家味之遜於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而野味之所以香,在於野生動物「草木為家而行止自若」,當豐厚和味道不能兼得的時候,李漁認為應該「舍肥從香而已矣」,換句話說,寧可吃得少一些,也不能放棄對美味(野味)的追求。

正是基於這種理念,在古代筆記中,讚美野味和傳授烹調方法的內容相當多,筆者隨手翻開案頭的幾本明清筆記,便能找出一堆:明代學者陸容在《菽園雜記》裡說:「宣府、大同產黃鼠,秋高時肥美,士人以為珍饈,守臣歲以貢獻,及饋送朝貴,則下令軍中捕之。」明代博物學家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記載:「嶺南蟻卵、蚺蛇,皆為珍膳。水雞、蝦蟆,其實一類。又有泥筍者,全類蚯蚓,擴而充之,天下殆無不可食之物。」有一次他在安丘的餐桌上還看到了蚰子(蟈蟈),「炸黃色入饌,縉紳中尤雅嗜之」。清代學者李光庭在《鄉言解頤》中談到布穀鳥「麥熟時啄之則肥美,與北地鐵雀同一食法,則較腴」;清代大文學家袁枚則在《隨園食單》裡談及SARS的主要載體果子狸時,盛讚其「鮮者難得」,並具體闡述了烹調的方法:「其醃幹者,用蜜酒釀,蒸熟,快刀切片上桌,先用米泔水泡一日,去盡鹽穢,較火腿沉嫩而肥」……

《菽園雜記》

二、吃怪魚「黑血漂流而死」

「無物不可入口」的飲食觀念和對野味的嗜好,導致的各種傳染病可想而知,但是由於古代醫學的局限,對吃野味與傳染病的關係,認識還不是特別明確,能夠錄入古代筆記的「案例」,基本上都是食用後立刻發病的可怖故事。

清代學者徐承烈在《聽雨軒筆記》中記載過兩起吃野味中毒的事件。

《聽雨軒筆記》

一起發生在杭州鳳凰山頂。乾隆辛未年春,乾隆皇帝南巡,有司在山頂建亭閣,以備皇上登臨。「闢土而下,見一池址」,人們在開工建設時,發現池子裡還有幾條魚,「其狀似鯉而無目」,起初把它們養在水缸裡,遊泳自如,有兩個嘴饞的石匠將它們煮食之,「肉似麻筋,毫無魚味」。過了一會兒,兩個石匠突然渾身浮腫!第二天,一個人「皮膚碎裂,黑血漂流而死」,另一個人求醫及時,「亟以雄黃及祛病之藥解之,毛孔皆出黃水,臥床者月餘,僅得不死」,而頭面部和身體表面皆作皸紋,宛若魚鱗一般。

另一起則更奇。徐承烈家鄉有人養鴨百許,忽然發現每天放鴨下河之後,都會少一隻。養鴨人仔細觀察,「忽見一物出自中流,頭如鬥大,色黃黑,兩目炯然」。他不知此為何物,邀集村民們各攜魚叉前往,「其物復於水中昂首出,遽前擊之,則已入矣」!多次捕捉沒有辦法,當地有位名叫道源的和尚說,現在正值冬天,河水很淺,此物的洞穴必藏在橋下的石頭裡,咱們索性用石灰灌之,看它出不出來!鄉民們一聽都紛紛說好,於是買了十數石石灰,用小船運到橋下,「齊傾於橋下所見處,石灰入水,頃刻溶化,水皆沸騰,熱氣沖天而起」。那怪物忍不住灼燒,自沸處躥出,漁民們群舉魚叉攢戳之,將其殺死,撈上岸來,才發現是一條巨大的鱔魚,「遍體金黃而背微黑,目光如鏡,長及二尋」。有個膽子大的乞丐將其割而食之,無恙,於是將其截成十段,分給其他的乞丐,味道肥美異常,但吃魚頭的乞丐突然發燒並陷入昏迷,眼看就要不治而亡,多虧有個醫生在附近及時用藥,才算痊癒。

清代政治家薛福成在《庸盦筆記》裡記載過吃壁虎差點鬧出人命的案子。壁虎在我國古代屬於「五毒」之一,但有些人偏好食之。「平湖縣北有豆腐店夥,常食此物。」有一天,有個人抓到一條特大的壁虎,這夥計以往食用壁虎都要用豆腐皮捲起,這次看也不看,直接吞下。「一年後,漸覺消瘦無力,有江湖走方醫見而驚問之,謂腹中必有動物。」夥計的妻子回憶說,難道是他一年前吃下的那隻壁虎?醫生於是將這夥計各竅閉塞,「僅留其口而倒懸之,咽喉周圍搽以藥粉,少頃,物從咽喉探出,急欲捉取,物既滑膩,一時不及措手,忽已縮入」。醫生說這可難了,病人倒懸太久容易昏死,可是現在將他解下來,恐怕那壁虎就再也不肯出來了!家屬們苦苦哀求,醫生只好將更多藥粉擦在夥計的咽喉部,「物再探出,立用鐵鉗夾住,眾人圍視,壁虎通身紅色血豔」。圍觀的人們目瞪口呆,「皆知毒物之不可妄食也」。

還有比吃壁虎更兇險的,亦記載在《庸盦筆記》中。當時的人們都以吃鱉為進補之法,有個上海鄉人,素以販雞為業,一天,他擔著一籠雞外出販賣,突遇大雨,避大樹下。「忽聞橐然一聲,有物自樹巔墜下,視之鱉也,大如九寸盆,首尾皆伸出五六寸。」鄉人將其捕置籠中,本來準備回家烹飪,誰知到家以後,發現籠雞皆死,才意識到這隻鱉有劇毒,遂將其埋了,而棄死雞於地。第二天一早,他發現有黃鼠狼、野貓各一,死於雞旁,原來它們都是夜裡吃這些死雞而中毒斃命的。

《庸盦筆記》

三、連吃幾天虎肉也沒「長力氣」

民國年間任萬牲園(北京動物園)園長的著名學者夏元瑜,是一位優秀的動物學家,曾經多次撰文,對亂吃野生動物予以痛斥,他從自身經驗談及吃野味的無用與危害,讀來不僅真實可信,而且觸目驚心。

「我做了半世紀的動物標本,老虎、獅子、鹿等肉不知吃過多少——肉是剝皮之後的剩餘物資——吃完之後什麼效果都沒見過。連吃了幾天老虎肉,我也沒增加一分的氣力,(我養的)大狼狗吃了一整條的新鮮鹿鞭,也不見它有何異象,所以這些所謂的『補』,我由於實際的經驗,一概不信。」夏元瑜如是說,「中國近代人以為百物之鞭皆是補品,真是荒謬至今。鞭者是三條海綿體包著一條尿道,其無益於人可想而知。如說雄性動物的性腺(睪丸)於人有效,雖似有理,而實不可能:第一,動物死去之後,內分泌早已停止,如趁新鮮生吞下去,經過腸胃的消化後,再吸收也必然變質;至於風乾或烘乾的鞭和睪丸,更是枯死已久之物,和木乃伊一般,有何作用?!」

夏元瑜還特別強調吃「野味」容易感染寄生蟲病:「屠宰場的豬、牛、羊都要由獸醫檢疫過,獵取的野物可沒人檢驗它,它們的寄生蟲也最多,從前北美洲的熊多,有不少人全患了熊的寄生蟲,吃草的野獸的口鼻附近和四肢內側,也全易被旋毛蟲寄生,卵囊受高溫而不死。總之吃了野物的內臟,進補的目的未必能達到,而被寄生蟲『補』了去的機會卻很多。」

夏元瑜講了一樁他親手做的屍檢。死者是臺灣一位女明星,「不幸春節初三,她去嘉義隨片登臺回來在路上,得了急性肺炎,醫藥罔效,駕返瑤池。」這位女明星死得蹊蹺,其經紀人委託夏元瑜做屍檢,結果夏元瑜從這位女明星的肺裡抽出兩條五寸長的蛔蟲來……夏元瑜回憶說:「四十年前上海市立動物園的一隻老虎死於肺病,二十年前圓山動物園的一隻日本赤熊也由肺病而亡,(假如它們的肺裡也有寄生蟲)您把這些沾滿蟲卵和細菌的肉吃下去,雖不一定傳染上疾病,我可請問您噁心不噁心?」

回想整整二十年前,筆者大學剛剛畢業,參與了《健康時報》的創辦,這張報紙的創刊號上刊載了一篇由記者趙安平撰寫的、題為《吃野生動物易患怪病》的文章。文章裡,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教授華育平說:「靈長類動物、嚙齒類動物、兔形目動物、有蹄類動物、鳥類等多種類野生動物與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種。如:狂犬病、結核、B病毒、鼠疫、炭疽、A肝等。」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普宣傳處處長的趙勝利則指出:人們食用的野生動物,大多生存環境不明,來源不明,衛生檢疫部門又難以進行有效監控,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就在對野生動物的獵捕、運輸、飼養、宰殺、貯存、加工和食用過程中擴散、傳播。由於病體罕見,人吃野生動物染病後,要麼診斷不清,要麼難以治療,甚至稀裡糊塗丟了命——

二十年過去了,這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警告,我們到底聽進了多少呢?

相關焦點

  • 敘詭筆記|道光年間的寒山寺「一百四十餘人命案」
    《庸盦筆記》《庸盦筆記》與很多清代筆記不同之處在於,其中所述內容真實者多而杜撰者少,是以史料價值大於文學價值,而寒山寺發生的這起離奇命案亦翔實可信。上山的香客走進寺門,發現寺內寂靜如死,累累遺屍的時候,嚇得魂飛魄散,找到地保,一起報官。突然死亡一百四十餘人,擱在哪個朝代都是特大命案,縣令不敢含糊,趕緊帶著仵作前來勘查現場和驗屍,發現屍體上並無傷口。
  • 中國「絕種野味史」火了:千萬不要再吃了!
    現在,我們僅從中國人的「野味史」中舉幾個例子,想像一下那個遍地野生動物的時代。雖然這些「例子」有可能是有趣的、輕鬆的、風雅的,但請不要忘記,這都是出於人類視角的一種記述,尤其古人不存在現代野生動物保護理念。
  • 以樹心為食物,古代12斤米換一隻,現在300元一斤,算不算野味?
    農民談笑間總會聊起現在科學技術發展,科研成果顯著,以前那些讓人頭疼的害蟲,如今下對藥就無蹤影,管理果園、種植作物都輕鬆了許多。過去讓人難以防治的天牛,如今在針對性的農藥殘殺下,也很多年沒有見過。 曾經讓人嘴饞的螻蛄,如今也不多見了。多少農民說起螻蛄都能回味起那油炸之後的美味。
  • 古代一些獵人為什麼可以吃野生動物而不被病毒傳染?
    農村裡有老人經常講,以前物質匱乏,沒得吃的時候,大隊裡的豬得了豬瘟死掉了。白天民兵扛著鍬去埋掉了,隊長都還用大喇叭喊,瘟豬是病死的,所以不能吃,吃了會得病。可是到了晚上,就被飢餓的村民們刨出來,剁吧剁吧就分掉了。
  • 演員洪劍濤怒懟吃野味的人:為什麼要吃蝙蝠呢?想當蝙蝠俠嗎?
    本文由劉藝僑Joe原創,未經允許任何商業不得轉載今天是大年初六了,雖然仍然是春節中,但是大家已經不再走動了,大家都主動選擇留在家裡過一個平安年。截止到現在,全國各地的疫情形勢還是非常嚴峻,尤其是武漢當地的情況,讓大家非常擔憂。
  • 吃野味當心病毒和寄生蟲
    隨著「秋冬進補」季節的來臨,廣州人吃野味的現象有所抬頭。根據廣東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結果表明,南方的果子狸是人類SARS病毒的重要動物宿主之一。
  • 別吃野味了,真的會死!
    /寫在最後/ 從去年12月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到今天,全國抗擊疫情已經一個多月了,距離上一次的「非典型肺炎」,僅僅17年。無論是03年的「非典」,還是今年的「新型肺炎」,起因都是「冠狀病毒」。而這種冠狀病毒普遍來源於「野生動物」。2003年的SARS,科學家已證實病毒源頭是「中華菊頭蝠」,不是「果子狸」。蝙蝠全身攜帶了超過100種病毒,比如伊波拉病毒、SARS病毒、狂犬病毒,是名副其實的「毒王」。
  • 早就警惕我們,野味不能吃!
    關於疫情蔓延的流言傳遍大街小巷,使人惶惶不可終日。對A肝的恐慌心理很快蔓延到了全國各地,導致其他省市排斥上海人的現象。 官方數據顯示,這次A肝流行最終導致死亡31人,直接經濟損失達近5億元。毫無疑問,這是歷史上罕見的特大公共衛生事件。
  • ...動物捕殺屢禁不止 致命的病毒與吃野味的「陋習」你該痛恨哪一個?
    原標題:野生動物捕殺屢禁不止 致命的病毒與吃野味的「陋習」你該痛恨哪一個?央視財經(記者 童盈)截至今日20點,湖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累計發現確診病例444例,共致17人死亡。在朋友圈截圖中,記者發現,該養殖戶的地址是廣東江門,但是口音卻是中部地區方言,有環保志願者提供線索,他是湖北人,開的是全國加盟店,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內也有一家連鎖分店,誰要做野味加盟他的店他負責辦證,提供貨源,辦證收費2萬元。
  • 吃野味,犯罪嗎?
    受中國飲食文化傳承和傳統中醫藥的影響,很多人看到天上飛、水裡遊、路上走的動物,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吃。連日來,一場由野生動物交易、食用引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引發了關於野生動物保護的大討論。為何處罰的多是捕殺和交易者,且鮮有食用者?
  • 吃野味並不滋補 不注意可能會危害健康
    吃野味真的滋補嗎?很多人都喜歡野味,一覺味道新鮮,二覺營養豐富。但是野味的好處缺乏科學依據,不僅沒有滋補功效,或許還會帶來健康傷害。吃野味也加快了瀕危野生動物的滅絕,破壞物種多樣性和威脅生態平衡野生動物不是綠色食品,野味對人體危害極大禁食野味,珍愛地球,尊重自然.是人類必須遵循的準則。
  • 吃野味將判違法,那吃貓狗肉呢?
    這個春節,有多少人在心裡暗暗痛恨那個吃野味的人?此次疫情不管是不是起源於吃野味,都已經將「能不能吃野味」這件事推到了風口浪尖!終於,在上周,對於能不能吃野味這個事件有了一個結果!被射中的狗狗幾分鐘就會倒下,偷狗賊再轉回來把狗拖上車帶走。2、誘食投毒也是偷狗人常用的一種方法,把迷藥或者毒藥混在熟肉裡面,扔到狗狗經常出現的地方,狗吃一口就會倒下。3、偷狗賊常用的弩,弩的箭頭裡裝有毒藥,用來射殺流浪狗或者沒有主人陪伴在旁的家養狗。
  • 寧波人都愛吃的特色野味,外地人吃了大呼「坑」人:好像鼻涕蟲
    寧波人都愛吃的特色野味,外地人吃了大呼「坑」人:好像鼻涕蟲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在我們的文化中,總是會有這麼一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俗語,相信小夥伴們都是知道什麼意思的吧?這句話其實描繪的就是我們的生產概況了,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就只能以討海為生,而農村中的人就只能是種植蔬菜或者水果了。對我們都是很重要的構成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給大家介紹了那麼多的野菜,野果之類的,今天就帶小夥伴們到海邊去走走,見識一下生活在近海的一種神奇的生物。
  • 野味為何會引起病毒感染?除了蝙蝠,還有什麼野味不能吃
    繼SARS之後,時隔17年,一場突發的嚴重疫情,再次讓「野味」這個話題以極度沉重的態勢重回到人們眼前。那麼,野味為什麼容易引起病毒感染呢?野味為什麼容易引起病毒感染呢?現在非常多的人認為野生的就是純天然、無公害,沒有任何添加劑,肯定比家養的對人體好,野味肯定也是這樣的,所以吃貨們就開始向野生動物下「毒手」。
  •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吃著哪些野味
    對於西方媒體揪著中國人吃野味不放,我們也要反駁,病毒源自何處還不知道呢,怎能讓人把髒水潑向我們。麻疹病毒來源於牛,流感病毒來源於豬,惡性瘧疾一部分來自於家禽,這些已知的病毒就來自於我們飼養的家畜和家禽。新冠病毒指不定也是源於家畜或家禽呢?吃野味的確是陋習,我國也已經完善法律,禁止大家吃野味。但吃野味的現象可不是我國獨有的,下面介紹下世界各國都有哪些吃野生動物的習俗。
  • 瑪尼布每日健康:吃野味真的可以壯陽嗎?
    與其說是傳播病毒,更是一場由「野味」引起的災難。其實,在我國很早就有明文規定禁食野味,但仍然有人觸碰法律的底線捕殺野生動物。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供給。倘若沒有人愛吃野味,這些野生動物也就不會被端上餐桌。那為什麼那麼多人愛吃野味?瑪尼布每日健康小編認為,食野味的背後除了對大自然的不知敬畏外,更是源自個人扭曲的價值觀。
  • 拒絕野味,蝙蝠,果子狸算野味,那麼野雞野鴨野生黃鱔算野味嗎?
    原因就在:蝙蝠屬於源頭宿主,到人這個節點的過程中,還會有中間宿主,也就是其他野生動物都有攜帶病毒的可能,這不是駭人聽聞,2003年暴發SARS疫情就是中國人愛吃野味所致,當時曾一度把果子狸當成源頭宿主,對果子狸大加屠殺。但是,後來的研究發現,SARS-CoV 的源頭宿主頭宿主可能是蝙蝠,果子狸不過是 SARS-CoV的中間宿主,而且病毒經過變異,才讓人患上SARS這種瘟疫。
  • 在農村的才能吃到的野味,長得像毛毛蟲,這樣的外貌你敢吃嗎?
    在農村的才能吃到的野味,長得像毛毛蟲,這樣的外貌你敢吃嗎?現在正值春天這個季節,是一年四季的開頭,也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裡面,農村地區很多的植物都會冒出來,這些植物基本上都是野生的植物,有些是野草,有些則是野菜,還有各種果子等等,這些都是讓人喜歡的野味。
  • 1800元一隻孔雀上餐桌 吃野味催生不法利益鏈
    近年來隨著相關部門對非法經營野生動物的嚴厲打擊,飯店內的野味明顯減少,但仍有飯店鋌而走險。記者多日走訪發現,不少農家宴仍然在售賣「野兔」,不過,農家宴大都把野兔扒皮後放在冰箱中冷凍,很難分辨出到底是家養的還是野生的,此外,一些斑鳩和野鳥也被拔毛加工,放在冰箱內進行冷凍,從外觀上很難區別,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真假。
  • 淘寶禁售「野味」了嗎?這個冠狀病毒常見宿主,別吃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勢洶洶,野味再次被推至風口浪尖。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日前表示,根據流行病學分析,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等。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袁國勇也呼籲稱:「我們都不應該吃野味。」  「拒絕野味,人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