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絕種野味史」火了:千萬不要再吃了!

2021-01-13 喜馬拉雅APP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人建議命名為「野味肺炎」,以此警醒後人。

但對於很多野生動物來說,它們被盯上,成為「野味」後,等待它們的命運,就是滅亡和絕種。接下來的幾千年時間裡,全澳大利亞超過90%的巨型動物都從歷史上消失了——包括200公斤重、2米高的袋鼠,像老虎一樣大的袋獅,以及體重超過兩噸半的雙門齒獸。不過幾千年的時間,北美平原上成群的長毛象和乳齒象,可怕的劍齒虎,以及重達8噸、高達6米的巨型地懶都消失了。幾個世紀後,島上大多數的巨型動物和六成的鳥類都絕種了。由此,《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告訴我們:人類是地球歷史上最致命的生物物種,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但你是否知道,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也曾有過比現在多得多的野生動物。比如幾乎遍及中國中部和東部的熊、大象、犀牛、猩猩、老虎、豹子、狼,成群的鹿、黃羊、兔子,以及數不清的野雞、鵪鶉……如果當時有BBC拍攝下來,其景象一定堪比非洲的馬賽馬拉大草原。然而如今這種景象已經永遠凝固在了中國的歷史文獻之中。現在,我們僅從中國人的「野味史」中舉幾個例子,想像一下那個遍地野生動物的時代。雖然這些「例子」有可能是有趣的、輕鬆的、風雅的,但請不要忘記,這都是出於人類視角的一種記述,尤其古人不存在現代野生動物保護理念。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人很久之前就開始吃熊,尤其是熊掌和熊白。熊掌大家都知道,熊白就是熊的脂肪。先秦的士大夫有時也能吃上熊掌,比如孟子就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認為熊掌比魚好吃。至少孟子認為熊掌更好吃。古人覺得熊冬眠的時候,餓了就舔自己的前腳掌,舔來舔去,熊的前腳掌就成了美味(《本草綱目》說:冬月蜇時不食,飢時則舐其掌,故其美在前掌,謂之熊蹯)。當然,這也是沒邏輯。熊肉不好煮,一般廚師掌握不好火候。在歷史上,因為沒煮熟熊肉,有兩個廚師丟了性命。相傳紂王的廚師因為沒把熊肉煮熟,紂王將他殺了(《古今事文類聚》:紂王怒熊羹不熟而殺庖人);晉靈公喜歡吃熊掌,有次廚師沒煮熟,也因此被殺(《左傳》: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宋人特別喜歡吃熊白配米飯,感覺有點像如今的豬油拌飯,當然,熊白的身價比豬油高多了。蘇東坡、陸遊都寫詩讚美過(蘇軾:洗盞酌鵝黃,磨刀削熊白;陸遊:熊肪玉潔美香飯,鮓臠花糝宜新醅)。從明朝開始,熊基本被前人吃得差不多了,熊掌、熊白成為野生珍品,只有達官貴族才能吃到。如今,華北、華南、西北等地,早已經找不到熊的蹤跡。


在唐朝時,中國人才開始鍾情於駱駝的味道,尤其是野駱駝的駝峰,成為皇家御廚八珍之一。在民間,駝峰、駝蹄都是很珍貴的食物,只有達官貴人才吃得到。杜甫就曾經寫詩說過這事,「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接下來的一句就為眾人所知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駝峰與駝蹄不容易得到,得到之後,就有人把其風乾、醃製起來,等到有貴客來的時候再吃,或者是送給朋友。作為美食家的蘇軾,詩中寫過一種甘肅地區特有的醃製駝蹄,似乎非常好吃(蘇軾:剩與故人尋土物,臘槽紅曲寄駝蹄)。駱駝產於中國的北疆、西疆,元朝地域廣大,所以在元朝時,吃駱駝成為一種潮流,野駱駝的數量急劇減少。到明清時期,獵捕到的野駱駝就鳳毛麟角了。2006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境內的野駱駝僅剩500餘只。


曾經生長在中國的猩猩,又稱「紅猩猩、黃猩猩、紅毛猩」,是亞洲唯一的一種大猿,有1.4米高,能在前肢幫助下直立行走。現在已經滅絕。據歷史學家研究,秦漢時代,這種猩猩生活在中國的雲南。古人說這猩猩喜歡喝酒,就誘騙它喝酒,喝醉了就綁起來帶走,因為古人認為它的「唇」是人間的至味。現代人很難想像有人會把猩猩的唇當作美食,可這是真的。呂不韋就認為猩猩的唇是肉裡面最美味的(《呂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



甲骨卜辭中關於「麋擒」「逐鹿」「射鹿」「獲鹿」「畫鹿」「獲獐」之類的文字相當之多。據研究者的不完全統計,商朝的武丁時期,光是在甲骨卜辭中記載的鹿類獵獲數量,就有2000頭之多。鹿太常見了,在漢代,有時邊塞戍卒就把鹿脯當作乾糧,鹿脯就是鹿肉做成的鹿肉乾。唐朝人就更喜歡鹿肉了,尤其是鹿尾和鹿舌,常常加工成宴會的壓軸大菜。初唐大詩人陳子昂在吃過鹿尾後,專門寫《鹿尾賦》盛讚。有一道鹿舌做的名菜叫「昇平炙」,僅這一道菜就要用掉300個鹿舌!到了清朝,康熙一次圍獵,僅他自己一人就獵獲90多隻鹿;清朝時,東北盛京將軍每年往宮內的進貢,光是整隻的鹿就有780隻,鹿尾、鹿舌更是高達2000個被中國人惡狠狠吃了那麼多年,清朝時,中原已經不怎麼能見到鹿了,清朝第一美食家袁枚就感慨說:「南方人不能常得(鹿)。其中有一種鹿被稱為麋鹿,俗稱「四不像」,到19世紀時,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八國聯軍侵華時,其中一些被帶到西方,它們從此在中國本土消失。上世紀八十年代,它們被再次引入中國,重新在它們生活了數百萬年的土地上生存繁衍。

野雞的數量很多,在《詩經》裡經常出現,似乎從平民到貴族,都喜歡食用野雞。曹操就曾經在一個叫南皮的地方射得63隻野雞接下來,宋齊二朝還設置了「射雉典事」與「媒翳隊主」兩個職位,北周亦有「射雉中郎」專門負責狩獵野雞的相關事務。晉朝大才子潘嶽就做過媒翳主隊,還寫過《射雉賦》。經過如此成規模的獵殺,到了隋煬帝的時候,野雞就不多了,為了製作巡遊時旌旗羽儀的飾物,只得向當時的富豪購買野雞。《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到,黑山村莊頭烏進孝到寧國府繳租,其中就有200對野雞。文中五六處寫到野雞,可見一直到清朝,野雞還在一直被大規模獵捕。



如今中國除了東北有虎之外,其他地方的野生老虎已經滅絕。當然,我們不能把老虎滅絕的原因完全歸咎於人們的口腹之慾,但人類對這種百獸之王的味道,一直有著好奇。老虎在宋朝時仍舊有很多,所以宋朝留下了不少有關老虎的食譜。一直到明朝,都還有關於老虎的食譜。明代宋詡《宋氏養生部》中記有一則「烹虎肉」的菜譜,即「鹽醃一日,冷水烹,燒熱,易水,加花椒、蔥、復烹之。」之所以放花椒、蔥等香辛料,中途還換水煮,說明老虎的肉是有酸味的。雖然有酸味,但虎作為百獸之王,依然受到皇家的重視。在康乾二帝東巡的膳食中,都有老虎做的菜。在一次圍獵中,康熙一次就射到了6隻老虎。民國中葉,軍閥張作霖就對虎肉頗感興趣,每到冬天,就要從黑龍江、吉林弄一些虎肉烹飪。當時的名廚趙連璧精通虎饌烹飪,張作霖喜歡吃他燒的「虎肉燒鮮筍」「虎肉丸子燒雪裡蕻」「薑絲虎肉炒鮮筍」「虎肉燉蘿蔔塊」。

如上所示,我們一輩輩的先人,很大程度上滅絕了中國土地上的大型野生動物。不過,我們似乎沒有理由責備先人,因為大多數時候,他們並沒有足夠的食物,尤其是肉食,很多時候只能靠漁獵維持生存;當然,就像上面所舉的例子,即使是在古代,吃「野味」,有時並不是因為生存,而是一種「獵奇」,源於對口舌欲望的無限制追逐。但是,如今我們到了人類飲食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現在的人類有足夠的食物,不需要再去吃所謂的「野味」,同時我們也有了更為現代的飲食倫理。


羅爾斯頓曾說:「接受某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甚至能夠像愛他們自己那樣去愛其他動物。


而且就如你所看到的,可能就是因為有一部分人嗜吃「野味」,引發了最近不斷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今天,在這裡述說一段我們先人獵捕、食用「野味」的故事,目的不在於宣揚「野味」的美味,而只是想作為一種證據,證明這些美好的生物,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如果我們現在不能夠做出更多、更及時的反應,未來會有更多的野生動物,因為我們人類而消亡。我們的後代,看到的可能就是一片死氣沉沉的大陸。補充1:很多野生動物的滅絕,很多時候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人類的獵捕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補充2: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017年12月5日公布了一組數據,是對全球91523種物種進行的評估,其中有25821種受到了威脅,866種已經滅絕,69種在野外滅絕。


[1]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

[2]王小倫《從獵殺到保護:美國歷史上的野生動物》

[3]苗瑞雪《動植物與秦漢生態環境研究》

[4]趙珍《清代塞外圍場格局與動物資源興衰》

[5]魏華仙《試論宋代對野生動物的捕殺》

[6]連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生態環境下的居民生活》

[7]王利華《中古華北鹿類動物與生態環境》

[8]夏炎《中古野生動物資源的破壞》

[9]吳松林《<紅樓夢>的滿族習俗研究》

[10]陳鑫《兩周肉食文化探析》

[11]陳連《清代東北地區生態環境研究》

[12]王曉民《宋代肉食品消費研究》

[13]劉靜《戰國兩漢狩獵圖探析》

[14]胡豔紅《百種宋人筆記所見飲食文化史料輯考》


你怎麼看待「吃野味」的行為?



「文藝界抗擊疫情主題MV《堅信愛會贏》,喜馬拉雅同步首發」


「聽完這個,防疫知識全學會!55位喜馬主播義務錄製」「喜馬拉雅再送14天會員、專題節目《戰疫》上線」

相關焦點

  • 「野味」用英語怎麼說?這個詞你絕對想不到!
    No dealing, no killing沒有買賣就沒用殺害犀牛因為角、大象因為牙瀕臨絕種穿山甲、禾花雀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慾被捕殺成瀕危動物今天的知識點來了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The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has thrust the Chinese culinary practice of eating "wild game meat" into
  • 除了蝙蝠,這8種「野味」萬萬不要碰,為了您的健康,請管住嘴!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除了蝙蝠,這8種「野味」萬萬不要碰,為了您的健康,請管住嘴!」。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關注」或「分享」哦!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曾明確表示,新冠病毒很大可能是竹鼠、獾一類的野生動物時,大眾一片譁然。沉寂已久的野味問題再度公之於眾,並站上了風口浪尖。雖有「民以食為天」,但絕非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隨便吃。
  • 哈士奇吃了一隻蟲子,吐的暈過去了,這就是吃野味的下場
    二哈吃了一隻這樣的毒蟲,吐了,暈過去了,太狠了最近的疫情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感興趣這玩意到底是怎麼傳染的。最後研究出來是蝙蝠,而且還是馬臉蝙蝠。看到那玩意的時候,我都差點吐了,真的不敢想像他們是怎麼吃得下去的。專家建議我們不要吃野味。
  • 別吃野味了,真的會死!
    /寫在最後/ 從去年12月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到今天,全國抗擊疫情已經一個多月了,距離上一次的「非典型肺炎」,僅僅17年。無論是03年的「非典」,還是今年的「新型肺炎」,起因都是「冠狀病毒」。而這種冠狀病毒普遍來源於「野生動物」。2003年的SARS,科學家已證實病毒源頭是「中華菊頭蝠」,不是「果子狸」。蝙蝠全身攜帶了超過100種病毒,比如伊波拉病毒、SARS病毒、狂犬病毒,是名副其實的「毒王」。
  • 敗給中國四大入侵生物:有一種世界危險度100強,卻差點吃絕種!
    敗給中國四大入侵生物:有一種被世界危險度100強,卻差點吃絕種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物鏈,這是經過了非常漫長的時期所形成的,如果有外來物種的入侵就可能會破壞當地的生物鏈完整,甚至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響,所以一般來說人們對於外來入侵物種往往都是不歡迎的。
  • 葉璇呼籲人們不要吃野味,自己卻主動吃蜥蜴頭,這是怎麼回事呢?
    文/孤島中的四葉草野味曾經是人們非常喜歡吃的一種食物,也有那麼一群人一直對它戀戀不捨,但隨著武漢肺炎的出現。野味卻以不同的方式再次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先前,人民日報就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一張禁絕野味市場的圖片,並呼籲大家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為了全人類的公共安全,為了維護大自然的多元生態,請管住我們的嘴。同時近日也有女星葉璇在微博等平臺呼籲大家不要吃野味,同時還自曝以前在綜藝活動上被製片人強制要求吃野味,而這件事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 魔鈍口螈可愛,想要養它就趕快下手,不然就會絕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貓狗之類的寵物實在是太普通了,對於喜歡個性化的年輕人來說,他們肯定不願意養這種很普通的寵物,因此,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逐漸發現了一些比較新穎的寵物,希望能引起別人的嫉妒,在近幾年,鈍口螈這類寵物逐漸火了起來,而且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喜愛,許多人都認為它長得太可愛了。
  • 「野味」的英文不要說成「wild food」,其實你小學你認識了...
    No dealing, no killing沒有買賣就沒用殺害這一段時間以來,除了「疫情」「野味
  • 一隻蝙蝠的自述在網上火了:千萬別再吃野味了
    2020年的春節,是一個尤為特別的春節,不需要走訪親朋好友,只要保證家裡有吃的,就不需要外出,這就是對國家以及社會最大的貢獻。待這波疫情過去,我們可以直接步入正常的生活軌道,不要讓大好的時間在床上度過。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別讓睡覺佔據了你的生活。最後,大家記住,儘量別出門,家裡的人出門必須戴上口罩,在家也要通風,勤洗手,可以適當地消消毒。俗話說,禍從口入,病從口出。我們需要大自然,也請人類以後別破壞大自然本身的生態環境。另外,別食用野生動物。
  • 野味和人類文明
    而SARS和武漢肺炎冠狀病毒nCoV的自然宿主正是蝙蝠和鼠類,它們可存儲5千萬年的病毒。東西方的「野味」傳統一部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說是一部人類飲食史。耐人尋味的是,即便是進入定居社會的文明時代之後,無論中外,古人的食譜中都不乏「野味」存在。
  • 瑪尼布每日健康:吃野味真的可以壯陽嗎?
    與其說是傳播病毒,更是一場由「野味」引起的災難。其實,在我國很早就有明文規定禁食野味,但仍然有人觸碰法律的底線捕殺野生動物。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供給。倘若沒有人愛吃野味,這些野生動物也就不會被端上餐桌。那為什麼那麼多人愛吃野味?瑪尼布每日健康小編認為,食野味的背後除了對大自然的不知敬畏外,更是源自個人扭曲的價值觀。
  • 非典、伊波拉都被懷疑源於蝙蝠 吃野味,你圖個啥?
    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此時反對野味的聲浪層層高漲,人們對野生動物的認知終於來到了傳染病層面。人類,不要再「作」了蝙蝠把自己進化成不好吃的樣子,晝伏夜出躲進深山老林的洞穴裡,憑一己之身封印住巨大的病毒庫,怎麼還是和人類打上交道了呢?野生動物遠遠躲開城市和人類,在遙遠的草原森林沙漠裡求得一席容身之地。可人類總是不肯放過它們。在我國,野生動物的身體面臨四種命運。當藥用的虎豹骨、犀角、甲片、龜板、羚羊角、蛇。
  • 早就警惕我們,野味不能吃!
    可按照當時上海人的飲食習慣,吃毛蚶要有點血色才夠鮮嫩好吃,所以他們直接將毛蚶用開水泡一下。之後用硬幣將殼撬開,在半生不熟的毛蚶肉上加點調料就吃了。 如此簡單的烹飪方式幾乎等同生食毛蚶,壓根起不到殺菌滅毒的作用。如果毛蚶腮上吸附了大量細菌和A肝病毒,那麼它們就會通過口腔侵入消化道及肝臟,導致疾病。
  • 拒絕野味,蝙蝠,果子狸算野味,那麼野雞野鴨野生黃鱔算野味嗎?
    眾所眾知,2020年的這次極為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舉國上下人心惶惶,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宿主為蝙蝠,這件事已經被大家所熟知,那麼為什麼除了禁止吃蝙蝠外還要禁止吃其他野味呢?野鹿肉,請不要碰!不如死亡率達 90% 的傳染病伊波拉出血熱也與人類吃野味有關,這種致命病毒的外部蛋白與某種鳥類的逆轉錄病毒相似,提示該病毒可能是從鳥類傳播給人類的,也就是說吃野味可能傳播伊波拉病毒。另一個推測是,人可能通過吃靈長類動物的肉而感染伊波拉病毒。
  • 1800元一隻孔雀上餐桌 吃野味催生不法利益鏈
    在路上女老闆反覆強調,養殖場內的都是「野味」,都是野生的,記者注意到,養殖場的位置非常隱蔽,女老闆用鑰匙打開養殖場後,一群大雁「嘎嘎」地叫了起來,還有山雞在地上跑來跑去。「你們初次來180元一隻,吃好了再帶朋友來。」女老闆說道。  隨後,她著重介紹了鐵籠子裡的孔雀,「孔雀最少1800元一隻。」
  • 淮安不允許再出現吃野生動物的現象
    人類一直在挑戰大自然的底線,可怕的災難都是吃出來的!尊重生命地球上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現在,江蘇全面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人工飼養的也不能吃!、感染後,再將病毒傳染給人類。其實,野生動物不是罪魁禍首,對野味的貪婪才是。我們如果缺乏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那就必然會付出代價。
  •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吃著哪些野味
    對於西方媒體揪著中國人吃野味不放,我們也要反駁,病毒源自何處還不知道呢,怎能讓人把髒水潑向我們。麻疹病毒來源於牛,流感病毒來源於豬,惡性瘧疾一部分來自於家禽,這些已知的病毒就來自於我們飼養的家畜和家禽。新冠病毒指不定也是源於家畜或家禽呢?吃野味的確是陋習,我國也已經完善法律,禁止大家吃野味。但吃野味的現象可不是我國獨有的,下面介紹下世界各國都有哪些吃野生動物的習俗。
  • 吃野味將判違法,那吃貓狗肉呢?
    這個春節,有多少人在心裡暗暗痛恨那個吃野味的人?此次疫情不管是不是起源於吃野味,都已經將「能不能吃野味」這件事推到了風口浪尖!終於,在上周,對於能不能吃野味這個事件有了一個結果!一、來歷不明,沒有安全性非營利組織亞洲動物基金(AAF)曾發布過一系列關於中國狗肉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認為,國內沒有任何合法正規食用狗養殖場。但是,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被送上餐桌的狗狗,卻將近上千萬隻,這些狗狗都是從何而來呢?1、「吹管」,裡面裝麻醉藥或者毒藥。偷狗賊一般開著車,隔10多米遠在車上對著狗吹管,神不知鬼不覺。
  • 古代筆記中的「吃野味鬧出人命案」
    雖然最終的「破案」和「抓捕真兇」還有待時日,但絕大多數專家認為,這種帶來巨大災難的病毒是那些在華南海鮮市場嗜吃野味的人們「惹禍上身」的。喜歡吃野味,是我國飲食文化史上「源遠流長」的一種糟粕。造成此種怪癖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人迷信吃了野生動物有滋陰壯陽的奇效,有的人認為野生動物的肉質比家畜更加鮮美可口,有的人用吃野生動物來炫富和顯示自己的高貴……毋庸置疑,在我國古代的很多食譜和筆記中都記載著大量野味的烹飪方法,但與此同時,關於吃了野味猝發重病的記錄也是不絕於書。
  • 不,其實是人們貪嘴吃野味
    真的在疫情面前,我們中國人民又一次詮釋著人定勝天的精神。但就在這奮戰的時刻,就有人開始蹭熱點,開始開始胡亂地散播謠言。相信大家也都略知一二了,這次散播的謠言又開始和貓狗有關係了。謠言內容如下:「據最新研究發現,此次新型肺炎病毒傳播途徑是華南海鮮市場進口的豺-一種犬科動物攜帶的病毒,然後傳給了附近的狗,再由狗傳播給狗,狗在傳播給人。帶這種病毒的狗狗周圍30米以內都屬高風險傳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