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48歲的本命年一過完,就顯示出了不同的氣象。讓微軟曾經的實權人物陸奇來擔任公司總裁兼COO。
關於陸奇的段位,已經毋庸贅敘,的確是世界頂級科技公司中職位最高的華人。而且陸奇在業內也口碑極好,是有大格局、大視野的人。
圖說:要打動陸奇的心,不是容易的事情
當然,李彥宏也是大方之人。張亞勤在加盟時,都獲得了百度的股份,而不是期權。陸奇進來,除了超級薪水包之外,想必也會拿到可觀的股份。
李彥宏和陸奇最早的相識大約在十年前。據陸奇的一位下屬獨家爆料,當時在矽谷的一個聚會上,李彥宏認識了陸奇,然後李彥宏對陸奇發出了加盟邀請。但沒有下文。
時過境遷,現在的李彥宏願意花大價錢讓一個沒有任何中國企業經驗的人來擔任實權派的二號人物,恐怕不是自己想退休那麼簡單。
實際上,恰恰相反,對內心驕傲的李彥宏來說,選擇陸奇更多的是對百度路線的重新選擇,以及對百度格局的重新規劃。
先說路線。
在中國,「路線」兩字都意味著重大的調整和選擇,會「觸及靈魂深處」。
百度一直是以工程師文化著稱,在早期百度也的確是無數技術青年的嚮往之地。據說李彥宏還親自面試招人的時候,經常會問各種技術問題,整理出來就是一堂技術教學課。
但和騰訊、阿里相比,百度的創業過程基本沒有大挫折,李彥宏又沒有表現出谷歌創始人那樣要改變世界的超級雄心。百度連續十幾年躺著賺錢的舒服日子,其實讓工程師文化沒有落地之處。
而且不管百度承不承認,這幾年,工程師文化已經讓位於銷售為導向的文化。對變現的著急、對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的誤判,再加上銷售文化的急功近利,導致接二連三有各類負面事情出現。貼吧事件,只是其中的一個集中爆發。
這個時候,如果在銷售本身的邏輯裡面去尋找突破,無疑是緣木求魚。李彥宏只能選擇一個技術、產品背景的人來當真正的實權派,才能解決問題,才能觸動每個百度員工的「靈魂深處」。
圖說:百度曾招來李一男當CTO,但沒有得到預期效果
陸奇的出現,與其說是總裁和COO,不如說是百度第一次擁有了首席產品官或首席技術官。畢竟陸奇在微軟領導諸多產品,Office、Exchange、Yammer、Lync、Skype、Bing等,都是微軟的核心。
這樣一個有戰略思維的技術型人才,如果真掌握了百度的大權,百度想要不回工程師路線都難。
因而樂觀來看,如果陸奇一直在百度呆下去,也許三年後的百度,就會成為國內甚至世界技術大咖都嚮往的工作聖地。
即使不樂觀的看,如果陸奇沒有呆太久,也起碼對現在百度的銷售思維怪圈,有所衝擊。
再說格局。
可能是李彥宏終於意識到之前力捧的020是偽命題,又或許是他從技術邏輯判斷出了人工智慧的未來,因而李彥宏招來陸奇,要「把百度從一家網際網路時代的中國大公司變革為人工智慧時代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公司」時,終於找到了新的格局感。
李彥宏第一次有大格局感的時候,還是在2006年。當時百度剛剛上市,自然有成為一家國際化公司的夢想。當時,百度拿出大筆啟動資金在日本開啟了搜索業務。後來又去了巴西,一度有和谷歌在全球市場競爭的意圖。
後來這個夢想基本破滅。百度在全球市場,已經錯過搜索業務國際化的時機。移動網際網路方面,也只是一大堆工具型APP出海——坦白說,這是一個有點規模的創業公司都能幹的事情,和百度以及李彥宏驕傲的心並不匹配。
現在,李彥宏終於可以重燃雄心。當然,一方面是因為搜索的紅利在國內市場已經結束,百度的市場份額保持不降就很好了;而另一方面,陸奇是這麼多年來,第一個能讓李彥宏能用國際化視野和格局去做事的人。
要強調的是,陸奇雖然是東方面孔,但在矽谷這麼多年下來,他其實已經是一個能把握未來趨勢、協調全球資源的外國人。
舉個例子。陸奇在微軟時,人工智慧的語音助手小冰,表面看是一個人機對話的工具,但背後除了深度學習和算法外,還有大量第三方軟體分析公司、數據公司提供當地的技術支持。用時髦的話說,小冰背後是一個全球性的生態。
但你什麼時候見過,百度說自己的技術背後有個生態?而且還是全球級別的?
而陸奇的帶來,則提供了改變的可能性。如果百度要發力人工智慧,陸奇的做法可能一出手就是國際化的。這和現在百度搞幾個APP出海,基本不在一個檔次上。李彥宏的格局能一下呈幾何級的放大。
當然,這些都只是李彥宏真正走向全球的開始。如果要判斷百度接下來還能否用好陸奇,一個最簡單的標誌是:陸奇是否會進入百度的董事會。
關於出海傳媒
關注中國企業及中國資本國際化的第一新媒體。用大數據的方式來洞察國際化大潮中的公司故事、人物故事。現在是公測時間。歡迎加入(微信號:chuhaimedia),成為國際化大潮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