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上可憐的動物,如今在太空流浪,再也返回不了地球

2020-09-10 林林的小蛋卷

早在人類登上太空之前,已經有地球生命進入到了太空,流浪狗萊卡就是這樣一隻登上過太空的地球生命。為了實現載人航天,各國在將人類送往太空之前,會先將動物作為「人類的替代品」,測試人類登上天空的安全性,以及登上太空後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美國和蘇聯在技術上的較量、發展速度令世界驚嘆不已,他們只看到了兩國之間的表面競爭,而忽視了背後的競爭。像這條曾經被送進太空的狗,今天還在太空裡遊蕩,再也沒有回到地球的可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首次進入太空的生物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蘇聯的迅速發展使世界刮目相看,它成功地把第一顆衛星和第一名太空人送上了太空,從此人類開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人們心目中第一個在太空留下痕跡的生物,就是加加林,它對世界有著不同的意義,事實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生物,並非人類,而是一隻狗狗,加加林之前就自嘲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左右,人類的科技才剛剛起步,相對比較落後,要把人類送上太空這並不簡單,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術,還要確保太空人的安全,否則就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程。為確保太空人的安全,在將他們送入太空前,只能對設備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檢測,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

因此,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可以用其他生物來替代人類?儘管身體結構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屬於地球上的生物,於是就有許多動物代替人類先進入太空,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前蘇聯國家航空航天局決定先讓一隻狗登上太空,檢查設備安全。

流浪狗萊卡

人們在路邊找到了一條流浪狗,那時它已經三歲多了,之所以會選擇它,是因為它在長期的流浪中,已經有了很強的適應能力,而且也表現出了與其他的狗有不同的智慧,

因此,科學家在經過簡單訓練後,決定將其送上太空,並將其命名為萊卡。以前,它一直在模擬太空中生存的環境。原本以為這就是萊卡的改頭換面,新生活的開始,但沒想到,它隨時都有喪失生命的危險,經過漫長的準備,科學家們決定在1957年11月3日把它送入太空。

這一次萊卡的進攻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因為火箭剛一發射,溫度就開始上升,而且還沒有真正進入太空,萊卡就因溫度過高而死於火箭。這個失敗的計劃最終把萊卡送上了太空,但不能說它是成功的。

因此萊卡一直在太空中飄蕩,今天也不能回到地球,如果這次不是萊卡被送到太空,而是太空人們要承受的後果。網民說,這隻狗前半生在地球上流浪,後半生在宇宙間流浪,實在很可憐。你對被送到太空中去的狗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可憐的狗,至今還在太空流浪,再也無法返回地球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美國和蘇聯在技術上的較量、發展速度令世界驚嘆不已,他們只看到了兩國之間的表面競爭,而忽視了背後的競爭。像這條曾經被送進太空的狗,今天還在太空裡遊蕩,再也沒有回到地球的可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63年前被送上太空的流浪狗,如今仍漂浮於地球上空,是人類的英雄
    到了現在這個時代,發展航天事業已成為整個人類文明往前躍進的重中之重,世界各國也都在航天領域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財力,即使付出任何代價也要把人類的太空人送上太空,以更好地探索我們頭頂上這片虛無縹緲的宇宙。我們都知道,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是世界上第一個離開地球進入太空的人。
  • 《流浪地球》中,為什麼劉培強會說「再也回不去了」?
    在《流浪地球》中,劉培強在領航員國際空間站上執行了17年的太空任務,他即將返回地球。但他在後面又說,從「流浪地球」計劃啟動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雖然地球上建有1萬行星發動機,平均每座可以產生大約150億噸推力,但還不足以讓地球擺脫太陽引力的束縛。為此,需要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以上地球獲得足夠的逃逸速度來衝出太陽系。 在劉培強即將退役時,地球將會進入木星軌道。按計劃,地球結果木星的加速之後,劉培強將會返回地球上。
  • ​世界上最可憐的狗,至今還在太空流浪,成為一隻太空狗
    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是非常艱險的,探索太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很早以前人類對宇宙就展開了探索,但是當時人類的科技有限,一直都沒能實現太空夢,因此飛上太空成為了全人類的夢想。後來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有能力前往廣闊的宇宙,蘇聯航天員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在1961年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繞地球一周飛行,並順利返回地球,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 64年前,蘇聯將一隻3歲小狗送入太空,它至今仍在地球軌道流浪
    所以小狗萊卡的遺體,至今還被滯留在太空,如今已孤獨地在地球軌道漂浮了長達64年之久。流浪狗萊卡在進入太空前的小狗萊卡,本是流浪於莫斯科街頭一條不起眼的3歲狗狗。但人們之所以選擇將流浪狗作為實驗對象,其一是因為它們浪跡街頭,生活條件艱苦,經常在饑寒交迫中求生存,因此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強。其二,狗狗這種動物,天生與人友好,會將人類視作自己的主人,肯聽話,有利於人們後期對於它們進行太空訓練。
  • 宇宙中有數萬億顆流浪行星,地球也能去流浪嗎?
    去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各方拍案叫絕的電影,讓我們來回憶一下流浪地球的基本劇情。背景就是太陽快要變成紅巨星,急劇膨脹之後,人類為了自救,必須逃離太陽系。因此在地球的表面上建造了上萬座發動機來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
  • 紀念日 | 看哭了...第一隻飛上太空的「太空狗」,卻再也沒有回來!
    第一個上太空的地球生物是一位特殊的「客人」——小狗萊卡。
  • 這條狗在62年前,被蘇聯送上太空,如今這條狗咋樣了
    ——《探索宇宙》探索之路永無止盡,人類進化至今,對地球的探索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再進一步還需要更加先進的技術,不過,人們並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他們把目光延伸到宇宙之內。從上個世紀開始,人們就開始了宇宙探索。
  • 62年過去了,蘇聯送入太空的那隻3歲小狗,現今仍在地球軌道流浪
    在科學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動植物加入進來。除了孟德爾侍弄出豌豆後發現了遺傳規律、薛丁格養育出貓後了解了量子力學的宏觀不確定原理、摩爾根用瀕死的果蠅發現了基因學說外,世界歷史上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動植物實驗,比如說62年前蘇聯送進太空的小狗。
  • 它是第一隻上太空的猩猩,歷經艱險返回地球,最後結局如何?
    蘇聯先發射了載動物的飛船實驗,蘇聯的試飛對象是一個叫&34;的狗,為了減少麻煩,蘇聯人們選擇了流浪的母狗,因為流浪意味著較強的生存能力,母狗也不需要翹起腿來排洩,能節省更多的空間。最後根據萊卡身上的傳感器,蘇聯科學家們發現萊卡最後的狗生階段是痛苦的,而且只在太空中生存了幾個小時,就因為飛船裡的溫度過高而失去了生命。
  • 流浪地球出發:那些震撼人心的太空音樂
    如果說,今年春節檔哪部電影最受人矚目,那就必定要說到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目前已經成為了「現象級」的影片,不僅全網好評如潮,更是票房大賣。
  • 楊利偉返回地球,為何再也沒去外太空執行任務?原因讓人心疼
    宇宙一直是深邃與神秘的代表,吸引著人們的眼光與幻想,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航天事業的發展,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開展了外太空的探索任務,這其中就包括了中國。中國曾在2003年10月15日發射「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中國航天員楊利偉開始了首次太空執行任務。
  • 流浪地球:究竟是宇宙常態or偶然?南希望遠鏡或將會給出答案
    比如,這個宇宙、這個世界,大多數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就應是地球質量大小甚至是更小質量的行星所組成呢?至少,第一次,我們找到這樣理論的第一個可能性的證據。只要我們的「眼睛」(太空望遠鏡)的靈敏度和精度,足夠犀利的話,它一定逃不出我們的法眼。
  • 蘇聯將一隻3歲小狗送進太空,62年過去,如今仍在地球軌道流浪
    ,從人類馴化狗到今天,已經有了4萬年,馴養一隻狗,用不了太多的時間,它們非常聰明,甚至可以在人類的指揮下行動,因此也有了警犬,而登上太空的第一位生物,也並不是,他成為了第一個觀看地球全貌的人。,為了儘可能保障航空航天的安全,動物們成了先驅者,蘇聯安全實驗使用的動物就是狗,加加林在升空之前也說過一句非常不體面的話:我是上外層空間的第一人?
  • 從《流浪地球》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太空表達
    《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工業辛勤耕耘的收成,是中國科幻文學厚積薄發的碩果,更是走過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的中國社會經濟繁榮昌盛的藝術反映,它成功開啟了中國科幻片的新紀元,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本文從影片的故事內核出發,一一賞析內嵌在影片中的家園故土、和諧合作、堅韌執著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領略宏闊奇妙的宇宙之美,憂思地球母親的不測未來,就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屬於中國人的影像思考。
  • 現實版流浪地球?科學家大膽推測:宇宙中可能遍布著流浪的行星
    通常來說,我們習慣於將地球大氣層之外的區域稱作太空。顧名思義,太空的意思就是一片什麼都沒有或者說幾乎什麼都沒有的宇宙空間,屬於高度真空的狀態。長期以來,科學家也相信恆星與恆星之間的區域幾乎就是真空,什麼也沒有。
  • 楊利偉返航後,為何再也沒重返太空?或許與返航途中的這件事有關
    導言:楊利偉返航後,為何再也沒重返太空?或許與返航途中的這件事有關。自古以來,人們對天空充滿了想像,眾多關於上天的神話傳說,都在向後人傳遞著一個信號,那便是人類對於天空的嚮往。在古人的想像中,有一位叫嫦娥的女子,吃了仙丹便飛上了月球,她居住在廣寒宮之中,陪伴著她的只有那隻小白兔,和外面的那一棵桂花樹。
  • 首個升上太空的流浪狗,至今還在浮在宇宙,莫斯科為它設立紀念碑
    在科技發展的步伐下,人們也一直沒有放棄對太空的探索,古人就曾有嫦娥奔月的傳說和「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蔚藍浩瀚的宇宙,一直囊括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幻想。從讀書之時,我們便對太空充滿了無限的渴望,宇宙太空也從未停止過發散它的魅力。當然引人入勝的不只是浩渺的星辰,更是星辰中的萬千的變化。
  • 世界上最無助的狗,至今還在太空中流浪,再也沒有機會回家
    遺憾的是,早期由於技術的限制,火箭的飛行軌跡通常都是一個拋物線,這雖然能夠讓火箭突破卡門線進入太空,但離真正的地球軌道還有不小的距離。第三,流浪狗在艱難的流浪過程中,造就了其非比尋常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第四,之所以選母狗不選公狗,是因為母狗比公狗擁有更好的心理耐受,更加容易平靜下來。另外,母狗進行排洩不需要翹腿,這減少了需要的活動空間,便於攜帶排洩物回收裝置。
  • 飛向太空的「動物敢死隊」
    直到1959年5月28日,獼猴艾布爾和松鼠猴貝克爾搭乘「朱比特」號火箭飛到了距地球480公裡的太空中,並安全返回地球,美國才有了第一個能活著返回地球的太空猴。   第二階段:進入太空被嚇死   1957年11月3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二顆人造衛星,衛星上搭乘了即將飛上太空的第一個地球生命——小狗萊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