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日子裡,你有多久沒有抬頭仰望過頭頂的這片夜空了?
朗朗乾坤,昭昭日月,仰望星空,以夢為馬,當你失落,迷惘,浮躁,孤獨之時,不如就抬頭望望天空,或許就能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自人類誕生以來,浩瀚無垠的太空總是那麼神秘,那麼遙遠,讓人類難以觸及,因而也總是激發著人們想要對其一探究竟的欲望,帶給人們無限遐想。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沒有放棄過對於宇宙奧秘的探索,對於太空夢想的追尋,曾幾何時,我們幻想有一天能夠自由翱翔藍天,我們的確做到了。我們也曾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乘坐宇宙飛船遨遊太空,我們也做到了。
人類是有野心和遠大抱負的,畢竟我們的目光不僅僅局限於地球,而是更加廣闊的星辰大海。我們曾迫切的期盼能夠將人類的足跡留在太空,為此,在人類世界誕生了一個偉大而充滿挑戰性的職業,太空人。
小狗萊卡
於是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著東方1號宇宙飛船,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但加加林卻不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生物。第一個代表地球生物進入太空的也並非人類,而是一條來自地球的流浪狗,它甚至比加加林還要早四年進入太空。
這隻流浪狗名叫「萊卡」(Laika,俄文:Лайка)。1957年11月3日,小狗萊卡乘坐著蘇聯發射的第二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2號,穿越大氣層,進入太空。小狗萊卡雖然因此成為了人們眼中的「英雄狗狗」,但這卻也成為了一個令人悲傷和值得人類反思的故事。
因為在此之前,人們對於宇宙的了解還不多,航天技術也還不成熟,且蘇聯那時候其實也還並沒有掌握回收飛船的相關技術,這也意味著小狗萊卡的這趟太空之旅,註定了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死亡之旅。所以小狗萊卡的遺體,至今還被滯留在太空,如今已孤獨地在地球軌道漂浮了長達64年之久。
流浪狗萊卡在進入太空前的小狗萊卡,本是流浪於莫斯科街頭一條不起眼的3歲狗狗。但人們之所以選擇將流浪狗作為實驗對象,其一是因為它們浪跡街頭,生活條件艱苦,經常在饑寒交迫中求生存,因此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強。其二,狗狗這種動物,天生與人友好,會將人類視作自己的主人,肯聽話,有利於人們後期對於它們進行太空訓練。
而小狗萊卡性格溫順,外形乖巧,也符合了蘇聯在後期宣傳工作上,對於狗狗的顏值要求。僅重達6公斤,身材嬌小,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飛船的重量負擔。
據相關人員的回憶:「萊卡機智、天性溫順,其表情還能微微引人發笑」
且萊卡作為一隻雌性狗狗的身份,也成為了它最終會被科學家們相中的重要因素,因為雌性狗狗在進行小便時,不需要抬起後腿,這也意味著雌性狗狗比雄性狗狗所需要的空間更小。因此,小狗萊卡成為了當時科學家們眼中理想的實驗對象。從街頭流浪到飛入太空,從此改變了自己的整個動物生涯。
小狗萊卡在人們的安排下,曾接受了一系列的相關太空模擬訓練,包括自己穿太空服,離心訓練,模擬發射,以及適應如何在狹小的太空艙中生活。
在跟隨衛星起飛之前,小狗萊卡被固定在它的特製太空艙裡,人們為它裝上了用於監測心跳和呼吸狀況的相關設備儀器,以便在萊卡進入太空以後,人們可以對它的生理數據進行實時監測,掌握它的身體狀態。
蘇聯給出的萊卡死因按照蘇聯官方最早對外公布的信息中表示,按照計劃,萊卡需要進行長達一周的太空飛行之旅。進入太空後,蘇聯官方依舊每天向人們公布著萊卡的身體狀況數據,聲稱情況一切安好,沒有出現大問題:
「一開始一切似乎沒什麼問題,除了在發射時,萊卡的心跳有加速,但是在時隔了3小時之後,它的心跳也恢復了正常。
在太空中安然度過了一周後,萊卡在吃完被安排好的含有劇毒的一餐食物後,是平靜安詳,無痛苦的死去的,蘇聯曾解釋到,這樣的做法也是為了防止萊卡在返回地球時,經受大氣層的痛苦折磨而死去,所以不得已而為之,且這個說法也一直被堅持了長達近半個世紀。
萊卡死亡真相一直到2002年,曾參與過蘇聯人造衛星發射研究工作的科學家迪米特裡·馬拉山科夫,才在世界太空會議上,正式對外公布了小狗萊卡的真正死因,原來小狗萊卡在衛星發射了僅幾個小時之後,便在高壓和酷熱難耐的環境中痛苦的死去了。
進入太空後,太空艙內的溫度也隨之升高到40℃,且萊卡身著的太空服,隔熱效果畢竟有限,致使萊卡最終在高溫環境下活活被烤死。且它死前的心率並非是蘇聯之前說的一切安好,一切正常,根據最終傳回的數據顯示,其心率已經達到了它在平時進行離心訓練時的三倍,可見萊卡在死前的最後一刻是有多麼痛苦和緊張。
據悉,原本人們是為太空艙設置了專門的降溫裝置的,但凡艙內溫度高於了15℃,降溫裝置就會自動啟動,來為萊卡降溫。但很明顯,這個降溫裝置在關鍵時刻失靈了。於是在萊卡升空後的5-7個小時左右,人們就再也沒有接收到任何有關萊卡的生理數據。
真相大白後,蘇聯曾經的這一做法,也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批評,英國《泰晤士報》曾專門為萊卡發文稱:
「萊卡」是「全球最迷人、最孤單、最不幸的狗」,西方動物保護主義者還為此舉行過抗議示威。」
人們紛紛譴責蘇聯航天研究人員太過冷血,於是蘇聯航天醫學的奠基人奧列格·加津科曾對此表示:
「當你意識到『萊卡』不會歸來,它會將殞命於太空,而你卻無能為力,不只是我,誰都不能讓它歸來,因為本就沒有返回艙,這種無力,無奈也讓我倍感沉重。」
萊卡死後,它生前所乘坐的史普尼克2號最終也沒能回到地球,在太空飛了6個月之後,於1958年4月14日,發生解體,萊卡的遺體也因此被永遠留在了太空,成為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塵埃。
紀念萊卡
但是人們卻記得它,它不再是一條最終只能餓死街頭,無人問津的流浪狗狗,而是為人類航天事業而「犧牲」的「航天小英雄」,是人類的「探路者」,它短短幾小時的飛行讓人類在宇宙的探索之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小步,畢竟它的死亡,也再次證明了地球生物在太空嚴酷環境中所能承受的生命極限,或許也就只有短短幾小時。
萊卡死後,人們為了紀念這隻太空汪星人,記住它為人類的犧牲,蘇聯曾在1957年發行萊卡的紀念郵票。在莫斯科,人們也特意為它修建了一座萊卡紀念碑。還將它的形象印在郵票上,印在漫畫書裡,美國報紙媒體也專門將萊卡乘坐的衛星,稱之為「萊卡的衛星」。
迄今,全世界還曾有6首歌曲,是專門為萊卡而譜曲創作的,比如俄羅斯後搖樂隊Powder! Go Away曾為紀念小狗萊卡,發行了專輯《Laika Still Wants To Go Home》(萊卡想回家),歌曲內容講述了萊卡的整個孤獨太空之旅,並採用了一種悲傷的歌曲基調。
兩隻太空狗,一隻猴子
但是萊卡的死,並未讓人們停止用動物來進行太空實驗的做法。在萊卡之後,還有兩隻小狗分別叫「箭頭」和「小白」,結伴而行,被人們雙雙送入太空,但是箭頭與小白要幸運多了,它們在太空航行了一天之後,便成功返回了地球,其中小狗「箭頭」再回到地球以後,還生了一窩小狗崽,過著它幸福的dog life。
繼蘇聯之後,美國也曾將一隻名叫哈姆的猴子送上了太空,它的結局相比於萊卡也是幸運的,在去太空走了一遭後,安全地返回了地球,回到地球後的哈姆受到了人們的精細照料,但是它在那之後,也僅僅只活了二十餘年,其壽命遠低於它的同類。讓人們不禁猜疑,哈姆的早逝,是否跟它曾去過太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