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微納機器人之父」來華,當選中科院士,科研成果改變世界

2020-07-24 拿本書來看風景
日本「微納機器人之父」來華,當選中科院士,科研成果改變世界

科學研究的進展及其日益擴充的領域將喚起我們的希望。——諾貝爾

納米技術的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軍事領域的地位,這一點在21世紀初就已經得到了很多有識之士的認同。發達國家都在發展自己的納米技術,然而我國在納米技術上的研究始終停滯不前。一方面由於國外幾大納米機器人公司對中國的封鎖所致,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確實缺少這方面的人才。直到日本一位科學家來到我國,才為我國改變了現狀,這位科學家便是福田敏男。作為微納機器人之父,他曾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所研究的成果也改變了世界納米布局。

順風順水的前半生

1948年12月,福田敏男在日本東京出生。作為地地道道的東京人,佔據了地利的優勢,再加上從小非常樂於學習,人也很聰明。憑藉著優異的成績,他順利地就考上了著名的東京大學。大學只是一個人人生的開始,以後的道路怎麼發展就取決於每個人。有人進入象牙塔以後,惶惶不可終日,反而荒廢了數年的光陰。也有人會繼續學習,繼續深造,從而會有更高的成就,福田敏男就是後者。

日本「微納機器人之父」來華,當選中科院士,科研成果改變世界

上了東京大學後的福田敏男,沒有一日荒廢自己的學習,依舊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種知識。憑藉著這一點,福田敏男在大學也生活得順風順水,也獲得了師生的尊敬,在其29歲的時候,就已經取得了東京大學的博士學位。

拿到了博士學位才算是真正走向了學術研究的道路,兩年之後的福田敏男再次成為了名古屋大學的教授。當時的福田敏男不過才31歲,31歲的男子已經取得了博士學位,並且成為了一個學校的年輕教授,可以說已經是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然而年輕教授並不是福田敏男最終的志向,他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使得他的重點並不是在教書育人,而是在此過程中不斷探索全新的領域。

日本「微納機器人之父」來華,當選中科院士,科研成果改變世界

研究之路

在還沒有成為名古屋教授之前,福田敏男其實已經著手進行他所熱愛的微生物操作的研究。這項研究也證實為福田敏男後來研究微納米材料奠定了基礎。福田敏男用顯微鏡對微生物操作的研究是他人生的第1個巔峰。

當時的福田敏男在對微生物操作進行研究的同時,世界上正在著手進行機器人的研究,而機器人的研究速度以及更新換代的速度,也遠遠要比微生物的研究速度更快。在此情況下,福田敏男沒有停止自己的研究,而是不斷改進微生物電子顯微鏡。憑藉著他在這方面的付出,終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將機器人系統集成的掃描電子顯微鏡,成功將機器人和顯微鏡結合到了一起。

很多人並不清楚機器人和顯微鏡的結合意味著什麼,其實這項技術的發明一直在改變著全世界的人類命運,而且造福著千千萬萬的患者。如今對於癌症的治療主要就是腫瘤的切除,將一些已經面臨衰竭的器官切除,才能保證患者體內的癌細胞不會擴散。

日本「微納機器人之父」來華,當選中科院士,科研成果改變世界

而要對體內的癌細胞進行切除,僅僅靠人為的操作是難以做到的,因為腫瘤和人體器官之間的界限是難以區分清楚的。但是微生物和機器人的結合使得這項操作成為了可能。也正是機器人和顯微鏡的結合又讓福田敏男對微納米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微納米技術和機器人技術之間有著共性,如果能夠利用微納米機器人來對一些患者的手術進行改造,這將能夠極大地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並減輕患者的痛苦。

也正是抱著這一理念,福田敏男開始從事於微納機器人的研究,而這項研究在不久以後也終於實現了。如今腫瘤患者的切除手術,其實就得益於納米機器人的發明。在這一基礎上,福田敏男的貢獻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也正是如此,福田敏男的一生獲得過無數的獎章。其中最讓他驕傲的就是機器人與自動化領域的最高獎終身成就獎,而另一個則是中國人為他頒發的友誼獎。

日本「微納機器人之父」來華,當選中科院士,科研成果改變世界

隻身來中國

2012年,福田敏男來到了中國,在中國的北京理工大學全職教學。福田敏男之所以來到中國,就是因為他和其他的科學家不一樣,在他的眼裡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福田敏男也認為以後的中國在納米技術方面將會有非常大的空間。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讓福田敏男毅然決然的來到了中國工作,並為中國的納米技術發展,創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條件。

當然福田敏男的前半生所取得的成就,其實和在中國的工作並沒有多大關係,但是他的後半生基本都是在為中國的納米技術奠定基礎。福田敏男在中國工作的這段期間,為中國培養了一系列傑出的微納米技術人才。

從工作第1年開始到如今,在他手底下培養出來的博士後已經超過了30名,而他的學生目前都是中國在微納米技術領域首屈一指的人物,基本都是中國微納米機器人領域的棟梁之材。福田敏男對中國人的貢獻是巨大的,也是不可抹殺,儘管他是一個日本人。

日本「微納機器人之父」來華,當選中科院士,科研成果改變世界

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迅速,也有一大批外籍的科學家如今都願意來中國工作。開放的環境以及中國人對待外國友人的態度,更能讓這些外國友人在中國發光發熱,實現他們自身的價值。

一個國家實力的真正提升,其實也在於外國人對本國人的態度。以前的中國積貧積弱,國內的科學家都外流,更別說外國科學家對中國的態度了。如今,中國的環境發生了改變,中華民族正在崛起,國內人才流失的現象少了,外國人也願意來中國工作了。

當有一天,國外的人都願意來到中國工作,當有識之士都願意投身於中國的發展潮流之中時,才真正說明國家強大起來了。我們國家雖然在這方面已經小有成就,但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是巨大的。

日本「微納機器人之父」來華,當選中科院士,科研成果改變世界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猜你想看:

&34;周藝博:少年立志爆紅全國,他上的大學和專業不尋常

馬未都:郭沫若寫的詩是小孩子水平!老梁:這是把書都讀透了啊

相關焦點

  • 日本頂級科學家投奔中國,首創一項超級科研技術,將惠及千萬國人
    其中,就有一位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在中國創下一項超級科研技術,給國內外帶來了非常大的福祉,他就是福田敏男教授。求學:一帆風順1948年12月,福田敏男出生於日本的首都東京,他從小天資聰慧,學習也很努力。「微納機器人之父」在此基礎上,福田教授也一直致力於機器人仿生和微納米技術的相關研究,並且也頗有建樹,福田教授為解決醫療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 祝賀聶建國院士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35次理事會通過,我系聶建國教授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他也是這次增選中唯一當選的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近日,聶建國教授收到日本工程院小林喜光院長的通知,祝賀他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教授1958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縣,1994年於我系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長。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遭拒,最後當選美國院士
    那時的中國與美國的科技水平差距很大,美國很多科研成果都是世界最前沿的在發現我國的量子級聯雷射器也遠遠落後於美國後,李愛珍在回國後又投入到與之相關的研究中,這項關於量子級聯雷射器領域的研究,李愛珍堅持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取得了一些成就,好在之後她不僅在國內,更在世界學術領域得到了認可。
  • 河南中科軟智的科研實力
    中國科學院集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於一體,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如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823名院士,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努力實現「四個率先」目標,即「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 35歲晉級教授,41歲當選院士,50歲發現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49歲提出界面高溫超導;50歲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稱為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52歲獲中央電視臺「科技盛典」2016年度科技創新人物稱號;53歲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 河南中科軟智數位化的科研實力
    中國科學院集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於一體,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如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823名院士,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努力實現「四個率先」目標,即「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 4次落選院士,卻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她的一句話讓人淚目
    她的研究成果,被「分子束外延之父」、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卓以和評價為:世界上沒有幾個實驗室可以做到,而且這些實驗室的人員大多有過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經歷。李愛珍能夠獨立地做出來,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功勞。然而,在2007年的時候,她卻意外當選了美國科學院的院士,而且是第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長期從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與環境材料的設計理論、核心製備和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原創性的成果。在一流國際期刊發表SCI科學論文660餘篇,他引30000餘次,連續6年入選愛思唯爾&34;榜單,連續2年獲評科睿唯安&34;稱號。獲中國發明專利90餘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50餘項發明專利已成功進行產業化轉化,技術轉讓費達1億6千萬元。
  • 日本國寶級科學家道出真相
    1074位世界頂級科學家皈依我國據統計,從2018年以來,已經有1074名頂級海外科學家到我國進行科研工作,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日本。從日本外務省的數據來看,長居中國展開科研的日本頂尖科學家同比上漲25%,他們在我國各大高校、研究院,成為我國科研事業發展的得力助手。
  • 聶建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3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並收到日本工程院小林喜光院長的祝賀。
  •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2017年8月,顏寧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二輪候選人 ,不過可惜的是隨後落選了。同年的12月15日,顏寧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在顏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兩年,於2019年4月30日,她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巨東英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0年7月日本工程院公布今年選出的外籍院士名單。原日本埼玉工業大學副校長、工學部教授、材料科學專家巨東英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科技日報駐日本記者 陳超攝  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 Academy of Japan)成立於1987年,由大學、產業界以及國家所屬研究機構中,在工程及科學技術相關領域做出貢獻,並具有重要領導和指導地位的人士組成。日前院士總數為820名,外籍院士21名。該院1990年加盟國際工程院聯盟(CAETS)。
  • 院士們比39歲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
    這兩個極具分量的詞彙讓顏寧,這位研究成果在世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生物學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這位清華女神有多牛?看看她所獲得的榮譽就知道了。  科研就是自己跟自己鬥。  ——盧柯  40歲當選院士:鄧中翰  工程師能夠通過技術與模式創新改變這個世界。
  • 我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我也不願離開我的祖國,因為縱使我的祖國在恥辱之中,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一個人,必不可少的品質就是愛國,只有是愛國的人,才有一顆健全的心。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她的一生,都在為了國家的科研事業而奮鬥,即使她曾四次申請中科院士,最終都被落選,而後來又被美國評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縱使這般,她也是心向國家,從來沒有哪一刻是動搖的,報效祖國是他一生的志願,這人便是李愛珍女士。
  • 袁隆平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被美國搶去當外籍院士,真是滑稽
    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將千千萬萬中國人從「饑荒」狀態之中解救出來的人。早在2006年,他就已經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而在中國,他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落選中科院士。此前,他也是經過湖南省四次強力推薦才艱難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這條職稱評審路,簡直比兩萬五千裡長徵還要艱難。
  • 任詠華:38歲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一心為人類做貢獻
    一路開掛的科研生涯與恬靜優雅的氣質,讓她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女神。然而化學領域也有一位同樣建樹頗豐,讓無數學子敬仰的女科學家——任詠華。  任詠華女士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是我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1985年從香港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師從支志明院士繼續學業,3年之後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 中科院、工程院外籍院士,華人計算機視覺之父黃煦濤逝世
    美東時間4月25日,北京時間4月26日,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Beckman研究院圖像研究室主任黃煦濤教授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逝世,享年84歲。
  • 一門三院士!領域佳話
    如在醫學科學界,曾經獲得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振義院士先後培養出陳竺院士(人大副委員長,原衛生部長)、陳賽娟院士(科協副主席)、陳國強院士(交大醫學院院長),「一門四院士」被傳為佳話。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
  • 施一公當選美國院士能說明什麼
    美國科學院當地時間4月30日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該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據5月1日《人民日報》)。
  • 「陝西鄉黨」西電校友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系首位榮獲該獎...
    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日前揭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友、該校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名譽院長兼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王中林,憑藉其在微納能源和自驅動系統領域的開創性成就,榮獲這一世界性大獎,成為35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