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朝安村委會朝慶新村的鄧耀林家亮起了燈光。「我一般凌晨就起來割膠,那時候天氣比較涼快。」鄧耀林介紹,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都會早早起床割膠,割到上午6點左右就差不多可以收膠水了。對於鄧耀林來說,早起不僅成為了他的生活習慣,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鄧耀林2015年被納入貧困戶,2018年脫貧,一家4口住在一層平房裡。主要收入來源是割膠、養殖雞鴨等。「我自己還養了點雞鴨,鴨子是拿來賣的,雞是留著自己吃的。」說到自己養殖的雞鴨,鄧耀林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他介紹道,自己養了大約五六百隻鴨子,這批已經是今年的第三批了,銷量還不錯。
鄧耀林養殖鴨子的地點是在魚塘的周圍,前幾年在幫哥哥們看魚塘時,突然有了靈感,這麼大的地方,不養點什麼真有點兒浪費,深思熟慮過後,鄧耀林決定先試一試。於是,鄧耀林先買了一百隻左右的鴨苗進行養殖,很快,鴨子到了可食用的時候。
「剛開始的時候,還沒有什麼人氣,村委會和幫扶單位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朝安村委會駐村書記符作能介紹,為了幫助鄧耀林打開銷路,村委會和幫扶單位除了宣傳之後,還自掏腰包購買了鴨子。這一吃,大家都覺得不錯,主動為鄧耀林的鴨子打起了廣告。
「為了吸引顧客,鄧耀林還提供幫殺幫送的服務。」幫殺幫送的話,一隻鴨子能賣70塊錢哩。鄧耀林笑著說,有些顧客比較忙,想吃鴨肉但是沒時間殺,而且還得跑到市場上去買。鄧耀林的幫殺幫送服務給客戶們帶來了便利,於是紛紛下單購買。
「他養的鴨子遠近聞名,許多顧客都是提前跟他預訂,就怕賣完了。」符作能介紹,鄧耀林養殖的鴨子肉質結實、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在十裡八村都打出了名氣。逢年過節,大家都會跟他買幾隻帶回老家。
「有一次客戶跟我要鴨子,那時候已經賣得差不多了,已經沒貨了,沒辦法,只能把留給自己吃的賣給了客戶。」鄧耀林說,通過這次教訓,為了防止鴨子不夠賣,在養殖鴨子的第二個月,鄧耀林就會再進第二批鴨子,形成良性循環。
「現在會用微信了,大部分客戶都是通過微信來給我下訂單,這樣方便了很多。」鄧耀林介紹,微信裡的好友大部分都是客戶,一聽到手機的提示音,就知道要來活了。說到這裡,鄧耀林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下一步的話我想養點豬,過兩年再把房子蓋上一層。」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鄧耀林已經作出了自己的規劃。(李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