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彈性成像技術鑑別乳腺良惡性病灶的病理基礎及應用進展

2020-12-05 醫脈通

作者:胡文潔,李凡,白敏,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惡性疾病,嚴重威脅女性健康。我國國家癌症中心2018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乳腺癌仍高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榜首。相關研究表明乳腺癌5年生存率與診斷分期呈顯著負相關,Ⅰ期5年生存率可達95.2%,Ⅲ~Ⅳ期5年生存率僅為58.4%,因此早期發現、診斷及治療對於乳腺癌預後至關重要。

 

超聲檢查因其具有安全、經濟、可重複性好且無明顯禁忌證的優勢,已成為乳腺疾病篩查的重要方式。同時,隨著超聲彈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廣泛應用,超聲檢查的準確性有所提高,且UE安全無創,操作簡單,結果直觀,已成為常規超聲檢查的重要補充。現就UE在乳腺病灶良惡性鑑別中的病理基礎及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1.UE原理

 

彈性概念於1991年由Ophir等首次提出,彈性被定義為描述軟組織應變及彈性模量分布的定量新方法。彈性技術是以各種組織的彈性係數不同作為依據進行成像,反映組織的硬度特性,組織彈性係數越大,硬度越大,而硬度又與病理成分相關,故彈性技術有助於鑑別乳腺病灶良惡性並區別病理類型。

 

2.UE病理學基礎

 

近年來研究表明,乳腺癌的發生發展與腫瘤微環境密切相關。腫瘤微環境由腫瘤細胞和間質組成,前者是病理組織學分類時判斷腫瘤類型的主要依據,後者支持實質細胞、維持組織形態,由細胞外基質和各種間充質細胞組成。細胞外基質的改變影響腫瘤細胞的增殖、浸潤和轉移,其硬度決定了組織硬度,隨著細胞外基質的增多腫瘤的惡性程度也隨之增加;間充質細胞中的成纖維細胞又與乳腺癌的發生、發展及轉移關係密切。

 

有研究表明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佔腫瘤組織細胞總數的50%左右,其作為一種間質成分參與結構支持並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對腫瘤進行調控,如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轉化生長因子等促進腫瘤細胞生長、浸潤及轉移。相比較於良性組織,惡性組織中被激活的成纖維細胞大量增生,而成纖維細胞合成的膠原蛋白既是構成細胞外基質的主要結構蛋白,又是構成膠原纖維的主要成分,發揮支持細胞結構並進行信號轉導的作用,故膠原蛋白和膠原纖維的改變會引起組織硬度的變化。

 

研究證實不僅兩者的含量與組織硬度密切相關,膠原纖維的直徑、密度、交聯度、形態及排列方式等均會對組織硬度產生影響。國內學者研究發現膠原纖維呈長直形態和蜂窩狀排列時病灶彈性值最大,得出結論:乳腺病灶間質內膠原纖維不同的形態排列形成病灶不同的硬度,長直形態和蜂窩狀排列是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明顯變硬的原因。Krouskop等提出,乳腺內不同組織硬度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浸潤性導管癌>非浸潤性導管癌>乳腺纖維化>正常乳腺腺體>脂肪。

 

3.UE分類及臨床應用

 

根據世界醫學生物學超聲聯合會及歐洲醫學生物學超聲聯合會發表的UE指南,可將UE技術分為以下3類。

 

3.1靜態/準靜態彈性成像

 

靜態/準靜態彈性成像(real-time elastography,RTE)利用主動施加於體表的外部壓力或體內生理性壓力(如心血管或呼吸運動等)誘發組織產生形變,儀器將產生的形變進行灰階或彩色編碼,形成彈性圖像以顯示應變的分布情況。常用定性和半定量標準進行判斷,包括彈性評分法和比值法。

 

彈性評分法中,大量研究已表明採用Itoh五分法對於鑑別乳腺病灶良惡性具有重要價值;但由於乳腺彈性圖複雜多樣,五分法缺乏對一些圖像表現的描述分類,故只能依據檢查者的經驗進行判斷,容易出現漏診或誤診。繼而羅葆明等提出改良五分法,使得彈性圖像的分類更加合理細緻,使用更為簡單準確,有助於乳腺病灶良惡性的鑑別,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RTE的半定量診斷標準為比值法,包括應變比(strain ratio,SR)和面積比(area ratio,AR)。SR表示病灶與周圍脂肪組織的硬度比,將脂肪作為參考標準是因其在患者之間和患者內部的硬度相對接近。

 

Yoon等學者運用SR評估乳腺病灶良惡性,得到診斷敏感度為63.5%,特異度為61.4%,與灰階超聲的診斷效能無顯著統計學差異,故SR有助於判定病灶性質。Moon等學者則進一步評估最大應變比值(maximum strain ratio,SRmax)、平均應變比值(mean strain ratio,SRave)和彩色彈性圖對乳腺病灶良惡性的診斷效能,得到結論:SRmax為最可靠的診斷指標。AR是指病灶彈性成像圖與灰階圖的面積比值,其病理基礎是惡性病灶常呈浸潤性生長,腫瘤間質中有緻密的纖維組織增生,牽拉周圍組織,使病灶移動性較差,受到壓力時整體應變也會減小,彈性係數就大,故彈性圖中的病灶範圍比灰階圖像中更大,但其單獨應用時效能較低。

 

Menezes等學者比較彈性評分法、SR、距離比和AR4種參數在鑑別乳腺病灶良惡性方面的價值,得到惡性組AR明顯大於良性組,但以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e system,BIRADS)3和4類為分界點時,彈性評分法診斷敏感度和特異度為100%和82.66%,診斷效果最佳。

 

3.2聲輻射力脈衝成像

 

聲輻射力脈衝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ARFI)技術通過聲輻射力施於組織一定壓力,使組織產生縱向壓縮與橫向振動,然後突然終止聲輻射力,在應變恢復過程中檢測不同時間點的應變情況,從而反映組織彈性特性。ARFI技術主要包括聲觸診組織成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VTI)技術、聲觸診組織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技術以及聲觸診組織成像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技術。

 

VTI技術是以聲輻射力造成組織產生縱向位移為基礎而進行彈性成像,通過目測觀察來定性判斷組織硬度,通常以灰階形式成像,組織灰度越大,彈性越大,則組織硬度值越高。常利用定性VTI硬度評分法和半定量彈性評估法對病灶進行評估。參照相關文獻及參考肝局灶性病變VTI相關研究,乳腺VTI硬度評分標準如下:Ⅰ級,整個病灶呈白色;Ⅱ級,病灶呈灰白色混合;Ⅲ級,整個病灶呈灰色;Ⅳ級,病灶呈灰黑色,以灰色為主;Ⅴ級,整個病灶呈黑色,或黑灰色,以黑色為主。

 

有學者將硬度評分≥Ⅳ級作為惡性診斷界值,得到診斷病灶良惡性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分別為89.1%、78.7%和83.2%。VTI半定量評估方法,基於彈性超聲可以提高癌組織與非癌組織的對比度,有助於腫瘤邊界的顯示,利用病灶在彈性圖中與二維灰階圖中的AR作為較客觀的方式評估病灶硬度。

 

有學者將271個經病理證實的乳腺病灶按照大小及良惡性分為4組,比較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VTI模式及AR在不同大小病灶中的診斷效能,得出結論:對於乳腺大病灶SWV和AR是有效的評估參數,而對於小病灶AR似乎更為有效。VTQ技術,由聲輻射力造成組織產生橫向振動,以剪切波形式向周邊傳播,計算得到的SWV與組織彈性的平方根成正比,進而間接反映組織彈性特性。

 

VTQ技術通過量化超聲彈性值,以SWV作為定量參數評估組織硬度,SWV值越高則硬度越大。已有大量研究證明VTQ技術在鑑別乳腺病灶良惡性方面具有重要臨床價值;當以不同SWV值作為臨界點時,其診斷效能有所不同,但敏感度及特異度均較高。

 

一些學者對VTI、VTQ技術鑑別良惡性的診斷效能進行meta分析,得到VTI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864和0.882,VTQ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843和0.932,通過ROC曲線獲得的VTI截點值多在1.37~1.66之間,VTQ截點值多在2.89~6.71之間,得到結論即ARFI技術有助於乳腺病灶良惡性鑑別,VTI較VTQ更為可靠、重複性更高。SWV值除有助於鑑別病灶良惡性之外,其與病理結果的對比研究提示不同SWV值與病灶病理類型具有一定關係,為臨床診斷乳腺疾病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方法。

 

相關研究證明不同類型病灶按VTQ值由大到小的順序是:浸潤性小葉癌>浸潤性導管癌>黏液腺癌>乳腺小葉增生>纖維腺瘤>囊腫>炎症伴膿腫形成>導管內乳頭狀瘤>脂肪瘤。VTIQ技術由自動推進脈衝產生與聲束垂直走向的剪切波,通過測定感興趣區內SWV值,對其進行彩色編碼獲得剪切波分布圖。相比較於ARFI其他技術,VTIQ具有感興趣區選取更為精確、SWV值測量範圍更寬的優勢,對於微小病灶的診斷更為準確。同時,有研究證實VTIQ技術對操作者的依賴很小,SWV值重複性較好,使得VTIQ檢查結果穩定性和可信度均較高。VTIQ已作為輔助診斷乳腺病灶良惡性的重要檢查技術。

 

有學者研究常規超聲和VTIQ技術對<10mm乳腺病灶的診斷價值,發現當SWV>3.27m/s聯合病灶邊界不清的常規超聲特徵進行診斷時,獲得最高的敏感度(93.3%)和特異度(100%)。Chen等學者則將246個乳腺病灶按照大小分為3組:<10mm、10~20mm、>20mm,進行VTIQ檢查,得到惡性病灶SWV值高於良性病灶,且在病灶≥10mm時區別更為明顯。

 

另一些研究中加入病灶與周圍腺體組織SWV比值(lesion-to-gland velocity ratio,L/Gratio)和病灶與周圍脂肪組織SWV比值(lesion-to-fat velocity ratio,L/Fratio)作為新參數,進行效能比較,結果均對乳腺病灶良惡性鑑別具有價值。一些學者比較L/G ratio、L/F ratio與SWV值的診斷效能,得到惡性組中各項參數均明顯高於良性組。另一些學者對SWV與L/Fratio進行效能和重複性比較,發現使用2種參數均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且SWV重複性更好。

 

3.3實時剪切波彈性成像

 

實時剪切波彈性成像(real-time shear velocity elastography,RSV)是基於SWV的測量和成像的方法,應用「馬赫錐」原理,利用探頭晶片產生連續聚集的輻射脈衝波,通過超高速成像技術探測橫向剪切波,再通過彩色編碼技術實時顯現出組織彈性圖像。RSV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為視覺彩色評估法。此方法曾在一項歐洲多中心研究中提到,根據病灶中硬度最大處判斷良性、可疑惡性和惡性3類,彈性圖中深藍色和淡藍色為良性,綠色和橙色為可疑惡性,紅色為惡性。

 

一些研究者對RTE與RSV的各參數進行分析,得到SR、彈性比、靜態彈性視覺評分和視覺評分的截點值分別為2.93、4、3和2;此外,相比於常規超聲,RTE和RSV在診斷乳腺病灶良惡性上都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RSV定量分析多以楊氏模量為參數,表徵組織抵抗形變的能力,也可直接以SWV作為參數,均有助於評估乳腺病灶,提高診斷準確性。

 

一些學者對RSV定性、定量參數進行了效能比較,發現當常規超聲與最大彈性值(maximum elasticity,Emax)聯合應用時具有最佳診斷效能,故認為Emax為有效、有價值的鑑別參數。另一些學者研究二維剪切波彈性成像在鑑別乳腺炎症病灶與惡性病灶中的價值,結果表明硬環徵與最大SWV敏感度相似,但最大SWV的特異度明顯增高;與常規超聲相比,RSV與常規超聲聯合應用時的診斷特異度明顯提高。

 

除以上RSV定性、定量參數之外,Lin等進行的多中心研究提出:在乳腺剪切波彈性圖像中,硬環徵、馬蹄徵、多彩病灶和中央缺失4種模式對惡性病灶具有預測價值,纖維成形性反應和癌細胞浸潤可能是硬環徵和馬蹄徵的病理基礎,橫波衰減及噪聲影響可能是其他彈性圖模式的病理基礎。關於對彈性圖模式的研究,Evans和Tozaki等首次提出硬環徵具有提示病灶惡性的價值,並且惡性病灶常出現「黑洞」現象,其病理基礎是病灶邊緣剪切波能量發生衰減或病灶內部組織硬度過大。

 

Zhou等則對193個乳腺病灶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常規超聲和UE聯合應用時,特別是在彈性圖彩色量程小於180kPa條件下出現的硬環徵象,高度提示病灶惡性可能。在二維超聲中,由於BI-RADS分類中的3和4類病灶惡性跨度大,且聲像圖特徵多有重疊,因此更為細緻的分類具有重要意義。RSV則可通過調整BI-RADS分類,減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檢。

 

美國一項多中心研究對939個病例進行分析,給出了2種類型的BI-RADS分類修正原則:積極型原則,當Emax<80kPa,BI-RADS4a降類,進行隨訪;當Emax>160kPa,BI-RADS3升類,進行穿刺活檢。保守型原則,當Emax<30kPa,BI-RADS4a降類,進行隨訪;當Emax>160kPa,BI-RADS3升類,進行穿刺活檢。

 

4.小結與展望

 

UE作為超聲領域新技術,發展迅速且應用廣泛,具有巨大潛力及臨床價值,尤其在乳腺疾病的診斷中顯示出了獨特的優越性。但各種UE技術均存在一定的優劣勢:與ARFI和RSV技術相比,RTE僅能定性而不能定量評估組織硬度,且存在較強的操作者依賴性;ARFI和RSV技術,都具有可定量測量、操作者依賴性較小、無觀察者偏倚的優勢,但ARFI的VTQ取樣框大小固定,新近的VTIQ技術則彌補了這點不足;此外,ARFI是一種點剪切波成像技術,僅可用SWV進行定量表示,其只能提供靜態信息,而RSV是一種二維剪切波成像技術,可用SWV和壓強值進行定量表示,以二維圖形式對剪切波分布進行實時評估。

 

在實際應用中,RTE由機械運動觸發組織而產生的形變,受施壓區域大小和均勻度的局限,隨深度的增加而快速下降,故RTE僅適用於表淺區域的彈性成像;而ARFI和RSV技術均是由聲輻射力在組織內部進行小範圍局部激勵,所以比較適合測量組織深部應變從而進行成像。但無論應用何種技術,均應儘量減少探頭對淺表組織的壓力,因施力會導致淺表組織硬度增高,而在體表附近產生壓力偽像。與此同時,在良好的二維圖像基礎之上,應保持探頭與皮膚垂直,施加適當的力,選擇合適的感興趣區大小,注意質量評估,重複多次進行彈性成像與測量,才能得到準確可靠的結果。乳腺UE的文獻儘管很多,但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

 

僅RSV技術有少數大樣本多中心研究,且涉及的少見的乳腺癌(如三陰性乳腺癌、導管原位癌、浸潤性小葉癌等)病例較少。彈性技術對乳腺良惡性病灶鑑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但彈性技術的應用絕不僅限於此。目前,彈性與造影技術的結合對乳腺非典型病變具有較好的提示作用,彈性與人工智慧的聯合可提高乳腺病灶的診斷準確性。

 

另外,彈性在預測及評估新輔助化學治療(化療)效果方面的應用尤其受到關注。新輔助化療又稱為初始化療或誘導化療,已用於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常規治療。彈性技術目前主要應用於評估其療效、預測其治療前後的病理反應及評估新輔助治療後殘餘癌是否存在,為乳腺癌的臨床評估與治療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因此,對超聲新技術更為深入的研究勢在必行,新技術的聯合應用也具有更為廣闊的前景。

 

來源:胡文潔,李凡,白敏.超聲彈性成像技術鑑別乳腺良惡性病灶的病理基礎及應用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39(12):1472-147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超聲診斷乳腺囊實性病變現狀及新技術應用進展
    近年來超聲新技術如超聲彈性成像、超聲造影、三維超聲成像等用於乳腺疾病,對於鑑別良惡性病變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就常規超聲聯合新技術診斷乳腺囊實性病變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彈性成像可彌補常規超聲的不足,二者聯合不僅能顯示病灶形態學信息,揭示囊實性病變的流體成分及評估病灶硬度,且可對常規超聲BI-RADS分類的乳腺病變進行升降級,提高BI-RADS分類的診斷效能。
  • 超聲造影及彈性成像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研究進展
    超聲造影和彈性成像作為新興的超聲檢查手段,不僅可評估瘤體大小,還可以對其腫物內血管及組織成分變化進行早期功能評價。本文就超聲造影及彈性成像技術在NAC療效評估中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1.其基本原理為:將外部壓力施加於病灶,使病灶組織內部發生形變,收集因形變而產生的不同回波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在示波屏上以彩色的形式表示,從而得到不同顏色的組織彈性分布圖。研究顯示病變組織的硬度與其良惡性相關。近年來,各項超聲彈性成像的臨床應用表明乳腺惡性病變的硬度顯著高於良性病變。
  • 超聲新技術在甲狀腺結節中的一站式應用
    近年來,醫療技術的不斷改進,有研究表明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對該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不但可以保護患者的甲狀腺生理功能,而且基本不影響患者的美觀度。現就超聲新技術在甲狀腺結節的診斷、鑑別診斷及治療中的研究進展予以綜述。
  •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甲狀旁腺疾病中的應用進展
    超聲對於頸部疾病的檢查具有顯著優勢,其對於甲狀旁腺疾病的診斷特異度高。超聲彈性成像是超聲新技術,通過獲得組織彈性係數評估組織硬度,已逐漸應用於甲狀旁腺疾病。本文對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甲狀旁腺疾病中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 慧眼「辨」結節:多模態超聲監測乳腺結節
    來超聲科做乳腺超聲的主要有以下幾類:(1)乳房疼痛、突然摸出腫塊;(2)體檢時發現乳腺結節;(3)身邊有親人發現乳腺癌或者是有家族史,內心恐慌;(4)長期結節或增生所以定期監測;(5)應用激素替代療法的圍絕經期女性。乳腺結節到底是何方神聖?
  • 常規超聲及彈性成像在淺表淋巴結定性診斷中的研究進展_淋巴結顯像...
    常規超聲及彈性成像在淺表淋巴結定性診斷中的研究進展
  • 助力乳腺癌診斷的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專利獎巡禮」
    最少也得用上鉬靶吧,超聲這種小巧、無創的影像設備,也能診斷乳腺癌?在這裡,就讓小贏來和大家談談超聲的發展以及什麼是超聲彈性成像吧。超聲診斷大家都比較熟悉,其發展經歷了一維(A型)、二維(B型)、M型、都卜勒超聲(D型)多個階段。目前,隨著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的進步和成熟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1.什麼是超聲彈性成像?
  • 鉬靶及MRI紋理分析技術在乳腺疾病診斷中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關於鉬靶及乳腺MRI的紋理分析技術在乳腺疾病診斷上的臨床價值得到了關注。而紋理分析作為一項圖像後處理技術,可以量化病灶的異質性。多重臨床、病理和分子分析均證實乳腺癌為一種高度異質性的疾病,體現在具有侵襲性的生物學行為、預後較差、存在治療抵抗等。
  • 「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深圳2018年1月12日電 /美通社/ -- 1月8日上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7
  • 「觸診成像」成為乳腺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的臨床依據(圖)
    中國江西網/景德鎮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婦保報導:乳腺疾病已成為嚴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對女性的身心健康有著重大的影響。據統計每年全球新增乳腺癌患者120萬,每年死於乳腺癌50萬,乳腺疾病尤其是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 通過乳腺B超單,如何區分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如邊界、血流信號
    (1)強回聲結節:代表乳腺組織內有鈣化灶。B超能發現的鈣化灶一般是粗大型的,而一些細小鈣化灶B超有時很難探查到。鈣化灶也有良惡性之分。良性鈣化灶有類似於結石的纖維腺瘤伴堅硬粗大鈣化。  (2)低回聲結節:最常見,代表乳腺的實質結節,通俗地說就是「固態」結節,需要根據其他描述來判斷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深靜脈血栓分期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可評價血栓彈性,血栓彈性由其組織構成決定,與其形成時間密切相關。隨著血栓的成熟,DVT構成成分逐漸演變,血栓硬度也相應改變。多個研究均表明不同時期血栓彈性存在明顯差異,提示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評價血栓分期中的潛在價值。
  • 乳腺超聲評估分類:BI-RADS分級法
    當超聲作為初次檢查時,下列情況則需要進一步做其他檢查:一種情況是超聲檢查乳腺內有明顯的病灶而其超聲特徵又不足以做出評價,此時必須藉助乳腺X線檢查或MRI;另一種情況是臨床有陽性體徵,如觸及腫塊、漿液性溢液或乳頭溢血、乳腺癌術後以及放療後疤痕需要明確是否復發等,超聲檢查無異常發現,也必須藉助乳腺X線檢查或MRI對乳腺進行評估。
  • 鉬靶 ——能幫您早期發現乳腺疾病!
    乳腺鉬靶x線檢查已成為乳腺疾病診斷,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其應用較超聲、磁共振檢查更為廣泛,與其他乳腺檢查方法互為補充。它是一種低劑量乳腺X線拍攝乳房的技術,它能清晰顯示乳腺各層組織,可以發現乳腺增生,各種良惡性腫廇以及乳腺組織結構紊亂,可觀察到小於0.1毫米的微小鈣化點,是早期發現、診斷乳腺癌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檢查方法,尤其對於臨床不可能觸及的,以微小鈣化灶為唯一表現的早期乳腺癌具有特徵性的診斷意義。
  • 超聲造影新技術實時安全快速
    中國江西網訊 付志勇 報導:經過近一年的籌備,2013年7月5日,江西省腫瘤醫院超聲科順利完成第一例超聲造影檢查。患者經過多家醫院多項檢查仍不明診斷,通過該科超聲造影檢查,病變得到明確診斷而免於手術。  超聲造影新技術為目前最先進的超聲成像技術,被譽為無創傷性微循環血管造影。
  • 超聲造影鑑別患者出血部位
    該院超聲科副主任醫師李俊臻用超聲造影技術,明確了活動性出血的位置,為後續的手術提供了準確的判斷。患者入院後,留置尿管發現大量黏稠的血性液體。腹部CT平掃提示下腹部、盆腔挫傷,盆腔積血。患者出現活動性出血,需要儘快進行急診手術。「膀胱、輸尿管、腎臟、腹腔臟器破裂等都有可能。」
  • 專家教你看懂乳腺超聲報告單|乳腺|囊腫|淋巴結腫大|彩超
    每天,總有一些女性拿著乳腺超聲報告神情緊張地追問我們:「醫生,我這情況怎麼樣,是惡性的嗎?」醫生則解釋:「您這個形態規則,邊界清楚,內透聲好,考慮囊腫可能,目前沒有惡性的表現,BI-RADS2類,考慮是良性的,定期複查就好,不用太緊張。」
  • 縣醫院開展乳腺MRI(磁共振)檢查新技術
    >廬江縣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已成熟開展乳腺MRI檢查項目,與乳腺鉬靶、超聲一起成為乳腺疾病診斷的「黃金三組合」,為乳腺疾病患者提供更早、更合理、更規範的技術保障,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明確乳腺癌的侵犯範圍;(4)能準確鑑別囊性、實性病變;(5)MRI動態增強(DCE-MRI)能獲得病變血流動力學特點,其中時間強度曲線(TIC)可以綜合反映病灶血流灌注信息,對定性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彌散加權成像(DWI)可獲得組織內水分子運動情況,具有較高敏感性;磁共振波譜分析(MRS)能分析代謝產物含量;上述檢查均有助於良、惡性病變的鑑別
  • 影像組學在乳腺癌應用中的研究進展
    醫學影像技術是用於檢測和診斷的無創性工具,其功能強大。從乳腺X線攝影(mammography,MG)、超聲檢查(ultrasonography,US)、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到MRI,應用於乳腺的檢查技術越來越多樣,從這些影像技術中獲取的疾病信息也越來越詳盡。
  • 超聲造影鑑別出血部位,搶救失血休克患者
    該院超聲科副主任醫師李俊臻用超聲造影技術,明確了活動性出血的位置,為後續的手術提供了準確的判斷。該患者入院後,留置尿管發現大量粘稠的血性液體。腹部CT平掃提示下腹部、盆腔挫傷,盆腔積血。患者出現活動性出血,需要儘快進行急診手術。「膀胱、輸尿管、腎臟、腹腔臟器破裂等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