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論
當前,數據分析統計軟體已廣泛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之中,IBM公司旗下的SPSS(全稱為「社會科學統計軟體包」)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該軟體可能是在一般社會科學領域中運用最頻繁的統計程序,而其研發初衷就是為了社會科學研究,也為多數從事第二語言研究者所使用(Larson-Hall, 2009)。
多年以來,國外研究者在SPSS的使用上已積累了大量經驗,也發表了較多論著。前美國北德克薩斯州大學助理教授的Jenifer Larson-Hall所著的A Guide to Doing Statistic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Using SPSS(筆者將其書名漢譯為《第二語言研究中SPSS應用指南》,以下均使用其漢譯書名)就是一本跨越SPSS、二語習得及統計學等領域的學術著作和使用指南。本文以筆者所譯《第二語言研究中SPSS應用指南》的部分章節為基礎,展開對SPSS相關英文論著的漢譯探究。筆者將分析該著作翻譯過程中的問題,以期推動外語教學科研的發展,豐富科技翻譯領域的成果,且促進SPSS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
2原文特徵
《第二語言研究中SPSS應用指南》向二語研究者講解了在二語習得領域如何使用SPSS統計軟體生成描述統計、選擇統計實驗及執行和解釋各類基本的統計實驗等內容。可見原著是一部學術論著,其文體風格主要為邏輯性較強的且用於呈現事實的信息型文本。國外學術寫作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了。國內研究者在近年來也逐步重視學術寫作研究,但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都與外國同行的研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畢勁, 秦曉晴, & 宋德偉, 2014, p.45)。
關於「文體風格」,Wales(2001)就提出一個定義,即感知到的具有特色的表達方式(p. 371)。隨著筆者對原文的研讀,發現原文雖大體屬於學術寫作的範疇,但其文體風格並不完全類似於典型的學術寫作文體,下文將介紹原文中出現的主要詞彙特徵和句式特徵。
2.1詞彙特徵
第一,原文中最明顯的詞彙特徵就是人稱代詞的使用。首先,原文的體裁雖是學術寫作,但除了使用學術寫作中常用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外,原文作者還頻繁使用了常現於文學文本的第一人稱代詞,諸如「I」和「We」等;其次,原文中也出現了大量第二人稱代詞「you」,而這在學術寫作中也本應儘量少用。
第二,原文緊密圍繞SPSS統計軟體在二語習得領域的應用,因此涉及了數量眾多的SPSS統計學專業術語,這也是本翻譯任務另一個重要的詞彙特徵。國內針對SPSS中統計學專業術語的翻譯研究較少,因此很多此類術語的翻譯跟英文版的術語沒有統一的對應文本。
2.2句式特徵
原文既有與多數學術著作相似之處,也有新穎之處。第一,原文的句式特徵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原文作者經常使用學術寫作中不常見的感嘆句。第二,與多數學術寫作一樣,原文也出現了較多的複雜句。
3理論概述
美國語言學家、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Eugene. A. Nida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在翻譯界的影響頗為深遠。Nida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兩個概念。「形式對等」指的是譯語不僅在內容上且在形式上力求與源語儘可能接近,對原文的各種元素有極強的趨向性,常見於旨在再現原文風貌的學術環境(Munday, 2012, p. 54);「動態對等」的目標為尋找最接近源語信息的自然對等表達,使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和譯語讀者對譯文的反應等效,更傾向於譯語讀者(Munday, 2012, p. 54)。後來,Nida為了避免對「動態」一詞的誤解,又用「功能對等概念」 取代「動態對等」的提法,表示譯者應努力使源語功能適應於譯語所產生的特定語境,在譯語中再現源語功能(Nida, 1985,p.35)。
對於翻譯策略的把握離不開對翻譯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原文所涉及領域較多,因此翻譯時既要準確表達原文作者的意思,也要注重譯語讀者的反應。通過筆者在上文對於翻譯任務文體特徵的介紹,可知原文雖是非文學文本,但也帶有很多原文作者特有的寫作風格,「功能對等理論」為筆者處理翻譯難點時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只有合理地將「功能對等理論」應用到翻譯實踐,才能既不過多修改原文特色,也能準確傳遞社會科學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讓更多譯語讀者接受譯文。
4翻譯實踐分析
4.1詞彙翻譯分析
結合以往的翻譯經驗,筆者認識到譯者須閱讀大量原文和相關文獻作為譯前準備,對原文中大量的語言詞彙進行「解碼」,才能保證對原文展開更好的詮釋。譯者須熟練掌握源語的語言、熟悉本學科的知識及名詞術語翻譯的規範性原則等。 翻譯社科專著或文章,譯者動筆前應當有一定的相關知識儲備(何剛強, 2009, p. 124)。本文將首先從翻譯任務中富有特色的人稱代詞和SPSS統計學專業術語展開分析。
4.1.1人稱代詞翻譯分析
撰寫學術論著時的人稱使用早已成為國內外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人們通常認為學術寫作具有客觀性,原文作者的身份不應在學術語篇中顯現。儘管為保持學術語篇的客觀性,學術論著應儘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但原文中就多次出現這類人稱代詞。實際上,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 學術寫作和原文作者身份之間存在交互關係(Abasi, Akbari, &Graves, 2006)。現在的國外很多學者在撰寫論著時,都不斷增加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的頻次,因為使用這種表述可使譯語讀者感覺原文作者在與他們進行溝通,產生了互動的效果,增強了研究成果的影響力。
4.1.1.1第一人稱代詞翻譯分析
上文已提到原文中出現大量諸如「I」和「we」這樣的第一人稱代詞,儘管這跟傳統的學術寫作有較大差異,但筆者用以處理這些詞語的翻譯方法仍為直譯法。
例1 I said there that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will give a range of values for some statistic such as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scores (Larson-Hall, 2009).
例1譯文:我曾說過,95%置信區間能為一些統計量提供一個值域,比如說分數之間的平均差。
分析:例1中的「I」指代了原文作者本人。初譯時,筆者將原文中的「I」一律譯為「筆者」,因為一般學術寫作中即使出現 「I」,也多譯為「筆者」而非譯為「我」。初譯完成後,筆者重新審讀了原文和譯文,同時參考了關於當代國內外學術寫作風格的文獻,發現國外不少基於語料庫的研究分析了第一人稱代詞在學術寫作中的功能,認為它們可用來傳達原文作者的多種目的。楊欣然(2015)提出,研究者不僅應該培養表述學術內容的能力,還應該培養「英語原文作者身份」的意識(p. 55)。於是, 筆者將這裡的「I」改譯為「我」,以此強調原文作者試圖通過「I」 的運用來突出「自我英語原文作者身份」的認知。
例2 How will we measure their Spanish? Are we interested in their speaking ability, their listening ability, their reading ability, or all of these? Say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ir speaking ability. Then how will we measure it (Larson-Hall, 2009)?
例2譯文:那麼我們如何測量他們的西班牙語水平?是關注其口語能力,聽力能力和閱讀能力,還是同時關注這三個能力?如關注的是其口語能力,那麼如何測量這種能力?
分析:例2中多次出現「we」一詞。第一個「we」可正常譯為 「我們」,其餘三個「we」均指代同樣的內容,出於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可不譯這三個「we」。原因大體等同上例所述。Tang(2012)指出,當前英語全球化下的語言使用者具有複雜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研究者有必要思考如何在寫作中更準確地描述多語言背景的群體。與此同時,更多研究者發現在學術寫作中第一人稱代詞不僅不會威脅學術研究的客觀性,還可縮小原文作者和譯語讀者之間的距離,增加譯語讀者的代入感,使學術研究更容易被譯語讀者所接受。
4.1.1.2第二人稱代詞翻譯分析
例3 Third, you have learned how to interpret what a statistic means, what degrees of freedom are, and how a p-value is calculat- ed (Larson-Hall, 2009).
例3譯文:第三,您已學習了如何解釋一個統計量和自由度的含義及如何計算假定值。
分析:對於此例中的「you」,筆者仍採用直譯法,將其譯為 「您」(原文中的複數「you」可譯為「你們」),其指代的對象就是該書的譯語讀者。此譯法既可使譯語讀者感受到原文作者願跟大家共同探討學術話題的謙虛態度,也可使譯語讀者體會自身被重視的感覺,從而增強原著的吸引力。
4.1.2 SPSS統計學專業術語翻譯分析
據調查研究顯示,國內鮮有專門針對SPSS統計學專業術語的翻譯研究,且很多此類術語的翻譯沒有固定的對應文本。 許嘉璐(2010)指出,科學技術名詞規範工作,對於學科建設、文化傳承、科技交流與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p. 1)。根據對原文的研讀及翻譯實踐的推進,筆者總結出原文中多數SPSS統計術語的譯法為意譯法和直譯法,少數情況下可輔以音譯法。
4.1.2.1多義詞翻譯分析
在閱讀原文時,可發現有不少術語是多義詞,即該術語是較為常見的單詞,並非生僻單詞,但在不同語境和領域包含了不同含義。處理此類術語須準確理解其在統計學領域的真實含義,筆者在此使用的翻譯方法為意譯法。
例4 What you care about is the wider population of people that the sample was drawn from. The population is the group of people (or collection of texts or test scores) in which you are interested (Lar- son-Hall, 2009).
例4譯文:您所關注的是作為樣本來源的更大總體,且此總體是由您所感興趣的那組人(或收集的文本,或測試的分數) 所組成。
分析:該例中的「population」一詞的原義為「人口」,但在統計學領域,該詞常譯為「總體」,又經筆者多方比較相關平行文本,才確定將「總體」作為該詞在原文中的最終譯文。
例5 Since becoming interested in statistics, I have had my colleagues occasionally send me their students who are working on an experiment for their thesis.「Help them with their statistics!」my colleagues plead (Larson-Hall, 2009).
例5譯文:我有幾個同事的學生正忙著做實驗,寫論文。 自從我對統計感興趣後,他們不時會把自己的學生送到我這邊,請我幫忙,「請指導一下他們的統計吧!」
例6 Nowadays, if you use a computer to calculate your statistics (which is what I am assuming you will do!), you will not personally need to take note of your degrees of freedom (Larson- Hall, 2009).
例6譯文:如今,要是使用計算機來運算統計量的話(我就猜到多數用戶會使用此方法),您無需自行記錄自由度,但還是有必要將其寫進報告。
分析:「statistics」一詞本身有兩種譯文——一種為「統計學」和「統計」,指一門學科及其研究方式;另一種為「統計量」, 指統計理論中用來對數據進行分析、檢驗的變量。無論其表達哪種意思,都在原文中頻繁出現,因此只能通過上下文的語境進行判斷選擇。例5中兩次提到的「statistics」均表示研究方式或活動,此處應譯為「統計」;而例6中的「statistics」前面的動詞為「calculate」(運算),因為通過運算得出的一般是數據或變量, 所以此處應譯為「統計量」比較合適。上述例子都需譯者在結合上下文語境和理解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再確定符合該領域特定條件下的正確詞義,譯文也符合Nida的「動態對等」理論。
4.1.2.2包含人名的術語翻譯分析
原文中有較多與人名相關的SPSS統計學專業術語,此時筆者建議使用直譯法和音譯法相結合的翻譯方法,從而讓譯語更為準確易懂。
例7 Number of phrases the child knows based on the Mac Arthur Inventory parental report (Larson-Hall, 2009).
例7譯文:基於麥克阿瑟量表親子報告所示的兒童已知的短語數量。
例8 Delaney note that a non-parametric Kruskal-Wallis test requires variances to be equal (Larson-Hall, 2009).
例8譯文:據德蘭尼介紹,非參數克魯斯卡爾-沃利斯檢驗要求方差相等。
分析:上述兩例就以首次發現者或創立者的名字來命名某種研究方法、理論或工具,即「人名+專有名詞」的形式。這種譯法使譯語一目了然,讓人通過譯語的直觀表述就能理解此類術語的性質、適用範圍和歷史由來。在後續的翻譯實踐中,筆者對類似的術語,例如「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斯皮爾曼相關係數)、「Friedman Test」(弗裡德曼檢驗)及「Weibull Distribution」(威布爾分布)等,也採用同樣的譯法。這些譯文都符合Nida所提出的「形式對等」理論。
4.2句式翻譯分析
上文已提到了原文的兩個主要句式特點——第一,原文作者並不吝惜使用感嘆句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與傳統學術寫作的行文風格差異較大;第二,複雜句在學術寫作中頗為多見,這也是原文作者在原文中嫻熟運用的一種句式。
4.2.1感嘆句翻譯分析
感嘆句跟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一樣,是英語中最常見的基本句式之一。感嘆句既可用來傳遞信息,又可用來表達情感,其句末一般使用感嘆號(劉科成, 彭爽, 2012, p. 124)。感嘆句通常用以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等強烈感情,因而很少被用於客觀性和科學性較強的學術寫作。但原文作者卻在原文中多次使用感嘆句,筆者以實例簡述針對此現象的翻譯策略。
例9 The truth is, you probably don’t, but it is good to be famil- iar with the terms (Howell, 2002, agrees with me on this!) (Larson- Hall, 2009).
例9譯文:事實上,儘管您並非必須了解這些,但最好還是要熟悉此類術語(豪威爾, 2002)。豪威爾的觀點跟我的觀點竟不謀而合了!
分析:薄冰(2000)指出,英語感嘆句的句首多用how和what,其餘都跟陳述句結構相同(p. 503)。然而,例9(包括未列舉的原文中多數感嘆句)未使用這類句式結構,而採用了比較口語化的陳述句結構來表達原文作者的情感。同時,Nida(2004)認為,所謂翻譯就是在譯語中使用最貼切和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信息,首先要達到語義上的對等,其次要達到風格上的對等(p. 166)。因此,為反映原文作者的寫作原貌,筆者決定使用直譯法,以還原句義和保留結構。在例9中,原文作者別出心裁地將感嘆句直接放在了被引文獻作者的姓名旁邊。為了遵循學術寫作的參考文獻體例,筆者只能將原文中 「(Howell, 2002, agrees with me on this!)」譯為「(豪威爾, 2002)。 豪威爾的觀點跟我的觀點竟不謀而合了!」。當然,這種處理並未改變例1中感嘆句的句義,遵循了Nida強調的「功能對等」。
4.2.2複雜句翻譯分析
受到理性主義的影響,英語相較漢語而言,更重邏輯推理, 在形式上會藉助一些語言手段來實現詞語或句子之間的顯性接應。高迎慧(2012)認為,受語法關係和語義邏輯的制約,英語的遣詞造句十分嚴謹,要求句子主謂一致,習慣運用連詞和銜接詞(p. 52)。因此,複雜句在英語文章中,特別是學術寫作中出現較多。
例10 If we assigned the students a number based on their number of years of study, we would expect this to be reflected in their knowledge of French, with students with a higher number having more knowledge of French (Larson-Hall, 2009).
例10譯文:如按照這些學生的法語學齡,為其各分配一個數字,那麼我們希望這在其法語知識中能有所反映,即哪個學生相關的數字越高,就代表其法語知識越豐富。
分析:有時英語複雜句中主句和從句或主句和修飾語之間的關係並不密切,翻譯時可按照漢語多用短句的習慣,將複雜句中從句或短語轉化為短句來分開敘述。筆者就使用了分譯法來處理此句。例10是一個由「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主要說了兩個動作——一個是「assigned the students a number」(分配學生數字),另一個是「expect this to be reflected in their knowledge of French」(希望這在其法語知識中能有所反映),其餘信息均圍繞這兩個動作展開。因此,在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可將這段話拆分為五個短句進行翻譯,這樣就在保留原義的同時,也考慮了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例11 The skill of identifying whether your variables are continuous or categorical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for deciding what statistical test to use, and in general the division between continuous and categoric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division to know when it comes to performing statistical tests, as some tests can be used only when all variables are continuous, while other tests can be used only when there is at least one categorical and one continuous variable (Larson-Hall, 2009).
例11譯文:在您決定使用哪種統計檢驗時,鑑定變量是連續變量或分類變量的方法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總而言之,由於有些檢驗只能在所有變量為連續變量時使用,而另一些檢驗只能在至少包含一個分類變量和一個連續變量時使用,因此當進行統計檢驗時,連續變量和分類變量之間的區分就最為重要了。
分析:有些英語複雜句的表達順序和漢語的表達習慣相差較大,這時就不能完全按照原文的表達習慣來翻譯,否則譯文可能讓譯語讀者不知所云。在翻譯例11時,筆者就使用逆譯法,對譯文做了三次調整——第一,以「in general」(總而言之) 為分水嶺,將原句拆分為兩個長句來翻譯;第二,將「deciding what statistical test to use」(在您決定使用哪種統計檢驗時)調至第一句的句首進行翻譯,作為一個時間狀語從句;第三,將「as」 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從第二句的句末調到句首來翻譯,再逆向翻譯「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最後將「the division between continuous and categorical is the most important」(連續變量和分類變量之間的區分就最為重要了)作為結果來翻譯。這種譯法雖完全改變了原文的語序,但產出的譯文符合漢語的閱讀習慣,遵循了Nida(1964)強調的「動態對等」概念,讓譯文傾向於譯語讀者(p. 24)。
5結論
總之,筆者通過對《第二語言研究中SPSS應用指南》一書的翻譯,收穫頗豐,有以下幾點總結。
首先,儘管本翻譯任務的原文屬於非文學文本的學術論著,但原文作者的寫作風格跟普通學術寫作風格存在一定差異,因而筆者不斷審讀原文、推敲詞句和查閱文獻,結合Nida的 「功能對等理論」,力求自己的譯文既能尊重原文的本義,也能考慮譯語讀者的感受。筆者首先介紹了原文的各種特徵,以此為研究的切入點,再根據「功能對等理論」,結合實例分析了對於原文中人稱代詞、SPSS統計學專業術語、感嘆句及複雜句的翻譯實踐過程和翻譯策略。
其次,翻譯實踐中出現的SPSS統計學專業術語,只是原著中所涉及術語的冰山一角。正如上文所述,此類術語在學界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譯文,從而筆者對此類術語的譯文也並非「官方的」或「唯一的」譯文,很多方面還值得探討。
此外,翻譯既強調譯者的外語能力,也重視譯者的母語能力。當遇到一些結構較為複雜或包含文化背景的語句時,譯文難免存在「翻譯腔」,這也是筆者的欠缺之處。筆者會在培養自身翻譯技能的同時,加大母語作品的閱讀和寫作,以期提高雙語互譯能力。
最後,筆者以本翻譯實踐為契機,而努力推動外語教學科研的發展,豐富科技翻譯領域的成果,且促進SPSS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