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廣東省2015屆高校畢業生本科生第一場招聘專場舉行,現場有一深圳企業對不同院校畢業生「明碼標出等級價」引人注意。如技術類本科,普通院校為5000元,重點院校6000,211工程院校7000,985工程院校8000,清華、北大、電子科大為9000元。技術類碩士的薪酬起點則高於本科幾千不等,普通院校8000,重點院校10000,211工程院校12000,985工程院校14000,清華、北大、電子科大15000元。(11月22日《南方都市報》)
畢業的院校不同,給予的薪水也不同,高低相差很大,這種「唯學歷」的做法讓人失望。誠然,薪水明碼標價,顯得光明磊落,但這種差別化做法,最不利的恰恰是企業自己。
從嚴格意義上說,薪資按學校等級標價,並不是「非211不錄用」,不應界定為就業歧視,但對於應聘者來說,卻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歧視」。從學歷的角度看,清華、北大的學生在各方面應該比其它院校畢業的學生能力要強,但對於企業招到的員工來說,卻未必。極有可能清華的畢業生遠不如一個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畢竟以前比拼的是學習能力,而參加工作之後,比拼的是工作能力。現在還沒有對員工徹底了解的情形下,就按學校等級給員工劃分了薪資等級,這是在打擊員工的積極性。本來,不管是什麼院校畢業的,大家都是新員工,在薪水上應該是一樣的。如有不同,也應該是因為崗位不同,現在卻是按學校等級給予不同的薪資,這種做法既荒唐又可笑。
薪資按學校等級標價是「唯學歷論」的典型。「唯學歷論」的做法在以前很是普遍,有些企業就看重本科出身,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畢業的不要,哪怕是已經取得了博生文憑。這種「出身情結」讓許多人為之落淚。在早年的北京大學,蔡元培掌校時,聘請24歲中學畢業的梁漱溟任北大印度哲學講席,聘任26歲中學肄業的劉半農為北大教授。蔡元培能夠做到不「唯學歷」,可我們的企業卻做不到,不知道會不會慚愧。
學歷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這並不代表著就能夠勝任工作。作為企業,看重員工的是工作能力,而不是以前的學習能力。企業早應該拋棄「唯學歷」,應該變成「看能力」給予相應的薪資。
學歷不會和工作能力成正比,更不應該和薪資成正比,如果學歷要和薪資掛鈎,在馬雲的企業中,想必他不會是學歷最高的,他的本科出身似乎也比不上北大清華的,他是否不能拿高薪?
很悲哀的是,我們誰都知道「唯學歷」是不對的,但企業在實際操作中,總是以拿學歷來衡量員工。這種根深蒂固的陋習何時才能真正消除?
編輯點評:
企業有沒有想過,如果普通院校的學生不願意在此崗位工作,單位的用人成本將高的離譜,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