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學歷 不唯論文 不唯著作!山東產研院聘任首批61位研究員

2020-12-04 閃電新聞

12月2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舉辦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暨研究員大會,大會現場向61位研究員發放聘書。這是山東產研院提名認定的首批研究員,提名認定時打破常規,不唯學歷、不唯論文、不唯獎勵著作、不唯「帽子」,誰有能力、誰能更好地履行崗位職責,誰能更好地推動創新發展,就聘任誰為研究員。 山東產研院專業技術職務包括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助理,其中研究員分為領域研究員、方向研究員和項目研究員。按照產研院創新發展規劃,產研院在信息與智能融合、先進材料、微納與智能製造、綠色與健康等4個領域進行布局,產研院研究員也相應設置4個領域研究員,全面負責相關領域的產業技術創新等工作。在每個領域中,比如在先進材料領域,產研院布局了有機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3個方向,對每個方向相應設置方向研究員;每個方向中有很多創新項目,對每個項目相應設置了項目研究員,全程負責項目的引進、轉化和落地。通過研究員這套治理體系,把產業創新每個環節全面打通,形成「領域-方向-項目」全方位的產業技術創新治理體系,有效推動產研院產業技術創新。

王玉林2019年進入山東產研院,此前是部隊某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是我國衛星信息處理領域的專家。這次他被聘任為方向研究員。身兼兩個研究員身份,其內涵差別很大。王玉林說,他在研究所獲得的高級研究員身份經過了複雜的評審過程,這個職稱伴隨終生。山東產研院賦予他的方向研究員身份與收入不掛鈎,產研院專業技術職務的認定更偏重產業化能力,更多地體現了崗位要求與職責。在山東產研院,有的研究員比他資歷更老,但這次被聘為項目研究員;也有的研究員剛離開校門沒幾年,從未評定過職稱,但因為掌握尖端技術,收入比他這個方向研究員還要高。

據悉,目前,山東產研院已完成首批61位研究員提名認定,其中信息與智能融合領域19人、先進材料領域10人、微納與智能製造領域15人、綠色與健康領域9人。未來,產研院將繼續完善專業技術職務治理體系,釋放科研管理能量,激活創新發展動力。(濟南日報 記者:韓霄鵬)

相關焦點

  • 山東產研院再出新舉措:有能力者可晉升研究員
    12月2日,山東產研院舉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暨研究員大會。成立一年多以來,這是其首次舉行類似儀式。更重要的是,肩負「大膽闖、大膽試」改革重任的山東產研院採用了與傳統職稱評審不同的提名認定製,看點在於其「不唯學歷、不唯論文、不唯獎勵著作、不唯『帽子』,誰有能力、誰能更好履行崗位職責,誰能更好推動創新發展,就聘任誰為研究員。」
  • 山東這個研發「神獸」:模樣四不像 幹活很像樣
    山東產研院聘請了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長吳一戎等9位院士擔任創新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凡是要轉化的項目必聽取專家意見。內部招聘的技術經濟項目經理必須是具有從業經驗、並在本行業取得一定成就的高層次人才。周同金就來自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在材料領域深耕10年,有自己的發明專利。「我幹過技術轉化,知道其中的遊戲規則,並能控制成本。」他說。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 教育部:評價教師不唯學歷,不設人才「帽子」指標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另外,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採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不「以刊評文」,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著力扭轉「SCI至上」局面。
  • 科技部長: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鄭強:不唯不等於不講論文
    要寫有價值、高水平的論文,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  科技部在疫情防控中專門組織了中華醫學會的95種期刊交流研究成果,讓國內期刊發揮主導作用。要鼓勵從無到有和非共識研究,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在內的有組織科研,把符合科研規律的方法論和人的科研理念、科研行為、科研方法有機結合。
  • 薪資按學校等級標價是"唯學歷"的典型
    (11月22日《南方都市報》)  畢業的院校不同,給予的薪水也不同,高低相差很大,這種「唯學歷」的做法讓人失望。誠然,薪水明碼標價,顯得光明磊落,但這種差別化做法,最不利的恰恰是企業自己。  從嚴格意義上說,薪資按學校等級標價,並不是「非211不錄用」,不應界定為就業歧視,但對於應聘者來說,卻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歧視」。
  • 教育部:「破五唯」不設置「帽子」指標 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擬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 教育部: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設置專利轉化等指標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在評估整體導向上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強化質量,淡化數量,不設置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專利數等指標。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表示,要堅決破除高校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並堅決要求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 破「五唯」,第五輪學科評估的突破口
    楊衛以人們經常引用的ESI數據為例——  在數學領域,我國大學按照十年累計學術影響力排序為:山東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曲阜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按照十年累計學術產出的排序為: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
  • 不唯「帽子」、不唯名氣,打破論資排輩,上科大堅持人才五條標準,激發年輕人創新活力
    7月1日,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員華甜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為內源性蛋白質分子如何激活G蛋白偶聯受體(GPCR)提供了新見解。儘管剛過而立之年,華甜的科研成果已多次發表於《細胞》《自然》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博士畢業後,她更被破格提升為副研究員。
  • 評職稱要論文但別「唯論文」
    對於職稱評審中的論文作用,必須以平常心視之,過度強調與徹底否定都有失偏頗。論文在高校職稱評審話語體系中佔有如此強勢的地位,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一,大學不同於中小學,不說研究型大學,就算教學型大學,其教學過程具有創新性、實踐性、科研性,論文是成果的直接反映;其二,相對於其他評價標準,論文也是相對客觀、容易操作、滿足公平底線要求的標準;其三,同樣是教學型教師,會寫論文的往往更加能給學生以更多收穫,更受學生歡迎。論文在高校的職稱評審中成為一個問題,並不在論文本身,而在於它的前面加了一個「唯」字。
  • 山東大學8位學者入選科睿唯安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日前,科睿唯安公布了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山東大學8位學者入選,分別是化學領域的黃柏標教授,跨學科領域的劉宏教授、熊勝林教授、戴瑛教授、馮奎雙教授、馮強教授、張進濤教授、張寧教授。其中,黃柏標教授、劉宏教授、戴瑛教授、熊勝林教授、馮奎雙教授繼去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後,今年再度入選。
  • Light:不唯影響因子,實幹成就未來
    Light:不唯影響因子,實幹成就未來 2020-07-01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睿唯安公布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山東大學8位學者入選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日前,科睿唯安公布了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山東大學8位教授入選,分別是化學領域的黃柏標教授,跨學科領域的劉宏教授、熊勝林教授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由科睿唯安旗下科學信息研究所遴選,入榜的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均發表了多篇高被引論文,其被引頻次位於同學科前1%。2020年度,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167人入選該榜單。
  • 「唯學歷唯成績」評價標準轉變
    學歷對我已經不重要,我現在需要的是技能型學習。技能重於學歷,唯學歷唯成績的價值觀轉變學術水平再高,沒有論文發表,教授這個職稱你就拿不到;明明工作跟外語不沾邊,可過不了外語考試就評不上職稱……在現在這個風氣浮躁的社會,學歷與成績似乎是一個社會通關卡,只要有了學歷,做什麼事情好像都變得特別容易。
  • 科技破「四舊」,院士制度變革,論文學歷成歷史,下個屠呦呦是誰
    在這之前,沒有人認識屠呦呦,不知道她是做什麼的,也不知道她有何驚世的科研成果。直到一切塵埃落定後,才知道屠呦呦先生發現青蒿素,並一直致力於青蒿素的研究,為我國消滅瘧疾,為全球解決瘧疾提供了重大的貢獻。這一切都源自院士的選拔制度,我國兩院院士的選拔過於追求名利:論文、職稱、學歷、獎項,這是都是必要條件。但屠呦呦先生一生專研青蒿素,沒有足夠的論文,職稱也就是研究員,沒有博士學歷,沒有重大獎項,更沒有留洋背景,這樣的科學家,是無論如何也當不了院士的。但屠呦呦先生獲得諾貝爾獎,給我國院士制度一記響亮的耳光!
  • 科技部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 建立學術期刊「黑名單」
    原標題:中國官方多管齊下破除科技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記者 孫自法)「基礎研究類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技術研發類、社會公益性研究類機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
  • 唯理論哲學,斯賓諾莎的實體論,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唯理論哲學的其他兩位代表,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將笛卡爾哲學向前大大推進一步的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斯賓諾莎是繼笛卡爾之後第二位大陸唯理論哲學大師。在認識論方面賓諾莎在其重要著作《笛卡爾哲學原理》一書中,就旨在於補救笛卡二元論的缺陷。
  • 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
    原標題: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透視《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記者屈婷、林苗苗)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根基工作。 在諸多改革新舉措下,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長期困擾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痼疾能否被破解? 扭轉「重治輕防」 全科醫生和公衛人才成為重點 我國現有30多萬名全科醫生,11.5萬名公共衛生醫師。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下,基層醫療衛生防治能力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顯現人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