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正君
以「四不像」為外在特徵,被視為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的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山東產研院)再次推出新舉措。
12月2日,山東產研院舉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暨研究員大會。成立一年多以來,這是其首次舉行類似儀式。更重要的是,肩負「大膽闖、大膽試」改革重任的山東產研院採用了與傳統職稱評審不同的提名認定製,看點在於其「不唯學歷、不唯論文、不唯獎勵著作、不唯『帽子』,誰有能力、誰能更好履行崗位職責,誰能更好推動創新發展,就聘任誰為研究員。」
「職務」與「職稱」,一字之差,截然不同
「既不像大學,又不像科研機構;既不像企業,又不像事業單位。」外界用這句話來形容山東產研院。而山東省高層對其定位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試驗田、「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的示範樣板,鼓勵其「大膽闖、大膽試,創造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山東產研院的職務聘任遵循著《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專業技術職務聘任管理暫行辦法》,即:其專業技術職務包括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助理。其中,研究員分為領域研究員、方向研究員和項目研究員。
值得注意的是該院專業技術職務不同於傳統的專業技術職稱。
「職務」與「職稱」,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義卻截然不同。傳統專業技術職稱從學術角度出發,更多體現專業技術能力;而該院專業技術職務,有「職」有「務」,把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統一起來,與崗位要求緊密結合,與工作體系緊密銜接,體現崗位責任。
在山東產研院院長孫殿義看來,該院專業技術職務打通了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間的專業技術職稱體系,以商業成功為目標,以工作需求為牽引,注重任務發展需要,更多體現創新發展領導、組織、系統管理能力,以及創新產品工程化驗證中的技術判斷能力。「專業技術職務把工作、發展、創新結合起來,誰在崗位上,誰帶隊伍,誰就是研究員。」孫殿義說。
在山東產研院,研究員不是一個「虛」的頭銜,而是創新發展的主體力量,這從研究員的設置中也能體現出來。
按照該院規劃,山東產研院在信息與智能融合、先進材料、微納與智能製造、綠色與健康等4個領域進行布局,該院研究員也相應設置4個領域研究員,全面負責相關領域的產業技術創新等工作。在每個領域中,比如在先進材料領域,產研院布局了有機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3個方向,對每個方向相應設置了方向研究員;每個方向中有很多創新項目,對每個項目相應設置了項目研究員,全程負責項目的引進、轉化和落地。
通過研究員這套治理體系,把產業創新每個環節全面打通,形成了由領域到方向,再到項目的全方位產業技術創新治理體系。
誰來評?聘任誰?院長負責制!
在評定方式上,這裡的職務與傳統職稱也有所不同。
傳統產業技術職稱採用評審方式,而山東產研院專業技術職務採用提名認定製,由該院院長提名領域研究員,領域研究員根據工作需要提名方向研究員,依次逐級提名,經該院人才工作委員會審核認定。
值得注意的是,提名認定時打破傳統的「四唯」規則,即不唯學歷、不唯論文、不唯獎勵著作、不唯「帽子」,誰有能力、誰能更好履行崗位職責,誰能更好推動創新發展,就聘任誰為研究員,這比傳統的評定方式更貼近創新需求,對激勵專業技術人才發揮才能、構建更加科學實用的專業技術專家治理體系、吸引更多高端創新人才集聚、階梯式培養青年人才將起到重要作用。
據記者了解,山東產研院是省政府設立的、不納入編制管理的獨立法人(事業)單位,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製法人治理結構,著力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推動管理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促進技術創新集群式突破破。
這其中,院長負責制就意味著院長既能提名認定研究員,也為後者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和信任。
在此次大會上,山東產研院研究員委員會同步成立。作為該院研究員的自治組織,這個委員會是山東產研院產業技術創新發展的重要管理諮詢機構。下一步,他們按照產研院創新發展布局,發揮多層次、多類別、多學科、專業性等優勢,從產業布局、技術布局和空間布局等方面開展專業研究,積極建言獻策,推動產研院多專業技術領域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
目前,山東產研院已完成首批61位研究員提名認定,其中在信息與智能融合領域19人,先進材料領域10人,微納與智能製造領域15人,綠色與健康領域9人。
編輯:張爽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