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海洋:地理大發現

2021-01-14 騰訊網

1405—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創造了七下西洋的壯舉。行程途經西太平洋,縱貫印度洋,西達非洲。船隊有超過300艘船隻,其中「寶船」62艘。「寶船」長122 m、寬52 m,尺寸是同期歐洲探險船的10倍。學界對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說法包括建立貿易、與外國政府建交、軍事國防目的等。鄭和的航行到1433年結束,由於明朝政府認為外國文明與中華文明懸殊,並且難以從對外貿易中獲利,於是實施海禁,開始了為期400年的閉關鎖國。

在歐洲,對新大陸財富的強烈渴望,驅使著一大批富有的航海家,他們以其所在國家的名義,開啟了探索世界各大洋的長途之旅。歐洲地理大發現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1394—1460年)。1419年,亨利王子的父親約翰國王指派其管理葡萄牙最南端的沿海地區。亨利王子酷愛帆船和貿易,也研究航海技術和海圖繪製。約1450年,他建立了海軍天文臺,以傳授航海學、天文學和航海製圖。為了保障貿易路線安全並建立殖民地,從1419年直至1460年去世,亨利王子派遣了一批又一批探險隊沿非洲西海岸向南遠徵。由於當時人們相信赤道水域處於沸騰狀態,海怪會吞沒船隻,探險隊行動緩慢。直到亨利王子去世27年後(1487年),巴託洛梅烏·迪亞斯(Bartolomeu Dias,約1450—1500年)冒著這些「巨大的危險」,第一次在航海中發現並繞過好望角(圖1),自此之後才開啟了一條獲取東方絲綢與香料的快捷航線。

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尋找通往東方之路的緩 慢進程,最終由達·伽馬(Vasco da Gama,1469—1524年)突破。1498年,達·伽馬追隨迪亞斯的航線到達好望角,並沿非洲東海岸繼續前行。他成功開拓了通往印度的航路,但遭遇阿拉伯船隊的海上攔截。1502年,達·伽馬率領14艘重炮艦捲土重來,擊退阿拉伯艦船。1511年,葡萄牙控制了香料航路和香料群島,又於1513年將貿易延伸到了中國和日本。

為了尋找到達東印度群島的西行航線,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年)嘗試了四次橫跨大西洋的航行。由於當時對地球半徑長度的估算不準確,他錯誤地認為到達了亞洲,實際上他發現了新大陸(New World)(圖1)。

義大利人阿梅裡戈·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1454—1512年)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支持下,於1499—1504年間數次前往新大陸航行,探索南美洲海岸線近10 000 km。他斷言,南美洲是一塊新大陸而非亞洲的一部分。1507年,為了紀念韋斯普奇,德國製圖員馬丁·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將新大陸命名為「美洲」(America)。1513年,瓦斯科努涅斯·德·巴爾沃亞(Vasco Nú ez de Balboa,1475—1519年)經過巴拿馬地峽時發現了太平洋;同年,胡安·龐塞·德萊昂(Juan Ponce de León,約1460—1521年)發現了佛羅裡達和佛羅裡達暖流。這些外來者都宣稱美洲大陸是他們祖國的殖民地。儘管這些航海家並非出於對知識的探索,而是為了名譽和財富遠航,但他們還是準確地記錄了海洋的範圍和特徵。他們發現新大陸的壯舉激勵了一批批冒險者加入到海洋探索中。

1519年9月,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年)帶領270名船員,乘5艘船從西班牙出發,尋找前往香料群島的西向航線,途中損失了兩艘船。1520年11月,探險隊發現了位於南美洲最南端的麥哲倫海峽,隨後通過了該海峽並橫跨太平洋,於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1521年4月27日,麥哲倫在與當地土著的衝突中喪生。船隊中剩下的兩艘船繼續航行,最終於1521年11月抵達香料群島。在那裡,探險隊往船上裝載了大量珍貴的香料後返航。為了確保至少有一艘船能夠回到西班牙,兩艘船在不同的航路上分開航行。「維多利亞」號(Victoria)繼續向西航行,成功穿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好望角,於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此時船上僅倖存18名船員。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圖2)。麥哲倫豐富的航海經驗使得這次航行為早期海洋繪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不僅如此,麥哲倫在航行過程中還確定了1緯度的長度,並測量了地球的圓周長度。還有一種說法是,麥哲倫試圖用繩子測量大洋中部的深度,但事實上,這種測量方法是19世紀德國海洋學家所採用的,麥哲倫航海期間並未記錄此事。

16世紀中後期,西方人出於冒險、好奇、追求財富等因素,開始在北美附近尋找通往中國的貿易捷徑。馬丁·弗羅比歇爵士(Sir Martin Frobisher,約1535—1594年)分別於1576、1577和1578年進行了三次航行。亨利·哈得孫(Henry Hudson,?—1611年)分別在1607、1608、1609和1610年進行了四次航行。在哈得孫海灣,哈得孫和他的兒子被叛變的船員放逐到海上並因此而亡。在西北航線巨大的財富誘惑下,威廉·巴芬(William Ba n,1584—1622年)也分別在1615年和1616年進行了兩次不成功的航行。

當歐洲國家忙於在新大陸建立殖民地和宣稱新領地之時,英國人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1540—1596年)率領5艘高懸英國國旗的船,共165名船員的探險隊,於1577年開始了環遊世界的航行(圖2)。經過美洲南部時,他被迫放棄了兩艘船,後來在麥哲倫海峽又與另外兩艘船失去聯繫。航行過程中,德雷克在加勒比海及中美洲搶劫了西班牙船上的財寶。1579年6月,他抵達現在的加利福尼亞沿岸,並繼續向北航行至現在的美國—加拿大邊界,然後掉頭轉向西南,用兩個月時間穿越了太平洋。1580年,德雷克和他所率領的「金鹿」號(Golden Hind)帶著西班牙黃金貨物,完成了環球航行回到家鄉。德雷克被授予爵位,一時成了國家英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Ⅰ)高度肯定了德雷克船長的功績與探險歷程,因為王室意識到,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就能給他們帶來財富。

——《認識海洋》

相關焦點

  • 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西方史學對一系列航海活動的通稱,指15—17世紀歐洲一些國家的航海家和探險家另外開闢直達東方的新航路,探察歐洲人以前沒有到達過的海域和陸地。在這些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或地區。
  • 大類學子有話說|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地理學本科專業分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海洋科學(海洋地理)等。學院畢業生主要在區域開發、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城鄉建設、空間測繪、衛星遙感、地理信息、海洋維權、旅遊管理等部門擇業,或在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國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 《走向海洋》這本書,才讓我真正的認識海洋
    海洋,這個詞對我並不陌生。不過,雖然我知道海洋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卻不知道海洋對於我們的意義以及海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我原本以為海洋裡面只有一些海水和海裡生活的魚,後來《走向海洋》這本書,才讓我真正的認識海洋。蔚藍色的海洋不但有豐富的資源,而且留給了人們許多不解之謎,同時也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
  • 地理大發現:如打開了的潘多拉盒子
    新航路的開闢---地理大發現---西方超越東方、統治東方、世界物種大交流新航路的開闢影響大矣選自百科
  • 地理大發現第十三期
    南極探險是人類早期發現和探索南極洲的歷史,也是科學認識南極大陸、解開大自然奧秘的前奏。    早在古希臘時,傳說南半球有一個與歐亞大陸相對稱的、幅員遼闊的南方大陸。這個所謂的「南方大陸」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極洲。
  • 興奮於「地理」大發現,但勿忘徵服安全
    【亞信聯合創始人、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數字時代的地理大發現確實如此。5G聯接著數字世界。面對數字世界,我們是否有些沒有安全感的恐懼。這就像五百年前,我們面對茫茫的大海,面對未知的新大陸。但也正如五百年前的「地理大發現」,它給我們帶來了玉米、紅薯、馬鈴薯,甚至在橡膠被帶到歐洲後,間接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但也不要羨慕麥哲倫、哥倫布、鄭和在歷史中留下的豐功業績,同樣又一次「地理大發現」,已經出現在我們這代人的面前。智能化的新世界,就是大陸的彼岸,而5G 帶來的滾滾數據洪流,正在匯聚為數據的海洋。
  • 學好地理的第一課:認識地球和地球儀的三個關鍵點
    很多人都說地理不知道怎麼學,有的說記不住,有的說計算太難,還有甚者說搞不清方向,今天氪老師將從地理學的第一課開始,帶大家一起由淺入深,開啟地理課的學習之旅。我們都知道地理是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構成,又是由選修課和必修課構成,學習地理的第一課就是從認識地球和地球儀開始。
  • 【專題歸納】高中地理涉及到的海洋地理知識點歸納
    只做最有用的地理 海洋地理(選修) 1、 海底主要地貌類型 l 從大陸邊緣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為大陸架、大陸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陸架:分布在大陸邊緣的淺海地區
  • 帶你認識一些「海洋大數據」!
    海洋大數據的時代已經到來進入21
  • 【地理探究】世界上最淺的海洋在哪裡?為什麼風那麼大?!
    綜合整理自全國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亞速海,是一個陸間海,西面有克裡米亞半島,北面為烏克蘭而東面為俄羅斯。只有刻赤海峽與黑海相連。
  • 世界上6大特殊地理現象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然而有一些現象是不會遵循一般地理規律的,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地球上6大特殊地理現象。瀕臨海洋的荒漠地區傳統認識裡,靠近海洋,降水比較豐富,多屬於氣候溼潤地區。但是有這樣一些區域,靠近海洋反而是沙漠,如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均是荒漠。
  • 走進深藍丨我們對海洋的了解甚至不如月球表面!海洋大數據助力認識...
    、助力新舊動能轉換的大型融媒海洋節目。通過人物專訪與紀實短片相結合的節目形態,宣傳海洋科技發展進步,海洋文化傳承,海洋環境資源建設等,節目每周六晚9:10在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首播。海洋大數據是深入探索海洋的基礎,也是智慧海洋建設的靈魂。隨著數據科學的迅猛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慧、超算被稱為帶動海洋科學發展的「新三駕馬車」,而海洋大數據也成為從認識海洋到經略海洋的必經之路。
  • 「一帶一路」地理空間認知與地理信息系統的大數據支持
    他們的理論儘管各有千秋,但貫穿的共同主線就是地理空間認知對其研究的指導作用,這一點迄今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本身就是對傳統地理空間認知的重大突破,它建立了一種新的地理空間認知體系。充分認識這個新的地理空間體系,對於「一帶一路」建設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一般而言,按照行政屬性劃分,世界可以劃成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
  • 2021年初中地理之海洋與陸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地理之海洋與陸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 高中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萬能地理大題答題模板
    高中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萬能地理大題答題模板很多人在寫地理題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才能提高成績,往往在地理答題上丟分,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高中地理大題答題技巧,供參考!
  • 中國人在地理大發現方面有哪些成就?
    提到地理大發現,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幾個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以及與之相關的幾個名字,葡萄牙恩裡克王子、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關於他們的具體成就,我就不細說了,大家也都比較清楚。這裡有一個國家被刻意忽略了,那就是俄國。就像俄國在科學和藝術方面的成就一樣,俄國在地理大發現方面也不遜色於西歐各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 【地理素養】新高考——海洋資源與開發
    3.地理實踐力: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和其它地理工具收集海洋資源的特點與應用前景,及開發技術,能對某種海洋資源的開發有理有據提出開發對策。4.人地協調觀: 技術進步使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加深,了解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應採取的措施,樹立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的觀點。
  • 地圖看世界;地理大發現讓歐洲人獲得約五千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趣知識#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是15世紀末到17世紀初,由歐洲人開闢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
  • 【新時代·青年說】「經略海洋」怎麼解?從認識海洋講起……
    人類的祖先從海洋中走來,我們的環境在海洋中經歷輪迴變遷,自然界的大多生物都受海洋的哺育,大氣中一半以上的氧氣都來自於海洋植物。讓我們跟隨王穎的講述,認識海洋。1你真的了解海洋嗎?有研究機構曾對北京 瀋陽等地的10所中小學校進行調查,發現幾乎百分之百的學生都知道我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面積,而中國海洋國土面積有多大?98%的學生並不知道。海洋國土意識缺失?海洋知識普及不足?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了!
  • 2019年中考地理海洋與陸地知識點歸納
    中考地理海洋與陸地知識點歸納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