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看似普通的實驗,卻引起了人類的深度思考,甚至對宇宙的懷疑

2020-12-04 水木長龍探索科學宇宙

人類一直在探索宇宙,也一直在探索自己,我們不但對宇宙充滿了好奇,同樣對我們人類自己也充滿了好奇。世世代代,人類都在探索思考一個本源性的問題——人類的起源問題,宇宙的起源問題。

有一句古老哲言:「萬物皆有聯繫」。在量子理論尚未被大多數人所了解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句哲學性的話題,根本不會將它與科學聯繫起來。然而,隨著量子物理學的不斷發展,我們正在一步步地見證著,曾經以為的「不可能」,正在逐漸變成可能;曾經被我們的三觀牢牢排斥在外的有違常理的變「態」理論,正在衝破我們的三觀堡壘。萬物皆有聯繫,不再只是一句哲學性話語,而是有科學根據的,也就是說完全可以用科學來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量子糾纏現象,就是對「萬物皆有聯繫」的最好解釋和證明。起初,科學家認為只有同源粒子之間才會發生糾纏現象,隨著對量子力學的不斷深入研究,研究者發現,非同源粒子之間也有可能會存在糾纏現象。這種新發現,使量子研究者大為興奮,因為他們認為,這恰恰證明了一個人類至今都還未敲開的一道微觀世界大門——夸克。探索科學,探索宇宙,水木長龍與您繼續我們的探索之旅。

非同源粒子之間的糾纏現象,恰恰說明了「夸克」不是我們科學家目前可探測到的最小粒子,非同源粒子之間之所以會存在糾纏現象,說明兩個或多個不同粒子間,一定有「同源」的東西存在。或許這種「同源」的東西,同樣是更小(小於夸克)的物質粒子,也可能是非物質的東西。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做了一系列實驗來尋找答案。

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很多科學愛好者都熟悉的巴克斯特效應實驗。美國格羅斯大學的巴克斯特博士,發明了一種特殊的檢測儀,這種特殊檢測儀可以檢測動植物的意識反應情況。比如,可以檢測人說的是不是真話,檢測動物的情緒是否處於穩定狀態,最讓我們驚奇的是,還可以檢測植物的情緒或意識反應。

巴克斯特將檢測儀連接到植物上,然後拿起打火機打出火苗,走近植物,這時檢測儀上的讀數突然增大。這說明植物正處於緊張驚嚇的狀態。然後巴克斯特將打火機的火苗熄滅了,監測儀上的讀數也開始逐漸變小,直至恢復到原先幾乎為零的狀態。

這個實驗讓巴克斯極度興奮,因為這可能打破了長久以來,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植物無意識無情緒的判斷。為了檢驗自己的推測,巴克斯特又對25種以上各種不同的植物做了實驗,結果發現,植物們對可能會危及自己生命的事物,都有明顯的意識或情緒反應。

接下來,是西澳大學一名生物學教授莫妮卡.加裡亞諾做的一個類似實驗。她將含羞草反覆地從高處掉落到地上鋪的軟毯上,發現,剛開始掉落的過程中,含羞草的葉子都會自動合上。在經歷七八次這樣的反覆動作後,它的葉子便不再合上,而是展開的。

莫妮卡推測,這可能是它意識到了這樣的下落動作,根本不會對他造成任何損傷,所以,才不會再表現出緊張受怕的反應。莫妮卡為了確定含羞草不是因為疲累而導致的麻木狀態,又將它放到不斷震動的儀器上,含羞草很快又合上了葉子。這就說明了含羞草很可能是有自我意識的,在對未知環境不了解的情況下,會像人一樣表現出緊張懼怕的反應,一旦確定周圍環境不會對自己造成損傷,便會安然處之。

莫妮卡的實驗與巴克斯特的實驗,實則殊途同歸,都很好地檢驗了植物很可能也存在「意識」,這一新的理論觀念(這讓我們平時即使食素的朋友,又情何以堪)。

如果上面的兩個實驗,會使一些朋友無法釋懷的話,那麼接下來的這個實驗,更是讓人三觀崩潰。

前面我們說了,量子糾纏不止發生在同源粒子之間,也發生在非同源粒子之間。這種現象讓量子研究者有兩種推測:或是因為非同源粒子間,存在有更微觀的同源粒子,即夸克並非不可分。或是因為非同源粒子之間的糾纏現象本質,可能源於另一種非物質的東西——意識(果如此,愛因斯坦也就可以為量子「超光速」的現象釋懷了,因為處於量子糾纏中的粒子之間的彼此聯繫通訊,所依靠的可能並不是具有質量的物質傳輸,而是無質量的非物質傳輸,所以完全可以超越光速。)

量子研究者為了弄清楚量子糾纏本質,將巴克斯特實驗使用的檢測儀,進行了精密度和靈敏度上的升級,然後連接到了一塊石頭上。研究者像巴克斯特一樣,拿火準備去燒烤石頭。不可思議的現象發生了:檢測儀上的讀數也出現了少許的增加,火離石頭越近,讀數也變得更大一點。當研究者將火直接放到石頭上時,檢測儀的讀數雖然沒有對植物檢測的讀數那麼明顯,但也的確出現了增大的變化。

難道石頭也有意識嗎?難道檢測儀上讀數增大,是石頭在忍受被灼燒的疼痛嗎?果如此,那句我們眾所周知的古老哲言——萬物皆有意識,便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宇宙萬物的客觀描述。

研究者為了驗證自己推測的正確性,又對看似無生命的諸多物體做了測試,比如桌子,椅子,地面,鋼筆,書本等,結果令人不禁冒冷汗——這些看似無生命的物體,當對它們進行恐嚇或欲傷害時,連接它們的檢測儀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讀數,撤走危險時,檢測儀讀數會慢慢恢復到原先正常狀態。

有研究者對無生命物體測試的微小讀數變化,並不認為它們就是真的具有什麼意識,而認為,是物體內部分子原子的不停振動的影響所致。究竟無生命的物體有沒有意識,還有待我們科學家的進一步探索、研究、確定。

如果看似無生命的物體,有朝一日被我們科學家檢測出來也具有自己的意識的話,那麼,「萬物皆有聯繫,萬物皆有意識」,隨著量子物理學的發展,便再也不只是兩句哲理性的話語,而是對宇宙萬物的客觀實際描述,是對整個宇宙,無論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的真實運行規律的描述,將是人類對宇宙探索的又一次飛躍性的進步。

也許宇宙就像一臺電腦,宇宙萬物都如同電腦中設置好的程序。我們知道,要想程序運行起來,首先要做的就是給電腦接上電源,通上電,然後才能啟動電腦,才能運行電腦中的所有程序。同樣的,宇宙也多有可能像這樣。

只是宇宙連通的不是電源,而是意識。對宇宙輸入意識,就如同給電腦接通了電源,電腦有電源才能工作,宇宙有意識才能演化發展,萬物才會有興盛衰亡。也就是說,「意識」是整個宇宙「動」起來的源動力。如果將宇宙意識切斷,宇宙很可能就像突然被切斷電源的電腦,立馬停止運轉,而變成一臺冰冷的沒有任何生機的「靜」態機器而已。

萬物皆有聯繫,萬物皆有意識,宇宙萬物本為一整體,皆通過「意識」而相連。善待萬物,也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不是嗎?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長龍」原創,轉載標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一個看似普通的實驗,卻得到不可能的答案,甚至讓人懷疑宇宙
    當我們被浩瀚星空所折服,驚嘆宇宙漆黑帷幔後所隱藏的秘密同時,可能許多人無法想像,人類自身所隱藏的秘密,其實一點也不比無垠的宇宙少。事實上,這一觀點正對應了一個非常古老的哲學觀點——一切皆有聯繫。在量子力學大廈還未建起的時候,人們認為這個古老的哲學觀點僅僅是一種哲學觀點,它或許能夠引起人們的思考,但絕不會將它和科學聯繫到一起。
  •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讓科學家束手無策,甚至開始懷疑宇宙
    這就來到了一個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刻哲理的科學問題上:我是誰?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僅僅停留在哲學層次。到了現代,隨著量子科學的發展,這個問題又被進一步延伸拓展,成為了一個更宏觀的問題:每個人都是誰?
  • 一個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有兩種不同的結果,讓科學家懷疑宇宙本質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這個疑問由來已久,在古時候人類疑惑腳下的大陸究竟是什麼,天空有多高大地有多厚?這些問題對於一個人類來說,是永遠無法找到答案的,但是人類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生活,因此地球幾十億人類都在向著不同的方向努力,而地球上的難題也被人類一一探索。
  • 一次普通的植物實驗,為何讓人懷疑宇宙?
    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嗎?意識會永遠存在於宇宙中嗎?這些問題至今沒有準確的答案。科學家認為,當人體消亡後,意識會以粒子的形式,繼續存在於世界上。他們認為,宇宙中的粒子是存在糾纏關係的,不論它們相距多麼遙遠,只要對其中的一個粒子進行幹擾,另一個將會作出反應。
  • 誰暗中安排了宇宙裡的一切?愛因斯坦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隨著人類探索範圍的不斷拓寬,越來越多難以解釋、甚至根本就無法解釋的問題擺到了人類面前。這也讓許多人開始明白一個道理,用人類對宇宙有限的認知,根本無法對近乎無限的宇宙進行解釋。對人類起源進行了思考,我們再將目光轉向宇宙中一些不可動搖的「鐵律」。比如說光的傳播速度,它在任何參考系下速度都是恆定不變的。
  • 美國在南極發現平行宇宙證據,「人類身邊」或許存在一個鏡像宇宙
    ​文/仗劍走天涯美國在南極發現平行宇宙證據,「人類身邊」或許存在一個鏡像宇宙世界上存不存在另一個我呢?這句話表面上是在看,自我的存在意義,但實際上卻是對另一個世界,和宇宙的最好的闡述,平行宇宙是科學家們所煩惱的一種研究的領域。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卻改變了人類認知,科學的盡頭真是神學嗎?
    年紀輕輕的牛頓早就發現了三大定律,他其實對上帝根本沒有什麼概念,當時哈雷曾經讓牛頓來到家中做客,當牛頓進了屋子後,發現在哈雷的桌子上竟然出現了一個太陽系模型,這個模型引起了牛頓的興趣,當他觀察了好一陣子之後,才問哈雷,這座太陽系模型是誰製造的呢?
  • 「宇宙牆」被發現,人類被困住了?我們真的是實驗對象?
    相信大家在近一段時間裡常常看到一些有關「宇宙牆」的消息,大概意思是,一堵100億光年外的「宇宙牆」被發現,據稱這堵「宇宙牆」位于波江座,橫跨了35億光年,在這片區域裡一片虛無,不管是普通物質還是暗物質幾乎都不存在,並且溫度還非常接近絕對零度,看上去似乎有某種力量在宇宙中劃分出了一個邊界,而我們人類被困住了。
  • 25號宇宙,引起恐慌的實驗,專家:這就是人類滅亡的原因!
    1968年7月9日,馬裡蘭州的一所實驗室當中,誕生了一個叫做25號宇宙的老鼠之城,實驗室將4隻公鼠和4隻母鼠放入其中(致敬聖經中諾亞一家八口),這裡面有吃不完的食物和水,溫度適宜,並確保他們遠離一切疾病和外來傷害。
  • 宇宙是否有邊界?「宇宙牆」被發現,人類可能真的是實驗對象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宇宙是處於一個不斷膨脹的狀態,且膨脹的速度甚至是超過光速的但是最令人不解的地方在於,如此廣闊無邊的宇宙,人類卻至今都沒有發現任何外星人的痕跡。按理說如此大的空間,不可能只有人類這一個智慧文明啊。
  • 宇宙是否有邊界?「宇宙牆」被發現,人類可能真的是實驗對象
    眾所周知,地球是浩瀚無比的,而宇宙更是幾乎無窮無盡的。那麼關於宇宙的小說以及電影也是不少的,像國內就有一部聞名世界的科幻小說,它所闡述的地球和宇宙乃至外星文明之間的關係都有著十分獨到的見解,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這些見解不僅非常新奇,且十分有道理。
  • 牛頓的一個實驗,簡單到人人可做,卻引發了人類三個世紀的思考
    一般人估計能接點水泡個澡,厲害點的人估計可以拿桶當道具表演一個中型魔術。牛頓所做的這個實驗被稱為水桶實驗,道具很簡單,只需要一個水桶和一桶水,還有一根繩子。整個實驗僅有三個步驟:1.將水桶用繩子吊起並沿一定方向旋轉,此時吊水桶的繩子會越來越緊張。2.旋轉到一定程度後,在水中注入清水。3.鬆開水桶以另外一個力使水桶朝反方向旋轉,當繩子完全釋放開後水桶的旋轉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 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思考促使了宇宙的誕生」,這是怎麼回事?
    相信很多讀者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宇宙為什麼會誕生?」,這個問題可以在很多方面延伸,但是很難去解答,因為人類是宇宙中的產物,生命誕生在地球上,依靠陽光不斷進化,最終出現了複雜的生態鏈。1973年,一位科學家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我們眼中的宇宙之所以是這個樣子,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存在和思考」,這就是「人擇原理」一個十分有趣也引人遐思的定律。科學界對人擇原理的觀點褒貶不一,有些人認為這個原理會成為人類科學的轉折點,有些人卻認為這個觀點完全是無理取鬧,沒有任何依據。
  •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了解深度思考的4個方法,輕鬆應對商務難題
    本書介紹的深度思考法源自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明星課程,「系統動力學」,深入淺出地教我們打破思維定式,直擊問題本質,解決商務難題。那麼,「系統動力學」是什麼呢?它其實是研究人類社會問題背後的模型和動力機制。所有社會現象之所以形成,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動力系統。
  • 課程思政 | 北師大「普通物理實驗」:格物致知育新人
    在物理學專業基礎課程中,啟發、引導學生去思考物理中的人文思想,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形成崇高的人生追求。「普通物理實驗」是物理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授課對象是大一下大二上的學生,這個階段正是學生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
  • 笛卡爾思想實驗:普遍懷疑與不可知論
    給思想洗澡把批判性思維運用到極致的人哲學認識論的奠基者——笛卡爾笛卡爾的思想實驗:(1)普遍懷疑(2)不可知論一、普遍懷疑:笛卡爾認為,每個人一生中都應該「徹底地對自己的全部見解進行一次大掃除」。我們把許多錯誤的見解當作真理接受下來,這些知識都是非常可疑的。
  • 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實驗,和宇宙本質有關,現代科學無法解釋
    在多數人的常識中,人類文明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科學知識已經可以解釋地球上發生的大部分現象,但是真的不存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嗎?當然不是這樣的,不論科學如何發展,都會存在一些現有知識無法解釋的事情,正是因為人類面對黑暗的宇宙還存在太多的未知,所以人類才需要不斷的發展研究。
  • 可以讓你站在宇宙的中心思考
    在那個暑假剩餘的時間裡,我如同一個飢餓的旅人,瘋狂地咀嚼著面前這份饕餮盛宴。然後,就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三體》到底有什麼魅力?為何歐巴馬、雷軍、周鴻禕、馬化騰、扎克伯格等人都對其給予了高度讚揚?為什麼在出版12年之後,仍然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科幻界的巔峰之作?
  • 人類的存在是奇蹟?看似平凡的地球,受「外力安排」的諸多證據
    一直以來,人類是怎樣產生的?人們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很久。如果遵循進化論,人類是猩猩進化而來,為何進化過程會有缺失環節?人類為何會成為地球上唯一擁有智慧和情感的生物?關於人類的許多疑問都在指向一個事實---人類的存在是不可思議的奇蹟,是科學界難以解釋的未解之謎。而孕育了人類這個智慧生物的地球,更是宇宙中一顆看似平凡,實則非凡的星球。
  • 人類處於模擬世界中?關鍵線索已出現,科學家們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然而,隨著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宇宙的浩瀚仍然一遍遍刷新和顛覆著人們的認知,甚至時至今日我們也沒能弄清楚宇宙真正的大小。其實對此同樣懷疑的人還有很多,其中甚至不乏一些科學、科技界大鱷,例如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牛津大學哲學系教授尼克·波斯託姆,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等等,他們都質疑和討論過宇宙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