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產品調研,這對產品經理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工作內容了,作為產品經理一定要學會做產品調研。本篇文章中,作者為我們分析了為什麼要做產品調研,指出了功能調研和產品調研到底有什麼區別,並且總結了產品調研應該怎麼去做。
「堅持長期有效的調研,是提升產品感的有效方式,避免臨時抱佛腳的窘境。」
產品調研重不重要?幾乎每個從業1-3年的產品經理都會遇到的問題。人人都說知彼知己方可百戰百勝,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有80%的產品經理很少重視產品調研。
不可置否,儘管各個產品流派都在強調產品調研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產品調研這項工作往往就會被忽略。
各種因由,可能是時間,可能是資源。歸根到底還是在大多數產品經理心中對於產品調研,覺得是個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事情。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為什麼要去做產品調研?
工作中我們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場景:
競爭對手上新的功能了,我們要評估一下,要不要跟進;要上新的功能,之前沒有經驗,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有什麼是可以參考的;日常聯繫自己對產品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這三個場景幾乎我們都會遇到,然後也會用一些方法去處理這些問題。而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產品調研。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去做產品調研呢?
第一點:競品上線新功能之後,我們去調研的時候,一般需要考慮用戶有哪些、用戶分別是怎麼使用的、在使用過程中滿足了用戶什麼樣的需求以及用戶得到了什麼好處。
其次,我們還要看一下數據表現,也就是功能的使用情況。這裡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產品的業務類型選著合適的數據指標。功能的數據表現主要看覆蓋率、打開率、成交量等等。
一般特別精確的內部數據我們是拿不到的,我們只需要關注公開資料中的相關數據即可。
最後,需要思考對於自己的產品有什麼意義。調研產品是為了給設計產品做決策提供依據,所以要結合自己的產品去思考要不要抄,能不能抄,給出自己的結論。
第二點:我們自己的產品準備上新功能的時候,一般會去借鑑其他產品的功能。那麼針對這一類調研,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有以下幾點:
在調研之前,我們一定要思考自己產品的目標用戶、還有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以及了解自己產品目前的現狀。搞清楚為什麼要做迭代,做迭代主要是希望達成什麼目的?然後最好帶著目的去做功能點的具體調研。
我們在選擇調研產品時,要儘可能的去調研國內外優秀的產品,譬如行業領先水平的產品,或者周圍用戶都在使用,口碑很好的產品。
具體在分析時,可以去關注,對方產品功能的核心關鍵點是什麼,他們的功能邏輯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背後可能滿足的用戶場景是啥?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調研幾款產品時,通常來說相同點都是關鍵點,差異點都是亮點。
最後,通過梳理功能邏輯,給出自己的結論。
第三點:為了個人學習和積累,我們要先明確都有哪些功能點,在這些功能點中,哪個是最關鍵的。
與之對應的用戶場景需求是否都被滿足了,產品的底層邏輯和流程是怎樣的,其中的亮點有哪些,最後,數據表現如何,是否跟我們的分析相符。
其實上面的的三種情況僅僅是我們在做產品調研中比較初級的功能點的調研,當我們產品經理比較豐富的時候,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產品是,我們就不能僅僅考慮功能的本身了。
我們的視野要更開闊一些,來關注獨立產品的設計。
二、功能調研和產品調研到底有什麼區別?
那麼,功能調研和產品調研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在我看來這兩者都是目的性明確的調研,注重產品底層的邏輯流程和產品是如何滿足用戶需求的。
而不同之處在於,功能調研注重的是業務流程的梳理,交互體驗和功能中的突出亮點;產品調研則注重功能的迭代過程、產品結構以及運營邏輯。
簡單一點來說,可以把功能調研,理解成是點的調研,而產品調研,是面的調研。功能調研更傾向於在單點進行深入,而產品調研,更注重調研的深度和廣度。
三、產品調研如何做?
產品調研怎麼來做呢?在講產品調研之前啊,先給大家介紹一個「黑白盒子」理論,所謂黑白盒子理論就是一套產品分析的方法。
所謂黑箱,套用測試裡面的定義,就是不去考察產品內部的線路、流程和設計思路,而是直接按照他的交付預期去測試。
比如這個產品就是讓100個人站上去不會垮,他的黑箱測試就是讓100個人站上去,看看會不會垮,如果不會就成功了。至於裡面是水泥做的還是塑膠做的,統統不管。
所謂白箱,就是看產品裡面的設計邏輯、線路結構、流程等細節是否符合設計方案,我們套用這裡理論進而推導出了一個產品調研模型:
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第一點:用戶場景需求,什麼樣的用戶,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場景)會使用產品或者功能,來解決什麼問題。
我們要明確「用戶、場景、需求」是怎麼被滿足的,這點特別重要。
假設我們有個功能特別棒、特別酷,但是呢?如果功能跟用戶的使用場景沒有關聯,對用戶需求解決沒有幫助,儘管這個功能很好,但是對產品而言也是個無用功能。
第二點:產品邏輯,就是產品是怎麼運轉的,都有哪些用戶,用戶和用戶之前是如何發生了聯繫,產生的數據是如何流轉的,用戶和數據是在哪個頁面匯合的。
這裡我們可以具體到幾個工具:產品業務邏輯圖、產品業務流程圖、產品功能結構圖、產品頁面流程等。
第三點:關鍵頁面與交互,這一點相對容易一些,我們都下載使用過不少產品,在日常使用中可以多留意一些好的互動設計,遇見不好的交互也可以多思考,什麼樣的方式更適合。
第四點:了解產品的迭代路線。
一款產品爆紅一定是有發展歷程的,所以要關注產品的迭代與發展,通過分析產品的迭代路徑,可以知道哪個功能點的優先級會高一些;然後再結合這個產品的數據,還有用戶的反饋,幫助我們判斷用戶的喜好,然後我們以後在設計產品時,可以少走彎路。
第五點:前面我們看了用戶需求、產品邏輯、頁面交互、迭代路徑等等,基本上就把產品分析的很透徹了。再下來有個很關鍵的點,判斷產品好不好,還要看一下他的數據表現怎麼樣。
產品表現我們主要看兩個指標,數據表現和用戶表現。儘量看產品本身公開、有用的數據,比如用戶的評論數、評論內容、產品內的內容相關數據,數量、用戶點讚評論轉發等。
第六點:運營路徑與關鍵運營點,通過我們得到的數據去復盤運營路徑與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幫助我們避免踩坑。得到數據後,我們可以簡單復盤一下。
四、總結
最後我們回到最初的目的來看,我們為什麼要做產品調研?
在我看來,無非兩個東西:
提升所謂的產品感,我們的產品感好的話,設計起產品來就會更加順手一點;提升工作效率,當我們要做個一事情的時候,有前人經驗和案例可以參考。對於提升產品感,理解行業新趨勢,並獲得和同行交流的談資。
通常每半年都會有新的產品形式,要思考新的趨勢跟自己產品的結合;此外,你體驗和思考的多了,也可以幫助自己積累談資,跟圈子裡的同行交流時有話可談。
第二種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抄時選擇性的抄,知道哪些該抄、哪些不該抄,需要結合產品本身及當前形勢判斷的。
歸根結底,所謂的產品調研其實就是讓我們去認識產品、還原產品、創造產品。
認識產品:就是充分理解產品,怎麼理解產品,我們通過體驗、使用產品,通過產品的數據表現、版本迭代,去理解他的運營動作,看看他的官方動作或者其他人的調研報告來深入理解。
還原產品:就是對產品的分析和歸納,我們首先要看到產品背後的功能結構和流程,這是必須要理解的,否者我們只是產品的一個用戶而已。
版本迭代的過程,整個產品是怎麼演變過來的,我們要站在對方產品經理的角度去理解產品設計迭代的邏輯的;再然後我們梳理出運營大事件的時間軸,最後呢通過前面三個,我們得出一個產品增長曲線。
通過增長曲線我們就可以看出產品增長背後的理由,它是由功能帶動的呢?還是由運營帶動的呢?還是因為市場的問題?當我們從多個角度來看待產品增長的時候呢,眼光也會更加透徹了。
再然後就是創造產品:在調研部分的創造是比較粗糙的,這裡我們只要確定,別人做的什麼、是不適合我們、抄不抄、抄哪個。
最後,我們所有東西都要做嗎?也不是,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基於我們的目的,基於目的去分析產品,這樣產出的報告也會非常的聚焦,可讀性非常強。
這就是我對產品調研的理解,最後用一句雞湯來作為結束:堅持長期有效的調研,是提升產品感的有效方式,避免臨時抱佛腳的窘境!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由 @kiwi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