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物候觀察及蟲情動態

2020-11-29 天山植保

物候觀察:3月5日開春期,比去年偏早19天;3月2日積雪融化完,比去年早22天;3月15日榆樹打包,比去年早18天,現已開始散粉;3月15日藜科雜草出土,比去年早15天;目前各種樹木已萌芽;雜草已陸續發芽等。

一、春尺蠖

預計:4月上旬末春尺蠖卵始孵化,孵化期將比去年提前7~10天。4月中旬末為孵化高峰期,4月下旬~5月上旬為春尺蠖幼蟲為害盛期,危害度接近去年同期值略偏低,為中度發生,局部偏重發生

依據:一是3月上中旬調查春尺蠖蛹,越冬蛹成活率為70.8%,被寄生死亡春尺蠖蛹為18.7%,越冬死亡率為10.5%。與去年同期相比越冬成活率偏低0.6%、越冬死亡率偏高2.4%、寄生率比去年偏低1.8%。二是冬季積雪少,3月份氣溫偏高,積雪融化快,利春尺蠖越冬蛹羽化,所以春尺蠖越冬蛹羽化始期為3月10日,比去年偏早16天,羽化高峰期為3月25日~26日,較去年早6~7天。三是目前成蟲羽化將接近盛末期,燈下誘蛾量接近去年同期值略偏低,目前天氣過程對春尺蠖發育略有影響。

二、棉葉蟎

預計:4月下旬~5月上旬在棉田地邊雜草上發現葉蟎,5月上中旬將有葉蟎危害棉苗。

依據:據物候觀察,越冬雌成蟎出蟄活動期為3月12日,比去年偏早18天。 據氣象資料分析,3月下旬平均氣溫9.2度,比去年偏高4.5度,3月最高溫度出現下旬,也是葉蟎產卵始期。由於3月氣溫偏高,所以葉蟎發育進度早於去年,近期天氣過程對其發育進度略有影響。

三、棉蚜

預計:2018年棉蚜遷入棉田時間將為5月中下旬~6月上旬。

依據:一是據3月上中旬調查,有蚜盆率為0.4%、單盆蚜量為0.15頭/盆,有蚜盆率接近去年同期值,單盆蚜量比去年同期偏高0.01頭/盆。二是近日在溫室大棚及室外調查均未發現棉蚜。

四、煙薊馬

預測2018年煙薊馬發生將接近去年略偏低,為中度發生,局部為重發生。

依據:(1)2017年秋季在雜草上調查,越冬蟲口基數13頭/百株,比去年同期低2頭/百株。(2)近日在家屬區菜園調查百株雜草及大蔥上有蟲株率為0.1~2%,百株蟲量為0.1頭~2頭。與去年相比,有蟲株率接近去年,百株蟲量比去年同期少0.1~1頭。

五、防治建議

1.各農業單位貫徹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蟲情測報為依據,以物理、生物防治為重點,以化學防治為輔助,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最大限度減少常規化學農藥使用的指導思想。

2.春播期間各單位做好我區綠化林、道路林、防護林春尺蠖監測和調查工作,對蟲口存活密度偏高,為害偏重的林區,要在幼蟲1~2齡前做好重點片區防治,進一步降低蟲口為害基數,以防春尺蠖幼蟲蠶食林帶邊棉苗。

3.春播期間各單位職工做好本人棉田地頭、地邊、中心渠等處雜草清除,尤其田旋花、獨行菜、蒲公英等多的地方及害蟲連年發生重的地方更及時查看,當百株有蟎株率達20%以上可用專性殺蟎劑進行地頭、地邊封鎖,以防棉苗剛出土棉葉蟎就遷入棉田危害棉花。

作者:崔素雲,來源:127團病蟲測報站,圖文編輯:天山植保,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123團棉花春管期蟲情動態及植保工作建議
    二、目前病蟲害動態1. 春尺蠖據本站4月23日在定點的林區調查,胡楊樹平均50釐米枝條有蟲口0.6頭,榆樹50釐米枝條有蟲口1頭,其中1齡幼蟲佔63.8%,2齡幼蟲佔21.5%,3齡幼蟲佔14.7%。4.地老虎據本站蟲情測報燈監測,越冬代地老虎成蟲於4月26日開始羽化,羽化期比去年同期偏早7天。預測越冬代成蟲羽化盛期在5月3日左右,一代卵盛期在5月12 日,卵孵化期在5月20日左右。5.
  • 物候—氣候變化的感應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於用物候指標來指示氣候變化。有一些物候學家甚至建立了相關的專業網站,如歐洲物候觀測網(EPN,The European Phenology Network)和英國物候觀測網(UKPN,The United Kingdom Phenology Network)等。
  • 物候記|合肥常見鳥類-有鳥叫的掃盲貼(上)
    大多數的喜歡,從年少就註定了但現在的孩子們和自然接觸的真少我們的家長們也常常是傳統教育和自然常識斷代……物候記組織過的自然課堂以植物觀察為主觀察鳥類的第一步要觀察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鳥麻雀、喜鵲、灰喜鵲、烏鶇、斑鳩等第二要從生態類群入手鳥類有遊禽、涉禽、陸禽、猛禽、攀禽、鳴禽六大生態類群第三,關注瀕危鳥種
  • 湖湘自然筆記·我們的24節氣物候記丨小滿
    觀察時間:2020-06-01 天氣雨觀察地點:湖南 長沙市 長沙縣 開慧鎮飄峰山莊記錄人:西米物種名稱:碎斑青鳳蝶物候:吸食觀察筆記:在湖邊散步,水蠆居然趴在腐爛的葉子上,難道要白天出來羽化麼?觀察時間:2020-05-30 天氣晴轉陣雨觀察地點:湖南 長沙市 嶽麓區 桃子湖記錄人:譚素果物種名稱:蓮與睡蓮物候:開花觀察筆記:蓮的葉子高出水面,黃綠色,邊緣完整波浪狀,花是粉色的大大的,亭亭玉立如大家閨秀!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他還負責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物候學》著作,指出了物候學的研究對象、任務、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為物候學在中國普及教育作出貢獻。當前我國物候研究遇到一定的困難,但只要我們不懈努力,竺可楨先生開創的現代物候學事業必將取得新的成就。關鍵詞:竺可楨,物候,物候學進展竺可楨先生是我國現代地理學、氣象與氣候學的一代宗師,是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
  • 付永碩:傾聽植被物候的迴響
    這種植物與環境因子變化相適應而形成的植物生長發育節律,被稱為物候,它是植物長期適應於溫度和水分季節性變化的結果。植物的物候反映了植物的生活史對策,對生態系統的營養循環和能量流動,以及群落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都有重要意義。
  • 用物候現象預測法效果佳
    重視程度低桑白蚧蟲體微小,不易發現,發生和擴散蔓延較為緩慢,初時只是零星發生,漸為點片發生,一般四、五年布滿全園,而且其危害性不似食葉等害蟲容易發現。因此,果農疏忽了對桑白蚧的防治,待危害加重時防治為時已晚。5.
  • 近40年中國春季物候時空分異規律
    空間和時間分異現象是存在於生態物候學研究中的重要特性。植物物候學是研究環境因子驅動下植物生命周期規律的科學,研究長時間序列植物物候動態演化對揭示中國不同區域植被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作為研究物候時空分異規律的常用方法之一,聚類將相似的數據要素劃分為子集或聚簇,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分析事物現象。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天文物候及民俗
    物候小雪分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小雪過後,氣溫更低了,水汽被形成霜雪降到地面,使得空氣變得乾燥寒冷,高空沒有足夠的水汽對陽光的光波進行散射,所以無法形成彩虹。冬季也正是沒有充足的水汽參與大氣循環才有乾燥的特點,水汽蒸發為地氣上升,上升的水汽形成雷雨為天氣下降,天地交才能潤澤大地使萬物生長,伏蟲甦醒,所以古人認為天地此時天地閉塞不交而成冬,萬物收藏,鳥蟲歸隱,從而天地凋零肅寂。小雪是農曆十月的中氣,十月也稱亥月,代表此月的物候的節氣卦象是純陰的坤卦。太陽遠望,夜影變長,暗多明寡,天氣寒冷。
  • 研究發現冬季晝夜溫度變化對植物早期物候具有相異效應
    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乾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評估氣候晝夜非對稱性增溫模式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論上,冬春季的日最高溫和夜最低溫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的積溫和積冷需求,從而對早期物候變化具有相反的影響。
  • 一代大儒的臨終日記 世界上最早的物候學著作
    (網絡圖)呂祖謙做官、著書、講學之餘,對各種物候現象產生興趣。通過細心觀察,他認為物候現象與時令有著必然的聯繫;但隨著地勢的不同,同一物候出現的時節也不盡相同。比如,山裡的桃花一般比平原的開得遲些,這便是白居易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原理所在。除了桃花開外,還有哪些自然現象與時令、地勢有關呢?年輕的呂祖謙希望以後空閒之時,能詳細觀察、記錄並研究這些現象。
  •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物候現象是環境變化最敏感、最精確的指示劑,包括植物發芽、展葉、開花等。通過一年四季對植物的物候觀測,記錄各生長發育期到來的時間和持續時間的天數、年紀變化,來了解植物物候對外界環境的依賴關係,特別是與氣候的關係。
  • 智能蟲情監測系統 有效監測農田蟲情狀況
    建大仁科智能蟲情監測系統由害蟲誘捕系統、處理系統(紅外殺蟲、害蟲烘乾、平鋪傳送)、拍攝系統、傳輸系統、農業蟲情測報系統五部分組成。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可自動完成誘蟲、殺蟲、蟲體分散、拍照、傳輸、收集、排水等操作,並實時將蟲害類別和計數情況上傳到農業蟲情測報平臺,在網頁端顯示並識別,根據識別的結果,對蟲害的發生與發展進行分析和預測。
  • 拍照式蟲情測報燈的應用,它的作業特點是什麼
    打開APP 拍照式蟲情測報燈的應用,它的作業特點是什麼 tpyn2020 發表於 2020-11-18 14:07:14 近幾年,隨著農業科技迅速進步,市場上出現了各式各樣先進儀器,其中拍照式蟲情測報燈,它是由託普雲農研發供應的,該儀器是用於蟲情監測的專用儀器。
  • 銀杏物候觀測第一周報告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銀杏物候觀測活動上線一周,截至到25號,我們共收到了來自14個省份的90條銀杏觀察記錄。例如一位來自河南省鄭州市的觀測員,從初次記錄的10月20日到10月25日,短短6天時間內,便觀察到了一棵銀杏樹的樹葉從60~80%的變色程度,到進入完全變色期的全程變化。下面是全國各地的朋友們提交的銀杏照片,挑選一些與大家分享。
  • 《詩經》中的農事與物候
    農時和物候 農事的進行時有季節性的,要適時而耕,適時而種,適時而獲,都需要按照季節的早晚而決定,這就叫農時。農事之適合季節者則謂之得時,反之者曰失時。季節屬於曆法方面,照曆法規定可以分為四季、十二月,或更有分、至等分別。各個季節中的氣候不同,因而農作的事項也就不同。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物候被認為是物種功能性狀中最重要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指標之一,是構成生態系統功能各個方面的基礎,也是決定物種分布的重要因素。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物候研究: 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年6月,《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亮點」欄目刊登了以「北京花開」為題目的物候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關於北京春季花期與氣候突變關係的研究顯示,近50年「北京花開提前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
  • 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年6月,《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亮點」欄目刊登了以「北京花開」為題目的物候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關於北京春季花期與氣候突變關係的研究顯示,近50年「北京花開提前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