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促進樹突狀細胞分泌IL-31是傷口癒合過程產生瘙癢的主要原因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機體穩態的維持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十分重要,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神經系統可通過細胞間接觸以及可溶性因子的釋放調節免疫反應。但是,鮮有報導闡述免疫系統對神經系統尤其是感覺神經的調節。皮膚傷口癒合是一個高度有序的過程,涉及局部炎症及多種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的釋放;同時,在癒合過程的後期常可出現瘙癢症狀。瘙癢一般是由其相關的感覺神經元興奮引起。當引起瘙癢的小分子與感覺神經元上的受體結合時,神經元上的癢覺相關離子通道如TRPV1會被打開,引起陽離子尤其是鈣離子內流,造成該神經元興奮,從而使其在背根神經節及三叉神經節等換元處分泌一種瘙癢特異的神經遞質NPPB,將瘙癢信號換元後傳至大腦。然而,儘管已知能引起瘙癢的因素有很多,但傷口癒合過程中免疫反應介導的瘙癢的主要因素和潛在機制仍然並不清楚。

2020年7月15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牙及顱頜面研究所陳萬軍(NIH, NIDCR, Wanjun Chen) 實驗室在Immunity在線發表題為The cytokine TGF-β induces interleukin-31 expression from dermal dendritic cells to activate sensory neurons and stimulate wound itching的最新論文。該研究表明,傷口癒合過程中局部的免疫調節細胞因子TGF-β增高可促進真皮層內的2型樹突狀細胞(cDC2)分泌白介素-31(IL-31),使得具有IL-31受體的瘙癢相關神經元敏感並興奮,從而造成傷口癒合過程中產生局部瘙癢。

該研究通過錄像觀察小鼠皮膚傷口癒合模型,發現小鼠傷口癒合第5天搔抓行為最頻繁。通過對傷口癒合過程中的皮膚組織進行RNA測序,發現在所有已知與瘙癢相關的基因中,Il31在癒合第五天特異性的增高。而對Il31基因敲除小鼠的行為觀察發現,該基因敲除鼠在皮膚癒合過程的搔抓行為大幅減少,證明了IL-31是引起傷口癒合過程中產生瘙癢的主要原因。

IL-31如何引起瘙癢?研究團隊發現,小鼠傷口區域的背根神經節中高表達瘙癢相關的基因Il31raTrpv1Nppb。用IL-31處理體外培養的感覺神經元,亦可使其高表達這些基因。同時,鈣離子成像試驗顯示IL-31可使感覺神經元更為敏感。蛋白分析顯示IL-31是通過Stat3信號通路發揮作用的,Stat3抑制劑可抑制IL-31對上述瘙癢基因的上調作用,而應用Stat3基因敲除鼠可極大減少IL-31造成的感覺神經元敏感。

IL-31從何處分泌?研究團隊通過對傷口癒合第5天的皮膚組織進行的精準流式細胞分選,發現真皮層的cDC2表達Il31最高。將小鼠中的樹突狀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巨噬細胞分別剔除後進行行為學觀察,只有剔除了樹突狀細胞的小鼠在傷口癒合時搔抓行為減少,最終判定真皮層的樹突狀細胞是產生IL-31的主要來源。

IL-31因何產生?研究團隊通過流式細胞術分選出小鼠真皮層中cDC2並應用皮膚癒合中已知重要的各細胞因子分別對其進行處理,發現TGF-β可上調Il31在cDC2中的表達。將TGF-β處理後的cDC2注射回小鼠皮內,可使其出現抓搔行為。同時,研究團隊發現TGF-b 受體在樹突樣細胞條件敲除小鼠(Cd11cCreTgfr1f/f)其皮膚癒合過程中的抓搔行為減少,最終證明TGF-β促進cDC2分泌IL-31是傷口癒合過程中產生瘙癢的主要原因。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徐駿疾是陳萬軍教授團隊的博士後,陳萬軍教授為通訊作者。參與該項研究的還有首都醫科大學王松靈院士團隊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Mark Hoon教授團隊。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0.06.023

來源:Bioart

相關焦點

  • 遷徙性樹突狀細胞激活TGF-β來調節CD8 T細胞
    2019年10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遷移性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DCs)在調節未致敏的CD8 + T細胞之前可以激活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使T細胞轉換為定植在皮膚的組織駐留T細胞(tissue-resident T cells,TRM)。
  • 《自然》雙重磅:讓腫瘤像傷口一樣癒合!MSKCC科學家發現,靶向CD4+T細胞中的TGF-β可以重塑腫瘤微環境,抑制腫瘤發展
    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以前被刀或者其他鋒利的東西割傷的時候,傷口會出現「紅熱腫痛」的炎症反應,進入癒合階段後,血管擴張,免疫細胞在傷口處值守,清除可能接觸到的病原體。最後,隨著傷口被新的組織填補,炎症也消退。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關鍵的分子——TGF-β的水平隨著炎症的出現和消退,同步增加再減少。
  • J immunol:TGF-b信號調節樹突狀細胞分化
    2016年7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樹突狀細胞(DC)具有不同的亞群,每一亞群的DC在基因表達、組織分布、細胞因子分泌以及呈遞抗原的種類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由於所有類型的DC都是從骨髓的DC前體細胞分化而來,因子,IRF、HLH、BATF、ETS、STAT等家族轉錄因子對DC各亞型的分化具有關鍵的作用。
  •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應答有意義
    在國外另有一些研究表明,TLRs的激活,促進了IFNα和幹擾素β(IFNβ)的產生,而IFNα和IFNβ又反過來有助於消除B肝病毒感染。 有一些研究證明,當慢性B肝患者的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配體,簡稱PD-L1水平偏高時,他們體內的樹突狀細胞有助於抑制T細胞的活化。因此,科學家曾作出觀點,即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免疫應答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阻斷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L1)和其配體(PD-L1和PD-L2)的相互作用,似乎是增強衰竭T細胞抗病毒功能的一種有希望的方法。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樹突狀細胞是協調免疫反應對抗外來病原體的核心,需要在穩定狀態下調節免疫系統,誘導免疫耐受。具體而言,樹突狀細胞與胸腺髓質上皮細胞通過MHC-II向CD4+T細胞呈遞自身抗原,並在相互作用加強時促進其凋亡。 外周免疫耐受的其他機制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穩態,避免對「自我」或無害抗原的反應。同樣,DCs也是這一過程的關鍵。
  • 腫瘤起始細胞通過IL-33/TGF-β壁龕信號循環促進腫瘤進展
    利用鱗狀細胞癌(SCC)的小鼠模型,來自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之前已發現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可誘導一部分耐藥的TIC出現,從而產生浸潤性、分化不良的後代。他們觀察到,這些TGF-β反應性的腫瘤細胞在空間上與鄰近基質中的局部TGF-β表達相關。
  • J Immunol:Treg細胞促進皮膚傷口癒合
    人與小鼠的皮膚組織中都存在著大量的Treg細胞,但這部分細胞的功能至今仍不清楚。皮膚對於外傷引發的感染十分敏感,因此,傷口癒合對於皮膚來講具有重要的意義。之前的研究發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信號通路對於傷口癒合以及表皮與真皮的再生具有促進作用,而且這一過程也參與了免疫細胞功能的實現。另外,EGFR也被發現表達於Treg細胞表面,這暗示了它參與了Treg的部分功能。
  • 樹突狀細胞功能的代謝調控:詳細解讀
    (cDC1s)、2型樹突狀細胞(cDC2s)、雙陰性(CD8/CD103-CD11b-)樹突狀細胞(DN-DC)和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s)。Trp由IDO1(色氨酸代謝限速酶)代謝,消耗氧氣的過程中產生犬尿氨酸 (Kyn)。腫瘤細胞高度表達IDO1,並參與免疫逃避。IDO1介導Trp分解代謝促進局部免疫抑制有以下兩方面:(1)飢餓的Trp通過破壞T細胞周期機制來限制T細胞的增殖;(2)Kyn產物誘導T細胞凋亡, 通過下調T細胞受體(TCR)CD3抑制T細胞的細胞毒性和誘導Tregs分化。
  • 血小板促進MSC傷口癒合能力的機制
    血小板促進MSC傷口癒合能力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17:54 法國巴黎埃斯特·克雷泰伊大學Anne-Marie Rodriguez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論文解讀--異甘草甙通過招募巨噬細胞促進血管生成從而促進斑馬魚...
    而且異甘草甙處理後的斑馬魚創面肉芽組織面積也明顯小於對照組,說明肉芽組織迅速退化,加速了創面癒合的過程。此外,異甘草甙處理組的斑馬魚傷口肌肉組織更為緻密,而對照組肌肉組織間隙較大,仍處於疏鬆分解狀態。傷口面積用虛線標出。Ep:上皮細胞,gt:肉芽組織。小黑箭頭:薄上皮,免疫細胞浸潤;粗黑箭頭:上皮層形成;黃色箭頭:真皮層;紅色箭頭:真皮層分解的肌細胞;白色箭頭:密集排列的肌肉細胞。三、異甘草甙能夠促進血管生成為觀察創面血管生成,受精後4天的斑馬魚(內皮細胞中表達增強的綠色螢光蛋白EGFP)胚胎分為3組,每組35個。斑馬魚麻醉後用針刺入與洩殖腔相對的背體進行創面誘導。
  • 隆胸疼痛的過程實際上是傷口癒合瘢痕化
    有部分人會出現神經痛,可能是刺痛、麻木或是瘙癢。尤其是在手術切口的位置,因為植入的假體放置在那,會阻礙傷口癒合,結果就是自己和自己長住,原來是兩個對著一塊長,現在是自己和自己長,最終疤痕化,隆胸手術疼就是這個原因。下面為大家介紹傷口癒合疤痕化的正常過程是怎樣的?傷口癒合瘢痕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 氧分子在傷口癒合中的作用
    激活的吞噬細胞(Phagocytes)在呼吸爆發中消耗氧氣而產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組織損傷後初期炎症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O2是傷口癒合中新生血管和結締組織生成中的最直接的需求。吞噬細胞NADPH氧化酶(NOX-2)須消耗O2才能使吞噬細胞產生足夠的乳酸鹽以激活轉錄因子而促進血管生成因子的發展是必需的。
  • 老年成纖維細胞異質性影響重編程與傷口癒合
    老年成纖維細胞異質性影響重編程與傷口癒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4 16:24:33 美國史丹福大學Anne Brunet研究組發現,老年成纖維細胞的異質性與重編程和傷口癒合的變異性有關。
  • 樹突狀細胞
    樹突狀細胞因其成熟時在形態上像神經元上的樹突而得名,由斯坦曼(R.M.Steinman,1943-2011)於1973年發現。2011年,斯坦曼因發現樹突狀細胞及其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也是一位去世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當年是10月3日頒獎,他於9月30日去世)。斯坦曼利用自己發現的樹突狀細胞治療自己的胰腺癌,使自己多活了4年多。
  • 蜂蜜塗傷口 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夏季肌膚裸露較多,稍有不慎就會劃破自己的肌膚,那麼如何才能讓傷口短時間癒合呢?吃什麼食物利於傷口的恢復呢?下面小編為您詳細介紹。1.將蜂蜜直接塗擦在皮膚或傷口上,有消炎、止痛、止血、減輕水腫、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 民間有奇方 15種食物可促進傷口癒合
    剖宮產,各種手術,還有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意外情況,難免會出現一些傷口,很多人會擔心傷口感染,難免有什麼方法可以促進傷口的癒合呢?飲食也會影響到傷口癒合的進程,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促進傷口癒合的15種食物!
  • 傷口癒合吃什麼好的快 六種食物促進癒合速度
    同時手術後傷口癒合過程中需要靠膠原蛋白來填充,而膠原纖維的形成需要維生素C的幫助。維生素C作為還原劑,還可以減少黑色素的形成,甚至可以將已經生成的黑色素還原成無色物質,具有較好的美白作用。維生素C存在於各種蔬菜、水果中,主要是青菜、菠菜、橙子、紅棗、獼猴桃、柑橘和柚子。2、含維生素A食物同時在受傷的時候我們可以可以食用含有維生素a較多的食物。
  • 手術後吃什麼傷口癒合快 傷口癒合禁忌食物
    有人說吃豬蹄可促進傷口癒合,也有人說,多吃雞肉、魚肉對傷口癒合更有好處!其實對於手術傷口癒合吃什麼這個問題,大家都眾說紛紜,也不知道那個是真那個是假。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一下手術後吃什麼傷口癒合快這個問題。手術後吃什麼傷口癒合快1、含維生素C的食物維生素C增進傷口癒合及增加對受傷及感染等壓力的感受力。
  • 多篇文章聚焦成纖維細胞研究新進展!
    他們發現天然的無疤痕皮膚修復過程部分上依賴於循環血細胞的幫助。這些研究結果為開發出通過靶向身體自身血細胞實現無疤痕傷口癒合的潛在療法指明了方向。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皮膚損傷會激活傷口快速修復,這通常導致疤痕形成。與正常皮膚不同的是,疤痕缺乏毛囊和脂肪細胞。產生新的毛髮和脂肪是讓正常皮膚再生所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