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S公約救生圈條款的思考

2021-02-13 PSC分委會


 SOLAS公約1983年修正案(1986.7.1生效)第3章「救生設備與裝置「B部分第7條「個人救生設備」中第1款為「救生圈」有關要求,其中第1.2及1.3項為救生圈屬具要求,包括可浮救生索、自亮燈、自發煙霧信號,雖然SOLAS公約第3章內容1983年後經多次修正,但第7條第1款1.2及1.3項實際內容要求至今未變。

原文內容為:

1.2  船舶每舷至少有1個救生圈應裝有符合規則2.1.4要求的可浮救生索,其長度不少於其存放處在最輕載航行水線以上高度的2倍,或30m,取較大者。

1.3  不少於總數一半的救生圈應設有符合規則2.1.2要求的自亮燈;這些救生圈中不少於2個還應設有符合規則2.1.3要求的自發煙霧信號,並應能自駕駛室迅速拋投;設有自亮燈的救生圈和設有自亮燈及自發煙霧信號的救生圈,應均等地分布在船舶兩舷,這類救生圈不應是按本條之1.2要求的裝有救生索的救生圈。

在實際工作中筆者遇到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第1.3項中要求設有自亮燈的救生圈和設有自亮燈及自發煙霧信號的救生圈不應是按1.2要求的裝有救生索的救生圈,理解為裝有自亮燈的救生圈不能裝有救生索。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有些船舶上確實配備了既帶救生索又帶自亮燈的救生圈,港口國檢查官在進行檢查時認為該情況不符合以上SOLAS第3章第7條1.3項要求,給予缺陷。船東及RO對此並不認可,依據是:(MSC.1/Circ.1331)-《舷梯和舷門建造、安裝、維護和檢查/檢驗指南》,其附件第3條中第3款內容為「救生圈」:在登離船布置處附近應配備一帶自亮燈及可浮救生索的救生圈並立即可用。


 該通函被引用在SOLAS公約第2-1章第3-9條「登離船設施」中,該條內容要求2010年1月1日或以後建造的船舶,應按(MSC.1/Circ.1331)-《舷梯和舷門建造、安裝、維護和檢查/檢驗指南》的要求配備登離船設施,如舷門和舷梯,供在港口和港口相關作業使用。

也就是說,2010年以後建造的船在船上登離船位置附近處要求配有帶自亮燈及可浮救生索的救生圈,這不禁讓人想到此要求是否與SOLAS公約第3章第7條1.3項中要求「帶自亮燈的救生圈不應是帶有救生索的救生圈」相矛盾。

筆者認為:帶燈的救生圈可以拋向較遠距離,公約要求不能帶救生索,相反會導致限制施救距離受限。而帶救生索的救生圈主要用於搜救舷邊附近位置近距離的落水者,帶了燈也不影響,比如引水員經常夜間通過舷梯登離船,舷梯處救生圈帶燈有利於施救落水人員。而通函正是考慮到登離船位置落水人員距離很近,用帶繩索的更方便施救,加上燈更便於救助,因此和公約不矛盾。

當然上述結論僅僅是本人針對日常船舶PSC檢查中偶然發現關於救生圈屬具配備方面的困惑,依據SOLAS公約相關要求並結合自身思考得出相關理解,望能對有共同困惑同仁有所幫助,共同探討。

 

SOLAS公約是國際海事有關法規中被廣泛應用遵守的歷史悠久且不斷更新的公約,其條款內容都是經過實踐經驗得出且經反覆論證,十分嚴謹,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如此明顯矛盾之處。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及適用公約時認真研究,有時須結合實踐經驗方能理解。

作者簡介:張海亮,A級PSCO,工程師,碩士,工作于洋浦海事局(海南)

相關焦點

  • 救生圈配備要求及典型缺陷解析
    註解*:SOLAS公約裡提及的「符合規則要求」中的規則是指國際救生設備規則(LSA):2.1 救生圈2.1.1 救生圈技術規格每隻救生圈應:. 1 具有不大於800 mm 的外徑及不小於400 mm 的內徑;. 2 採用自然浮力材料製成;其浮力應不得依靠燈心草、軟木刨片或軟木粒、任何其他鬆散的粒狀材料或任何依靠充氣的空氣室
  • 船舶救生圈配備及注意事項
    首先,先抄公約吧,公約看完一般就清楚了 1.Requirements of LSA: .1Have an outer diameter of not more than 800 mm and an inner diameter of not less than 400mm;具有不大於 800mm
  • 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1999年蒙特婁公約)
    本條適用於本公約中的所有責任條款,包括第二十一條第一款。  第二十一條 旅客死亡或者傷害的賠償  一、對於根據第十七條第一款所產生的每名旅客不超過100,000特別提款權的損害賠償,承運人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
  • 對合同條款發生誤解怎麼辦?對合同條款是否有解釋原則?
    尤其是不要在合同中使用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詞句或多義詞,而且要注意合同的條款有無重複,或者前後是否自相矛盾,以免被對方鑽空子。若是在平常格式條款發生爭議,法律是有規定解釋原則的,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 澳學生發明「火箭筒救生圈」 靈感源自榴彈發射器
    「火箭筒救生圈」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澳大利亞24歲的大學生薩姆·阿德洛尤(Sam Adeloju)10月5日贏得著名的詹姆斯•戴森設計獎及獎金1萬英鎊。他設計的「火箭筒救生圈」射程150米,遇水即膨脹,可以在第一時間給溺水者提供幫助。新南威爾斯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學生阿德洛尤把這個發明稱為Longreach。它重約3.5公斤,從外觀上看像個火箭筒, 其「火箭彈」是由疏水性泡沫製作的,遇水15秒內就會迅速膨脹40倍成為救生圈。「火箭筒救生圈」還配備有夜間照明用的LED燈和呼救哨子。
  • 生物多樣性公約
    轉自搜狐  期望加強和補充現有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持久使用其組成部分的各項國際協議;並轉自搜狐  決心為今世後代的利益,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轉自搜狐  茲協議如下:轉自搜狐  第1條 目標轉自搜狐  本公約的目標是按照本公約有關條款從事保護生物多樣性
  • 疫情過後,涉外合同「不可抗力」條款應該怎麼寫?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CISG)該公約是關於國際貿易統一規則方面最重要的國際法律文件,在締約國之間具有法律效力。根據聯合國官網的數據,截至2020年6月21日,該公約一共有包括中、美、法、德、日在內的93個締約國。
  • 趙曉力:選舉法「四分之一條款」已到廢除時
    趙曉力 清華大學法學院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我國《憲法》和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都予以明文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但我國人大《選舉法》卻規定,在分配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名額時,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於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分配(以下簡稱「四分之一條款」),這直接導致了農村人口不能和城市人口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廢除人大《選舉法》中的「四分之一條款」,不僅是為正式加入《公約》創造條件,也是落實我國《憲法》自身規定的必然要求。
  • 關於汞的水俁公約(中文本)
    締約方應當在執行本條各相關條款時考慮到這些指導意見。    十一、每一締約方均應在其依照第二十一條提交的報告中列入關於其實施本條條款情況的信息,特別是關於其依照第四至第七款所採取的措施、以及關於這些措施的實際成效的信息。
  • 北京凌天水域救援裝備,遙控機器人、動力救生圈,聲吶探測儀……
    現有技術總的來說,市面上提供的水域救援裝備種類很多,功能也日益全面,但一些水域機器人、動力救生圈等裝備研發和維護成本很高,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應急部門擁有的高智能裝備數量很少,一旦發生水域災害,很難單靠高智能裝備的力量進行救援。
  • 郵眼看世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正式生效27周年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於1992年6月5日,由籤約國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常設秘書處設在加拿大的蒙特婁。
  •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全文
    四、籲請締約國在建立本條所規定的國內管理和監督制度時,在不影響本公約其他任何條款的情況下將區域、區域間和多邊組織的有關反洗錢舉措作為指南。  五、締約國應當努力為打擊洗錢而在司法機關、執法機關和金融監管機關之間開展和促進全球、區域、分區域及雙邊合作。
  • 上海中運量71路擬推「靜音」公約:不能將電子設備聲音外放
    繼上海地鐵、京滬高鐵頒出「靜音令」後,上海公交主幹線路——中運量71路擬推出車廂「靜音公約」。12月28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巴士三公司獲悉,《中運量71路車廂文明「靜音」公約》共計8項條款,包括:請勿在車廂內將電子設備聲音外放;請勿在車廂內大聲喧譁、吵鬧;請勿在車廂內大聲接打電話;請勿在車廂內不捂口鼻咳嗽打噴嚏;請勿在車廂內飲食;請勿在車廂內脫鞋晾腳;請勿縱容隨行兒童在車廂內打鬧、嬉戲;請勿在車廂內橫躺或腳擱在座椅、扶手槓上。
  • 三國法重點:國際航空貨物運輸的主要公約
    舊華沙公約體系包括有1929年《華沙公約》、1955年《海牙議定書》、1961年《瓜達拉哈拉公約》。新華沙體系以1999年《蒙特婁公約》為標誌,我國是《華沙公約》、《海牙議定書》、《蒙特婁公約》的參加國。
  • 對隱私條款的再思考及國家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的破局之路
    本文對隱私條款的服務對象和發揮作用進行了重新梳理,分析了當前隱私條款未能有效發揮告知作用的深層次原因,並通過分析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闡述中國在加強保障用戶知情權和同意權方面做出的創新和努力。
  • 澳男子發明火箭筒救生圈:遇水可迅速膨脹40倍
    據國外媒體報導,澳大利亞雪梨24歲的塞繆爾·安德魯尤設計了 「火箭筒救生圈」,並藉此獲得「詹姆斯·迪森獎」獎金。這種救生圈的射程是500英尺(152.4米),用疏水性泡沫製成,遇水後會很快發生膨脹,為落水者提供浮力。
  • 七三一陳列館增設基本陳列「國際公約牆」
    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歷經半年時間策劃、設計,增設的基本陳列內容「國際公約牆」,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七三一新館尾廳的「國際公約牆」與基本陳列保持了一體化的內容策劃構思,主要將國際上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籤署的禁止使用細菌武器的法規和條約的內容以鈦金材質的方塊字形式懸掛在長30米,高10米,整體面積為312平方米的西側正面牆體上,標題為「禁止使用生化武器國際公約」,公約內容自一八九九年籤署於荷蘭海牙的《禁止使用專用於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氣體的投射物宣言》開始,一直延續到籤署於一九四九年的瑞士日內瓦
  • 俄軍在敘利亞使用的白磷彈不違反國際公約
    原標題:完全合法:俄軍在敘利亞使用的白磷彈不違反國際公約有網絡專家和媒體指出這可能是國際公約禁止使用的白磷彈,於是很多西方媒體開始指責俄羅斯違反國際法,使用白磷彈等違禁武器,作戰手段過於殘忍等等。那麼,俄軍在敘利亞戰場上是否真正使用了白磷彈,這種白磷彈是否違法,是否屬於違禁武器呢。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談判始末:中日交鋒大陸架劃界
    陳德恭認為,這也正是中國利用《公約》捍衛權益的機會,「要靈活地利用《公約》」1982年12月,歷時9年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終於在牙買加的蒙特哥灣落幕。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國際多邊談判,在12月10日會議收尾這天,通過了擁有17個部分、320條款項以及9個附件的龐大海洋法體系。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
  • 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汙染海洋的公約
    第二條    各締約國應按照下列條款的規定,依其科學、技術及經濟的能力,個別地和集體地採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因傾倒而造成的海洋汙染,並在這方面協調其政策。        (二)每一締約國應在其領土內採取適當的措施,以防止和處罰違反本公約規定的行為。        (三)各締約國同意合作,以制訂有效地適用本公約的程序,特別是適用於公海上的程序,其中包括報告所發現的違反本公約的規定進行傾倒活動的船舶和航空器的程序。        (四)本公約不適用於根據國際法享有主權豁免的船舶和航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