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人每年至少都會做一次體檢,比如B超、MRI、X光片、CT等都是人們常做的一些檢查項目,但由於有些人對這些項目不夠了解,誤以為做這些檢查都有輻射,其實非也。今天安安就給大家捋一捋,一次性告訴你哪些檢查有輻射,讓大家在做檢查時更加安心。
在聊這些檢查前,安安先跟大家說一說輻射。輻射是一個物理學名詞,按照輻射作用於物質時所產生的效應不同,人們將輻射分為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兩類。
其中,電離輻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總稱。包括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射線、中子射線等,如生產上測料位用的料位儀、X射線探傷及測厚儀、測水份用的中子射線、醫學上用的X射線診斷機、γ射線治療機、核醫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試劑等。
非電離輻射之能量較電離輻射弱。非電離輻射不會電離物質,而會改變分子或原子之旋轉,振動或價層電子軌態。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熱輻射、無線電波和微波。根據目前科學研究,暫未發現對人體有害的證據。
那B超、MRI、X光片、CT等檢查有電離輻射嗎?
1.B超:沒有輻射
B超分為普通B超和彩超,是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尹恩·唐納德教授於1950年發明,並首次應用於婦科檢查。它是利用超聲波了解體內結構的一種觀察儀器。
普通B超是通過發射一種有穿透力的聲音——超聲波,當其遇到屏障時,會產生回聲,由於不同屏障的回聲方式不同,再通過電腦收集這些回聲,轉化為相應的圖像顯示出來,從而起到觀察內部臟器等作用。彩超則是在普通B超的基礎上,利用聲音的都卜勒效應,對血流信息進行實時二維顯示。
從以上概念不難發現,無論是普通B超還是彩超檢查,都沒有X射線,所以不存在輻射問題。
2.MRI:沒有輻射
MRI是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簡稱,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腦程式處理獲得圖像。
MRI檢查中也沒有X射線,所以也不存在輻射問題。
3.X光片:有輻射
X光片,俗稱拍片子,是使用X射線對人體內部進行透視攝影,由於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不同,所以在底片上的顯影也各不相同,最終形成一張明暗不等的黑白照片。
雖說拍X光片中的輻射屬於電離輻射,但「離開劑量來談損害都是耍流氓」。國家衛生部發布的《國家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 「 (用放射射線) 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當按照操作規程,嚴格控制受照劑量。」所以,醫院X光檢查的輻射是嚴格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大家不必過於擔心。
比如,拍一張X光胸部正位片平均輻射量為0.02毫希伏(mSv),約為造成人體損傷的單次最大接受劑量的1/20000。
4.CT:有輻射
CT,又叫計算機斷層掃描,從本質上來講,它也是一項使用X射線進行攝影的檢查,但相比X光片,它可以通過多層面觀察,多角度掃描,並藉助電腦的3D重建功能,形成骨骼三維圖像,密度解析度也較大幅度提高,讓患者的病情更加直觀。
換句話說,X光片檢查只拍一張「照片」,CT檢查是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分別拍多張「照片」。所以,相比普通X光片,CT檢查的輻射量可能要高出10倍、30倍,甚至是上百倍。
不過大家也不必過於緊張,無論是拍X光片還是CT,只要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配合安全的檢查設備和合理的檢查時間間隔,輻射量都是在安全範圍內。
看到這兒,相信大家對B超、MRI、X光片、CT有沒輻射,都弄清楚了吧。
參考資料:
1.《醫療器械安全知識讀本》
2.慈銘體檢《【健康講堂】B超檢查會有輻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