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沒有歷史感的一代

2021-01-16 騰訊網

90後乃至00後,有了網絡,不是用來解決營養不良,而是用來吞食過量塑料。而且,躲避歷史,絕非出於無奈,而是變成了主動的個人選擇。

郭敬明,當年中國作協最年輕的成員,曾親口說過,「對歷史,哪怕是不久前的歷史,毫無興趣」。

2009年,我在第五屆中文網誌年會上演講時說:「80後一代在精神文化領域,讓他們從哪裡知道昨天呢?從歷史課本、語文課本嗎?好在有了網絡,否則他們得是多麼營養不良的一代人。他們的『沒有昨天』,並不是主動的個人選擇,而是無奈的先天不足。」

我錯了。90後乃至00後,有了網絡,不是用來解決營養不良,而是用來吞食過量塑料。而且,躲避歷史,絕非出於無奈,而是變成了主動的個人選擇。

於是,完全不知道昨天、只看到今天的一代年輕人,橫空出世。

沒有歷史感會怎樣?

科幻小說家羅伯特·海因萊因說:「無視歷史的一代人,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

其實海因萊因錯了,無視歷史的人,最大的麻煩是沒有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對未來也只能部分施加影響。為什麼我們如此說的時候,根本不提現在?這是因為,你一旦想到現在,它就已經成為過去。「現在」其實是不存在的。

「現在」來了,越來越近,感覺就要抓住它了——然而,就在那一刻,它又離開了你。

認真想想,你的生活完全是由一系列「過去」構成的。「未來」還沒有到來,「現在」不停地消失,所以,你能做的是和「過去」打交道,而那裡才蘊含著作出最好決定的秘密。正視過去,才能夠為未來作出正確的決定。過去會告訴你應該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應該不做什麼。

拋開個體,如果從群體的角度看,「沒有歷史的一代人不僅會失去一個民族的記憶,而且會失去對人何以為人的感覺」。這是英國歷史學家西蒙·沙瑪的真知灼見。

二戰期間&現代的巴黎凱旋門

如果一個民族抹殺她的過去,無異於一場巨大的悲劇。歷史具有多重作用:追溯過去的物質文化;了解失去的共同體;繪製文明的興衰。最重要的是,歷史與認同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歷史構成了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基礎:無論是國家還是文明都建基於其上。事實上,歷史成為現代學科,正是緣於它在塑造民族認同中起到的作用——它與民族國家一同興起。

毫無疑問,現代人學習歷史的一個強大動力在於:歷史是人類的課堂。這是我們中國人熟悉的「以史為鑑」:吸取過去的教訓,以保證未來按正確方向行進。如同喬治·桑塔亞那的名言:「那些不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

然而,其實這並非一個好的學習歷史的理由:歷史過於複雜,無法教授簡單的課程。不過,即便如此,了解歷史卻是理解當前複雜性的關鍵。歷史可以傳授分析與情感能力,並傳達有關現實世界的真實知識。歷史會啟發我們思索擺在我們面前的遺產是什麼,從而解放我們的頭腦去應對未來的挑戰。

與此同時,歷史為我們提供集體記憶,賦予我們一種與地點、時間和共同體的聯繫感。當記憶消失時,我們的身份也將一同消失。正是我們對那些特殊的和與眾不同的回憶的把握,使我們成為了自己,也使人成為人,並令人與人之間保持關係成為可能。

記憶的失散會把我們推入深淵,因為我們失去了與自己以及與我們最親近的人的關係延續性。

80年代的北京

但日復一日,對集體記憶的敏感性卻在不斷喪失。正如埃裡克·霍布斯鮑姆所說:「對過去的破壞,或者更準確地說,對一種將個人的當代經驗與前幾代人的經驗聯繫起來的社會機制的破壞,是20世紀晚期最具標誌性的怪誕現象之一。世紀末的大多數年輕人在一種永遠的當下的環境中成長,與其所生活的時代的公共歷史缺乏任何有機聯繫。」

簡而言之,他們是浮萍,是蜉蝣。

什麼在抹除我們的記憶?

美國文學批評家萊昂內爾·特裡林認為,到19世紀末葉,人們經歷了從誠摯性(sincerity)到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變化。前者意味著對他人誠實,即社會交往時應避免表裡不一;後者意味著對自己誠實,即現代社會崇尚的所謂「追隨自己的內心」。

相信本真性的人,持有一種無意識的信念,即他們是自我創立、自我產生、從自己的頭腦裡蹦出來的,因此完全自主,可以自我決定一切。只有在這樣的「沒有歷史的一代」中,人們才能想像自身不假外求的自定義能力,從而使得現時代成為「我們所知的唯一一個認定自我的真實存在可以與過去徹底區分的時代」(特裡·伊格爾頓語)。

同時,我們對過去的記憶也並不局限於對歷史的簡單保存或回溯,而是各種政治社會群體在有差別的價值觀念引導下,對「過去」進行刻意篩選與過濾的結果。被權力操弄過後讓特定社群在特定時期普遍信以為真的歷史,最後「深入人心」,成為集體無意識。

正是如此,喬治·歐威爾才會在《一九八四》中斷言:「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

喬治·歐威爾(1903-1950)

如果不能確保每個人都擁有民族的過去,那麼它就會保存在某些權力者手中,而他們一定會誇飾歷史的某種版本,以其定義符合他們利益的民族敘事。為了反抗歷史的單一敘述,我們需要過去的那些不和諧、不舒服、令人不快的聲音得到揭示,更需要記錄權力者犯過的歷史錯誤。

當我們談論歷史,很容易陷入「必然性陷阱」。所謂「必然性陷阱」是說,我們停止採取行動捍衛或促進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業,因為我們相信,它們的最終勝利是不可避免的。同時,當發生令人不安的事件時,我們也傾向於認為它們是不可避免的。

這樣的想法會帶來一種對歷史的消極態度,在歷史決定論與未來不確定性的雙重夾擊下,歷史看起來似乎毫無用處,與更加「現代」的關注完全無關。

然而,正如政治學者漢娜·阿倫特所教導我們的,人類須對自身的歷史負責。因為歷史總是在被不斷創造之中,在結果發生之前一切皆非必然,而當人們行動時,社會和人類事務總是可以改變的。

歷史對年輕人有什麼用?

在應試時代,現代學生的價值取決於他的考試成績,教育評價體系也不會衡量學生的情感教育與心靈成長。歷史對青少年教育的整體結構沒有多大影響,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這種事態是極其可悲的。

沙瑪說,作為歷史學者,他有一個很大的擔心:除非贏得青少年對歷史的喜愛,否則「他們的想像力將被捆綁在永遠的當下的鐵籠中」。

綜藝節目中,嘉賓對待文物的方式引發爭議

果真如此,孩子們將如何鑑識自己的過去的重要性?他/她將如何使用歷史來定義自己的現在?又何從了解什麼力量會塑造自己的未來?在不了解人類存在的故事的情況下,他/她將如何欣賞不同、糾正不公、討論分歧或建立同盟?而歷史可以提供所有這些東西,同時為每個孩子(無論種族、信仰、性別或國籍)提供一個識別自己的框架以及解釋其周圍世界的能力。

歷史提供了一種文化素養,可以用來理解歷史人物、時代、事件和概念。除此之外,也許更重要的是,歷史賦予了我們以意義。它使我們能夠批判性地思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展出來的種種敘事,並以此訓練我們提出必要的有意義的解釋,對塑造現代社會的因素進行探詢和審視。

此外,對歷史的研究可能封裝了來自不同群體、性別或階層的觀點,這些群體對過去發生的事件有著不同的看法,需要一個平臺進行真誠的討論,達成妥協,並培養同理心。所有這些在一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中都構成了積極的公民身份的基本要素。

對處於求知年齡的孩子來說,歷史是有關意圖、運動、實驗和人類生產的一堂課,可以為孩子建立誠信和品格。人類具有內在的善嗎?多年來誰控制權力和財富的分配?誰的政府為哪些利益服務?對歷史的研究要求學習者提出諸如此類的複雜問題。

最後,歷史敘事為我們提供了謙卑、勇氣、智慧和最重要的希望的故事。記憶不僅帶我們了解過去,還幫助我們適應世界。本質上,歷史教會我們前進,認識我們的錯誤並從中學習,並最終為所有人創造更好的生存。

由於這些原因,全面的歷史教育應該成為每個年輕人所受教育的重要部分。知從何來才能知所何往。

作者簡介

胡泳: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胡泳:在人工智慧時代生存和成長
    作者 |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企業管理研究專家、葦草智酷合伙人整理 | 中信出版社2019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提出「智能經濟」的概念,數字經濟在經歷了從PC的發明和普及,到PC物聯網,再到移動網際網路,將會進入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的新階段
  • 北大胡泳教授:數位化正在帶來一場邊緣革命|21讀書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每周一本書讓閱讀,豐滿人生北大胡泳教授是中國網際網路早期發展的啟蒙者之一。他形象地將數字科技帶來的各個行業的顛覆與地球板塊在地震等地球能量作用下的位移相類比,稱為數字位移。胡泳教授認為,在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趨勢下,各個行業都在發生數字位移,原來的邊緣變為中心。
  • -30度的中央大街上,吃根馬迭爾冰棍,欣賞著歷史感的歐式建築
    沒有辦法,是在晚間來的教堂,第二天一早的就要飛了,沒有機會進入教堂參觀一番。但就在外面看已經足夠了,在這裡仿佛置身在異國他鄉,跟以往在大陸見過的教堂都不太一樣,真的太壯觀啦!
  • 胡泳:重構地球——我們這代人的登月行動
    作者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有非常挑戰的世界,為了應對這個世界,我們需要巨大的不合常規的想法。
  • 胡泳:網際網路國際話語權構建的三個維度
    【英文標題】Three Dimensions of Onlin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Construction  【作者簡介】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如今的世界情勢是,不僅關於西方事務,中國沒有太多的話語權,甚至關於中國自身的事務,西方的國際話語霸權亦十分明顯,關於中國的許多信息常首先是被外國媒體網站報導。關於我們自身事務的話語權反倒常被西方霸佔,這集中體現的就是一個話語傳播速度的問題。我國目前尚未牢牢掌握關於自身事務的話語權,更遑論擴大在世界輿論界的影響。
  • 武漢市區最具歷史感遺址公園:明代藩王謝恩地,武昌起義核心區
    不僅如此,楚望臺在三百多年後,又成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核心區,當年的楚望臺軍械庫就在如今公園範圍內,正因如此,匯集了以上歷史相關遺蹟文物的公園,可謂是武漢市區最具歷史感的地方。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核心區。
  • 胡泳:如何紓解大規模信息恐慌?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雲」(ID:tenyun700),作者: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36氪經授權發布。信息一直被視為影響民眾的力量。這種影響人類行為的信息力量常被濫用以便散布錯誤信息或虛假新聞。
  • 胡泳:20年 海爾教科書
    胡泳先生用他的一篇分析海爾的力作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財經題材創作的範本,正如胡先生的原文標題所言——人間正道,自然得之。不偏不倚,娓娓到來。  胡泳先生從事財經報導多年,歷任《中國日報》記者、《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網際網路周刊》編委會主席、《環球管理》總編、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主編、《對話》總策劃、《財富》中文版等媒體的專欄作家,「數字論壇」成員,貝塔斯曼籤約作家。
  • 千禧一代vs嬰兒潮一代
    出生於1946年至1964年間的嬰兒潮一代,是美國50多年來人數最多的一代人。自1993年以來的四位美國總統都是嬰兒潮一代。但是到2019年,他們的鼎盛時代將落幕。世代是一個頗具彈性的概念,但皮尤研究中心依據廣泛接受的定義判定,2019年將是嬰兒潮一代人數被新世代超越的一年。這個取代他們成為最大群體的世代即所謂的千禧一代。千禧一代與嬰兒潮一代迥然不同。
  • 「一代不如一代」,為啥年輕人總被嫌棄?
    連世界頂尖的、專門研究認知發展的科學家都會不自覺地掉進「一代不如一代」的思維慣性中,遑論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 2 第二項:智力方向 實驗評測了另一組被試的智力水平,同時測試了他們的權威主義傾向,然後進行問卷調查:是否認為這一代年輕人不如上一代人聰明。 實驗結果是,總體而言,被試者認為兩代人的智力方面沒有變化。
  • 為什麼血族的力量一代比一代弱?兩大原因!
    他們不是一代比一代力量與智慧更強,相反,一代不如一代。這就是血族。血族,也就是吸血鬼種族,他們是一類特別又尷尬的存在:既非神,又非魔,也不是人。吸血鬼愛好者們都知道,吸血鬼跟殭屍一樣,他們以血為食,上一代控制下一代,誰咬了你誰就是你的主人,力量比你強。原因大家都知道:並不是被吸血鬼或殭屍咬過,就能變成吸血鬼/殭屍。需要吸食血族的鮮血,才能變異並獲取力量。
  • 他們家族的實力一代比一代強嗎?
    博爾的後代確實一代比一代強,但並不完全因為「家族血脈」。「奧丁家族」是「漫威宇宙」的一個重要分支,這個源自「北歐神話」的家族,其成員從出生開始就擁有「神力」,而這種神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強。那麼,這種神力是否具有一代強於一代的特性呢?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一、博爾血脈究竟是什麼?
  • 新一代火箭悉數報到,上一代火箭啥時能退休?
    作為中國航天的年末戲,長徵八號發射的順利進行也標誌著新一代長徵火箭家族的全數亮相。在未來數年內,上一代長徵火箭也將繼續活躍在中國航天的舞臺上,與新一代長徵火箭工作託舉中國航天的發展。模塊化研發的新一代火箭研發新一代火箭長徵最迫切的需求,來自於未來大型、深空等「國之重器」級的太空飛行器對火箭運載能力的需求。如果沒有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火箭對我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提升,月球採樣返回、航天站建設等標杆性航天任務都無法開展。
  • 新華時評: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  題: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  新華社記者林暉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歸根到底在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
  • 火影忍者: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忍者們,應該看看你們
    近日,嗶哩嗶哩發布一段演講視頻,認可、讚美、寄語年輕一代:「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火影忍者》完結了,鳴人、佐助、小櫻,以及以前年輕一代的忍者也都為人父母,現在不僅是木葉忍者村還是其他村莊,都已經大變樣了,城市的味道越來越濃,忍者不再是人們首選的職業,因此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忍者都是一代不如一代!
  • 李會超:新一代火箭悉數報到,上一代火箭還將堅守崗位
    作為中國航天的年末戲,長徵八號發射的順利進行也標誌著新一代長徵火箭家族的全數亮相。在未來數年內,上一代長徵火箭也將繼續活躍在中國航天的舞臺上,與新一代長徵火箭工作託舉中國航天的發展。 模塊化研發的新一代火箭 研發新一代火箭長徵最迫切的需求,來自於未來大型、深空等「國之重器」級的太空飛行器對火箭運載能力的需求。如果沒有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火箭對我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提升,月球採樣返回、航天站建設等標杆性航天任務都無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