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火箭悉數報到,上一代火箭啥時能退休?

2021-01-0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科工力量 ,作者物質第四態

李會超

空間物理學博士,科普作者

2020年12月22日,長徵8號火箭成功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首飛。作為中國航天的年末戲,長徵八號發射的順利進行也標誌著新一代長徵火箭家族的全數亮相。在未來數年內,上一代長徵火箭也將繼續活躍在中國航天的舞臺上,與新一代長徵火箭工作託舉中國航天的發展。

應用廣泛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從有關報導看,長徵八號是為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而量身定做的一型火箭。雖然名字裡有「太陽」二字,但太陽同步軌道仍然是圍繞地球的一種軌道。太陽同步軌道的高度一般在600-800公裡,比載人太空飛行器使用的300-400公裡高度的軌道要稍高一些。太陽同步軌道的傾角一般比較高,衛星在工作過程中要經過南北兩極上空。由於衛星軌道周期比地球自轉的周期小很多,衛星每轉一圈都能覆蓋地球表面的不同區域。衛星數據積累一段時間後,就可以獲得整個地球表面的情況,這是軌道傾角較低的衛星所無法完成的任務。

同時,為了使軌道平面相對太陽始終保持固定的取向,軌道平面每天向地球公轉方向移動約1度,與地球繞太陽每天公轉過的角度相等。這樣,衛星經過地球上某個特定地點的光照條件總是相同的。例如,假如我國的某顆海洋衛星第一次經過南海某島嶼上空時,太陽高掛於正南方,那麼這顆衛星下次光臨該島嶼時,太陽也應該處於大致相同的位置。這為相關數據或情報的分析帶來了方便。如果某國希望監視另一國軍事基地的動態,顯然應該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部署衛星,並在需要監控的區域光照條件較好時飛臨該地上空,獲得相關的高解析度數據。

工作在太陽同步軌道上的吉林一號光學A星拍攝的美國費城海軍造船廠。由於太陽同步軌道的特點,這顆衛星每次飛臨費城上空都能獲得較好的光照條件。

我國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有運行在靜止軌道(風雲二號、四號系列)和太陽同步軌道(風雲一號、三號系列)的兩種衛星配合工作。靜止軌道衛星高懸於赤道上空、我國經度範圍附近,對我國的天氣形勢進行監測。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則在較低的軌道上獲取解析度更好的全球數據。除了氣象衛星外,太陽同步軌道也是海洋、資源、高分等一系列對地遙感衛星的工作軌道,獲取海洋、大氣、水土、林木、礦場等自然系統和資源的全球分布與變化情況。當然,當把衛星上的有效載荷改裝為軍事用於的偵查儀器後,太陽同步軌道也是非常適用於軍事偵查衛星工作的軌道。

風雲系列衛星軌道示意圖,風雲3系列衛星工作在太陽同步軌道上。注意本圖僅能標示軌道面的位置,軌道高度比例與實際不相同。

除了測地,太陽同步軌道也是用於「觀天」的衛星理想的工作軌道。工作在晨昏交界線附近的太陽同步軌道的衛星,能夠始終處於晨昏交界線附近,持續獲得觀察太陽的視角。日本的「日出」、」日落「和美國的TRACE等太陽觀測衛星,都部署在這個軌道上。

模塊化研發的新一代火箭

研發新一代火箭長徵最迫切的需求,來自於未來大型、深空等「國之重器」級的太空飛行器對火箭運載能力的需求。如果沒有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火箭對我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提升,月球採樣返回、航天站建設等標杆性航天任務都無法開展。在此需求的驅動下,新一代火箭攻破了諸多技術難關,實現了火箭燃料由更適於飛彈部署的有毒常溫材料,向更適用於航天發射的低溫無毒燃料的升級換代。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液氧-液氫發動機,也讓我國的火箭擁有了推力更加強大的「心臟」。

不過,並非所有的太空飛行器重量都能達到「國之重器」級別,一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如果和衛星等太空飛行器的實際需求脫節,就會陷入沒有衛星客戶使用的尷尬境地。美國SPACE X公司研發的獵鷹重型火箭是目前現役火箭中運載能力最高的火箭。但是由於其運載能力機不能滿足載人登月這一標杆航天任務的需求,又超出了目前大部分衛星的需要,因此首飛成功後的兩年多年內僅進行過1次商業發射。而同一時期生意不斷的,還是運載能力相對較小的獵鷹9型火箭。

新一代火箭模塊化組合示意圖,摘自《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的成就與展望》一文

因此,當解決了運載能力上限的有無問題後,還要解決上限以下、對於不同重量的太空飛行器的運載能力覆蓋問題。新一代運載火箭在設計時,採用了模塊化、通用化的設計思路,通過不同模塊的組合,可以形成適應不同任務的運載能力。執行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等高軌深空太空飛行器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在去掉第二級、換裝大型整流罩後,就變成了更適於低軌載人航天任務的長徵五號B。而長徵五號的助推器和長徵七號的第一級基本相似,是新一代火箭中的3.35米模塊,安裝有兩臺YF100發動機。長徵七號的助推器變成一顆獨立的火箭後,就成為了發射方式機動靈活、靶場準備時間極短、適合發射微小衛星的長徵六號。

在2013年的一篇論文中,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範瑞祥等科技人員對長徵七號經過模塊化組合的運載進行展望時,提出了以長徵七號3.35米模塊作為第一級的16種火箭構型方案。不同構型的助推器種類數量、芯二級發動機選型有所不同,有些構型還添加了第三級。今年首發不幸失利的長徵七號改在這篇論文中被列為CZ-734構型,而現在實際使用的長徵八號是這篇論文中提出的CZ-722(HO)構型。按照這篇文章的估算,長徵七號各種構型可以覆蓋近地LEO軌道2.0-13.5噸、太陽同步軌道1.0-8.5噸、GTO同步轉移軌道1.2-7.0噸的運載能力,具有較高的靈活性。

對哪個構型的運載能力需求最迫切,就可以利用已經由標杆任務驗證過的模塊,快速組合研發出那種火箭構型。比起新一代火箭中的其他型號,長徵八號這種「編外」型號的研製時間很短,從立項到首飛僅花了三四年的時間,足見模塊化技術對火箭研製帶來的改變。而之所以這種構型的火箭能率先轉正,則是因為於太陽同步軌道的3-4.5噸太空飛行器的發射需求十分旺盛,但3噸已經是上一代主要用於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的長徵4號系列火箭運載能力的天花板。長徵8號火箭的成功首飛,成功的填補了長徵火箭在這一領域的運載能力空白。另一種由CZ-734構型「轉正」的長徵七號改,也是為了填補處於長徵三號乙和長徵五號運載能力之間的5.5-7噸GTO軌道發射的空白。這個重量範圍內的大型通信衛星近年來所佔比例逐漸加大,發射需求越來越高。

上一代長徵火箭還會繼續工作

當新一代火箭悉數亮相後,上一代長徵火箭是否會很快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新一代火箭已有的構型還無法覆蓋上一代火箭的運載能力範圍,如果現在全部「下架」上一代火箭,將使一些中型載荷失去發射工具。

長徵二號、三號、四號家族的諸多火箭型號,根底上都可以溯源到東風5型洲際彈道飛彈,有著諸如使用有毒燃料等諸多固有的局限。但通過長期的技術改進和任務驗證,它們在所覆蓋的發射能力範圍內已經形成了較高的可靠性。其中,長徵2號乙和長徵3號甲火箭還因其出色的表現,獲得了「金牌火箭」的稱號。而長徵2F火箭,則是唯一一種能夠滿足載人任務可靠性要求的火箭。此外,新一代火箭採用了全新的總裝轉運模式和燃料,除了文昌發射場外,其他幾個發射場的設備尚不具備保障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的新一代大型火箭的能力。長徵七號具備運輸到全國所有發射場的可能,但要發射這種火箭,酒泉、太原和西昌發射場的設備需要進行規模較大的升級改造。

上一代火箭一般採用在發射工位總裝的準備方式,而新一代火箭則是在總裝廠房中總裝完成後再轉運到發射工位

在長徵八號首飛太陽同步軌道幾天後,12月27日,長徵4號丙火箭將遙感十三號衛星送入了太陽同步軌道。可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內,這種新老火箭並肩完成航天任務的場景將成為常態。同時,新一代火箭的各種構型也會按需求逐步「上線」,完成替代上一代火箭的工作。

原標題:《新一代火箭悉數報到,上一代火箭啥時能退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李會超:新一代火箭悉數報到,上一代火箭還將堅守崗位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會超】 2020年12月22日,長徵8號火箭成功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首飛。作為中國航天的年末戲,長徵八號發射的順利進行也標誌著新一代長徵火箭家族的全數亮相。在未來數年內,上一代長徵火箭也將繼續活躍在中國航天的舞臺上,與新一代長徵火箭工作託舉中國航天的發展。
  • spacex新一代星際火箭原型機試飛成功
    >在把太空人送回地球僅僅兩天以後,SpaceX獲得了另一項首要成就:在德克薩斯州試飛了它的新一代星際火箭原型火箭在這裡飛行高達500英尺(超出150米),然後寧靜著陸在大地。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測試版本。
  • 就在剛剛,我國長徵5號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艙發射成功!
    就在剛剛(5月5日下午6點),我國搭載新型無人飛船的長徵5號B火箭發射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艙順利送入軌道!這次發射搭載的負荷,就是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試驗艙,即將用於後續的空間站運送航天員。新一代載人飛船相對以前的老式神舟飛船,有了很大的改觀,不僅採用了國際先進的兩艙式結構,而且還可以重複使用,最大可搭載6個人或者物資。在研究的新一代飛船有兩個型號,分別是14噸和20噸,其中20噸型號的,可以支持未來登月任務。
  • 將來用於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火箭會是哪一款?原來並非長五B
    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成功進入預定軌道。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正開展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認證 計劃研發新一代載人火箭
    中新社福州9月18日電 (郭超凱)在18日召開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表示,目前中國正持續開展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論證,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能夠將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周雁飛介紹道,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規模大,可考慮在文昌發射場發射。
  • 中國2款新一代火箭有望2年內首飛 性能國際先進
    雷凡培說,一是我國的運載火箭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尤其是大型高端精密裝備製造、新材料、新工藝等國家基礎科研生產能力有一定差距;二是火箭的先進性水平還有待提高,火箭的結構效率、發動機的推重比等重要指標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我國現役運載火箭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8.6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5.5噸,與目前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明顯偏低;四是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有待進一步完善,還有運載能力空白需要填補
  • 探月工程進入深水區,正在論證載人登月,新一代重型火箭提上日程
    就在9月18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正式召開,在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對外披露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正在論證載人登月項目,計劃研發新一代載人火箭、這也意味著探月工程進入深水區。根據規劃,新一代載人火箭,為三級半液體運載火箭,長度達到90米,起飛重量約2000噸,可以將25噸有效載荷直接送入奔月軌道,或者將7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換句話說,中國將研發出一款合適的重型火箭,只有如此,載人探月才會實現的可能。
  • 新一代載人飛船將用來登月,哪款火箭送它上去呢?並非長五和長九
    那麼我國用哪款火箭來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實現我國的載人登月夢想呢?會是長徵七號系列火箭嗎?相信我國航天事業的朋友,大概都聽說過長徵九號火箭,這是已知我國目前在沿著最大型號的火箭,具備超越史上推力最大火箭——美國土星五號火箭的能力,其箭體芯級直徑達9.5米,其起飛質量最大約4200噸,最大起飛推力超58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接近70噸,地月轉移軌道約50噸,地火轉移軌道約44噸,可見,這款火箭可以一次推送兩臺新一代載人飛船前往火星,用它來發射新載人飛船登陸月球當然沒問題了
  • 這項「黑科技」將為我國新一代載人火箭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道焊縫 在我國現役火箭上,每一個火箭的燃料貯箱都有兩個箱底。算下來,每個箱底上一共有10條主焊縫。 焊縫由於破壞了材料的連續性,是整個箱底上最薄弱的環節。焊接中容易產生氣孔、變形、裂紋等缺陷,影響箱底的可靠性和合格率。而焊縫一旦開裂,甚至會導致燃料洩漏,影響火箭發射成敗。因此,每一個箱底在交付前,都要經過嚴格的質量檢驗。 「而且,焊縫的部位比較厚,這樣就會增加火箭的重量。取消焊縫後,火箭能夠減重60公斤。」溫濤說。
  • 天兵科技研發新一代液體火箭推進系統,成為商用航天企業佼佼者
    作為中國航天領域首家開展新一代常溫無毒HCP火箭發動機、HCP運載火箭研製的民營企業,天兵科技目前已經完成了HCP液體火箭發動機原理樣機點火試驗、天火一號液體火箭發動機全系統熱試車、脈衝熱試車、天火二號液體火箭發動機全系統熱試車、天火三號液體發動機點火裝置熱試車、天龍一號液體運載火箭總體方案論證和單機選型,在未來將有能力為衛星用戶提供快速、低價、可靠的發射服務,並為中國航天提供突破性增量。
  • 中國成功研製首個3.35米鋁鋰合金箱底 為新一代載人火箭提供技術支撐
    該箱底為整體成形,一條焊縫都沒有,而且材料實現升級換代,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貯箱製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中國重型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火箭等的研製提供重要技術支撐。&nbsp&nbsp&nbsp&nbsp在中國現役火箭上,每一個火箭的燃料貯箱都有兩個箱底。
  • 這次,中國不準備落後美俄了,研發新一代載人火箭並建造月球基地
    中國正開展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論證,計劃研發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其各項綜合技術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能夠將載人飛船、月球著陸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另據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馬衛華表示,中國將打造新型「人工智慧」運載火箭。
  • 「胖五」新成員搭載新一代飛船首飛成功,開啟中國航天「超級模式...
    1「胖五」家族又上新,這次有啥不一樣?2中國正式邁入「空間站時代」藏在火箭頂部整流罩內,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上天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全新階段。新一代載人飛船的到來不僅是對美國、俄羅斯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追趕,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的推進也需要新一代的飛船承擔往返任務。
  • 中美俄新一代載人飛船為什麼唯獨我國有保守的整流罩存在?
    現階段中美俄相繼公布了自家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計劃,中美兩國更是率先開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發射試驗活動。但是從各家公布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設計方案來看,只有美國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和波音的CST100載人飛船直接拋棄了傳統的整流罩設計,飛船本體直接對接在火箭頂端發射。
  • 中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為何選址海南文昌
    原標題:中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為何選址海南文昌【摘要】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建成使用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承擔返回式衛星、載人航天工程等發射任務,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承擔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
  • 中國新火箭新飛船高調首飛,定調未來太空話語權
    就在今晚18點,今年中國航天頭號發射順利釋出,中國首款一級直接入軌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雙雙首次飛行,舉國歡騰,萬眾刷屏。非常罕見的是,官方對這次發射顯得頗為高調。提前預告,多方直播,全方位報導。
  • 新飛船+新火箭 中國航天邁向「四月突破」
    根據計劃,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將於4月下旬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擇機發射升空,而執行此次飛行任務的是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目前,飛船的測試工作和火箭發射前各項準備工作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按計劃有序推進。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投入此項發射任務的各團隊全面落實疫情防控的要求,力爭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 長五b型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上天,它將帶來多種驚喜
    2020年必將是我國航天和宇宙探索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因為有多項重要的航天任務首次發射,2020年5月5日下午6點,我國首次出徵的長徵五號b型火箭攜帶著新一代航天飛船順利升空,這是我國新一代航天飛船的首次升空,也是一次實驗性任務,它的發射也代表著我國新一代空間站建設計劃拉開帷幕,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長徵九號火箭出生就面臨落後?載人登月用長徵九號還是921火箭?
    >今年我國航天大會上展示的新一代載人火箭為為CBC結構,也就是傳聞中的921火箭,而根本沒有提及「長徵九號」。拋開技術和安全性來說,這種火箭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使用原有的火箭及發動機,無需重新研究新火箭,節約成本、時間,提高效率。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艙順利著陸!外國人:這次中國航天用實力說話
    圖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艙回首5月5日「長徵五號」 B型運載火箭的點點滴滴,相信有不少人都覺得壯觀、震撼,而對於剛剛從疫情陰霾中走出來的中國來說,也迫切需要這樣的一針「興奮劑」來鼓舞全國人民的士氣。最後,火箭成功發射,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試驗艙,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艙也順利進入了軌道。